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77章 百家争流
推荐阅读:九龙归一诀、四合院之赤脚医生、我真的控制不住自己、御天、斗破之无上之境、御天武帝、武道凌天、至尊战王、神话从童子功开始、为什么它永无止境、
赵祯并没有打扰这些人,而是悄悄的离开,他坐的地方本就靠外,在这种地方没人会去注意他的存在,知识的魅力和人的求知欲就像两块强力的磁铁。
赵祯不愿打扰这里的氛围,智慧宫中的一切都是极好的,积极的,人们对知识的追求就是对先进文明的追求,这是人类发展的正常方向。
华夏王朝已经很多年没有出现这样自由的学术环境,赵祯突发奇想,看着边上的三才道:“拟旨传送中枢,朕要开启一场盛世!”
三才立刻挥了挥手,一辆马车便出现在了偏僻之地,赵祯进入车厢奋笔疾书,这是一个美好的时代,政治上有极高的自由度,君臣之间的环境较为轻松。
还没有进入黑暗的文字狱时代,人不因言获罪便是最快活的事情,没有那么多的****更没有人为此掉脑袋。
那就着这股东风,何不开启一个如同先秦一般的美好时代,百家争鸣,百花齐放,这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
各种各样的学术争论对于封建王朝的统治并不是一件好事,但对于社会和文明的进步却有极大的推进作用。
自从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再出现所谓的百家争鸣,百花齐放便都是一个笑话,无论是什么样的学术思想,都离不开一个儒家的框架。
只有在此之中才能被称得上是学问,墨家消失了,法家消失了,名家,杂家,纵横家,阴阳家,甚至是农家,小说家…………
其中的代表人物也几乎都是大名鼎鼎的存在,谁能想到吕不韦居然是杂家之人?
当然赵祯不打算再弄一个敢贩卖皇帝的商人来,但专门研究商贾之道的学术门派却是应该出现,也必须出现。
现在大宋的经济环境和形势空前大好,而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分析商业就成为一种必须,这将会为大宋提供更好的发展。
不光朝廷需要,民间的百姓也需要,那些商贾就更加需要了。
而农业一项是封建王朝的基础,虽然大宋已经到了免除农税的程度,但农业依旧不能荒废,要需要大力发展和研究。
一旦出现特殊情况,南方的粮食不足以及遇到大面积自然灾害的时候,悔之晚矣。
不过农业已经不是传统的农业了,果腹不是农业的全部,更多的生产和溢价的问题,各种各样具有极高经济价值的农作物成为农家研究的方向。
纯粹的学科并不能存在,农家自然是要打着齐民的思想而进行,在学宫中已经不是新鲜事。
事实上随着学宫中知识的不断增加,研究的专业性不断的增强,越来越多的学术团体出现,而且人数还在不断的增加。
思想上的碰撞和冲突自然也会出现,没有人可以忽视这个问题,赵祯早就开始考虑了,同样,作为礼部尚书的欧阳修也在思考。
这位对文化改革有着极高积极性的醉翁,展现了他的才智和胆量,在奏疏中早已提过“罢黜独家,百家齐鸣”的观念。
他把这种观念称为“争流”,唯有百家争流才能欣欣向荣,儒家单单以自己位尊,实在是太过狭隘。
事实上欧阳修也是儒家出身的人,就是因为深谙此道,所以才更为了解,更为担心,更为忧心忡忡。
他知道儒家独尊的地位已经不可能保得住了,没去过学宫的人都不知道学宫之中是一副什么样的景象。
那里的环境和氛围让他不能自拔的深陷其中,不光他是如此,朝堂上的朝臣们几乎都是如此,身为相公的范仲淹常常在政事处理完后便下职去了学宫中,有时一直到了三更天才会返家。
身为格物院监丞的曾工亮常常在那里得到灵感,丁度等人趋之若鹜。
