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六闪读 > 历史军事 > 九曲遗恨 > 第64章 啊,传国宝

第64章 啊,传国宝

推荐阅读:万妖圣祖仙道方程式灵气复苏,我从种田开始修仙妖龙古帝剑来我居然认得上古神文万神主宰至尊战王重生之都市仙尊陆地键仙

    洛阳乾元宫今天盛况空前。
    左廊下是僧,右廊下是道,两边鼓角齐鸣,长烛高照,号炮轰响,文武百官从宫门外排班进入。看上去的装严肃穆,被殿内殿外密布的兵士手中刀枪,弄得寒气逼人。韩建像一个大导演,指挥张厚和老候,吆喝一众人等或起或坐。手一挥,小内侍机械性的一声叫起:“圣上临朝,百官叩拜。”
    十五岁的小皇帝李柷出来了,身边拥着的不是宫女太监,而是一群武士。他战战兢兢地走到御座前,没有坐下,冷眼看朝堂,底下黑压压一片人,竟然没有一个跪倒,也没有山呼万岁。韩建递上一份稿子,他没有接,口头颁诏:“朕自即位以来,上不能仰报天恩,下不能安抚黎众,致四海凋敝,战端不息。梁王文能治国,武能安邦,扶大厦之将倾,挽狂澜于既倒。天下唯有德者主之,朕恭诚昭示,逊大宝于朱氏讳全忠,钦此。”
    按照韩建拟的诏书,有许多歌颂朱全忠的话语。另外,常规的逊位诏书,结尾还要有一些诵词,比如“皇天后土,伏惟尚飨”等等,李柷都没有。特别是结尾还用了一句“钦此”,简直就是皇上任命,且也没有一种欢欣鼓舞的模样。
    韩建不悦,不等他再说,或者是知道他也不会再说什么好话。走上前来自己宣读另一份:“诏命代理中书令张文蔚为册礼使、礼部尚书苏循为副使,代理侍中杨涉为押传国宝使,翰林院学士张策为副使,御史大夫薛贻矩为押金宝使,尚书左丞赵光逢为副使,率领文武百官以天子车驾仪仗,前往大梁呈宝册礼。”
    宣读完,大喝一声:“符宝郎何在?”
    代理侍中杨涉,和翰林院学士张策,两个朝廷钦命的国宝护持人出班。他命令着:“取国宝来,由现皇亲为授受。”
    杨涉站着没动,张策说话了:“韩大人,传国玉玺乃天子象征,非御用,不可出示。”
    韩建笑了:“张学士,今天已经不是出示,而是换主人了。”
    “此话差矣,国宝代代相传,不存在换与不换。”
    “这话什么意思?”
    “意思就是皇家自己传承,上代传下代,前赴后继继往开来。皇上还在幼稚中,心智尚未成熟,是否换主需待他成年之后。如此挟迫,非为禅让,坏了梁王的清誉。”
    韩建走上前来:“说什么废话,快把你的钥匙交出来。”
    “难道你要抢夺?”
    “抢夺又怎么了?记得你这个老家伙,那一次在积善宫,我想携宝于汴州,你他妈的死活不肯,也拿出一番大道理。可惜当时怜悯,留下你这颗狗头,使得今天庆典扫兴。”
    说完一挥手,又是多少年前打死太后宫里阿虔、阿秋的那个千卫官,执着大棒过来。张策一手执钥匙,一手指着韩建:“你,你想干什么?”一语未了,就被打倒在地,手中夺了钥匙。杨涉见状,哆哆嗦嗦地,主动把自己的钥匙交了。
    朱友珪出来,手中也有一把钥匙,走上皇帝的御座后。墙上是一幅吴道子绘制的巨大金龙图案,冯廷谔扭动开关,露出一扇门,门里安置着一座一人高下的铁柜。是生铁铸就的,从上到下四个大铁锁,有人的脑袋那么大,他分别用四把钥匙开了锁。众人第一次看到传国宝存放处,听得铁锁铿锵之声,不要说是偷,就是把铁柜拿出来让人砸,砸几天也砸不断那粗大的锁铤。柜门开处,里面一个金灿灿的宝盒,呈现在众人眼面前。
    武士逼着李柷,上前恭恭敬敬捧过宝盒,转回身放在案上,从中取出一尊玉玺。看那宝玺约五六寸高下,四五寸围径,造型别致,大方高贵,殿下的人远远望去,都能感觉到它四射的光芒。
    这就是美丽的和氏璧。
    和氏璧是历史上著名的美玉,在它流传的数百年间,被奉为“价值连城”的“天下共传之宝”。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确实曾令玉工雕琢过一枚皇帝玉玺,称之为“天子玺”。据史书记载,此玺雕琢成螭虎钮,一说龙鱼凤鸟钮,玉玺上刻文,丞相李斯大篆书写八字,“受命于天,既寿永昌”。一般认为,玺玉就是和氏璧,因为只有它才配作千古一帝的“天子玺”。唐代杜光庭在《录异记》中说:“藏星之精,坠入荆山,化而为玉,侧而视之色碧,正而视之色白。”“色绿如蓝,温润而泽。”
    元代陶宗仪在《南村辍耕录》中称:“传国玉玺色彩青绿而玄,光彩照人。”史料有一种恍惚的记载,和氏璧制作的传国玉玺,失传于五代十国的后唐,怎么元代有人评价它的样式?难道陶宗仪见过?作者将在《皇家夺宝记》三部曲之后两部,《宣武楼迷案》和《传国玉玺的最后线索》中继续讲述,请届时观看。
    小皇帝升御座时,文武百官没有一人叩拜,此刻竟然对着传国玉玺跪倒,有人山呼万岁,一人泣不成声。韩建又指挥了:“文武百官备法驾诣大梁,恭请新皇早登大位。宝玺在此,天命所归,一应人众向着东方朝拜。”大家都转过身,面朝汴州方向,他指着李柷:“你,怎么不跪下来朝拜新皇?”
