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赤墙村
推荐阅读:九龙归一诀、四合院之赤脚医生、我真的控制不住自己、御天、斗破之无上之境、御天武帝、武道凌天、至尊战王、神话从童子功开始、为什么它永无止境、
十三年前,唐宪宗元和十四年,曹州府冤句县赤墙村,村外小树林里,傍晚时分。
有个挎着篮子的妇人在林中行走。这个妇人四十岁的年纪,长相端庄朴实,身材健壮优美,是个贤惠的农村劳动妇女,透着贤淑、勤劳、善良。
这个妇人娘家姓田,本名叫做田婉娘,出嫁之后,闺名便不常用,就称田氏。
田氏的婆家姓黄,世代都是盐商,她的丈夫叫做黄宗旦。夫妻二人成亲以来,伉俪情深,黄宗旦主要在外经营盐铺生意,田氏照顾着家里的父母双亲,还有二亩的庄稼地。
夫妻二人一切都好,只是膝下无儿无女,如今父母双亲也都故去,只剩了夫妻二人。
黄宗旦对没有子女之事现在也看的开了,常说:“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但是田氏却耿耿于怀,总觉得对不起黄家。
田氏打听附近可有什么寺庙,四处烧香,冤句县附近的庵观寺院几乎都跑遍了,也不管是道教的三清观、佛教的三宝庙、还是儒家的文庙,田氏都去拜,依然没有子嗣。黄宗旦劝她不要奔波了,田氏执意不听。
田氏四处打听寺庙,听有人说,二百里外的亳州境内,有个十殿阎君庙,供的是酆都城的神仙菩萨。田氏也是病急乱投医,雇了个驴车,一大早就赶往了亳州去烧香。
唐朝不像后来的宋明时期对女人有那么多约束。田氏不想耽误黄宗旦的生意,烧香拜神的事情都是自己去做。
田氏到了十殿阎君庙,发现这个庙比较偏僻,也不算大,一共有十个大殿,各供着一个阎君,都是头戴冕旒冠,身穿各色袍服,长相凶恶,旁边都是小鬼判官,甚是阴森。
庙里也没什么香客,田氏壮着胆子,也不敢细看这些神像,挨个大殿拜了。
拜完十殿阎君,田氏发现后面还有个大殿,里面供着个菩萨,身穿大红袈裟,头戴毗卢庙,面如满月,其白如玉,二目低垂,面带慈悲,左手拿着九环锡杖,右手托着个如意宝印,很像戏台上的唐三藏。
田氏心想:“前面那些阎君都太凶恶了,还是这个菩萨长得顺眼。”
田氏就虔诚地跪下,拈香祝拜,说道:“叩求菩萨保佑,千万让我得子,接续黄家的香烟。”
田氏不住的祷告,感觉有眼睛在盯着她。田氏举目望去,才看到菩萨坐下还有个神兽,被栏杆挡住,刚才没有注意到。这个神兽长相很是丑陋凶恶,但是看着田氏的眼光却很柔和。
即便如此,田氏也是吓了一跳,心想:“这个庙太吓人了,就有一个长得好看的菩萨,却还骑个吓人的怪兽。”
田氏不认识,其实这个菩萨是地藏王菩萨,坐下骑的是谛听神兽。
田氏不敢多看,赶紧把香插到香炉里,匆匆忙忙的离了阎君庙。
田氏上了驴车,赶车的往回赶,到了赤墙村外的大路上,太阳眼看着就要下山了,赶车的对田氏说道:“大嫂,如今天要黑了,我和驴还要回去,最后这点路,大嫂能不能自己走回去。”
田氏是个通情达理的人,知道赶车的是心疼驴,也就答应了,把车钱付了,从树林里穿行回家。
田氏坐了一天的驴车,又走了一段路,觉得累了,见前面有棵大树,树根长出了地面,田氏便坐到树根上休息,不觉得瞌睡了起来。
就在迷迷糊糊的时候,田氏突然听到半空中有人喊“娘”,是个清脆的小孩声音。
从来没有人叫过田氏“娘”,田氏激动万分,抬头去看,见树上有个大鸟巢,巢上站着一位金甲天神,身高二丈,膀阔三停,面如金纸,眉横一字,牙排二齿,鼻生三窍。这天神正用柔和的目光看着田氏,田氏觉得这目光很是熟悉。
田氏吃了一惊,心想:“那个脆生生的声音,难道是这个天神发出的。”
忽然这个天神化为一物,似龙非龙,似虎非虎,直冲入田氏怀中,田氏吓得大叫一声,从树根上跌了下来,才从梦中惊醒。原来刚才做了个梦。
田氏稳了稳心神,见天色已经黑了,便赶回家去。
黄宗旦正在家门口焦急地等待,见田氏来了,慌忙接过篮子,说道:“你说今天出去烧香求子了,怎么这么晚才回来?”
