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六闪读 > 历史军事 > 大宋河山 > 第45章 古来才女皆寂寞

第45章 古来才女皆寂寞

推荐阅读:道界天下斗破之无上之境刀光如月映九州超级保安在都市超级基因猎场诡三国寒门崛起独步成仙我真的控制不住自己重生在电影的世界

    自打离了母系社会,女子的地位每况日下,直至沦为玩物、附庸。
    三从四德,无才便是德,女子的标签便是“从”,服从男子,服从礼教,服从社会。一个“从”字,道尽了古代女子的辛酸与艰辛。
    当然,千古以降,总会出现几个离经叛道的奇女子。
    博学多才蔡文姬,端操有踪,幽闲有容;区明风烈,昭我管彤。文姬才欲压文君,《悲愤》长篇洵大文。老杜固宗曹七步,办香可也及钗裙。《胡笳十八拍更是令惊蓬坐振,沙砾自飞,激烈人怀抱;
    捕花舞女卫夫人,碎玉壶之冰,烂瑶台之月,婉然若树,穆若清风,高逸清婉,流畅瘦洁,书法卓绝,便连“书圣”王羲之亦曾从其学书;
    家学渊源班惠班,东观续史,赋颂并娴。为兄续修《汉书》,作《东征赋》,一部《女诫》也就两千来字,虽字字写满女性的自卑和对女性的“自我歧视”,但却“表率”之下,“垂范”百世;
    当泸卖酒卓文君,姿色娇美,精通音律,却因一曲“凤求凰”而月夜私奔,愿得一心人,白头不相离。司马相如的文采,卓文君之美艳,当垆卖酒,白头兴怨,长门灵赋;封禅遗书传为千古佳话;
    咏絮之才谢道韫,文才精绝,所著诗、赋、诔、讼,传于世,气度非凡,不让须眉,风韵高迈、神情散朗,有林下风气。
    嗯,自然还有“千古第一才女”李清照……好吧,度娘尚小,不在此列。
    悲催的是,古来才女皆寂寞,亦可说没一个是幸福的。
    郎怕入错行,女怕嫁错郎,这些个才女莫不是嫁错郎的,婚姻不幸,是对女子的最大打击,尤其是才女。
    在王棣想来,才女可以美,但当与漂亮无关——如果你想有才,那么就要把你相貌变的丑陋点,如果你想漂亮,那么就要把你的才气给消掉。才貌兼备的才女毕竟少,才女长的不漂亮,嫁的丈夫又不知道怜香惜玉,或者又碰上乱世。所以才女们的命运大多是可悲的。
    又或许是自古才女多悲情,而是多悲情方能成就才女。
    毕竟,悲惨的人生,悲伤的文字,总是叫人感怀难忘。纵观古今中外之传世名著,大抵都是悲剧,才女亦如是。
    若依着原本的历史轨迹,一桩极其登对的政治婚姻,从开初的琴瑟和鸣到后来的貌合神离,李清照用自己活生生的例子告诉世人:爱情,只是装点日子的镜子。最后化作甄嬛的那句哭喊:“这些年的情爱与时光,终究是错付了”。
    纵观李清照一生和她的诗文、词句,可知她真正的快乐的婚姻生活,不过一年光景。权势更迭之下夫妻二人决不对等的付出,注定了她婚姻的不幸。至于张汝舟,不谈也罢——数月而殁的婚姻,会有幸福可言?
    念及于此,王棣感觉有些闹心。
    小小度娘啊,那对清澈明朗的眸子,若两泓透亮澄静的山泉,天真无邪,只是偶尔的灵动,方显露出了不拘一格的古灵精怪。
    而且,“酒鬼”的潜质已是初见端倪。想着小萝莉偷喝葡萄酒那“喝了这一杯、还有三杯”的娇憨模样,王棣不由拊额长叹:一代酒徒原来是这样练成的,想来才华与酒量是成正比的呢。
    幸好,才女尚未长成,尚未发表那两首《如梦令》,尚未“洛阳纸贵”,“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尚未问世,尚未吸引太学生赵明诚的“以文思人”。王棣对赵明诚那厮观感极差,十足是翻版“君子剑”,自私自利的伪君子,就差没有“挥剑自宫”去练那绝世神功“葵花宝典”了……呃,太主观了,这样不好。
    或许,这个世界因为自己的到来会有所不同吧,毕竟自己是挥着翅膀的蝴蝶啊。王棣如是宽慰自己,才子常有而才女不常有呢,或许可以让才女活得舒爽些。只不过,若真如此,却不知还会不会有“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伤脑筋的问题。
    但仅这短短数日的接触,李度娘“三哥哥”长“三哥哥”短的唤着,言行举止都透着亲近,让王棣好生享用。
    嗯,当年苏静嘉同学莫名的“敌视”很叫人闹心,李小妮子就不会嘛,这让王三郎很欣慰,顿觉人格魅力猛涨。
    都说吃人嘴软拿人手短,人敬我一尺我敬人一丈,来而不往非礼也,该出手时就出手……总之,能帮则忙吧。
    也是天空不作美,自金陵启程一路过来连日降雨不说,到了杭州仍是不见晴。
    世间万物,过犹不及。雨水一旦多了,道路泥泞,春寒犹在,踏不了春,赏不了景,滴滴答答欲去还留的,闹不闹人,扎不扎心?什么“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什么“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什么“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什么“雨里鸡鸣一两家,竹溪村路板桥斜”……都是骗人的。
