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六闪读 > 历史军事 > 大宋河山 > 第165章 鞮红

第165章 鞮红

推荐阅读:剑帝寒门崛起校花的贴身高手清都仙缘刀光如月映九州我在诡异世界谨慎修仙巨门卷老子是全村的希望医路坦途我们反派才不想当踏脚石

    今科贡举牵动着众多朝堂大佬的心,政事堂几位相公尤是如此。
    有些东西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得靠自己去揣摩推断,不可与人言,更没法与人商量探讨,譬如说官家的心思。
    小皇帝任命舒亶作为同考官是何用意?虽然说对同考官的官衔本职并无规定,但按例从八品的国子监丞是不够格的。重点在于舒亶的身份,虽然此人有些左右摇摆,但归根结底还是新党人士,当年可是新党干将,行事几无底线可言。官家是要重新启用此人?这会不会是朝政走向的风向标?
    当今官家年幼时非常喜欢读书,涉猎广泛,尤喜唐人律诗,以聪慧闻名。
    元祐以来,军国大事都由高太后与几位大臣处理,年少的皇帝对朝政几乎没有发言权。大臣们也以为官家年幼,凡事都取决于高太后。朝堂上,皇帝的御座与高太后座位相对,大臣们向来是向高太后奏事,背朝皇帝,也不转身向皇帝禀报。
    尽管高太后和大臣在垂帘时没有考虑皇帝的感受,但他们并不放松对赵煦的教育。高太后任吕公著、范纯仁、苏轼和范祖禹等人侍读,想教育赵煦成为一个恪守祖宗法度、通晓经义的皇帝,尤其是让赵煦仰慕为士大夫津津乐道的清平盛世的仁宗皇帝,而不是锐意进取的神宗皇帝。
    此外,高太后在生活上对赵煦的管教也很严格。为避免赵煦耽于女色,高太后派了二十个年长的宫嫔照顾他的起居,又常令赵煦晚上在自己榻前阁楼中就寝,相当于限制了他自由活动的空间。
    眼见着再过两年皇帝便该亲政了,到那时他会不会“记仇”?又会禀持何种政见?这真的说不准。
    虽然高太后与大臣们一直在给小皇帝灌输熙宁、元丰新法危害大宋的观念,潜移默化的想让他学习仁宗皇帝的治世政见。但谁都看得出小皇帝与神宗皇帝的孺慕之情,菽水承欢,寸草春晖。若是他亲政后重走神宗皇帝的施政路线,又当如何?
    这才是至关重要的。
    所以,舒亶出任同知贡举官兹事体大,得好生揣测品味,早做定夺,以备不时之需。
    这些朝堂要事于王棣而言尚离的很远,省试过关方是当务之急。
    上午的本经题一挥而就,下午的兼经题同样不费吹灰之力。
    兼经题出的中规中矩,出自《论语.学而篇》,考题很长:“君子不重则不威,学而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意思是:一个君子,如果不庄重,就没有威严,即使读书,所学也不会牢固。行事应当以忠和信这两种道德为主。不要和不忠不信的人交朋友。有了过错,要不怕改正。
    这也正是刘安世的为人处世之道,出这样的考题在意料之中。
    那就继续抄呗,嗯,这次搬运的是明嘉靖朝内阁首辅费宏的文章。
    这位费阁老可了不得,十三岁时,中信州府童子试“文元”;十六岁时,中江西乡试“解元”;成化二十三年春,参加进士考试,为殿试第一名,得中状元,被任命为翰林院修撰。当时他虚龄方二十岁,为明代最为年轻的状元翰林。
    这样的人文章焉能不好?
    “君子之于学,贵有其质而必尽其道也。盖质非威重,所学必不能固也。然道或未尽,亦岂能有成哉?昔圣人之意若曰:君子以自修为学,而必以威重为先……”
    同样的配方熟悉的味道啊,那位巡铺官如夏日饮冰冬天烤火,周身通泰。
    午后兼经题贴出后,王棣居然在睡午觉?直到未时末方醒转。这是该有多大的心哪。若非考场规矩所限,等着看文章的巡铺官早就要去唤醒“与众不同”的王某人了。
    好在焦急的等待换来了又一场阅读的饕餮盛宴,从研墨到搁笔,王棣只用了三刻钟,而后冲巡铺官笑了笑。嗯,善待读者是必须的。
    巡铺官心满意足的离开,嘴里无声地念念有词,一直在咀嚼王棣这篇新鲜出炉的文章。
    于某些人而言,好的文章便是精神食粮,可以受用终生。
    又过了半个多时辰,开始开闸放牌,答完卷的贡生可以离场。
    王棣收拾好文具,抢了个头卷。倒不是有心出风头,实在是数千人聚在一起,虽是春寒料峭,那气味也是一言难尽。
    舒亶目送王棣离场,笑道:“那巡铺官倒是过足了眼瘾先睹为快了,看他心满意足那样,想必是得了篇好文章。咱们可还得等到明日才能阅卷。”
    考生答卷完毕,由受卷官亲收,按交卷次序给签放出,而后将考卷收入受卷所。
    再将试卷送往誉录所抄写。举子的亲笔试卷称真卷,誉录后送归封弥官存档;誉录的卷子称草卷,送给考官评阅。
