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1章 扬州慢
推荐阅读:重生农女种田有空间、超品渔夫、老子修仙回来了、傲世潜龙、武道凌天、重生都市仙帝、我们反派才不想当踏脚石、至尊战王、道界天下、万妖圣祖、
江宁入京,大多走滁州、蚌埠、宿州、商丘这条线,只有一段水路,大抵半月可达。
王棣一行人却选择走另一条路,从扬州、宿迁、徐州入鲁境,过济宁、荷泽等地抵京。
这条路线虽绕了三百余里,但可一路走漕河(即“京杭大运河”),免了车马颠簸之苦,又可一路游山玩水,游览沿途美景胜地。都说读千卷书行万里路,文人之所好也。
众人租了一艘楼船,于九月二十沿河北上,不二日便到了扬州。
腰缠十万贯,骑鹤下扬州。
此句最早出自南朝梁人殷芸的《殷芸小说·吴蜀人》一文:“有客相从,各言所志:或愿为扬州刺史,或愿多资财,或愿骑鹤上升。其一人曰:‘腰缠十万贯,骑鹤下扬州’,欲兼三者。”
宋朝的扬州是全国最富庶繁华的地方,扬州城处处有酒家瓦肆,夜夜有管弦歌声,因此人人都想去那里做官、发财、享乐。一日,四个儒生聚在一起聊天。
一个人道:“我只想到扬州当刺史,别的什么都不需要了。”
另一个说:“其实不然,只要有钱,住哪儿不一样?我只想腰缠十万贯。”
第三个说:“唉!做大官,发大财又如何?人生如白驹过隙,太短暂了,死了就什么都没有了。我希望能成为神仙,长生不老。”第三个人说:“你们说的都好,我都想要,我的志愿是‘腰缠十万贯,骑鹤下扬州’。”大家听了,哈哈大笑。彼时的扬州在广义上包括两浙路全境、江南东路全境、江南西路全境、福建路全境、淮南东路部分、淮南西路部分、广南东路部分、广南西路部分。当然,狭义的扬州属淮南东路,只辖天长、江都两县。
《资治通鉴》称:“扬州富庶甲天下,时人(唐人)称‘扬一益二'。”扬州第一,益州(成都)第二。
但是大好的城市在五代时屡遭战乱:自毕师铎、孙儒之乱,荡为丘墟。杨行密复茸之,稍成壮藩,又毁于显德。本朝承平百七十年,尚不能及唐之什一,今日真可酸鼻也!
毕师铎、孙儒之乱发生在唐末的乱世里,扬州在他们的互相攻夺中成为废墟。杨行密上文提起过,他掌握扬州以后曾经把这里修复了一下,但是扬州又在后周年间被毁。显德年间发生了后周打通大运河的战争,南唐知道扬州不可守,就把扬州城烧毁了,退守长江。
但入宋以来,国政是重农不抑商,富裕商人阶层和新兴的城镇商品经济得到发展,扬州府等主要城市成为新兴商业中心,成为富裕的代名词,这座千年名城重新焕发了生机。
此时的扬州知州正是蔡卞,王安石的二女婿。既至扬州,王棣一行当然得登门拜访,
众人从扬子江边的江都桥开始,一路沿着运河北上到达扬州的水门。城墙有两重,城市包裹着运河,沿岸都是柳树,笔直的运河上横跨十几座大桥,接连相望一直通到北城水门去。
早有蔡府仆从在码头等候,接着众人入城。进城不远,右手边就有个大市场。运河处处有码头,码头边就是各色商铺和买卖人家。
坐在马车上兜兜转转走了小半个时辰才到了州衙。
一男一女两个中年人候在门口,见王棣等人从马车上下来,那妇人往前迎了两步,甚为激动。
王末提着裙角快步上前:“二姑……”如鸟投林,小姑娘嘛。
王棣对这对中年夫妇并无太多印象,但知晓妇人便是王二娘——王安石最疼的幼女。
