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06 章

推荐阅读:老子修仙回来了上门女婿叶辰透视神医在都市道士不好惹道界天下至尊战王富豪大农民神州战神我们反派才不想当踏脚石万妖圣祖

    正和帝竟直言至此!

    王玚听得心里一突, 但他仍是不敢答应, 低了头只当不曾听见。

    自古权势动人心,如今正和帝才登皇位, 心里肯这么想还不足为奇,谁知过一二年间, 他又是怎么想的呢?若是等日后他贪恋权位了,跟野心勃勃的平昌起了冲突。那今日听了这话答应了效忠平昌的王玚便是万劫不复之地。

    王玚的反应在正和帝意料之中,他笑了几声, 道:“如今你不敢信,我不强求。等日后你能记得这句话就是了。”

    两人的交谈到此为止,已经有人来请正和帝去内阁议事了。

    王玚顺势告退。

    其实两人也就是抽了这一个空儿谈事, 正和帝忙得脚不沾地, 王玚多数时间还是在替他打理仁祖丧仪之事。

    仁祖停灵四十九日方可正式下葬, 正和帝定了当日亲自乘辇驾, 众臣步行随后送入皇陵。

    出了二十七日孝礼部便上表定于次年元月一日改年号, 正和帝允准。至此持续数十年的这场夺嫡之争才算是落下了帷幕, 至于其后的清算, 竟都是小事了。

    张家已然抄了家, 正和帝下旨斥责张家十大罪状, 桩桩件件该死,张家嫡支入朝为官的不少人都判了斩首, 张阁老更是判了凌迟。

    一顶谋逆、刺驾的大帽子压下来, 正和帝如此处置已经是轻的了。

    六皇子之事果然是悄悄办了, 毕竟是天家龃龉, 不能叫百姓知晓,正和帝以守孝期间行止不端为由,勒令六皇子入皇陵守陵——实则就是圈禁了。

    依着王玚对他的了解,只怕六皇子出不得孝期便要“暴毙”。

    此事一出,众人还不曾出一口气,便有消息灵通的听宫内内侍传说,正和帝要着手清算参与其中的世家,几乎还不等众人反应,隔日便听见说卫家、冯家都已经叫牛传铖带人抄了家夺了爵,一时京中人人噤若寒蝉。

    王玚听见这个的时候也是好一番惊讶,半晌才着人打听卫若兰如何了。

    梧桐只去了一会子便来回禀,听说卫若兰不曾获罪,正和帝反倒褒奖了一番,说是检举有功。如今冯家已是都定了要弃市,卫家倒是看在卫若兰当初的功劳上只是褫夺爵位降为庶民。

    王玚听了沉默半晌,暗叹正和帝手段很辣,如此一来卫若兰岂能有好下场?

    纵使那些牵扯的势力畏于正和帝的手段不敢对卫若兰如何,这些流言蜚语也够叫人难受的了,更不必提这样明着一说,卫若兰家里父亲也不能善罢甘休。

    果然不出两日便听见卫若兰上表请辞,言辞恳切,只说自己失德,不堪厚禄。奈何正和帝不准,卫若兰上表三数次,均驳了回来,反倒明着下旨褒奖,又将卫家抄出来的一部分返还了回去。

    一时众人才不敢轻举妄动。

    王玚听了不知说何才好,梧桐还劝说:“这不是挺好的?大爷,您瞧如今卫公子也有官职,父母俱在并不曾失了性命,又有了不少的银钱傍身。叫我看这是圣上仁慈了。”

    “是啊,圣上仁慈。”王玚苦笑着瞥了他一眼,摇头叹息道,“罢了,你不在我这个位子上,自然不能知道究竟。兔死狐悲物伤其类罢了。”

    梧桐后头几句未曾听明白,前头倒是清楚,不由笑道:“大爷您这话说的,我哪儿能到您这个位子上?您是爷,小的是下人。”

    王玚不答。

    他心里明白,如今正和帝手下能用之臣不多,那些效忠仁祖的老臣算是一拨儿,只是这个还要下力气弹压收服。

    自己这样的有野心要往上爬还有实干的算是一拨儿,但这样的里头本身就有家世有势力支持的又是少数,多半还是靠着推广藏书阁之后升上来的寒门子弟,这些不历练三五年又不能担以重任,是以正和帝手里是缺人才,缺能放心任用的人才的。

    卫若兰这个时候撞上来,正和帝便不能放过了——有家世,但这家又已经倒了,要向东山再起就必须依附于正和帝。自己本身又有才干,还是名正言顺科举上来的,已经历练过四五年了,能担重任。

    正和帝不坑他却坑谁去?索性一股脑儿捅出去叫他跟原先义忠亲王的势力完全决裂了,又不许他辞官,卫若兰若想自保,想保住自己的父母家人,便只能在正和帝手下做个孤臣、直臣、纯臣。

    他这样的“孤臣”又与当初王玚给自己的定位不同,王玚身后有王家——虽然自己已经着意削弱,不结党了——有牛家、林家,还有一干师友同榜,虽明面上不怎么关联,但这都是隐形的势力。

    卫若兰这样的可说是众叛亲离,原先的家族势力恨不得生啖其肉,同榜师友这时候也无人敢沾染,他就只能做正和帝手中的一把刀,看似锐不可当,实则清脆易折。

    所以王玚不禁起了兔死狐悲之感,也是感叹伴君如伴虎——看似与卫若兰几乎是绝境,却也不过是正和帝两道旨意的事儿,竟不曾多费过心思。

    他枯坐在值事房中半日,眼见天渐渐暗了才哑着嗓子叫人,“送一封我的手迹与卫公子——如今他在哪里住了?”

