第七百零七章 刘伯温不愿为相
推荐阅读:剑帝、寒门崛起、校花的贴身高手、清都仙缘、刀光如月映九州、我在诡异世界谨慎修仙、巨门卷、老子是全村的希望、医路坦途、我们反派才不想当踏脚石、
朱元璋思忖着,李善长这哥们儿一天病着,这左相的职责就一天没有人来履行,这肯定是不行的。
最终,朱元璋与李善长达成了一个折衷方案,李善长仍居左相之职,直到其康复之后,再入朝理政。但同时,为了解决左相职位虚缺的问题,朱元璋决定再提拔一人为左相。
朱元璋要提拔一人为左相,刘伯温无疑是最合适的人选。这个连咱们普通老百姓都能明白的道理,朱元璋岂能不明白?于是,朱元璋率先找到了刘伯温。
不过让朱元璋惊讶的是,当刘伯温听说朱元璋要提拔其为左相的消息之后,并不是像他预想的那样,立即跪下磕头谢恩。
当然,刘伯温跪倒是跪下了,头也是磕个不停,但是刘伯温坚称自己没有左相之能,如果擅据高位,那就是瓦釜雷鸣,必将给大明带来祸患。
别人都是巴望着升官发财,这刘伯温倒好,朱元璋要提拔他,他反而再三推辞。朱元璋不高兴了,准备来点儿强硬的,说这个左相你刘伯温当也得当,不当也得当。
这话一出,刘伯温是将头磕得更响了,他立即跟朱元璋掰扯起来。刘伯温告诉朱元璋,他现在既是御史中丞,又兼太史令,还得帮着朱元璋谋划军机,本来就已经忙得团团转了,要是再兼任左相,他实在是忙不过来。
刘伯温再三声明,他倒不是怕苦怕累,大不了也就是跟李善长一样累得病倒了。他是怕这实在是手头上的事情太多,万一出了大的纰漏,给大明造成了不可挽回的损失,那就愧对皇上的厚恩了。
要说刘伯温这话说得也是有道理。
虽然御史中丞和太史令都管理着许多繁杂事务,但这些事情只需要刘伯温把握方向,抓住大事、抓住脉络即可,具体事宜还有一些属官办理,刘伯温也不至于忙得团团转。
不过,刘伯温最后所说的帮着朱元璋谋划军机,这倒是个属官们无法代劳的事情,也是最重要的事情。
自从朱升老爷子辞官了,李善长又病倒了,早先三大谋士共同承担的任务,一下子全压到刘伯温身上了。况且,眼下正是彻底消灭北元残余势力的关键时期,如果再将刘伯温也累倒了,那朱元璋就傻逼了。
虽然朱元璋对刘伯温坚持不受左相之职,有些不大高兴,但细细一想,刘伯温推辞得也有道理。最终,朱元璋不得不退而求其次,让刘伯温推荐一个左相的人选。
朱元璋知道刘伯温与李善长素来不和,这次让其推荐一个左相人选,代替死对头李善长,刘伯温必然积极响应。
可让朱元璋万万没有想到的是,刘伯温竟然跪在地上说,这左相之职还真是只有李善长能够胜任,其他人都没有李善长那个本事。
朱元璋脑子转得飞快,琢磨着刘伯温这哥们儿是不是对自己不大信任,怕自己让他推荐一个左相人选是在试探他?毕竟眼下正是浙东集团趁势取代淮西集团的最佳时机。
于是,朱元璋又耐心细致地跟刘伯温讲道理,说眼下李善长病重,一时半会儿也回不来,必须得先找一个人顶上。至于这左相的人选,还是要刘伯温帮着斟酌斟酌,如果刘伯温推荐的人选合适,与他这个御史中丞兼太史令也能更好地配合工作。
朱元璋这话可以说是说得够透亮了,以刘伯温的机敏不至于不明白。朱元璋就是告诉刘伯温,之前他与李善长不和,双方在工作上互相掣肘。这会儿正好可以推荐一个浙东集团的人,更好地配合他的工作。
对于朱元璋抛出的这么诱人的条件,刘伯温并不为所动。刘伯温只是反复跟朱元璋言明,眼下的确是找不出一个适合顶替李善长的人选。
事情到了这个地步,朱元璋决定索性把话给挑开了,他就不相信这刘伯温真的不为所动。
朱元璋问刘伯温,杨宪现在已是右相,对中书省的工作也算比较熟悉了,要不就让他暂代左相之职?
杨宪与刘伯温的私交可不一般,应天的大小官员都知道,朱元璋更是知道。朱元璋亲自点名由杨宪出任左相,刘伯温难道还有反驳的道理?