自然,那中年男子便是二姑父蔡卞了。
先前,王棣曾恶补过这位亲威的生平,少不得生起几分仰慕尊崇来。
蔡卞,字元度,蔡京之弟。生于宋仁宗庆历八年,兴化军仙邑唐安乡依仁里赤岭境人。蔡卞小时聪颖敏悟,就读于枫亭塔斗山青螺草堂,他读书过目不忘,才思敏捷,能把《三字经》、《千字文》等启蒙读物倒背如流,《四书》、《五经》经典也烂熟于心,且史籍方志,百家杂说,国家法典无不浏览殆遍,触类旁通。他学识渊博,满腹经纶,才华出众,名闻乡里。
这,才是真正的天才。
神宗熙宁三年,蔡卞与胞兄蔡京同科举登进士第,翌年,被授任江苏江阴县主簿,其时当地大富豪顾新元等人,趁着青黄不接之际,借谷物于庶民,利息高出平时一倍。蔡卞同情百姓疾苦,极力推行王安石的青苗法,断然开仓借粮,以解百姓燃眉之急,煞住不法富人趁火打劫的嚣张气焰,免除农民遭受高利贷剥削之苦,因而受到王安石器重,招他为婿。
彼时书坛除了米芾有蓬勃气象外,尚有二蔡之书法亦煌煌大观。蔡卞“颇得笔法”,是一个衣冠晋风、尊古为新的舍拾淘洗过程。与其兄蔡京一样,蔡卞以一介书生入仕,文人意识,士大夫精神不时在内心积郁。
蔡卞启蒙于蔡襄,经苏轼指点,由此登堂入室,以二王为归宿。时人谓蔡卞作品“俊朗淳美,圆健遒丽,有兼人之功。”
在二王书风的“严重”感染下,宋人书法一派“贴意”,充斥书坛,信札书法尤其盛行。但是,蔡卞却是个特例,蔡卞擅行书,又长于大字,受柳公权、李邕影响较大。其人不光精于“贴”,且善于“碑”,所作之字,神气充腴,稳重含蓄,风度典雅,有晋人之潇洒,唐人之发度,又有宋人之灵展。
王棣记得前世书法界讨论宋代书法时,有“苏黄米蔡”之说,即“宋四家”——苏轼、黄庭坚、米芾、蔡京,此四人被认为是最能代表宋代书法成就的书法家。
也有学者认为“蔡”应为北宋初年的书法家蔡襄。但就古人十分看重的“年齿”排辈而言,“蔡”若为蔡襄,则“蔡”应当排在“苏”之前。“苏、黄、米”皆按年齿排列,作为北宋末年人的蔡京是为“蔡”,应当毫无争议。
而后人认为蔡是指蔡襄,是因为蔡京的名声太臭,导致徽宗亡国,历史地位无法与前几位相提并论,故后人更加喜欢认为蔡指蔡襄。
但也有人认为“蔡”是蔡卞。
明安世凤《墨林快事》称其书云:“卞胜于京,京又胜于襄。”可是“今知有襄,而不知有他蔡,名之有幸、不幸若此。”
很显然,蔡卞的书法成就是在蔡京、蔡襄之上的。
后世如是评价——蔡卞一生虽然也有自己的错误之处,但是总的来说还是算得上是一位称职的官员,他没有像他的哥哥蔡京那样成为一代佞臣,虽然算不上是一位功勋卓著的官员,但是为官之路还是有可圈可点的地方的,可以说是一位褒贬兼有的官员。
总而言之,他虽非治世名臣,但也绝非乱世佞臣。单以书法论,其才是“苏黄米蔡”的那个“蔡”。只是,他终究为兄长所累,后人恨屋及乌罢了。城门失火殃及池鱼,蔡卞,是尾大鱼。
但王棣通过种种途径所了解到的此时的蔡卞,为官为人都是有口皆碑的。能被名相王安石以女妻子,又能得文坛巨匠苏东坡提携授受,自有其过人之处。
王棣如此胡乱想着,殊不知蔡卞也在不着痕迹地打量这位妻侄。
事实上,因为辗转为官,蔡卞只见过王棣两次,一次是大舅子王雱的葬礼,另一次是岳父王安石的葬礼。其时颇多事务,并未好生观察。泰山老丈人在世时,对这嗣孙极其看重、关护,以为“王氏宝树”;有着师谊的东坡先生更是对王棣赞不绝口,直言此子当为同辈第一人,未来不可限量。