当只有儒学的时候,再多的想法有时也不敢说出来,担心与儒学相违背,不受世人待见,可越来越多的学说出现,越来越多的知识开始在学宫中进行冲击。
人们开始渐渐的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表达出来,于是那些新兴的学术团体便开始出现,这个时候堵不如疏的道理就很有用。
欧阳修的奏疏在朝中的影响是惊人的,一石激起千层浪,谁都知道学宫之中已经出现了许多新的学说,但他们依旧不能割舍对儒家的依赖。
于是欧阳修就被人上疏弹劾了,当然,赵祯是留中不发的,因为这样的弹劾实在没有什么作用。
今天在学宫中看到了张载和年轻的周敦颐之间的辩论,无论是环境还是氛围都让人很舒服,再看看越来越多的学术团体开始出现,于是赵祯便在马车中下旨,把儒家独尊的地位解除掉。
这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独尊儒术意味着儒家是唯一的学说和正统,同时朝堂之中的官员必须出自儒家。
科举的内容也必须从儒学中选取,也就是说考题只能在四书五经中出现。
但现在不一样了,赵祯知道自己的旨意意味着什么,这是在全面撼动儒家的政治地位,同时也是在打击儒学的地位。
一旦做到欧阳修所提倡的“罢黜独家,百家齐鸣”的状态,那儒家在各种各样的学术中将会很快被淹没,当然,儒家的思想不会那么快的消失,毕竟这个时代的规矩和礼数还是依靠它而存在的。
但新兴思想的出现,更符合这个时代的思想的出现会逐步取代儒家的地位。
人类的进步速度远远比看起来的古板要快得多,好的东西就是好东西,你即便是不想承认也要被这些东西所折服。
赵祯的旨意从马车中出来还是词头,唯有经过翰林学士的润色以及中枢院宰执相公的用印才会成为一道合理合法的圣旨。
赵祯是支持欧阳修的,朝中反对的声音很多,但这种反对最终会变成奏疏的形势上达天听,于是乎赵祯便可以用政治的手段进行对抗。
奏疏留中不发是皇帝的惯用手法,而封驳权却掌握在翰林学士的手中,大宋的中书舍人同样拥有唐代的封驳权,而且宰相不能干预。
所以当赵祯支持欧阳修的旨意下达到了中枢之后,被“不出意外”的封驳回来了…………喜欢宋缔请大家收藏:(www.663d.com)宋缔六六闪读小说网更新速度最快。
到六六闪读(www.663d.com)
看剑来
赵祯不愿打扰这里的氛围,智慧宫中的一切都是极好的,积极的,人们对知识的追求就是对先进文明的追求,这是人类发展的正常方向。
华夏王朝已经很多年没有出现这样自由的学术环境,赵祯突发奇想,看着边上的三才道:“拟旨传送中枢,朕要开启一场盛世!”
三才立刻挥了挥手,一辆马车便出现在了偏僻之地,赵祯进入车厢奋笔疾书,这是一个美好的时代,政治上有极高的自由度,君臣之间的环境较为轻松。
还没有进入黑暗的文字狱时代,人不因言获罪便是最快活的事情,没有那么多的****更没有人为此掉脑袋。
那就着这股东风,何不开启一个如同先秦一般的美好时代,百家争鸣,百花齐放,这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
各种各样的学术争论对于封建王朝的统治并不是一件好事,但对于社会和文明的进步却有极大的推进作用。
自从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再出现所谓的百家争鸣,百花齐放便都是一个笑话,无论是什么样的学术思想,都离不开一个儒家的框架。
只有在此之中才能被称得上是学问,墨家消失了,法家消失了,名家,杂家,纵横家,阴阳家,甚至是农家,小说家…………
其中的代表人物也几乎都是大名鼎鼎的存在,谁能想到吕不韦居然是杂家之人?