田氏说:“路途较远,所以迟了。我这就去做饭。”
黄宗旦说:“不必了,我已经从韩家酒店点了一桌酒菜,特意犒劳犒劳夫人。”
田氏见丈夫如此体贴,也不觉得劳累了。夫妻二人饱餐一顿,又喝了些酒,就入了罗帐,相拥而眠。不必细表。
过了半月,田氏常常呕吐,爱吃酸甜,找郎中来看,说是喜脉。夫妻二人大喜过望,黄宗旦专门雇了个老婆婆来照顾田氏。
十月怀胎,一朝分娩。田氏却足足怀了十三个月,才产下一个男婴。
当时正是元和十五年。
等到孩子生下来,稳婆、黄宗旦、田氏都吓了一跳。
因为这孩子长得形容怪异,面如金纸,黄皮肤,两条眉毛连到了一起,一生下来即有牙齿,仔细看,牙齿没有缝隙,上下各有一个排牙,鼻子上长了三个鼻孔。这孩子身上还有很多的肉瘤胎记,左臂生肉滕蛇一条,右臂生肉隋球一个,背上有八卦,胸前有七星,手上长蹼,脚下有鳞。
人有丑俊,孩子总是自己的。虽然相貌奇特,天下父母爱子之心亘古不移。黄宗旦、田氏老来得子,欢喜自然更是增添几分。田氏因为曾经梦见鸟巢中有金甲神人,就给孩子取名叫做黄巢。
黄巢慢慢成长,虽然相貌奇特,但是久处之后却不令人生厌。
黄巢长到了五岁,夫妻俩对黄巢的培养达成了一致意见,就是要让黄巢读书,这非常难得。
为什么难得呢?
一般人读书都是为了功利。从功利的角度来看,唐朝的科举制度只是用人的一种途径,并不是主要途径,而且科举对出身门槛要求很高。黄宗旦以经商为业,“士农工商”,作为最底层的商人,即便是富裕之家,却没有地位,是没有资格参加科举的。
但是也有人认为:“读书不为稻粱谋”。中国人历来崇文,“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所以夫妻二人决定要黄巢读书。
黄宗旦请来了冤句县有名的塾师,名叫李万年,来教授黄巢。黄巢非常聪明,有明辩过人、耳闻则诵、过目不忘之才。
转眼间到了八月十五中秋节。黄宗旦最爱菊花,院子里种了很多菊花,正是盛开的季节。黄宗旦邀请李万年在院中饮酒赏菊,黄巢在一旁相陪。
院中菊花怒放,在月光照耀下,更是清新又淡雅,绚丽而浓烈,美的娇艳欲滴、神秘诱人。
黄宗旦敬了李万年一杯酒,说道:“先生,如此良辰美景,何不吟诗一首,以助雅兴?”
李万年说道:“甚好!还请东翁出题。”
黄宗旦指了指这些菊花,说道:“就以此菊花为题,可好?”