只是,因王安石刻意“打压”,不欲爱孙过于张扬而步方仲永后尘,王棣一直很低调。直至今年,轻飘飘的抛出两首传世词篇,一时间名声大噪。
而后杭州灾乱,此子颇多出力,全程参与其中,真正知晓内情之人无不对其另眼相看,虽是弱冠之龄,但已有治世才具,实有父祖之风啊。
及至江宁会试,其三场考卷尽显才学见识,令得主考官李节拍案称绝而点为解元。之后,其乡试所作经义、策、论传出,真正让人刮目相看。其文别出机杼,隐然有开宗立派之气象,行文风格已有人在模仿,这……叫人情何以堪呀。
而且,据知情人透露,其乡试考卷上书写的是一种新字体,其用笔不含浑,不故弄玄虚,起笔、运笔、收笔的笔路十分清楚;外似柔润而内实坚强,形体端秀而骨架劲挺;所写楷书略掺用行书的笔法,使字字流美动人。李通判赞曰:“削繁就简,化古为今,某自叹弗如也。”
当今不乏集书法之大成者,但一弱冠少年能博采众长且化为己用乃至写出新意,这简直可用“骇人听闻”四字形容。事实上,已有好事者以“三郎体”名之。当然,更多的人在观望,嫉妒者有之,钦佩者有之,嘉励者有之,似苏轼、蔡卞者自然是老怀甚慰,期待王棣大放异彩。
而在王棣看来,蔡卞自然算得是历史名人。只不过,王安石、苏轼、黄庭坚、周邦彦、秦观等大咖都算老相识了,再见蔡卞,便有些波澜不惊。
双方是实在亲戚,见面也便没了诸多繁文缛节,极是融洽、亲密。喜欢大宋河山请大家收藏:(www.663d.com)大宋河山六六闪读小说网更新速度最快。
到六六闪读(www.663d.com)
看剑来
王棣一行人却选择走另一条路,从扬州、宿迁、徐州入鲁境,过济宁、荷泽等地抵京。
这条路线虽绕了三百余里,但可一路走漕河(即“京杭大运河”),免了车马颠簸之苦,又可一路游山玩水,游览沿途美景胜地。都说读千卷书行万里路,文人之所好也。
众人租了一艘楼船,于九月二十沿河北上,不二日便到了扬州。
腰缠十万贯,骑鹤下扬州。
此句最早出自南朝梁人殷芸的《殷芸小说·吴蜀人》一文:“有客相从,各言所志:或愿为扬州刺史,或愿多资财,或愿骑鹤上升。其一人曰:‘腰缠十万贯,骑鹤下扬州’,欲兼三者。”
宋朝的扬州是全国最富庶繁华的地方,扬州城处处有酒家瓦肆,夜夜有管弦歌声,因此人人都想去那里做官、发财、享乐。一日,四个儒生聚在一起聊天。
一个人道:“我只想到扬州当刺史,别的什么都不需要了。”
另一个说:“其实不然,只要有钱,住哪儿不一样?我只想腰缠十万贯。”
第三个说:“唉!做大官,发大财又如何?人生如白驹过隙,太短暂了,死了就什么都没有了。我希望能成为神仙,长生不老。”第三个人说:“你们说的都好,我都想要,我的志愿是‘腰缠十万贯,骑鹤下扬州’。”大家听了,哈哈大笑。彼时的扬州在广义上包括两浙路全境、江南东路全境、江南西路全境、福建路全境、淮南东路部分、淮南西路部分、广南东路部分、广南西路部分。当然,狭义的扬州属淮南东路,只辖天长、江都两县。
《资治通鉴》称:“扬州富庶甲天下,时人(唐人)称‘扬一益二'。”扬州第一,益州(成都)第二。
但是大好的城市在五代时屡遭战乱:自毕师铎、孙儒之乱,荡为丘墟。杨行密复茸之,稍成壮藩,又毁于显德。本朝承平百七十年,尚不能及唐之什一,今日真可酸鼻也!