    接着将真卷送往弥封所进行糊盖试卷姓名事宜,之后送往收掌所。
    而主考官和点检阅卷官们会在阅卷所负责考生试卷的批阅和筛选,将优质的策论诗赋交呈皇帝!
    最后还需对读所检验,该所职掌核对誊录所送交的朱卷与墨卷是否完全一致,倘有讹误,即予改正。对读后,各对读生将姓名籍贯注明于墨卷之尾。
    这一整套科举流程稍显繁琐,但也更为公平,相干试官各司其职,互相监督,力求最大限度抑制营私舞弊、公平公正公开地为国家抡才举贤。
    阅卷是门苦差事,没个十天八天完成不了,但若是读到好文章,那便如饮甘醴了。
    王棣的文章在大宋文坛仿似一股清流,让一众文人士子拊额惊叹:哦,原来文章是可以这么写的啊!
    其实,要真论起来八股文滥觞于北宋,但并无既定规格。
    八股文的形式,最早可溯源于唐朝的“帖括”。所谓“帖括”,就是概括地默写某一种经书的注解。唐代虽以诗、赋取士,但并未完全废除读“经”。
    王安石变法,认为唐代以诗赋取士,浮华不切实用,于是并多科为进士一科,一律改试经义,文体并无规格。
    到了明成化年间,才逐渐形成均形格的程式,按一定的格式、字数由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部分撰写时文。
    八股文注意章法与格调,本是说理的古体散文,而能与骈体辞赋合流,在此时便是一种崭新的文体。
    王棣提前数百年让这种新文体问世,这首创之名是抹杀不了的,放在科场,那更是巨无霸的存在,完全碾压同科考生。
    即便是舒亶这种科场前辈,也是期望甚高意欲先睹为快,但也得等三天贡试结束后方能一读。
    一日两场,大部分贡生精疲力竭,脑力活动之累绝不亚于体力活动,但王棣只是小试牛刀。
    晚膳时王家叔侄围坐一席饮了两盅酒,少不得说一说白日里的心路历程。王旉、王旁自不消说,考过不止一回,经验丰富着呢。独有年龄最小的王楠仍未从紧张的氛围中解脱出来。众人未有多说,这种事唯有自己调节缓解,所谓的“考试综合症”很折磨人,过不了这一关下次还得受挫。倒是以王楠、王桐的年龄想要一次过关,那才是骇人听闻了,原本今科只是让他们下场试试汲取经验。毕竟像晏殊那般十四岁就博得进士出身是绝无仅有的。至于年龄仿佛的王棣,原就不应以常理度之,他要名落孙山那才是稀罕事。不管怎样,王家叔侄五人皆过发解试就已经是传世佳话了,省试二、三人有希望过关足以说明王氏文风之盛。
    这夜王棣睡的很踏实,直到次日过了卯正方醒,卯时末到了贡院迎接第二天贡试。
    次日考的是“论”,与“策”一般都有一个白天的时间作答。毕竟贡生们都是通晓经义的,头两场并作一天合情合理,而“策”、“论”才是见真功夫的时候,考的是贡生对时局的熟知度、思维能力、解决问题的灵活应变力等,目的便是淘汰死读经义的迂腐书生。
    而今日的论文题为“试论‘士为知己者死’”,这种题,可供发挥的空间极大,尽可天马行空,但也正可一分高低优劣。
    士为知己者死,语出春秋四大刺客之一的豫让。豫让是春秋晋国智氏的家臣,晋国赵氏联合韩氏、魏氏在晋阳打败智氏,智氏宗主智伯瑶被杀,头颅被赵襄子做成酒器使用。豫让为报答智伯瑶知遇之恩,伏桥如厕、吞炭漆身多次行刺赵襄子,最后自刎而死,留下了“士为知己者死”的千古绝唱。
    《史记.卷八十六.刺客传.豫让传》:“嗟乎!士为知己者死,女为说己者容。今智伯知我,我必为报讎而死,以报智伯,则吾魂魄不愧矣。”
    在后人看来,正如豫让所说:“吾所谓为此者,以明君臣之义”,他除了有“以国士遇臣,臣故国士报之”这报答知遇之恩的情结外,还试图以自己的行动证明人间道义、人的气节和忠义。古之侠士,对人生价值的衡量完全以精神为标准,一生也甘为一些理念、原则而执著追求甚至献身牺牲。后人当从他们身上,要明白做人的真理、人生价值的真正所在,不断陶冶、锤炼自己,使自己的精神有横贯日月的浩然正气,使自己的人生价值有高于物欲和世俗的升华和辉煌。
    但是,王棣准备不走寻常路。喜欢大宋河山请大家收藏:(www.663d.com)大宋河山六六闪读小说网更新速度最快。
    到六六闪读(www.663d.com
    看剑来

本文网址:https://www.663d.com/xs/4/4483/8376075.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 https://m.663d.cc/4/4483/8376075.html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