    “琼节草堂”叙谈后,苏轼这些天都未返凤凰山。
    王棣倒是随着苏太守冒雨去城里走了几遭,逛了逛与金陵城一般规模的坊市,盖因雨天,并不如何繁荣喧闹;至于西湖,完全没有后世的瑰美清丽,湖面临岸处一大片枯败的莲叶飘忽不定,雨水不绝坠落,湖底的淤泥泛升导致湖水浑浊不堪……难怪太守大人急于治湖,这景象,实在是不堪入目呀。
    不过,亲眼所见,苏轼的勤于政务让王棣很是佩服。偌大名声的大文豪是真心实意想为国为民做些事情呀,纵然算不得能官干吏,但也确是肯担当的,总比一干尸位素餐的空谈官僚要强上许多。
    当然,因为雨水过于充沛,西湖水几已泛滥成灾,眼下是不适合谈清淤治湖的,只是将各项条陈一一列举,尽量做到事无巨细,真要开启工程当可事半功倍。
    而当务之急却是“抗洪”。
    江南被誉为“鱼米之乡”,乃为天下粮仓。不美之处在于,江浙临海,年年都有飓风光临,少则数次,多则廿余次。狂风起,暴雨降,河湖泛滥,洪涝成灾,但多在夏秋二季,春日里是不常见的。
    但元祐五年清明后江南的这场降雨委实诡异,时急时缓,忽大忽小,连续十余日不肯停歇。
    事出无常必有妖,就如去岁的久旱成灾,这场豪雨亦非好征兆。
    首当其冲的是春耕。江南的田地极为肥沃,一年两季水稻一季小麦(油菜),清明节后正是头稻栽种秧苗的时节,可田地里水满为患,排也没处排,绿油油的秧苗让水浸泡着,再继续下去,怕是要霉烂了。问题是,纵算将秧苗抓紧分栽开来,也是会因这无处排放的水给祸害的无法成活。更何况,连稻田都还未耕耘呢。
    如此下去,错过春耕播种,可以预见的是,稻谷收成至少是减了一半,且莫说赋税是否减免,不涌现大规模灾民便阿弥陀佛了。义仓、常平仓得作好应对之策,未雨绸缪吧。
    而常平仓又向来是烂账、糊涂账的“集中营”,蛀虫一大批,还真难以清算干净……
    兜兜转转又回到治湖这条路上,若是河道畅通、水流无阻,也不至于一到雨季便满城尽成泽国吧?
    这些都是苏太守头痛的事情,王棣纵有意相帮亦是有心无力,长治久安,不治难安,一座城乃至一个国家,最要紧的是在其位谋其政,就算是为了政绩,也该尽些心力做些好事吧。杭州的漕运不畅并非一朝一夕所致,再来治理又怎能立竿见影、一蹴而就的?
    苏轼认定王棣日后是可大用之才,正好领着他见识见识为官处政之道,除机密紧要的政务外鲜有避讳隐匿,这便算是倾力提携培养后辈了。
    对于苏轼的厚爱垂青,王棣自是心怀感激。需知苏轼及李格非都是旧党中坚,能对新党党魁王安石的孙子如此抬爱,着实是摒弃了门户之见、一心要为国家举荐人才。这方是真正的大公无私,值得敬重。
    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
    王棣想了想,还是没忍住,杭州城有大隐患哪,若出了差池,作为主官的苏轼是难逃其责的,有些事做在前面总是好的,防患于未然嘛。
    于是,他说了“社仓”之事。
    社仓,即用于备荒、救济之粮仓。多设于乡社。与义仓既相似又有别。隋代长孙平倡设义仓时即立仓于乡社,并由社司管理的义仓就是后代的社仓。时社仓、义仓无别。唐贞观二年,戴胄奏请仿隋制,并正式以“社仓”命名,但实际上大多设于郡、县。至本朝已名存实亡。
    王棣提出设“社仓法”,具体为:准富民能捐谷五石者,免本身一年杂项差徭。有多捐一倍、二倍者,照数按年递免。超过四十石者,分别由州县奖给匾额,捐至二百五十石者,咨吏部给予“义民”顶戴,照未入流冠带荣身。凡给匾额之民家,永免差役。仓米于春季支借,秋成还仓。遇灾荒则赈恤本地贫民。设正、副社长司其出纳,地方吏胥不得干预,但地方官有权稽查、监督。
    他提的是后世清康熙年间的“社仓法”,不同于宋、明,乃是以奖励的方式鼓励富民捐粮,有“无本买卖”之嫌。然,这等奖励却正是平民最为眼热的,有钱人要面子哪。
    他的这番建言让苏轼顿时眼前一亮,太有可操作性了,都晓得“常平仓”、“义仓”的猫腻,这改良版“社仓”却是最大限度地趋避了可能存有的弊端,算是官方鼓励的民间行为,但官府却是有“最终解释权”的,此策大善也。
    老苏同志是个雷厉风行之人,当即令高俅等一干幕僚尽快列出条陈,时不我待呀。喜欢大宋河山请大家收藏:(www.663d.com)大宋河山六六闪读小说网更新速度最快。
    到六六闪读(www.663d.com
    看剑来

本文网址:https://www.663d.com/xs/4/4483/3131904.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 https://m.663d.cc/4/4483/3131904.html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