    昭宣帝没有理睬他,双手举起传国玉玺,一字一句地:“宝玺,宝玺,不肖子孙愧对你了。”
    韩建先是叫杨涉:“符宝郎,接玺。”接着又是一声大喝:“李柷,传国宝已归真主,你此刻不再是皇帝,只是一介草民。还不遥拜新帝,难道想造反不成?”
    武士似要冲过来,李柷就把玉玺交到杨涉手中,朝东方下跪。口中毫无色调地呼一声:“万岁,万岁,万万岁!”
    延续了近三百年的大唐王朝就此终结,象征着天命所归,由和氏璧制作的传国玉玺,到了后梁太祖朱全忠手中。史家记录这一段历史时,沿用了韩建拟的诏书,其实,押传国宝的副使翰林院学士张策,当时已经被打死于洛阳,没有去新京汴梁。
    杨涉的儿子,直史馆杨凝式对父亲说:“你身为唐朝宰相,国家到了这个地步,不能说自己没有过错。还亲手拿着天子印玺组绶送给别人,虽然保住了荣华富贵,千年以后世人如何看你?”
    杨涉听了大惊:“你想要灭我全族?”
    有史料传记,杨涉为此好几天神色不安,后郁郁而死,这是题外话。
    张策被打死时,一边回廊上,安童愤怒得浑身发抖,几次要冲上去拼命。慧明依然那样的沉静,抚摸着她的肩膀:“老子的《道德经》第五章,你好好地给我诵读一遍。”
    安童开始冷静,默默地背诵:“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不若守于中。”
    回去对慧明说:“刍狗,我知道,祭祀完毕扔掉或烧掉。虚而不屈,动而俞出,多闻数穷,不若守于中,是什么意思?”
    “就是要咱们冷静,以不变应万变。”
    “我怎么能冷静得了,小皇帝今天痛心疾首的模样,看了叫人不忍,心里在滴血。”
    慧明思考着:“事情还没到不可挽回的地步,觉难虽然输了一着,但此刻他们忙在东京,应该还有救李祚的机会。”
    “没有机会了。”
    安童告诉她:“刚才在乾元宫做法事时,乔招娣告诉我,那个杨氏没死。不仅如此,这个女人仇恨谁打了她,发誓要报仇,带了几个人轮流监视小皇帝。多少双眼睛,日夜不睡觉一刻不停的盯着,咱们已经没法下手。”
    慧明叹一口气:“哎,打草惊蛇。”
    安童反过来安慰她:“师姑,你已经尽力了。小皇帝虽然救不出,但皇家没有绝后,还有蔡王在,一样能恢复唐室。执大宝者执天下,可恨的是,象征着皇权的传国玉玺,落入了乱臣贼子之手。”
    慧明这样说:“如果是禅位,倒也罢了,有德者得天下。这是杀人越货,强取豪夺掠去的,一定要把它夺回!”
    安童重复一句:“对,咱们一定要夺回传国玺。”
    正说着,慧通来了。
    这个人不像静慈,张口闭口都是道号,说话直截了当:“师姑在哪?心里有事不决,特来求教。”
    慧明客气着:“不敢,大法师有事吩咐。”
    “知道与慧珏苟且的人是谁吗?就是今天来一柱观的大将军,那个姓候的京兆尹副军使。”
    慧明谨慎地回答:“小道不知。”
    慧通接着说:“慧珏与觉桂身为高士,如此败坏道家清誉,不能留在一柱观了。”
    “她们不是已被除籍了吗?”
    “东京可能忙于移宝立帝,至今未见批复,这两个贱人一直赖着不走,影响大众清修。”
    “大法师如何整肃道规,不需征求小道意见。”
    “师姑如此说,老身知道了。”
    她说过这句话就走,安通没看懂:“这家伙什么意思呀,跑来说这一通话,前言不搭后语的?”
    慧明一笑不语。
    这天夜里,一柱观菜园两处房屋都着了火,火一直烧到天明,观里的行脚道包括园丁,直到火烧尽了才赶去救灭。已经迟了,十几间草屋白茫茫一片,青灰都被大风吹没了。觉难一边假惺惺地哭,一边找慧珏二人的尸骨:“师父,你的命怎么这么苦,我只能给你们做一个衣冠冢了。”
    负责看守菜园的行脚道,告诉大家:“我昨天来锄土豆苗,很晚才回家,看见慧珏法师和觉灵高功,正在煮宵夜吃。可不知怎么的,后来竟起火了?”
    这一说,那就是自己失火的。
    死无对证,没有人同情,一场杀人放火的事,就这么过去了。慧通没有去火场,觉桂回来说:“不知道两人是死是活,总之,用这种方法撵得干净。”
    慧通说:“事先我去暗示慧明,警告她,不要多管闲事。”
    觉桂说:“你做的对,两人如果被烧死,告诉慧明等于和她商议,相当于合谋。一旦调查,天好比踏下来,有她这高个子扛着,没风险。”
    “拖人下水,谁不会!”
    慧通很得意地。喜欢九曲遗恨请大家收藏:(www.663d.com)九曲遗恨六六闪读小说网更新速度最快。
    到六六闪读(www.663d.com
    看剑来

本文网址:https://www.663d.com/xs/7/7896/5526576.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 https://m.663d.cc/7/7896/5526576.html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