    梧桐不知,滇杨小心道:“如今在城东那片儿赁了一间小院子。”

    王玚默默点头,“你送过去罢。”

    滇杨几次想张口劝他不必,毕竟如今卫若兰是什么处境都能看的明白,王玚这个时候过去还嫌不扎眼么?

    “大爷,小的知道您与卫公子交情不错,只是……”他小心抬头看了一眼王玚,犹豫道,“这个节骨眼儿上您过去,谁知道圣上心里究竟怎么想的呢?再说了叫旁人看见了只怕还记恨。”

    王玚已经缓过神来,正端了杯茶润喉,闻言冷冰冰一笑,嗤道:“我管旁人是怎么想的?难道我不送一个这个过去,他们就能感念我的好儿了不成?他们家还是我表兄亲自带人抄的,人还是我亲自动手扳倒的,要想记恨,早记恨上了!”

    滇杨两人诺诺连声,不敢多言。

    倒是王玚自己缓和了语气道:“不光这个,锦上添花容易,雪中送炭却难。卫若兰如今是落魄了,日后却是一定能起来的。单看圣上的态度便能知道一二,再者卫若兰自己也不是扶不起来的人,只要给个台阶,爬也能爬上去。我不趁着这时候交好,等着日后巴结去么?说句粗话,多个朋友多条路。”

    “不止这样,我跟卫若兰从扬州相识,又是同榜,也曾在翰林院共事,这是扯不开的关系,不必过于忌惮。若是如今我毫无动静,才叫圣上疑心我无情了——一个能与自己交好的朋友说翻脸便翻脸的人,你敢放心重用么?”

    滇杨听了垂头应是,恭敬拿了王玚写的一封信,亲自送去了。

    王玚这几日都在值事房中过夜,以防宫中有事传召,见他们去了便自己合衣睡了。

    本想着到如此正和帝应当是能收手了,谁知第二日一早,王玚便又收着一个大消息——首辅杨守真恳请正和帝早日完成先帝遗愿。

    王玚听了还奇怪,承元帝哪里来的什么遗愿?

    消息传出来才明白了——杨守真竟说承元帝自数年前便一心念着要改革科举!正和帝亲自诏内阁阁老并六部尚书,不顾孝期,几人密谈数日,不知里头经了多少的拉锯,方才传出来,定了科举自州县始,每三年定例考试——便是王玚之前交的那份折子上的内容——正和帝明旨言说此乃先皇遗愿,不敢丝毫耽误,这算是堵住了众口。

    反倒有不少大儒称赞正和帝纯孝的,也不知是他们真心的,还是看着这个与自己有利便乐意之至,才不反对的。

    世家众人都叫惊着了,但类似王家牛家这样勋贵,倒是闷不吭声。自然有些靠文起家的人反对,竟有敢说正和帝不孝的,叫天下学子骂也骂死了,灰溜溜不敢再说。

    多半世家还是不敢明着反对的,私底下多有抱怨。

    奈何正和帝铁腕手段,冯家卫家前车之鉴,一时无人敢再出头。

    王玚暗地里点头——正是合了那日正和帝的表现,此人手段可见一斑。

    正和帝出孝后,降旨感念众臣劳苦,休朝三日,众人都大松一口气——可是能歇着了,也有人暗自庆幸似乎正和帝预备收手,自己逃过一劫。

    只是内阁的几位阁老仍是不得清闲——正和帝守孝二十七日,这些日子积压的奏章都要送呈御览,他们也要在内阁等口谕。

    王子腾自然不能回来,王玚倒是能先一步回府。

    至府中有小丫头出来迎着,上前笑道:“大爷回来了?太太方才还问呢。”

    王玚一壁向牛夫人正院中过去,一壁回道:“才完了我便回来的——你先去琼节院告诉大奶奶一声,我过去给太太请安。”

    那小丫头笑道:“大奶奶也过去与太太请安了,倒是不必跑这一趟。您若是过去的快些,只怕就能赶上大奶奶。”

    王玚点头,他也估量着如今这个时辰正是黛玉去牛夫人院中请安的时候。

    牛夫人院中正叫人散了饭食出来,翠玉跟着去偏房吃饭,迎面撞见王玚进来,忙上来请安,“大爷,太太奶奶都在里头说话儿呢。”

    王玚道声晓得,便着人通报进去。

    牛夫人已是有三四日不曾看见王玚了,一见他回来亲热得不得了,连声叫着“我的儿”,不等王玚行了礼便赶着叫近前瞧瞧。

    “我这些时日眼睛愈发不中用了,这样时候点着灯还看不真切。”牛夫人摩挲着王玚的头发,忙着推了一杯茶过去,“喝一口润润嗓子,我只觉着方才你说话都干涩。”

    王玚就着牛夫人的手喝了,眯眼笑道:“太太的茶果然格外香甜。”

    这话惹得牛夫人笑起来,又回头向黛玉道:“你听听你哥哥这嘴!”

