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2章 一寸金
推荐阅读:道界天下、斗破之无上之境、刀光如月映九州、超级保安在都市、超级基因猎场、诡三国、寒门崛起、独步成仙、我真的控制不住自己、重生在电影的世界、
作弊与防作弊,历来是考场之重。犹如猫鼠游戏,敌我态势反复不定。
彼时对怀挟的管理极为严格,有举子改写了当时市井之间一首非常流行的《侍香金童》词,描写怀挟的士子们的紧张模样:“喜叶叶地,手把怀儿摸。甚恰恨出题厮撞着。内臣过得不住脚,忙里只是、看得班驳。骇这一身冷汗,都如云雾薄。比似年时头势恶。待检又还猛想度,只恐根底、有人寻着。”可谓十分形象。
除了怀挟,考试中还有一种作弊行为称为“传义”,即在考场上遥相传递文字。朝廷对传义行为的惩罚基本上与对“怀挟”行为一样严厉,一经发现,立刻将犯规考生清出考场,永远取消考试资格。
怀挟、传义之外,终宋之世,在诸多作弊手段中,公认害处最大的是代笔行为。
代笔的方式有很多,比如考生与替考者同时入场,替考者可能用“已死姓名”投递家状应试,或者用“弟兄亲戚同乡姓名”,答卷完毕之后,设法交换试卷,操作类似上面提到的“传义”。有些考生甚至全程让替考者代为答卷,“身不入场,榜出高中”。还有考生是在考场上通过传递,获得代笔者所作的文章,“至有门外假手,递稿入院”,或者“内外通同”,“将见成卷子传入填纳”,或者是通过小吏记住考生名号,在考卷的糊名、誊抄阶段借机涂改、调换。士子在试卷开头需要抄写自己的家状,所以有些代笔者是通过小吏改换卷首达到目的的。
凡此种种,皆监考官严防死守之所在,但终究是防不胜防,法网恢恢必有所漏。
对此,王棣表示理解,“没有买卖就没有杀害”嘛。因为有市场所以有存在,世间万物皆是如此,有因方有果,有果是有因。
科举制度在宋朝有了很大发展,也在不断的变化中逐渐走向成熟,选拔出了无数人才,使士子们“皆觊觎一官,老死不止”。即使是始终没有通过省试的举人,只要积累到一定的举数和年龄,也可以通过“特奏名”制度,由礼部特予奏名,参加殿试,获得出身,因此举人们不至于彻底绝望,成为造反的黄巢、王仙芝。故而,许多人淹滞场屋,“英雄豪杰皆汩没其中而不自觉”。在这样的氛围中,若是难以克服早日蟾宫折桂、金榜题名的诱惑,行险作弊,乃至于无孔不入,也是人性弱点所必然导致的吧。而考官们与小吏们无论是出于情分,还是畏惧权势,或者为了金钱,以各种方式开方便之门,就更加不难想象了。因此,虽然自宋以降,科举制度逐渐趋于完备,朝廷也无法完全革除科场中的作弊行为,不论场中还是场外,各种作弊手段仍然层出不穷。
这般胡乱想着,很快轮到了他搜检。
他将浮票交给监考官,注意到对方微不可察的点了点头,似乎在传递某种善意。呃,许是这监考官认识自己吧,大小也算是江宁名人哩。
为防止“枪替”,也就是枪手,宋代开始施行浮票制,相当于后世的准考证。浮票上写有考生的详细信息:姓名、年龄、体貌特征,包括身上的痣,都要写明。
当然,在没有摄影技术的宋代,浮票上所谓的“详细信息”究竟怎样详细便可想而知了。
搜检的官差也只草草了事的搜查一二,便让他提着考篮通过。
这其间的信息量倒是不小,需知当场主考官乃是本府通判李节。且不说李通判是铁杆旧党,早前很是“不畏权贵”的与新党打擂台,会对王安石后辈以礼相待?再者,李通判之子李之问与王棣不对付,为了聂胜琼很是有些矛盾冲突,整个江宁圈子都知晓此事,李节就没想过为爱子出出恶气?又或者,李通判本就是个高风亮节、公私分明之人,不屑如此。
想不通就不想,他沿着甬道向前走去,忽听隔壁上元县检录处传来嘈杂声。
“哼哼,藏在谷道就以为搜不出来了……将这败类叉将出去,枷起来……”
接着,二名差役叉着一名三旬上下的考生出了甬道,将考生往广场一掼,又将枷锁往这倒霉蛋脖子上一套,啐了一口:“读书人呢……”
待检的考生不由得心中戚戚,科场作弊被枷号示众的便是被列入了黑名单,再无下场科试的资格,十数年苦读,到头来如此收场,着实可怜。