李万年摇头晃脑,思索诗句,过了良久也想不出来,就站起身来,来回踱步,眉头越皱越紧,口中不停的“唏嘘”。
“陶令篱边望南山,罗含宅里泛金鸡;堪与百花为总首,自然天赐赭黄衣。”
这时在旁边的黄巢却朗声诵了出来一首诗。
李万年眉头松开了,脸却红了,说道:“还是令郎聪慧过人。”
黄宗旦却是又喜又惊,喜的是黄巢如此聪慧,惊的是诗中犯了忌讳。“赭黄衣”即龙袍,是皇帝专用的衣物,怎么能随意作比喻。
黄宗旦斥责道:“小儿怎敢乱语!”
本部书中有黄巢三赋菊花,此为第一赋。
……
黄巢不仅喜欢读书,还喜欢舞枪弄棒。
九岁这年的一天,黄巢读完了书,拿了根木棒正在院中耍弄,田氏坐在边上,边纳鞋底,边看黄巢舞棒。
这时门外传来鱼鼓简板之声,有人在门口唱道情,歌曰:
北海熊飞道人家,一琴一剑一杯茶,羽衣常带烟霞色,不染人间桃李花。
清静无为是吾家,不染凡尘道根扎。苦终受尽修正道,仙圣显宗我当家。
田氏往门口看,见有一老一少两个老道站在门口,前面这个是个黑脸的陀头打扮,后面是个十五六岁的小老道,穿着宽大的道袍。
老道站在门口唱道情,就是乞讨施舍之意。
田氏放下手中正在纳的鞋底,回去拿米面。回来发现两个老道不见了,黄巢也不见了,吓得手中米面撒了一地,也不去管它,跑出去四处去找,大喊“巢儿!”
四邻听到喊声,也都出来,忙问怎么回事,田氏把经过说了一遍,众人也帮忙去找。
有人说:今天没见到有老道啊。有的说:别不是被人贩子拐走了吧。有人跑去到盐铺告诉了黄宗旦。黄宗旦也是惊天霹雳一般,赶紧去找儿子。
众人找了一天,已经天黑,也没有找到,陆陆续续回到黄巢家中,安慰田氏。
这时,有个眼尖的盐铺伙计,说道:“东家,墙上好像有字。”
众人去看,果然墙上有字,也不知道是用什么所写,闪闪发光,所以到晚上才能看得清楚。只见墙上写着:
北方来道长,海陆到山东,三载借黄巢,年足自回程。
塾师李万年还在此地教书,看了这首诗,说道:“我明白了,这是一首藏头诗,‘北海三年’,看来黄巢被人带去北海了,三年后自然能回来。”
有人问:“北海在哪里?”
李万年说:“东海、南海我知道确有其地,这北海和西海也只是书上看过,究竟在哪里,我也不知道。”
众人议论纷纷,有些人就拿这首诗安慰田氏和黄宗旦。
夫妻二人也没有办法,存了一线希望,苟活于世,苦苦盼望娇儿。
……
那两个老道正是金壁风和若土小道童,三年后果然践诺,把黄巢送回了赤墙村。
黄巢站在石碑前,童年的记忆涌上心头,他小时候常在石碑边上玩耍。
黄巢根据记忆,迈步走回家,还是那个熟悉的院落。黄巢推门进去,见母亲田氏就像他被带走那天一样,正在为他纳鞋底。
黄巢见母亲短短三年已苍老了许多,扑通跪倒,膝行到母亲跟前,说道:“娘,孩儿黄巢回来了。”
田氏见是失踪三年的娇子回来了,喜极而泣,几乎晕厥。邻居知道了这事,赶紧跑到盐铺去把黄宗旦叫来。
一家人团聚,真是喜不自胜。
田氏忙问:“巢儿,这些年,你去哪里了?”
