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六闪读 > 历史军事 > 承德围棋故事 > 第753章 茶楼恶斗(15)

第753章 茶楼恶斗(15)

推荐阅读:剑帝寒门崛起校花的贴身高手清都仙缘刀光如月映九州我在诡异世界谨慎修仙巨门卷老子是全村的希望医路坦途我们反派才不想当踏脚石

    王阳明把执行范畴中的知理解为良知,认为圣学功夫即致良知。
    可见,知行观都是受到历史发展、时代精神状况影响的。
    不过,可以肯定的是,无论何种知行观,都认为知行是不能分离的。
    知行合一,网上词典的翻译是“The unity of knowledge and action”,意思是“知识和行动的统一”,这个翻译没有大问题,不过用来翻译心学的知行合一,却是值得商榷。
    knowledge除了有知识的意思,也有了解、理解的意思,这和心学的“知”也是有相通之处的。
    另一方面,心学的知行合一翻译成“Unity of conscience and action”——良知和行动的统一,是否准确呢?
    答案是否定的。
    即使在王阳明的学说中,知行合一的“知”也不能等同良知。
    知行合一的“知”,无论是《左传》、程朱理学还是心学,用现代语言来说,是一种内在的认知、内在的知识,重点在于指引人的行动,范畴是人的道德本质、人与世界的关系。
    内在的知识,在西方哲学中,也有信仰、道德、灵性的内涵。
    因此,知行合一,应该翻译为“The unity of Inner knowledge and action”——内在的知识和行动的统一。
    在蛮荒的龙场,王阳明悟出了“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即人人皆有良知。
    而在血腥的沙场和险恶的朝堂,让龙场悟道实际发挥作用的,是“知行合一”,即遵循内心的良知,便能达到宁静于内、无敌于外的境界。
    如果心学是圣贤功夫,那么知行合一则是俗世智慧。
    知行合一并非得自顿悟,而是在磨难中不断反思、修练,最终砥砺出的生命境界。
    在经历了当众廷杖的奇耻、下狱待死的恐惧;流放南蛮的绝望、瘟疫肆虐的危险;荒山野岭的孤寂、无人问津的落寞,直至悟道的狂喜、得道的平静后,王阳明不但求得了内心的安宁,而且逐渐通过“知行合一”拥有了足以改变世界的力量。
    凭借知行合一的强大力量,王阳明率文吏弱卒,荡平了江西数十年巨寇。
    凭借知行合一的强大力量,王阳明以几封书信,一场火攻,三十五天内平定了宁王之乱。
    凭借知行合一的强大力量,王阳明从根本上扫清了困扰明政府多年的广西部族匪患。
    知行合一的“知”,不是“知道”,而是“良知”,是每个人内心与生俱来的道德感和判断力。
    找到并遵循内心的良知,复杂的外部世界就将变得格外清晰,致胜决断,了然于心。
    “知行合一”到底有什么现实意义?
    年轻人的困惑。
    每个年轻人都有过这样的痛苦经历:刚步入社会的时候,满怀抱负想要改变这个世界,却发现自己一直被教育灌输的是一套思想,但是在现实社会中却是另外一套准则。
    所以面对残酷的社会,是坚持理想抱负,被排挤打压,甚至成为先烈,还是随波逐流呢?
    面临社会的残酷后,很多人开始怀疑自己:大家读的都是一样的圣贤书内容,强者如云,凭什么自己能胜出?
    所以就放弃了追求。
    也有很多为人师表,整天教育他人圣贤之道,但是自己却失去信仰。
    那么有没有两全的办法,既坚持理想和正义,又能成就大事呢?
    看不清未来的时候,我们就看看历史。
    所以答案是有的,这个工具就是“知行合一”。
    “知行合一”思想由明朝嘉靖年间的王阳明提出,他是历史上最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
    他的“知行合一“的思想远播海外,特别对日本学术界有很大的影响。
    定约大将东乡平八郎就有一块“一生伏首拜阳明”的腰牌。
    而《明朝那些事儿》作者当年明月最欣赏的是王阳明。
    知行合一最经典的实用案例,就是王派弟子徐阶,运用知行合一,在官场用20多年的时间斗倒严嵩。
    王阳明“心学”主要包括“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
    通俗说一下“知行合一”的意思:就是一个理论和实践的问题,有人认为知易行难,懂得理论是容易的,实践是很难的;有人认为知难行易,领悟道理很难,实践很容易。
    比如朱圣人(朱熹)就主张知难行易,悟道是很难的,但执行似乎是很容易的。
    王阳明却认为:懂得道理是重要的,但实际运用也是重要的!
    要想实现崇高伟大的志向,必须有符合实际、脚踏实地的方法。
    这绝不仅仅是一句话,而是一种高深的处事和生活智慧,足以使人受用终身,所以它看起来很容易明白,实际上很不容易明白。
    “真知即所以为行,不行不足谓之知;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知是行之主意,行是知之功夫。”
    即事即学,即政即学,身体力行,知行合一,不可离开亲躬实践而空谈为学。
    知与行本来就是不分离的。
    没有行动就不能称其为真正认识。
    只有去实践了,你才拥有这个知识,不去做,即使你看多少书,学多少理论,也无法真正获得这个知识。
    道理人都懂,就是不做。
    都知道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奈何人懒,虽知不行。
    许多人都晓得仁义很好很强大,然而都不去遵行,因为与私利不一致。
    虽知不行,本质上不是不知,如果一个道理人们真的懂了,认可了,怎么会不行?
    “心即理”。
    “知行合一”以“心即理”为前提,简言之,还是自古以来人为什么而活着的老问题。
    知行之外,另有一个真正的底层动因;那就是主体,也可称自我。
    不明白自我,就不能找到价值。所以古哲人把认识自己作为哲学的最高智慧。
    “致良知”。“知行合一”,不是一般的认识和实践的关系。
    “知”,主要指人的道德意识和思想意念,“行”,主要指人的道德践履和实际行动。
    所有一切都是在追寻大道的基础上,也就是在良知的基础上,而不是为了目的而不择手段的借口。喜欢承德围棋故事请大家收藏:(www.663d.com)承德围棋故事六六闪读小说网更新速度最快。
    到六六闪读(www.663d.com
    看剑来

本文网址:https://www.663d.com/xs/4/4866/3383917.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 https://m.663d.cc/4/4866/3383917.html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