当然赵祯不打算再弄一个敢贩卖皇帝的商人来,但专门研究商贾之道的学术门派却是应该出现,也必须出现。
现在大宋的经济环境和形势空前大好,而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分析商业就成为一种必须,这将会为大宋提供更好的发展。
不光朝廷需要,民间的百姓也需要,那些商贾就更加需要了。
而农业一项是封建王朝的基础,虽然大宋已经到了免除农税的程度,但农业依旧不能荒废,要需要大力发展和研究。
一旦出现特殊情况,南方的粮食不足以及遇到大面积自然灾害的时候,悔之晚矣。
不过农业已经不是传统的农业了,果腹不是农业的全部,更多的生产和溢价的问题,各种各样具有极高经济价值的农作物成为农家研究的方向。
纯粹的学科并不能存在,农家自然是要打着齐民的思想而进行,在学宫中已经不是新鲜事。
事实上随着学宫中知识的不断增加,研究的专业性不断的增强,越来越多的学术团体出现,而且人数还在不断的增加。
思想上的碰撞和冲突自然也会出现,没有人可以忽视这个问题,赵祯早就开始考虑了,同样,作为礼部尚书的欧阳修也在思考。
这位对文化改革有着极高积极性的醉翁,展现了他的才智和胆量,在奏疏中早已提过“罢黜独家,百家齐鸣”的观念。
他把这种观念称为“争流”,唯有百家争流才能欣欣向荣,儒家单单以自己位尊,实在是太过狭隘。
事实上欧阳修也是儒家出身的人,就是因为深谙此道,所以才更为了解,更为担心,更为忧心忡忡。
他知道儒家独尊的地位已经不可能保得住了,没去过学宫的人都不知道学宫之中是一副什么样的景象。
那里的环境和氛围让他不能自拔的深陷其中,不光他是如此,朝堂上的朝臣们几乎都是如此,身为相公的范仲淹常常在政事处理完后便下职去了学宫中,有时一直到了三更天才会返家。
身为格物院监丞的曾工亮常常在那里得到灵感,丁度等人趋之若鹜。
当只有儒学的时候,再多的想法有时也不敢说出来,担心与儒学相违背,不受世人待见,可越来越多的学说出现,越来越多的知识开始在学宫中进行冲击。
人们开始渐渐的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表达出来,于是那些新兴的学术团体便开始出现,这个时候堵不如疏的道理就很有用。
欧阳修的奏疏在朝中的影响是惊人的,一石激起千层浪,谁都知道学宫之中已经出现了许多新的学说,但他们依旧不能割舍对儒家的依赖。
于是欧阳修就被人上疏弹劾了,当然,赵祯是留中不发的,因为这样的弹劾实在没有什么作用。
今天在学宫中看到了张载和年轻的周敦颐之间的辩论,无论是环境还是氛围都让人很舒服,再看看越来越多的学术团体开始出现,于是赵祯便在马车中下旨,把儒家独尊的地位解除掉。
这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独尊儒术意味着儒家是唯一的学说和正统,同时朝堂之中的官员必须出自儒家。
科举的内容也必须从儒学中选取,也就是说考题只能在四书五经中出现。
但现在不一样了,赵祯知道自己的旨意意味着什么,这是在全面撼动儒家的政治地位,同时也是在打击儒学的地位。
一旦做到欧阳修所提倡的“罢黜独家,百家齐鸣”的状态,那儒家在各种各样的学术中将会很快被淹没,当然,儒家的思想不会那么快的消失,毕竟这个时代的规矩和礼数还是依靠它而存在的。
但新兴思想的出现,更符合这个时代的思想的出现会逐步取代儒家的地位。
人类的进步速度远远比看起来的古板要快得多,好的东西就是好东西,你即便是不想承认也要被这些东西所折服。
赵祯的旨意从马车中出来还是词头,唯有经过翰林学士的润色以及中枢院宰执相公的用印才会成为一道合理合法的圣旨。
赵祯是支持欧阳修的,朝中反对的声音很多,但这种反对最终会变成奏疏的形势上达天听,于是乎赵祯便可以用政治的手段进行对抗。
奏疏留中不发是皇帝的惯用手法,而封驳权却掌握在翰林学士的手中,大宋的中书舍人同样拥有唐代的封驳权,而且宰相不能干预。
所以当赵祯支持欧阳修的旨意下达到了中枢之后,被“不出意外”的封驳回来了…………喜欢宋缔请大家收藏:(www.663d.com)宋缔六六闪读小说网更新速度最快。
到六六闪读(www.663d.com)
看剑来
本文网址:https://www.663d.com/xs/7/7468/5237608.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 https://m.663d.cc/7/7468/5237608.html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