黄巢正要叙述经过,忽然觉得头晕目眩,口吐白沫,一头栽倒在地。喜欢新修残唐演义之赋菊花巨天全传请大家收藏:(www.663d.com)新修残唐演义之赋菊花巨天全传六六闪读小说网更新速度最快。
到六六闪读(www.663d.com)
看剑来
有个挎着篮子的妇人在林中行走。这个妇人四十岁的年纪,长相端庄朴实,身材健壮优美,是个贤惠的农村劳动妇女,透着贤淑、勤劳、善良。
这个妇人娘家姓田,本名叫做田婉娘,出嫁之后,闺名便不常用,就称田氏。
田氏的婆家姓黄,世代都是盐商,她的丈夫叫做黄宗旦。夫妻二人成亲以来,伉俪情深,黄宗旦主要在外经营盐铺生意,田氏照顾着家里的父母双亲,还有二亩的庄稼地。
夫妻二人一切都好,只是膝下无儿无女,如今父母双亲也都故去,只剩了夫妻二人。
黄宗旦对没有子女之事现在也看的开了,常说:“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但是田氏却耿耿于怀,总觉得对不起黄家。
田氏打听附近可有什么寺庙,四处烧香,冤句县附近的庵观寺院几乎都跑遍了,也不管是道教的三清观、佛教的三宝庙、还是儒家的文庙,田氏都去拜,依然没有子嗣。黄宗旦劝她不要奔波了,田氏执意不听。
田氏四处打听寺庙,听有人说,二百里外的亳州境内,有个十殿阎君庙,供的是酆都城的神仙菩萨。田氏也是病急乱投医,雇了个驴车,一大早就赶往了亳州去烧香。
唐朝不像后来的宋明时期对女人有那么多约束。田氏不想耽误黄宗旦的生意,烧香拜神的事情都是自己去做。
田氏到了十殿阎君庙,发现这个庙比较偏僻,也不算大,一共有十个大殿,各供着一个阎君,都是头戴冕旒冠,身穿各色袍服,长相凶恶,旁边都是小鬼判官,甚是阴森。
庙里也没什么香客,田氏壮着胆子,也不敢细看这些神像,挨个大殿拜了。
拜完十殿阎君,田氏发现后面还有个大殿,里面供着个菩萨,身穿大红袈裟,头戴毗卢庙,面如满月,其白如玉,二目低垂,面带慈悲,左手拿着九环锡杖,右手托着个如意宝印,很像戏台上的唐三藏。
田氏心想:“前面那些阎君都太凶恶了,还是这个菩萨长得顺眼。”
田氏就虔诚地跪下,拈香祝拜,说道:“叩求菩萨保佑,千万让我得子,接续黄家的香烟。”
田氏不住的祷告,感觉有眼睛在盯着她。田氏举目望去,才看到菩萨坐下还有个神兽,被栏杆挡住,刚才没有注意到。这个神兽长相很是丑陋凶恶,但是看着田氏的眼光却很柔和。
即便如此,田氏也是吓了一跳,心想:“这个庙太吓人了,就有一个长得好看的菩萨,却还骑个吓人的怪兽。”
田氏不认识,其实这个菩萨是地藏王菩萨,坐下骑的是谛听神兽。
田氏不敢多看,赶紧把香插到香炉里,匆匆忙忙的离了阎君庙。
田氏上了驴车,赶车的往回赶,到了赤墙村外的大路上,太阳眼看着就要下山了,赶车的对田氏说道:“大嫂,如今天要黑了,我和驴还要回去,最后这点路,大嫂能不能自己走回去。”
田氏是个通情达理的人,知道赶车的是心疼驴,也就答应了,把车钱付了,从树林里穿行回家。
田氏坐了一天的驴车,又走了一段路,觉得累了,见前面有棵大树,树根长出了地面,田氏便坐到树根上休息,不觉得瞌睡了起来。
就在迷迷糊糊的时候,田氏突然听到半空中有人喊“娘”,是个清脆的小孩声音。
从来没有人叫过田氏“娘”,田氏激动万分,抬头去看,见树上有个大鸟巢,巢上站着一位金甲天神,身高二丈,膀阔三停,面如金纸,眉横一字,牙排二齿,鼻生三窍。这天神正用柔和的目光看着田氏,田氏觉得这目光很是熟悉。
田氏吃了一惊,心想:“那个脆生生的声音,难道是这个天神发出的。”
忽然这个天神化为一物,似龙非龙,似虎非虎,直冲入田氏怀中,田氏吓得大叫一声,从树根上跌了下来,才从梦中惊醒。原来刚才做了个梦。
田氏稳了稳心神,见天色已经黑了,便赶回家去。
黄宗旦正在家门口焦急地等待,见田氏来了,慌忙接过篮子,说道:“你说今天出去烧香求子了,怎么这么晚才回来?”