其中更有数个考生当即变了脸色,犹豫片刻,从身上极为隐秘处掏出小册子丢开,而后尴尬的对身边的考生笑笑,尽在不言中。
对于考生的这些小动作,监考官悉数看在眼中,只当未觉,心里却是在回想当年自己的科试场景,何其相似的一幕啊,这也算是传承啊。
王棣倒是没注意这些,经历过前世监控最严厉的高考,哪还会想作弊这种事?再者言,若要靠作弊方能过关,那也太low了。
前世的他,四书五经固然读的不深,只是粗读而已,但灵魂穿越过来已有十六个年头,在此期间可谓是苦读不辍,大部分时间都在读读写写。有着一个成年人的理解思维,又有着年轻人的记忆力,若这样还通不过科举,那才是真正的愚不可及。这份自信还是有的,至于能考到什么时候名次,那就不得而知的,需要些运气。
拿着考座号,他不紧不慢的找到了玄字三号房,稍稍松了口气。
因是新建之故,考舍还算整洁,只是实在逼仄了些,七、八平米的样子,刚好能摆下一张床。说“床”并不准确,用砖垒了七、八十分高作为床脚,上面搁了一大一小两块木板。王棣这位科场初哥得到提点,晓得上面那块木板支起来便是考桌,想想后世的考场环境,实在是天壤之别。不过,一人一舍倒是更益于规避考场作弊。
想到今后三天便要蜗居于此,不由得摇头苦笑。这真是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呀。也罢,唯苦中作乐尔。
将考篮放在床头,支起考桌,笔墨一一摆好,看看离考试还有一段时间,他干脆坐下闭目养神。
也不知过了多久,迷迷糊糊中听得有人在说话,这才把他从半梦半醒之间拉了回来。
一个国字脸、相貌堂堂绯衣鱼袋的中年官员正立于二楼环顾四下,说了一番勉励之词,又告诫考场一应规矩,盏茶工夫后宣布本科江宁乡试开始。
王棣认得这官员便是本届乡试的主考官、江宁府通判李节。
嗯,听说李通判之子、李之问也参加了本次乡试,不过考的是“别头试”。
所谓别头试,就是主考官及其相关官员的子弟、亲戚、门生,一般是另立考场,别派考官,即“别头试”。可以说这属于是一种回避制度。
太宗赵光义在雍熙二年有诏:“凡(考官)亲属就举者,籍名别试”。从此以后别头试成为一种制度延续下去。
稍顷,有差役逐个发放稿纸,又有差役高举木牌从各个考舍前慢慢走过,不时提醒考生看清木牌上写的字。
王棣走到考舍门口,看那木牌上写了数列字,便是经义题目了,心中默念了两遍,记了下来。
那题目只有寥寥数字,差役步子缓慢,若有考生没记住题目,那也怪不得人了。
嗯,考场严禁喧哗,也不允许向主考官或监考官提问,若是没看清考试题目,那真是活该。
元祐朝进士科又分经义和诗赋二科取士,二者皆考策、论,不同之处是首场一考经义一考诗赋。
王棣选的是经义科,也就是摘取经书中的一句话试论之,议论文嘛,字数不得超过五百。
神宗朝时,王安石变法关于科举作了大幅度的变动,规定参加进士考试的,任选《诗》、《书》、《易》、《周礼》、《礼记》中一种,谓之“本经“或“大经“,并兼论《论语》、《孟子》,谓之“兼经“;考试共有四场:第一场试本经,第二场试兼经,外兼大义十道。这两场考试,只要通晓主旨大义即可,不必局限于注疏讲说。
元祐朝初,司马光尽废新法,《三经新义》被取消,有时考诗赋,有时考经义。去岁,又将进士分为诗赋进士与经义进士两种。经义科只考一场,本经与兼经在同一日完成。
不过,关于“本经”与“兼经”,这些年似乎有模糊甚至颠倒的趋势。《论语》与《孟子》愈来愈被文人士子重视,这也正好符合统治阶级的利益。
如此大环境下,科举的题目也相应有了变化。此次江宁府乡试,李通判出的经义题中,八道备选题中,《论语》与《孟子》赫然占了三道。
看清了考题,王棣无可无不可的抿了抿嘴。
他可是要“写”《四书章句集注》的,三道兼经题自不消说,五道本经题中有两道摘选于《中庸》与《大学》。
感觉有点欺负人哦。
他笑了笑,呃,还是有些犯困。喜欢大宋河山请大家收藏:(www.663d.com)大宋河山六六闪读小说网更新速度最快。
到六六闪读(www.663d.com)
看剑来