不过刘伯温接下来所说的话,着实是让朱元璋感到惊讶。
刘伯温告诉朱元璋,杨宪是万万不可升任左相的。刘伯温说,要论才能,杨宪当这个左相没有问题,但要论胸怀,杨宪可是没有宰相的肚量。
要说刘伯温这话确实是说到了点子上,朱元璋对他这番对杨宪的评价是相当赞同的。因为就在李善长病倒不久,杨宪就频繁上奏李善长的过失,甚至有好多事情都是捕风捉影,根本没有真凭实据。
朱元璋明白杨宪跟李善长不对付,但这么频频地就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打小报告,连朱元璋都有些打心眼儿里看不起杨宪。
既然杨宪不合适,朱元璋立即跟刘伯温提起另外一名人选,那便是汪广洋。
这汪广洋与刘伯温、杨宪可以并称浙东集团三巨头,杨宪不合适,刘伯温又不肯就任,朱元璋便只好提起汪广洋了。
可谁知朱元璋刚刚提起汪广洋,刘伯温便将头摇得跟拨浪鼓似的。刘伯温告诉朱元璋,汪广洋算得上是个能臣,但真要让他出任左相,恐怕不光是他的才能不够,他的德行也不够呀!德不配位,可是为政之大忌呀!
朱元璋接连提了浙东集团的两个人选,刘伯温都予以了否决,这确实是让朱元璋没有想到的。
朱元璋心里犯了嘀咕:这哥们儿今天是怎么了?按说现在是他们浙东集团做大做强的最佳时机,这哥们儿怎么反而变得如此谦让起来呢?
朱元璋盯着跪在地上的刘伯温看了许久,突然说道:“那你看胡惟庸这个人怎么样?”
朱元璋心想,让你推荐浙东集团的人,你推推诿诿的。这会儿,我提名胡惟庸这个李善长的身边人,看看你又是个什么说法。
要说朱元璋的这个思维跳跃性实在是太大,提名浙东集团的人,你刘伯温反对。那好,我索性提名淮西集团的,看看你怎么说。
只见刘伯温平静地说道:“要论才能,胡惟庸也算是个能人。只是这升任左相,恐怕有些难为他了。”
听刘伯温这么一说,朱元璋“哦”了一声,说道:“那你倒说说看,这胡惟庸又有何不可了?”
刘伯温告诉朱元璋,如果把咱大明王朝比作一驾马车的话,皇上就好比是驾马车的人,而左相就好比是领头之马。如果胡惟庸出任左相,我担心他会将整辆马车都带到沟里去……
听刘伯温如此一说,朱元璋虽然面上表情没什么变化,但在内心深处他还非常赞同刘伯温的说法的。只是这李善长病倒了,左相之职长期无人履职也是不行的。
朱元璋索性对刘伯温说道:“眼下你不出任左相,余下的人应该是无人出其杨宪、汪广洋、胡惟庸三人之右了。要么你就出任左相,要么你就在这三人中选一个,你自己看着办吧!”
事情到了这个地步,刘伯温也没了办法。自己出任左相,他是万万不会干的。让胡惟庸出任左相,那肯定也是不行的。经过综合衡量,刘伯温觉得三人之中汪广洋算是最合适的,也是对浙东集团最有利的。
因为如此一来,浙东集团三巨头齐聚应天,一左相、一右相、一御史中丞兼太史令,应该是有资本跟树大根深的淮西集团掰掰手腕了。
于是,事情就这么定下了。
第二天,朱元璋颁下一道圣旨,立即召回陕西参政汪广洋,让其顶替生病的李善长,出任左相一职。
这道圣旨一下,应天立即引起了轰动。汪广洋为左相,杨宪为右相,刘伯温为御史中丞兼太史令,浙东集团三巨头一下子齐聚应天,并占据了重要位置。不少人纷纷猜测,皇上这是要干什么?难道是要对淮西集团下手了?
