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六闪读 > 历史军事 > 承德围棋故事 > 第1098章 决一雌雄(12)

第1098章 决一雌雄(12)

推荐阅读:剑帝寒门崛起校花的贴身高手清都仙缘刀光如月映九州我在诡异世界谨慎修仙巨门卷老子是全村的希望医路坦途我们反派才不想当踏脚石

    因此,“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正确解释应该是:
    修身:简单地说,就是完善自己,行为有规范。
    齐家:就是管理好一个家族、成为宗族的楷模,效仿学习的样板。
    治国:就是治理好一个小小的诸侯国。
    要知道,古代的诸侯国是要对周王室负责的,也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邦“。
    平天下:就是安抚天下黎民百姓,使他们能够丰衣足食、安居乐业,而不是用武力平定天下。
    所以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句话绝不是很简单的一句话。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概括了修身与社会和谐之间的关系,它包含有两层含义:
    其一,儒家主张“天下为公”,人们应该共担社会责任。
    既然社会成员都不是孤立的存在,就必须考虑自己的社会性内涵,讲求公共意识和公共道德,不论身处社会基层的民众,还是属于贵族阶层的大夫,乃至国君、天子,都要自觉修身。
    其二,由个人而家、国、天下,由身修到家齐、国治、天下平,这是一个具有内在逻辑联系的过程。
    社会要取得大同与和顺,人们就必须自觉修身,由“明德”而“新民”,进而实现社会的“至善”。
    这与孔子所说“修己以安人”一致,突出了“修己”或“修身”的价值与意义。
    怎样修身?
    《大学》给出的方式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
    “格物”要求“即物穷理”,在具体行为中增长见识;“致知”是在实际行动中探明本心,求得真知;“诚意”是在推致事物之理的基础上诚实意念;“正心”是去除各种“未安”的情绪,保持心灵的宁静。
    修“身”落脚于修“心”,由此提高品德修养,整齐家族家庭,实行仁政德治,最终求得天下太平。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可以视为对“大学之道”的概括,它也是儒家学说的精髓所在。
    儒家“修齐治平”之道也是自尧舜以来古圣先贤智慧的凝练与总结。
    因此它才能够在历代士人的心中深深扎根。
    无数的志士仁人都胸怀天下,心系苍生,他们有崇高的价值信念和高尚的理想追求,如北宋儒学家张载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历史上,不少人把《大学》看成中国的“圣经”,显示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在儒家思想体系中的核心地位。
    儒学教人“成人”,具备人的社会性内涵;更教人成为“君子”,成为社会管理人才。
    “君子”一词本义是为政者和贵族男子的统称,引申义则是道德上的高尚。
    孔子说“君子之德风”,既然责任大,就该要求高;既然是尊贵的人,就应是高尚的人。
    “大学之道”强调人的全面成长,培养“大人”“君子”。
    近代以来,中国落后挨打,中国人的文化自信严重受挫,在反思传统时出现了很大偏差。
    孙中山先生说,“修齐治平”之道“本属于道德之范围”,有时却不得不“把它放在智识范围内来讲”。
    事实上,“我们祖宗对于这些道德上的工夫,从前虽然是做过了的,但是自民族精神失去了之后,这些智识的精神,当然也失去了。
    所以普通人读书,虽然常用那一段话做口头禅,但是,那是习而不察,莫名其妙的”。
    直到今日,虽然人们常讲“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但应该更加清楚它作为中国传统政治哲学的丰富意涵,了解它对于我们民族数千年和睦和平的巨大意义。
    但我们应该看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此言,可以看成中国古代儒家或所有读书人共同的理想系统。
    而且,大家能够想得到,有能力到达“平天下”这终极程度的人,任何时代都是极少数精英。
    精英不是自封的,更不是随便推举出来的;无论在哪一个时代,都是无数人才之中,通过奋勇拼斗,证明了自身实力的幸运儿!
    古代的科举制度,某种程度上比现在的高考制度还要严密。
    科举金榜题名,通常也仅仅是仕途的第一步而已。
    科举制度从最低到状元,分为下面这些等级:
    1、从低到高依次为:童生、秀才(生员)、举人(第一名称解元)、贡士(第一名称会员)、进士(前三名分别称状元、榜眼、探花)。
    2、【科举】指历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
    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科举。
    从隋代至明清,科举制实行了一干三百多年。
    《诗话二则·推敲》“岛(指贾岛)初赴举京师”,意思是说贾岛当初前去长安参加科举考试。
    到明朝,科举考试形成了完备的制度,共分四级:院试(即童生试)、乡试、会试和殿试,考试内容基本是儒家经义。
    以“四书”文句为题,规定文章格式为八股文,解释必须以朱熹《四书集注》为准。
    发展到后来,科举制度没有与时俱进,已经对中国社会发展没有什么帮助;另外,至明清两代,中国封建社会本身都已经步入穷途末路。
    【童生试】也叫“童试”;明代由提学官主持、清代由各省学政主持的地方科举考试,包括县试、府试和院试三个阶段,院试合格后取得生员(秀才)资格,方能进入府、州、县学学习,所以又叫入学考试。
    应试者不分年龄大小都称童生。
    《左忠毅公逸事》“及试,吏呼名至史公”,这里就是指童生试,在这次考试中左光斗录取史可法为生员(秀才),当时史可法二十岁。
    《促织》“邑有成名者,操童子业”,“操童子业”是说正在准备参加童生试。
    【乡试】明清两代每三年在各省省城(包括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因在秋八月举行,故又称秋闱(闱,考场)。
    主考官由皇帝委派。
    考后发布正、副榜,正榜所取的叫举人,第一名叫解(jie)元。喜欢承德围棋故事请大家收藏:(www.663d.com)承德围棋故事六六闪读小说网更新速度最快。
    到六六闪读(www.663d.com
    看剑来

本文网址:https://www.663d.com/xs/4/4866/3384262.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 https://m.663d.cc/4/4866/3384262.html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