彼时对怀挟的管理极为严格,有举子改写了当时市井之间一首非常流行的《侍香金童》词,描写怀挟的士子们的紧张模样:“喜叶叶地,手把怀儿摸。甚恰恨出题厮撞着。内臣过得不住脚,忙里只是、看得班驳。骇这一身冷汗,都如云雾薄。比似年时头势恶。待检又还猛想度,只恐根底、有人寻着。”可谓十分形象。
除了怀挟,考试中还有一种作弊行为称为“传义”,即在考场上遥相传递文字。朝廷对传义行为的惩罚基本上与对“怀挟”行为一样严厉,一经发现,立刻将犯规考生清出考场,永远取消考试资格。
怀挟、传义之外,终宋之世,在诸多作弊手段中,公认害处最大的是代笔行为。
代笔的方式有很多,比如考生与替考者同时入场,替考者可能用“已死姓名”投递家状应试,或者用“弟兄亲戚同乡姓名”,答卷完毕之后,设法交换试卷,操作类似上面提到的“传义”。有些考生甚至全程让替考者代为答卷,“身不入场,榜出高中”。还有考生是在考场上通过传递,获得代笔者所作的文章,“至有门外假手,递稿入院”,或者“内外通同”,“将见成卷子传入填纳”,或者是通过小吏记住考生名号,在考卷的糊名、誊抄阶段借机涂改、调换。士子在试卷开头需要抄写自己的家状,所以有些代笔者是通过小吏改换卷首达到目的的。
凡此种种,皆监考官严防死守之所在,但终究是防不胜防,法网恢恢必有所漏。
对此,王棣表示理解,“没有买卖就没有杀害”嘛。因为有市场所以有存在,世间万物皆是如此,有因方有果,有果是有因。
科举制度在宋朝有了很大发展,也在不断的变化中逐渐走向成熟,选拔出了无数人才,使士子们“皆觊觎一官,老死不止”。即使是始终没有通过省试的举人,只要积累到一定的举数和年龄,也可以通过“特奏名”制度,由礼部特予奏名,参加殿试,获得出身,因此举人们不至于彻底绝望,成为造反的黄巢、王仙芝。故而,许多人淹滞场屋,“英雄豪杰皆汩没其中而不自觉”。在这样的氛围中,若是难以克服早日蟾宫折桂、金榜题名的诱惑,行险作弊,乃至于无孔不入,也是人性弱点所必然导致的吧。而考官们与小吏们无论是出于情分,还是畏惧权势,或者为了金钱,以各种方式开方便之门,就更加不难想象了。因此,虽然自宋以降,科举制度逐渐趋于完备,朝廷也无法完全革除科场中的作弊行为,不论场中还是场外,各种作弊手段仍然层出不穷。
这般胡乱想着,很快轮到了他搜检。
他将浮票交给监考官,注意到对方微不可察的点了点头,似乎在传递某种善意。呃,许是这监考官认识自己吧,大小也算是江宁名人哩。
为防止“枪替”,也就是枪手,宋代开始施行浮票制,相当于后世的准考证。浮票上写有考生的详细信息:姓名、年龄、体貌特征,包括身上的痣,都要写明。
当然,在没有摄影技术的宋代,浮票上所谓的“详细信息”究竟怎样详细便可想而知了。
搜检的官差也只草草了事的搜查一二,便让他提着考篮通过。
这其间的信息量倒是不小,需知当场主考官乃是本府通判李节。且不说李通判是铁杆旧党,早前很是“不畏权贵”的与新党打擂台,会对王安石后辈以礼相待?再者,李通判之子李之问与王棣不对付,为了聂胜琼很是有些矛盾冲突,整个江宁圈子都知晓此事,李节就没想过为爱子出出恶气?又或者,李通判本就是个高风亮节、公私分明之人,不屑如此。
想不通就不想,他沿着甬道向前走去,忽听隔壁上元县检录处传来嘈杂声。
“哼哼,藏在谷道就以为搜不出来了……将这败类叉将出去,枷起来……”
接着,二名差役叉着一名三旬上下的考生出了甬道,将考生往广场一掼,又将枷锁往这倒霉蛋脖子上一套,啐了一口:“读书人呢……”
待检的考生不由得心中戚戚,科场作弊被枷号示众的便是被列入了黑名单,再无下场科试的资格,十数年苦读,到头来如此收场,着实可怜。
其中更有数个考生当即变了脸色,犹豫片刻,从身上极为隐秘处掏出小册子丢开,而后尴尬的对身边的考生笑笑,尽在不言中。
对于考生的这些小动作,监考官悉数看在眼中,只当未觉,心里却是在回想当年自己的科试场景,何其相似的一幕啊,这也算是传承啊。
王棣倒是没注意这些,经历过前世监控最严厉的高考,哪还会想作弊这种事?再者言,若要靠作弊方能过关,那也太low了。