淮西集团的众多成员更是一下子慌了神儿,纷纷借探望李善长之机,去请示李善长如何应对这场看似即将爆发的政治危机。
不过让淮西集团的成员失望的是,李善长似乎对这事儿并无半点应对之策。他只是告诫众人,不要想东想西,皇上是个念旧情的人,不会亏待大家的,干好自己手头的本职工作就行了。鉴于目前的大环境,不要有任何非分之举,夹着尾巴做人就是了……
不仅是如此,李善长还授意胡惟庸、李存义二人,平常多盯着些淮西集团那帮小弟,千万不要因为眼下浙东集团似乎占了上风就慌了神儿,万万不可在这种情况下出什么昏招儿,甚至干出狗急跳墙之事……
经过李善长、胡惟庸、李存义以及淮西集团众小弟的共同努力,淮西集团的众人在接下来的一段时间内并未受到什么影响。反而是浙东集团,错误地估计了当前的形势,最终受到重创。喜欢明越坡请大家收藏:(www.663d.com)明越坡六六闪读小说网更新速度最快。
到六六闪读(www.663d.com)
看剑来
最终,朱元璋与李善长达成了一个折衷方案,李善长仍居左相之职,直到其康复之后,再入朝理政。但同时,为了解决左相职位虚缺的问题,朱元璋决定再提拔一人为左相。
朱元璋要提拔一人为左相,刘伯温无疑是最合适的人选。这个连咱们普通老百姓都能明白的道理,朱元璋岂能不明白?于是,朱元璋率先找到了刘伯温。
不过让朱元璋惊讶的是,当刘伯温听说朱元璋要提拔其为左相的消息之后,并不是像他预想的那样,立即跪下磕头谢恩。
当然,刘伯温跪倒是跪下了,头也是磕个不停,但是刘伯温坚称自己没有左相之能,如果擅据高位,那就是瓦釜雷鸣,必将给大明带来祸患。
别人都是巴望着升官发财,这刘伯温倒好,朱元璋要提拔他,他反而再三推辞。朱元璋不高兴了,准备来点儿强硬的,说这个左相你刘伯温当也得当,不当也得当。
这话一出,刘伯温是将头磕得更响了,他立即跟朱元璋掰扯起来。刘伯温告诉朱元璋,他现在既是御史中丞,又兼太史令,还得帮着朱元璋谋划军机,本来就已经忙得团团转了,要是再兼任左相,他实在是忙不过来。
刘伯温再三声明,他倒不是怕苦怕累,大不了也就是跟李善长一样累得病倒了。他是怕这实在是手头上的事情太多,万一出了大的纰漏,给大明造成了不可挽回的损失,那就愧对皇上的厚恩了。
要说刘伯温这话说得也是有道理。
虽然御史中丞和太史令都管理着许多繁杂事务,但这些事情只需要刘伯温把握方向,抓住大事、抓住脉络即可,具体事宜还有一些属官办理,刘伯温也不至于忙得团团转。
不过,刘伯温最后所说的帮着朱元璋谋划军机,这倒是个属官们无法代劳的事情,也是最重要的事情。
自从朱升老爷子辞官了,李善长又病倒了,早先三大谋士共同承担的任务,一下子全压到刘伯温身上了。况且,眼下正是彻底消灭北元残余势力的关键时期,如果再将刘伯温也累倒了,那朱元璋就傻逼了。
虽然朱元璋对刘伯温坚持不受左相之职,有些不大高兴,但细细一想,刘伯温推辞得也有道理。最终,朱元璋不得不退而求其次,让刘伯温推荐一个左相的人选。
朱元璋知道刘伯温与李善长素来不和,这次让其推荐一个左相人选,代替死对头李善长,刘伯温必然积极响应。
可让朱元璋万万没有想到的是,刘伯温竟然跪在地上说,这左相之职还真是只有李善长能够胜任,其他人都没有李善长那个本事。
朱元璋脑子转得飞快,琢磨着刘伯温这哥们儿是不是对自己不大信任,怕自己让他推荐一个左相人选是在试探他?毕竟眼下正是浙东集团趁势取代淮西集团的最佳时机。
于是,朱元璋又耐心细致地跟刘伯温讲道理,说眼下李善长病重,一时半会儿也回不来,必须得先找一个人顶上。至于这左相的人选,还是要刘伯温帮着斟酌斟酌,如果刘伯温推荐的人选合适,与他这个御史中丞兼太史令也能更好地配合工作。
朱元璋这话可以说是说得够透亮了,以刘伯温的机敏不至于不明白。朱元璋就是告诉刘伯温,之前他与李善长不和,双方在工作上互相掣肘。这会儿正好可以推荐一个浙东集团的人,更好地配合他的工作。
对于朱元璋抛出的这么诱人的条件,刘伯温并不为所动。刘伯温只是反复跟朱元璋言明,眼下的确是找不出一个适合顶替李善长的人选。
事情到了这个地步,朱元璋决定索性把话给挑开了,他就不相信这刘伯温真的不为所动。
朱元璋问刘伯温,杨宪现在已是右相,对中书省的工作也算比较熟悉了,要不就让他暂代左相之职?
杨宪与刘伯温的私交可不一般,应天的大小官员都知道,朱元璋更是知道。朱元璋亲自点名由杨宪出任左相,刘伯温难道还有反驳的道理?