毕师铎、孙儒之乱发生在唐末的乱世里,扬州在他们的互相攻夺中成为废墟。杨行密上文提起过,他掌握扬州以后曾经把这里修复了一下,但是扬州又在后周年间被毁。显德年间发生了后周打通大运河的战争,南唐知道扬州不可守,就把扬州城烧毁了,退守长江。
但入宋以来,国政是重农不抑商,富裕商人阶层和新兴的城镇商品经济得到发展,扬州府等主要城市成为新兴商业中心,成为富裕的代名词,这座千年名城重新焕发了生机。
此时的扬州知州正是蔡卞,王安石的二女婿。既至扬州,王棣一行当然得登门拜访,
众人从扬子江边的江都桥开始,一路沿着运河北上到达扬州的水门。城墙有两重,城市包裹着运河,沿岸都是柳树,笔直的运河上横跨十几座大桥,接连相望一直通到北城水门去。
早有蔡府仆从在码头等候,接着众人入城。进城不远,右手边就有个大市场。运河处处有码头,码头边就是各色商铺和买卖人家。
坐在马车上兜兜转转走了小半个时辰才到了州衙。
一男一女两个中年人候在门口,见王棣等人从马车上下来,那妇人往前迎了两步,甚为激动。
王末提着裙角快步上前:“二姑……”如鸟投林,小姑娘嘛。
王棣对这对中年夫妇并无太多印象,但知晓妇人便是王二娘——王安石最疼的幼女。
自然,那中年男子便是二姑父蔡卞了。
先前,王棣曾恶补过这位亲威的生平,少不得生起几分仰慕尊崇来。
蔡卞,字元度,蔡京之弟。生于宋仁宗庆历八年,兴化军仙邑唐安乡依仁里赤岭境人。蔡卞小时聪颖敏悟,就读于枫亭塔斗山青螺草堂,他读书过目不忘,才思敏捷,能把《三字经》、《千字文》等启蒙读物倒背如流,《四书》、《五经》经典也烂熟于心,且史籍方志,百家杂说,国家法典无不浏览殆遍,触类旁通。他学识渊博,满腹经纶,才华出众,名闻乡里。
这,才是真正的天才。
神宗熙宁三年,蔡卞与胞兄蔡京同科举登进士第,翌年,被授任江苏江阴县主簿,其时当地大富豪顾新元等人,趁着青黄不接之际,借谷物于庶民,利息高出平时一倍。蔡卞同情百姓疾苦,极力推行王安石的青苗法,断然开仓借粮,以解百姓燃眉之急,煞住不法富人趁火打劫的嚣张气焰,免除农民遭受高利贷剥削之苦,因而受到王安石器重,招他为婿。
彼时书坛除了米芾有蓬勃气象外,尚有二蔡之书法亦煌煌大观。蔡卞“颇得笔法”,是一个衣冠晋风、尊古为新的舍拾淘洗过程。与其兄蔡京一样,蔡卞以一介书生入仕,文人意识,士大夫精神不时在内心积郁。
蔡卞启蒙于蔡襄,经苏轼指点,由此登堂入室,以二王为归宿。时人谓蔡卞作品“俊朗淳美,圆健遒丽,有兼人之功。”
在二王书风的“严重”感染下,宋人书法一派“贴意”,充斥书坛,信札书法尤其盛行。但是,蔡卞却是个特例,蔡卞擅行书,又长于大字,受柳公权、李邕影响较大。其人不光精于“贴”,且善于“碑”,所作之字,神气充腴,稳重含蓄,风度典雅,有晋人之潇洒,唐人之发度,又有宋人之灵展。
王棣记得前世书法界讨论宋代书法时,有“苏黄米蔡”之说,即“宋四家”——苏轼、黄庭坚、米芾、蔡京,此四人被认为是最能代表宋代书法成就的书法家。
也有学者认为“蔡”应为北宋初年的书法家蔡襄。但就古人十分看重的“年齿”排辈而言,“蔡”若为蔡襄,则“蔡”应当排在“苏”之前。“苏、黄、米”皆按年齿排列,作为北宋末年人的蔡京是为“蔡”,应当毫无争议。
而后人认为蔡是指蔡襄,是因为蔡京的名声太臭,导致徽宗亡国,历史地位无法与前几位相提并论,故后人更加喜欢认为蔡指蔡襄。
