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42、有无之法,大道愈明
推荐阅读:剑帝、寒门崛起、校花的贴身高手、清都仙缘、刀光如月映九州、我在诡异世界谨慎修仙、巨门卷、老子是全村的希望、医路坦途、我们反派才不想当踏脚石、
张执象在赶往满刺加,但并非是以肉身。
他飞到钦天监便已落地,倒不是真气不够飞不到满刺加去,而是太慢了,邪神肆虐,每一刻钟都有大量百姓伤亡,他没有时间御剑飞行。
但,阳神过去也是一样的。
阳神凌空一瞬百里,而他自己则谈笑自如,在钦天监与嘉靖谈论着玄黄大典的编撰,还有满刺加的凶兽。
“你不是说,未到元婴,阳神本质是阴神吗?”
“为何还能行动自如?”
嘉靖可是老修行了,深知阳神、阴神,其实都是元神,如果是元婴的真阳神的话,离体之后能够自主行动,那是合理的。
而尚未跨入元婴阶段,元神就是元神。
无论阴神也好,阳神也罢,离开了身体,身体应该无法行动才对……
“算不得什么神通手段,回光一境,但凡有见性的修为,都能做到这等地步,等陛下结丹以后,也可如此。”
嘉靖在始皇帝代政的时候,完成了筑基。
如今倒也可以使一些出阴神的法门,但要超前,将阴神变为阳神,起码得结丹修行才可,结丹之前,真气离体几乎是不可控的,是做不到“散则成气,聚则成形”的。
至于“回光”一境。
嘉靖作为皇帝,作为这场变革的主导者之一,在扬州的时候,便已经见性了。
皇帝是最不适合修行的人,那是因为原来只有“九境”,可如今有“十境”,只要这位皇帝愿意去做圣王,有相应的功绩,他其实就是最好修行的人。
能够获取南北战争的胜利,并且还政于民。
等嘉靖退位的时候,回光修为就可以到达“见性”的大圆满了。
此后修行,受益无穷。
“回光一境,你在金华上分了三段,见性明明也有区别,为何不做区分?”光明境的确不用做区分,可见性还是有差别的,嘉靖认为应该分得更仔细一些才对。
“见天下性,方见己性。”
“如此一句而已,无非是见天下性的程度深浅罢了,只有量的区别,并无质的区别。”
“庄子在《大宗师》里面有做境界的划分,为外天下、外物、外生、朝彻、见独、无古今、不死不生、撄宁。”
“入静一境,既然取了最高的撄宁,那么回光见性,便从前面取三个境界好了。”
“朝彻、见独、无古今。”
“陛下以为如何?”
内算以混元为宗,大道是一体的,所以儒释道可以相互印证,庄子用来划分修行的八个境界,既可以用在入静当中,也可以用在回光当中。
而且并非强名,而是十分贴合。
外天下、外物、外生,重点都是一个外字,外字何解?将我摘出来?客观看待?有这个意思,但我们不妨用一个更贴切的词——参透。
参透天下的道理,参透万物的本质,参透生死之变。
如此,方能大彻大悟——朝彻。
或言,朝闻道,夕死,可矣。如此,便是朝彻。
你要见天下之性,必然要参透天下运行的道理,参透万物的本质,看破生死之迷障,如此,方能大彻大悟,能够见天下之性。
故而,朝彻,能见性。
见天下性,方见己性,故而……见独。
你参悟天下之后,便要开始参悟认知自己了,认知自己的本性,认知自己在这样的世界该有什么样的作为,认知在无数轮回当中,这一世,有着怎样的使命,对文明有着怎样的责任。
如此,也就见了己性了。
最后,便要跨越时空,将过去、现在、未来收纳于心中,参悟文明之理,参悟人生之义,为文明在正确的道路上前行而努力。
如此,便是无古今了。
庄子的八重境界,“外天下”、“外物”、“外生”都是基础,是修行之人认知世界的基本,所以不纳入境界,但实际上与金华一境息息相关,也与心斋息息相关。
“朝彻”、“见独”、“无古今”恰好贴合见性,却又与坐忘无关吗?
见性是有,坐忘是无。
有离开无不是有,无离开有亦不是无,合在一起,才是道啊。
而“不死不生”和“撄宁”,撄宁归为入静的最高境界,因为它已经是返璞归真,参有无之变了,而回光是有的极致,而非无的极致,故而,以光明为境界。
至于不死不生。
庄子言撄宁:杀生者不死,生生者不生。其为物无不将也,无不迎也,无不毁也,无不成也。其名为撄宁。撄宁也者,撄而后成者也。
杀生者不死,生生者不生。这就是不死不生了。
杀生者,并非是杀人,而是“消灭念头”,念头一起,你就把它空掉,念头不起,便能长生不死。
生生者不生,就是这个道理,你念头情绪经常泛起,便不得长生了。
但,杀生,不生。
都并非是强制压下念头,而是自然而然才行,有了这个境界,才能够去够撄宁的边,你什么都不想,但天地又一切随你。
所以,不死不生,也就是半步撄宁,是入静的极高境界了。
故而,入静、回光,并无高低之分,只是侧重不同,它们合起来,才是真正的道。
“对于安平来说,分不分境界无所谓,对于后来者来说,这可是省却了数十年苦功的明灯啊,如此大善,大善。”
体系越完备清晰,对于后学者自然越友好。
嘉靖讨到了见性的三个境界,自是相当喜悦,知晓张执象如今应当是“无古今”的境界,而他自己,勉强算得上是“朝彻”。
只是回光不同于见性,是有“反馈”的。
他是大明皇帝,天然就有优势,功成身退之时,也能无古今就是了。只不过参悟有限,无法在坐忘上一一印证,入静的修为,可能就难以攀上去了,得用水磨工夫才好。
眼珠一转,嘉靖觉得问了见性,不妨让张执象把入静的境界也细分一些。
便笑道:“安平说了见性,不妨也说说心斋、坐忘?”