不过刘伯温接下来所说的话,着实是让朱元璋感到惊讶。
刘伯温告诉朱元璋,杨宪是万万不可升任左相的。刘伯温说,要论才能,杨宪当这个左相没有问题,但要论胸怀,杨宪可是没有宰相的肚量。
要说刘伯温这话确实是说到了点子上,朱元璋对他这番对杨宪的评价是相当赞同的。因为就在李善长病倒不久,杨宪就频繁上奏李善长的过失,甚至有好多事情都是捕风捉影,根本没有真凭实据。
朱元璋明白杨宪跟李善长不对付,但这么频频地就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打小报告,连朱元璋都有些打心眼儿里看不起杨宪。
既然杨宪不合适,朱元璋立即跟刘伯温提起另外一名人选,那便是汪广洋。
这汪广洋与刘伯温、杨宪可以并称浙东集团三巨头,杨宪不合适,刘伯温又不肯就任,朱元璋便只好提起汪广洋了。
可谁知朱元璋刚刚提起汪广洋,刘伯温便将头摇得跟拨浪鼓似的。刘伯温告诉朱元璋,汪广洋算得上是个能臣,但真要让他出任左相,恐怕不光是他的才能不够,他的德行也不够呀!德不配位,可是为政之大忌呀!
朱元璋接连提了浙东集团的两个人选,刘伯温都予以了否决,这确实是让朱元璋没有想到的。
朱元璋心里犯了嘀咕:这哥们儿今天是怎么了?按说现在是他们浙东集团做大做强的最佳时机,这哥们儿怎么反而变得如此谦让起来呢?
朱元璋盯着跪在地上的刘伯温看了许久,突然说道:“那你看胡惟庸这个人怎么样?”
朱元璋心想,让你推荐浙东集团的人,你推推诿诿的。这会儿,我提名胡惟庸这个李善长的身边人,看看你又是个什么说法。
要说朱元璋的这个思维跳跃性实在是太大,提名浙东集团的人,你刘伯温反对。那好,我索性提名淮西集团的,看看你怎么说。
只见刘伯温平静地说道:“要论才能,胡惟庸也算是个能人。只是这升任左相,恐怕有些难为他了。”
听刘伯温这么一说,朱元璋“哦”了一声,说道:“那你倒说说看,这胡惟庸又有何不可了?”
刘伯温告诉朱元璋,如果把咱大明王朝比作一驾马车的话,皇上就好比是驾马车的人,而左相就好比是领头之马。如果胡惟庸出任左相,我担心他会将整辆马车都带到沟里去……
听刘伯温如此一说,朱元璋虽然面上表情没什么变化,但在内心深处他还非常赞同刘伯温的说法的。只是这李善长病倒了,左相之职长期无人履职也是不行的。
朱元璋索性对刘伯温说道:“眼下你不出任左相,余下的人应该是无人出其杨宪、汪广洋、胡惟庸三人之右了。要么你就出任左相,要么你就在这三人中选一个,你自己看着办吧!”
事情到了这个地步,刘伯温也没了办法。自己出任左相,他是万万不会干的。让胡惟庸出任左相,那肯定也是不行的。经过综合衡量,刘伯温觉得三人之中汪广洋算是最合适的,也是对浙东集团最有利的。
因为如此一来,浙东集团三巨头齐聚应天,一左相、一右相、一御史中丞兼太史令,应该是有资本跟树大根深的淮西集团掰掰手腕了。
于是,事情就这么定下了。
第二天,朱元璋颁下一道圣旨,立即召回陕西参政汪广洋,让其顶替生病的李善长,出任左相一职。
这道圣旨一下,应天立即引起了轰动。汪广洋为左相,杨宪为右相,刘伯温为御史中丞兼太史令,浙东集团三巨头一下子齐聚应天,并占据了重要位置。不少人纷纷猜测,皇上这是要干什么?难道是要对淮西集团下手了?
淮西集团的众多成员更是一下子慌了神儿,纷纷借探望李善长之机,去请示李善长如何应对这场看似即将爆发的政治危机。
不过让淮西集团的成员失望的是,李善长似乎对这事儿并无半点应对之策。他只是告诫众人,不要想东想西,皇上是个念旧情的人,不会亏待大家的,干好自己手头的本职工作就行了。鉴于目前的大环境,不要有任何非分之举,夹着尾巴做人就是了……
不仅是如此,李善长还授意胡惟庸、李存义二人,平常多盯着些淮西集团那帮小弟,千万不要因为眼下浙东集团似乎占了上风就慌了神儿,万万不可在这种情况下出什么昏招儿,甚至干出狗急跳墙之事……
经过李善长、胡惟庸、李存义以及淮西集团众小弟的共同努力,淮西集团的众人在接下来的一段时间内并未受到什么影响。反而是浙东集团,错误地估计了当前的形势,最终受到重创。喜欢明越坡请大家收藏:(www.663d.com)明越坡六六闪读小说网更新速度最快。
到六六闪读(www.663d.com)
看剑来
本文网址:https://www.663d.com/xs/8/8734/6129241.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 https://m.663d.cc/8/8734/6129241.html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