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二百七十章 闯河西
推荐阅读:剑帝、寒门崛起、校花的贴身高手、清都仙缘、刀光如月映九州、我在诡异世界谨慎修仙、巨门卷、老子是全村的希望、医路坦途、我们反派才不想当踏脚石、
一种新鲜事物的出现,往往会在历史的长河中激起一朵水花,然后开始接收时间的考验,华而不实的会被淘汰,性价比高的往往能够会不断地继承下去。
如果是具有发展价值的,还会在不断的进化中不断出现各种新新的形态。
在大宋这个时代,水泥显然是一种划时代的建筑材料,在钟粟还没有演示之前,很多人其实是难以理解的,毕竟砖石土已经用了几千年,猛然出现一种经济实惠的建筑材料,谁也做不到无动于衷。
看似简单的水泥,配料并不复杂,暂时主料就是石灰石和粘土,外加少量石膏辅料。
最让人庆幸的是,这三种原料在后世的白银一带都非常丰富,而且开采很容易,如果说有困难,那便是粉碎的难度大了些。
尤其是石灰石,往往都是块状的,必须打碎然后碾成粉末,需要下一番功夫。
然后便是烧制中的困难,在后世这几种原料的配比到底是多少,钟粟真的没记住,唯一的办法便是一次次地实验。
比例的不同,往往会影响到烧制出的水泥在强度、耐磨度、凝固时间上出现差异,尤其是强度指标,的确非常重要。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小雷子对三人进行了分工,三人各带一些人,张甲主要负责金银铜的冶炼,赖布衣则带着几个地理爱好者每天到处跑,发现一处矿场肯定不够,毕竟大宋的技术,也只能采集毕竟浅层的矿藏,随着以后越挖越深,开采的难度会越来越大,所以只能多发现几处。
小雷子则专心研究水泥的烧制,不过这项工作有个好处,只要攻破了原料配比和煅烧温度时间,剩下的便可以让熟练的工匠大批量烧制。
一开始,这里的人手少得可怜,但朝廷经过一系列措施,内地的人终于开始了想边地的迁徙,会州这里有些地方靠近黄河,自然适合发展农耕,而此时确是秋天,拓荒完成后的人也愿意到矿上当劳力。
除了这些人,大量的西夏奴隶也被分配到各地,这也是一种策略,分配到各地,打乱他们固有的模式,大宋的统治才会更加稳定。
不知不觉中,白银已经聚集了几百号人,这些人虽然住在简易的工棚里,但每天都干劲十足,他们的身上明显有一种拓荒人的精神,一种为大宋奉献的豪迈。
当然,小雷子吸取了钟粟的经验,身处边地,大家都不容易,住的暂时可以简单一些,但伙食的保障一向都不错。
按照目前的情况,随着规模的不断扩大,这里的人会越来越多。
在西部的另外一处地方,李纲也在做着类似的事情,这里有着当时西夏时就已经在开采的铁山,优质的铁石经过炼化,便会成为上好的铁料。
大宋内地不是没有铁山,最主要的是铁料品质差了些,这种情况在后世根本不是什么问题,无非就是杂质含量的多少,但在大宋的冶炼工艺水平下,想要去除难度还是有些大。
在这样的情况下,优质的铁石就显得非常重要。
所以,这些铁山出产的铁石,不仅仅可以用来打制铠甲,还可以用来打制优质的兵器。
除了传统的十八般兵器,火器对铁料的要求更高,别说是大宋了,后世的火炮也会因为卡弹、膛压异常、膛线问题或者炮管不均匀出现炸膛的事情,大宋的冶炼水平,出现炸膛就更多了,冶炼技术的改进难度太高,需要不断的技术进步,根本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解决的。
因为这些原因,尽可能使用优质的铁石炼制铁料才是首选,这也算是钟粟当初认为需要拿下西夏的原因。
当然,铁石仅仅是一个方面,作为掌管一方的任务,他需要做好方方面面的事情,有些东西他在汴京大学学到过,但有些完全就是一头雾水。
好在大宋在治国之道上实在太成熟了,大量能员老吏虽然思想没有李纲活泛,但在玩弄西夏人上还是很有一手,暂时指望这些人能按照钟粟的想法考虑问题,一点儿也不现实,所以现在所能作的,只能是在求稳的基础上发展这些被西夏人搞得乌烟瘴气的地方。
看着已经颇为热闹的景象,李纲突然有一种疲惫的感觉,但这种疲惫后面更明显的是欣慰。
大宋真的不易,短短几个月,西夏大片的土地尽数收复,如果不能好好治理,那自己的一身所学到底应该什么时候发挥?