但也有人认为“蔡”是蔡卞。
明安世凤《墨林快事》称其书云:“卞胜于京,京又胜于襄。”可是“今知有襄,而不知有他蔡,名之有幸、不幸若此。”
很显然,蔡卞的书法成就是在蔡京、蔡襄之上的。
后世如是评价——蔡卞一生虽然也有自己的错误之处,但是总的来说还是算得上是一位称职的官员,他没有像他的哥哥蔡京那样成为一代佞臣,虽然算不上是一位功勋卓著的官员,但是为官之路还是有可圈可点的地方的,可以说是一位褒贬兼有的官员。
总而言之,他虽非治世名臣,但也绝非乱世佞臣。单以书法论,其才是“苏黄米蔡”的那个“蔡”。只是,他终究为兄长所累,后人恨屋及乌罢了。城门失火殃及池鱼,蔡卞,是尾大鱼。
但王棣通过种种途径所了解到的此时的蔡卞,为官为人都是有口皆碑的。能被名相王安石以女妻子,又能得文坛巨匠苏东坡提携授受,自有其过人之处。
王棣如此胡乱想着,殊不知蔡卞也在不着痕迹地打量这位妻侄。
事实上,因为辗转为官,蔡卞只见过王棣两次,一次是大舅子王雱的葬礼,另一次是岳父王安石的葬礼。其时颇多事务,并未好生观察。泰山老丈人在世时,对这嗣孙极其看重、关护,以为“王氏宝树”;有着师谊的东坡先生更是对王棣赞不绝口,直言此子当为同辈第一人,未来不可限量。
只是,因王安石刻意“打压”,不欲爱孙过于张扬而步方仲永后尘,王棣一直很低调。直至今年,轻飘飘的抛出两首传世词篇,一时间名声大噪。
而后杭州灾乱,此子颇多出力,全程参与其中,真正知晓内情之人无不对其另眼相看,虽是弱冠之龄,但已有治世才具,实有父祖之风啊。
及至江宁会试,其三场考卷尽显才学见识,令得主考官李节拍案称绝而点为解元。之后,其乡试所作经义、策、论传出,真正让人刮目相看。其文别出机杼,隐然有开宗立派之气象,行文风格已有人在模仿,这……叫人情何以堪呀。
而且,据知情人透露,其乡试考卷上书写的是一种新字体,其用笔不含浑,不故弄玄虚,起笔、运笔、收笔的笔路十分清楚;外似柔润而内实坚强,形体端秀而骨架劲挺;所写楷书略掺用行书的笔法,使字字流美动人。李通判赞曰:“削繁就简,化古为今,某自叹弗如也。”
当今不乏集书法之大成者,但一弱冠少年能博采众长且化为己用乃至写出新意,这简直可用“骇人听闻”四字形容。事实上,已有好事者以“三郎体”名之。当然,更多的人在观望,嫉妒者有之,钦佩者有之,嘉励者有之,似苏轼、蔡卞者自然是老怀甚慰,期待王棣大放异彩。
而在王棣看来,蔡卞自然算得是历史名人。只不过,王安石、苏轼、黄庭坚、周邦彦、秦观等大咖都算老相识了,再见蔡卞,便有些波澜不惊。
双方是实在亲戚,见面也便没了诸多繁文缛节,极是融洽、亲密。喜欢大宋河山请大家收藏:(www.663d.com)大宋河山六六闪读小说网更新速度最快。
到六六闪读(www.663d.com)
看剑来
本文网址:https://www.663d.com/xs/4/4483/3131950.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 https://m.663d.cc/4/4483/3131950.html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