田氏说:“路途较远,所以迟了。我这就去做饭。”
黄宗旦说:“不必了,我已经从韩家酒店点了一桌酒菜,特意犒劳犒劳夫人。”
田氏见丈夫如此体贴,也不觉得劳累了。夫妻二人饱餐一顿,又喝了些酒,就入了罗帐,相拥而眠。不必细表。
过了半月,田氏常常呕吐,爱吃酸甜,找郎中来看,说是喜脉。夫妻二人大喜过望,黄宗旦专门雇了个老婆婆来照顾田氏。
十月怀胎,一朝分娩。田氏却足足怀了十三个月,才产下一个男婴。
当时正是元和十五年。
等到孩子生下来,稳婆、黄宗旦、田氏都吓了一跳。
因为这孩子长得形容怪异,面如金纸,黄皮肤,两条眉毛连到了一起,一生下来即有牙齿,仔细看,牙齿没有缝隙,上下各有一个排牙,鼻子上长了三个鼻孔。这孩子身上还有很多的肉瘤胎记,左臂生肉滕蛇一条,右臂生肉隋球一个,背上有八卦,胸前有七星,手上长蹼,脚下有鳞。
人有丑俊,孩子总是自己的。虽然相貌奇特,天下父母爱子之心亘古不移。黄宗旦、田氏老来得子,欢喜自然更是增添几分。田氏因为曾经梦见鸟巢中有金甲神人,就给孩子取名叫做黄巢。
黄巢慢慢成长,虽然相貌奇特,但是久处之后却不令人生厌。
黄巢长到了五岁,夫妻俩对黄巢的培养达成了一致意见,就是要让黄巢读书,这非常难得。
为什么难得呢?
一般人读书都是为了功利。从功利的角度来看,唐朝的科举制度只是用人的一种途径,并不是主要途径,而且科举对出身门槛要求很高。黄宗旦以经商为业,“士农工商”,作为最底层的商人,即便是富裕之家,却没有地位,是没有资格参加科举的。
但是也有人认为:“读书不为稻粱谋”。中国人历来崇文,“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所以夫妻二人决定要黄巢读书。
黄宗旦请来了冤句县有名的塾师,名叫李万年,来教授黄巢。黄巢非常聪明,有明辩过人、耳闻则诵、过目不忘之才。
转眼间到了八月十五中秋节。黄宗旦最爱菊花,院子里种了很多菊花,正是盛开的季节。黄宗旦邀请李万年在院中饮酒赏菊,黄巢在一旁相陪。
院中菊花怒放,在月光照耀下,更是清新又淡雅,绚丽而浓烈,美的娇艳欲滴、神秘诱人。
黄宗旦敬了李万年一杯酒,说道:“先生,如此良辰美景,何不吟诗一首,以助雅兴?”
李万年说道:“甚好!还请东翁出题。”
黄宗旦指了指这些菊花,说道:“就以此菊花为题,可好?”