前世的他,四书五经固然读的不深,只是粗读而已,但灵魂穿越过来已有十六个年头,在此期间可谓是苦读不辍,大部分时间都在读读写写。有着一个成年人的理解思维,又有着年轻人的记忆力,若这样还通不过科举,那才是真正的愚不可及。这份自信还是有的,至于能考到什么时候名次,那就不得而知的,需要些运气。
拿着考座号,他不紧不慢的找到了玄字三号房,稍稍松了口气。
因是新建之故,考舍还算整洁,只是实在逼仄了些,七、八平米的样子,刚好能摆下一张床。说“床”并不准确,用砖垒了七、八十分高作为床脚,上面搁了一大一小两块木板。王棣这位科场初哥得到提点,晓得上面那块木板支起来便是考桌,想想后世的考场环境,实在是天壤之别。不过,一人一舍倒是更益于规避考场作弊。
想到今后三天便要蜗居于此,不由得摇头苦笑。这真是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呀。也罢,唯苦中作乐尔。
将考篮放在床头,支起考桌,笔墨一一摆好,看看离考试还有一段时间,他干脆坐下闭目养神。
也不知过了多久,迷迷糊糊中听得有人在说话,这才把他从半梦半醒之间拉了回来。
一个国字脸、相貌堂堂绯衣鱼袋的中年官员正立于二楼环顾四下,说了一番勉励之词,又告诫考场一应规矩,盏茶工夫后宣布本科江宁乡试开始。
王棣认得这官员便是本届乡试的主考官、江宁府通判李节。
嗯,听说李通判之子、李之问也参加了本次乡试,不过考的是“别头试”。
所谓别头试,就是主考官及其相关官员的子弟、亲戚、门生,一般是另立考场,别派考官,即“别头试”。可以说这属于是一种回避制度。
太宗赵光义在雍熙二年有诏:“凡(考官)亲属就举者,籍名别试”。从此以后别头试成为一种制度延续下去。
稍顷,有差役逐个发放稿纸,又有差役高举木牌从各个考舍前慢慢走过,不时提醒考生看清木牌上写的字。
王棣走到考舍门口,看那木牌上写了数列字,便是经义题目了,心中默念了两遍,记了下来。
那题目只有寥寥数字,差役步子缓慢,若有考生没记住题目,那也怪不得人了。
嗯,考场严禁喧哗,也不允许向主考官或监考官提问,若是没看清考试题目,那真是活该。
元祐朝进士科又分经义和诗赋二科取士,二者皆考策、论,不同之处是首场一考经义一考诗赋。
王棣选的是经义科,也就是摘取经书中的一句话试论之,议论文嘛,字数不得超过五百。
神宗朝时,王安石变法关于科举作了大幅度的变动,规定参加进士考试的,任选《诗》、《书》、《易》、《周礼》、《礼记》中一种,谓之“本经“或“大经“,并兼论《论语》、《孟子》,谓之“兼经“;考试共有四场:第一场试本经,第二场试兼经,外兼大义十道。这两场考试,只要通晓主旨大义即可,不必局限于注疏讲说。
元祐朝初,司马光尽废新法,《三经新义》被取消,有时考诗赋,有时考经义。去岁,又将进士分为诗赋进士与经义进士两种。经义科只考一场,本经与兼经在同一日完成。
不过,关于“本经”与“兼经”,这些年似乎有模糊甚至颠倒的趋势。《论语》与《孟子》愈来愈被文人士子重视,这也正好符合统治阶级的利益。
如此大环境下,科举的题目也相应有了变化。此次江宁府乡试,李通判出的经义题中,八道备选题中,《论语》与《孟子》赫然占了三道。
看清了考题,王棣无可无不可的抿了抿嘴。
他可是要“写”《四书章句集注》的,三道兼经题自不消说,五道本经题中有两道摘选于《中庸》与《大学》。
感觉有点欺负人哦。
他笑了笑,呃,还是有些犯困。喜欢大宋河山请大家收藏:(www.663d.com)大宋河山六六闪读小说网更新速度最快。
到六六闪读(www.663d.com)
看剑来
本文网址:https://www.663d.com/xs/4/4483/3131941.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 https://m.663d.cc/4/4483/3131941.html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