    黛玉抿唇笑道:“哥哥惯会这样。”

    王玚笑着坐到黛玉身边,也端了茶与黛玉,“你也尝尝这个,我总是觉着太太这边的茶更好些。”

    黛玉红着脸往外微微一推,摇头道:“这个我且不喝了。”

    王玚纳闷,牛夫人笑了,忙岔开话,转而问王玚旁的,两人说了半日才道:“玉儿这两日少喝些茶水,叫他们备着些熟水与你喝,我那里有新鲜柚花,叫人给你拿着些你熏了喝。或者还有些清露,也叫人与你,省的嘴里没味儿,又疼得吃什么都不香甜。”

    黛玉道谢,王玚这才明白过来,忙也道:“是,这个日子妹妹是要注意。”

    羞得黛玉红了脸,轻推他嗔道:“哥哥说甚么呢!”

    王玚低笑回头哄她,“有什么不好意思的?也不是一日两日,还怕我知道不成?”

    黛玉背过身子不理他。

    牛夫人忙解围笑道:“玉儿,那熟水别的香料,或者檀香或者沉香也还罢了,那麝香万万注意,可不能用的。你们小夫妻,还不知什么时候便好了,伤了身子反倒不好。”

    黛玉听了红着脸不说话,王玚不好当着黛玉说这个,便转而道:“岳父这时候可是回来了,正好妹妹回门也一并办了?这时候虽不能办宴,但也是要回去一趟,省的荣府那边老是想着。”

    黛玉听见这个,忙道:“父亲叫留在宫里了,还不曾回来。”

    牛夫人诧异,“不是只有阁老才留着了?”

    ※※※※※※※※※※※※※※※※※※※※

    大家别因为王玚给卫若兰这个朋友送封信还想这么多,心里还算计就讨厌他啦,他也是不得不这样做,处于高位其实也能说是如履薄冰,步履维艰,凡事不多想两三层都不敢做,否则就是万劫不复了

    久违的tips

    关于熟水,可不是我们这里这样简单的煮熟了的水,之前记得我提到过一次宋代人开始嗜好用各种香药,这种熟水的做法就是从宋代兴起的,用各种香药或者是香花来熏制,也有合水同煎的,这样煮出来的水里也隐隐带有香气。

    例如,沉香、檀香就是熏制的,陈元靓《事林广记》中记载有“沉香熟水”的制作方法:

    先用净瓦一片,灶中烧微红,安平地上。焙香一小片,以瓶盖定。约香气尽,速倾滚汤入瓶中,密封盖。檀香、速香之类,亦依此法为之。

    将干净的瓦片烧红,焙热沉香,并用茶瓶扣住沉香,这样沉香中的芳香成分就会浸染茶瓶内壁。待沉香焚尽后,往瓶中注沸水,密封片刻后,便是带有沉香味道的熟水了。像檀香、速香等都可以用此法制作熟水。

    这种因为造价不菲,所以在一些宴会上很受欢迎

    这个现在基本就见不到了,我很好奇,超级想尝一尝的,等我空下来了一定试一试,但是这些香料太贵了,还要好好攒一波钱(皱眉)

    最早的熟水是宋代著名词人李清照常喝的"白豆蔻熟水"。李清照在夏季常有暑湿脾虚的毛病,于是,她就给自己制作"白豆蔻熟水"饮料,在炎热的夏季当水喝。由于冲泡方式不同,一般又称"点汤"。

    其实就是现在的泡茶,只不过当时人们喝茶的方式跟现在不同,所以才把这个称之为点汤

    另外黄庭坚的词里面也提到过这个,比如余甘汤、长松汤

    这些就类似咱们现在喝的花果茶了

    另外香花熏汤现在比较少见

    《事林广记》中的“香花熟水”之法:

    取夏月有香、无毒之花,摘半开者,冷熟水浸一宿,密封。次日早,去花,以汤浸香水用之。

    夏月但有香、无毒之花,都可以此法制作熟水。花香熟水可用一种香花,也可几种香花搭配,制作复合香型的花香熟水,高濂《遵生八笺》中的“花香熟水”,就是以茉莉与玫瑰制作:

    采茉莉、玫瑰。摘半开蕊头,用滚汤一碗,停冷,将花蕊浸水中,盖碗密封。次早用时,去花,先装滚汤一壶,入浸花水一二小盖,则壶汤皆香霭可服。

    听着很风雅

    喜欢[红楼]幸好我还是贵公子请大家收藏:[红楼]幸好我还是贵公子更新速度最快。(记住全网小说更新最快的六六闪读:www.663d.com)

本文网址:https://www.663d.com/xs/36/36179/22768924.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 https://m.663d.cc/36/36179/22768924.html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