李万年摇头晃脑,思索诗句,过了良久也想不出来,就站起身来,来回踱步,眉头越皱越紧,口中不停的“唏嘘”。
“陶令篱边望南山,罗含宅里泛金鸡;堪与百花为总首,自然天赐赭黄衣。”
这时在旁边的黄巢却朗声诵了出来一首诗。
李万年眉头松开了,脸却红了,说道:“还是令郎聪慧过人。”
黄宗旦却是又喜又惊,喜的是黄巢如此聪慧,惊的是诗中犯了忌讳。“赭黄衣”即龙袍,是皇帝专用的衣物,怎么能随意作比喻。
黄宗旦斥责道:“小儿怎敢乱语!”
本部书中有黄巢三赋菊花,此为第一赋。
……
黄巢不仅喜欢读书,还喜欢舞枪弄棒。
九岁这年的一天,黄巢读完了书,拿了根木棒正在院中耍弄,田氏坐在边上,边纳鞋底,边看黄巢舞棒。
这时门外传来鱼鼓简板之声,有人在门口唱道情,歌曰:
北海熊飞道人家,一琴一剑一杯茶,羽衣常带烟霞色,不染人间桃李花。
清静无为是吾家,不染凡尘道根扎。苦终受尽修正道,仙圣显宗我当家。
田氏往门口看,见有一老一少两个老道站在门口,前面这个是个黑脸的陀头打扮,后面是个十五六岁的小老道,穿着宽大的道袍。
老道站在门口唱道情,就是乞讨施舍之意。
田氏放下手中正在纳的鞋底,回去拿米面。回来发现两个老道不见了,黄巢也不见了,吓得手中米面撒了一地,也不去管它,跑出去四处去找,大喊“巢儿!”
四邻听到喊声,也都出来,忙问怎么回事,田氏把经过说了一遍,众人也帮忙去找。
有人说:今天没见到有老道啊。有的说:别不是被人贩子拐走了吧。有人跑去到盐铺告诉了黄宗旦。黄宗旦也是惊天霹雳一般,赶紧去找儿子。
众人找了一天,已经天黑,也没有找到,陆陆续续回到黄巢家中,安慰田氏。
这时,有个眼尖的盐铺伙计,说道:“东家,墙上好像有字。”
众人去看,果然墙上有字,也不知道是用什么所写,闪闪发光,所以到晚上才能看得清楚。只见墙上写着:
北方来道长,海陆到山东,三载借黄巢,年足自回程。
塾师李万年还在此地教书,看了这首诗,说道:“我明白了,这是一首藏头诗,‘北海三年’,看来黄巢被人带去北海了,三年后自然能回来。”
有人问:“北海在哪里?”
李万年说:“东海、南海我知道确有其地,这北海和西海也只是书上看过,究竟在哪里,我也不知道。”
众人议论纷纷,有些人就拿这首诗安慰田氏和黄宗旦。
夫妻二人也没有办法,存了一线希望,苟活于世,苦苦盼望娇儿。
……
那两个老道正是金壁风和若土小道童,三年后果然践诺,把黄巢送回了赤墙村。
黄巢站在石碑前,童年的记忆涌上心头,他小时候常在石碑边上玩耍。
黄巢根据记忆,迈步走回家,还是那个熟悉的院落。黄巢推门进去,见母亲田氏就像他被带走那天一样,正在为他纳鞋底。
黄巢见母亲短短三年已苍老了许多,扑通跪倒,膝行到母亲跟前,说道:“娘,孩儿黄巢回来了。”
田氏见是失踪三年的娇子回来了,喜极而泣,几乎晕厥。邻居知道了这事,赶紧跑到盐铺去把黄宗旦叫来。
一家人团聚,真是喜不自胜。
田氏忙问:“巢儿,这些年,你去哪里了?”
黄巢正要叙述经过,忽然觉得头晕目眩,口吐白沫,一头栽倒在地。喜欢新修残唐演义之赋菊花巨天全传请大家收藏:(www.663d.com)新修残唐演义之赋菊花巨天全传六六闪读小说网更新速度最快。
到六六闪读(www.663d.com)
看剑来
本文网址:https://www.663d.com/xs/6/6190/4360187.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 https://m.663d.cc/6/6190/4360187.html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