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六闪读 > 历史军事 > 承德围棋故事 > 第1194章 瀚明大厦(5)

第1194章 瀚明大厦(5)

推荐阅读:全能真千金她马甲又被拆了人族禁地天界淘宝店网游之横行天下老子是全村的希望超级宗门养成系统我的七个姐姐沉鱼落雁鉴宝金瞳通天剑帝武逆九千界

    “读书无用“实指书生无用,文人无用。
    此论也是由来久矣。
    试看司马光在《资治通鉴》里记载的,一千年前的五代时期的一些“妙人妙事“。
    五代的国号是梁、唐、晋、汉、周。
    除第一代以外总是后一个比前一个更古。
    若再有第六代,那应该是殷商了。
    不错,接下去的是宋。
    春秋时的宋国据说是殷人的后代。
    只不知赵匡胤取国号时是否考虑过这一点。
    照国号看,这些国君应当是“信而好古“的。
    然而不然,这都是文臣的主意。
    后唐明宗即位时,有人建议自建国号。
    这位皇帝问:“何谓国号?“(卷二七五)他“目不知书。
    四方奏事皆令安重诲读之。
    重诲亦不能尽通“(同上)。
    这才“选文学之臣,与之共事,以备应对“(同上)。
    选出来的便是翰林学士冯道。
    他是历事四朝,历来挨骂的,当时却被尊重如圣人。
    他官大,名大,其实不过是“以备应对“,起点咨询作用的无足轻重的人。
    他自己也说:“我书生也。当奏事而已。“(卷二八七)
    不过有时上上条陈提点意见罢了(《通鉴》里记了他的一些意见)。
    后唐明宗是沙陀族人,不识汉字是不奇怪的。
    刘邦、项羽是汉族人,也是著名不读书的。
    后晋一位掌权大臣说:“吾不知朝廷设文官何所用。且欲澄汰,徐当尽去之。“(卷二八四)
    胡三省在这下面的注中大发感慨说:“呜呼!此等气习自唐刘已为文宗言之。……非有国者之福也。虽然,吾党亦有过焉。“(同上)
    他说的“吾党“就是“我辈“,指的是做官的文人。
    他说不必怪武人(“夫何足责?“),而怪文人自己,有点自我批评精神。
    五代的后汉时,大官们曾吵过一架。
    一个说:“安定国家在长枪大剑。安用毛锥?“
    另一个说:“无毛锥则财赋何从可出?“(卷二八九)这后一位是管财政的。
    在他眼中,“毛锥(笔)“的用处也就是收税记账。
    他不算是“文官“。
    所以他同样“尤不喜文臣。
    尝曰:此辈授之握算,不知纵横,何益于用“?(同上)
    因此他给文官的“俸禄皆以不堪资军者给之“(同上)。
    俸禄大概是实物,不能军用的才给文臣,而且故意高估价值,实际是打了折扣。(“吏已高其估,章更增之。“)
    除这个“毛锥论“以外,还有个理论。
    后汉高祖任命的一位最高掌权大臣“素不喜书生。
    尝言:国家府廪实,甲兵强,乃为急务。至于文章礼乐,何足介意?“(卷二八八)
    这实际上是孔子早已讲过的:“足食,足兵,民信之矣。“(《论语·颜渊》)
    国家有了粮食(廪实),有了武器(兵强),老百姓还能不听话信从吗?
    所以商鞅相秦,讲求耕、战。
    可见所谓儒、法两家的政治主张并不是水火不相容的。
    为什么武人不喜文士?
    为什么胡三省要文人自我反省?
    五代的后汉一位武官“尤恶文士。
    常曰:此属轻人,难耐。每谓吾辈为卒“(卷二八八)。
    文人瞧不起武人,当然要挨骂。
    可是顺从附和也不行。
    后梁太祖还没当上皇帝时,曾和僚佐及游客(门客之类)坐于大柳树下。
    忽然他说:这柳树可以做车毂。
    有几个游客便跟着说“宜为车毂“。这可遭殃了。
    这个未来皇帝“勃然厉声曰:书生辈好顺口玩人,皆此类也。车毂须用夹榆。柳木岂可为之?“
    他随即“顾左右曰:尚何待?“于是“左右数十人言宜为车毂者,悉扑杀之。“(卷二六五)
    不但武人,文人也自相攻击。
    有一位官员“屡举进士,竟不中第,故深恶缙绅之士“。
    他趁那位未来皇帝大杀朝士的时候建议:“此辈尝自谓清流。宜投之黄河,使为浊流。“(同上)被杀的都被“投尸于河“。
    这个建议人“见朝士皆颐指气使,旁若无人“。“时人谓之鸱枭。“(同上)
    也有不这样的,处境就不妙。
    后晋时一位大臣(节度使),“厚文士而薄武人,爱农民而严士卒,由是将士怨之“(卷二八一)。结果是引起了一场兵变。
    以上这些不过是从几本《通鉴》里抄出来的。
    若不嫌麻烦,大翻典籍,“读书无用论“的传统恐怕是代有新义的。
    不过分析起来,认“读书无用“者即认书生无用者,也只有两派。
    武官不喜文官是一派。
    文人也不喜文人是又一派。
    后一派中,不仅有讲政治经济实用的瞧不起“舞文弄墨“的,还有“文人相轻“的。
    上溯到孔、孟,可发现他们和后来的不一样。
    孔老夫子很重视学习。
    《论语》一开头便是“学而时习之“。
    以后又多次讲为“学“。
    不赞成读书的子路也说“何必读书,然后为学?“
    他否定书,并不否定学。
    除此处以外,《论语》中没有再提到“书“。
    读的书好像只是“诗“。
    写定了没有,也不知道。
    《孟子》里有两处提到“书“。一是“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尽心》)。
    一是“颂(诵)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万章》)
    早期“读书无用“的宏论可能有两点原因。
    一是书少。二是书不可靠。
    书少。孔、孟当时的古书还是刻在竹片上的。
    也可以写下来,例如“子张书诸绅“(《论语·卫灵公》)。
    《孟子》的长篇大论不像是刻竹简。
    不过直到汉朝还是帛和简并用。
    书的抄写、保存、传播都不容易。
    殷商的甲骨卜辞在春秋战国时大概已埋进土里了。
    口传和有文字的书是《诗》和《书》。
    所以《论语》多次提到学“诗“。
    《孟子》才提到读“书“(《尚书》)。
    这两者一是文,一是史,不是两者合一的史诗。
    《论语》说“文献不足“,说“史之阙文“,好像《尚书》还未成书。
    只有《述而》中一次提到“易“(“假我数年,五十以学易“)。
    不知是不是《周易》这部书。
    《春秋》是孔子时才有的。喜欢承德围棋故事请大家收藏:(www.663d.com)承德围棋故事六六闪读小说网更新速度最快。
    到六六闪读(www.663d.com
    看剑来

本文网址:https://www.663d.com/xs/4/4866/3384358.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 https://m.663d.cc/4/4866/3384358.html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