想到了这些,李纲又觉得浑身充满了力量,他再次想到了钟粟对他的竭力举荐,自己还非常年轻,来到这里可不是养老。必须得有一番作为。
想想山长钟粟的发家史,他可是很清楚,汴京大学的学生也几乎都清楚,钟粟在登封之时,仅仅凭着一辆小吃车,然后慢慢杀入了登封商界,然后结识了程颐等人,开办了嵩阳分院。
这些事情说起来有些轻描淡写,但如果真正去经历,绝对充满了艰难困苦,非常人能够做到。
再一想自己,父亲李夔,通晓军事,随吕惠卿抵御西夏来犯有功,官至龙图阁待制、京西南路安抚使。
这样的出身虽然不足以笑傲汴京,但也算是颇为荣耀了。
而且进了汴京大学后,他轻而易举地便考取了进士,然后轻松进入东华门唱名之列,随后又迎来了人生的高光时刻。
现在虽然是在边地,但身上肩负的使命非常艰巨,西夏版图虽然已经归入了大宋,但西夏人心还需继续收拢。除了让自己治下的百姓吃饱肚子,还得让人心向化。
他也充分吸取的钟粟的惯用手法,在这种地方,直接办书院并不合适,首先要做的是扫盲运动。
一个月间,各处已经建起了几十处蒙馆。
他本来觉得恐怕需要花一番功夫,可没想到的是,这里的人对大宋的文化居然非常热爱。
蒙馆开起来不久,蒙童居然迅速爆满,甚至连那些成年人,也经常坐在蒙馆外面听先生讲学。
大宋文化果然魅力非凡,李纲突然觉得,看起来异常困难的事情,居然如此轻易的就想到了办法,实在有些不可思议。
河西还奔波着另一个人,那便是蔡王赵似。
在他原来的想象中,河西之地的商道应该是极其脆弱的,但事实上居然比他想的好了很多。
道理其实很简单,大宋有着太多让各国向往的东西,他们宁愿忍受着风沙之苦的折磨,也愿意从大宋商贾的手中采购到大宋的丝绸、瓷器等特产。
这些东西在大宋人的心目中实在不是稀奇之物,但一旦运回国内,不管多高的价格,也会被抢购一空。
可现在的问题是,商业经营这种事情,如果没有规范的管理,固然能够发展,但秩序确会很混乱。
赵似很快意识到了一个问题,人才实在太缺乏了,汉唐时期,因为疆域辽阔,有不少专门管理市场的机构,可到了大宋,西北长期在外租手中,所以这里的贸易全都处于一种无序的状态,这样的状态并不利于发展壮大。
他是樊楼的大股东,当然懂得其中的利害关系。
除了人才的缺乏,另外还有一个问题。
大宋境内,只要规模较大的地方,都有大宋的官道延伸,不管是邮件传递还是货物运输,都很是方便,但在这河西之地,道路问题确经常成为困扰商贾的一大因素。
有些商贾有自己的运输队伍,但也常常因为道路的损毁,最后一个月的路程可能会变成两个月三个月甚至更多。
可即便如此,这些商贾依然会甘冒风险取道西夏和大宋商贾互市,至于各种道路故障之类,那就只能尽量克服外加运气了。
搞清楚了这些情况,赵似的前期调查便已经结束。
道路问题,虽然他觉得需要向朝廷提一下,但只要发动各州府的力量,还是能勉强解决,至于人才问题,还是得靠内地输送。
赵似掌控樊楼多年,的确可以抽一些人,但是面对西北这么大的摊子,他觉得实在太少了,这个问题只能抛给朝廷了。
当然,在给朝廷上扎子的时候,他同时也向钟粟去了一封信,这些事情钟粟如果能相助一把,一定会事半功倍。
赵似觉得,他虽然曾经得罪过,但在这种大事上,钟粟是不会计较的,否则自己恐怕已经被赵佶幽禁了。
汴京大学工商管理学院之中,一场学术交流活动正在进行,钟粟这次也参与了。
自由发言环节的时候,本来此时大家会讨论交流一些个人看法,甚至会议论汴京的一些具体的商贾活动,但因为钟粟的出现,虽然没有为难钟粟的意思,但有些人真的很想和他他那套一番。
“学生能够询问山长一个问题吗?”
一名学生神色显然有些拘谨,他显然是壮着胆子向钟粟提问。
“当然可以,尽管问吧,不过我可不一定能够回答,毕竟你们比本山长更懂商贾之道。”
钟粟实话实说,他一开始经商,只是为了糊口,但这几年,他已经将很多事情交了出去,说自己回答不上还真不是矫情。
“请问山长,我理工学院、农学院,甚至连传媒学院都派人去了新收复之土,但我们工商管理学院确只能在完成学业后回乡或者留在汴京,山长能不能想想办法,让我等也去闯一闯?”
这名学生说完,居然还有不少学生跃跃欲试。
“哦?你们想去闯河西?”喜欢大宋教书匠请大家收藏:(www.663d.com)大宋教书匠六六闪读更新速度最快。
本文网址:https://www.663d.com/xs/4/4778/18913784.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 https://m.663d.cc/4/4778/18913784.html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