张执象挠头,这个肯定要三丰祖师来说才最好,不过一通百通,他来说,也是一样的,便言道:
《庄子·人间世》:“回曰:‘敢问心斋。’仲尼曰:‘若一志。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听止于耳,心止于符。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
“首先要有志,不然心志不坚,外物萦绕,是无法静心的。”
“故而,心斋可分为:存志、心符、集虚。”
《庄子·大宗师》云:“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此谓坐忘。”
“有注言:夫坐忘者,奚所不忘哉?即忘其迹,又忘其所以迹者,内不觉其一身,外不识有天地,然后旷然与变化为体而无不通也。”
“所以,坐忘首先要忘掉心迹,并忘掉为什么要起心迹。故曰‘无迹’。”
“无迹了,才能内不觉其身,外不识天地,所以才能旷然,旷达、浩大、豁然,是心与天地的连通,便是‘旷然’。”
“旷然才能大通,与天地相通,以天地为母,能够昼夜母呼吸,往来通我玄。”
“如此,便是胎息。”
“故而,心斋三境为:存志、心符、集虚。坐忘三境为:无迹、旷然、胎息。”
“空的极致是不死不生,故此为半步撄宁,返璞归真之后,无物不将迎也,便是撄宁。”
“此为入静。”
“回光三境:金华、见性、光明。”
“见性方才讲了,半步光明是天下人见我之性,而光明则是天下人见己性后再见我性,故而非文明觉悟之当口,难见光明。”
“说了高处,再仔细说说基础。”
“金华分:金华乍现、金华正放、金华大凝。”
“我们说观想天心,见先天元炁之光,其实观想的,都是虚的,真正的金华,能够看到的先天元炁之光,必须是我们对‘外天下、外物、外生’的顿悟,那一瞬间的‘灵光’。”
“有顿悟见解,入了门,便是金华乍现。”
“有了成熟见知,并且知行合一去践行,就是金华正放。”
“有了完整系统的认知,并已经有了正在走的路,就是金华大凝。”
“回光是有,而非无。”
“枯坐参禅,不见真。”
“如是而已。”(记住本站网址:<a href="www.663d.com</a>" target="_blank">https://www.663d.com/">www.663d.com</a>)
他飞到钦天监便已落地,倒不是真气不够飞不到满刺加去,而是太慢了,邪神肆虐,每一刻钟都有大量百姓伤亡,他没有时间御剑飞行。
但,阳神过去也是一样的。
阳神凌空一瞬百里,而他自己则谈笑自如,在钦天监与嘉靖谈论着玄黄大典的编撰,还有满刺加的凶兽。
“你不是说,未到元婴,阳神本质是阴神吗?”
“为何还能行动自如?”
嘉靖可是老修行了,深知阳神、阴神,其实都是元神,如果是元婴的真阳神的话,离体之后能够自主行动,那是合理的。
而尚未跨入元婴阶段,元神就是元神。
无论阴神也好,阳神也罢,离开了身体,身体应该无法行动才对……
“算不得什么神通手段,回光一境,但凡有见性的修为,都能做到这等地步,等陛下结丹以后,也可如此。”
嘉靖在始皇帝代政的时候,完成了筑基。
如今倒也可以使一些出阴神的法门,但要超前,将阴神变为阳神,起码得结丹修行才可,结丹之前,真气离体几乎是不可控的,是做不到“散则成气,聚则成形”的。
至于“回光”一境。
嘉靖作为皇帝,作为这场变革的主导者之一,在扬州的时候,便已经见性了。
皇帝是最不适合修行的人,那是因为原来只有“九境”,可如今有“十境”,只要这位皇帝愿意去做圣王,有相应的功绩,他其实就是最好修行的人。
能够获取南北战争的胜利,并且还政于民。
等嘉靖退位的时候,回光修为就可以到达“见性”的大圆满了。
此后修行,受益无穷。
“回光一境,你在金华上分了三段,见性明明也有区别,为何不做区分?”光明境的确不用做区分,可见性还是有差别的,嘉靖认为应该分得更仔细一些才对。
“见天下性,方见己性。”
“如此一句而已,无非是见天下性的程度深浅罢了,只有量的区别,并无质的区别。”
“庄子在《大宗师》里面有做境界的划分,为外天下、外物、外生、朝彻、见独、无古今、不死不生、撄宁。”
“入静一境,既然取了最高的撄宁,那么回光见性,便从前面取三个境界好了。”
“朝彻、见独、无古今。”
“陛下以为如何?”
内算以混元为宗,大道是一体的,所以儒释道可以相互印证,庄子用来划分修行的八个境界,既可以用在入静当中,也可以用在回光当中。
而且并非强名,而是十分贴合。
外天下、外物、外生,重点都是一个外字,外字何解?将我摘出来?客观看待?有这个意思,但我们不妨用一个更贴切的词——参透。
参透天下的道理,参透万物的本质,参透生死之变。
如此,方能大彻大悟——朝彻。
或言,朝闻道,夕死,可矣。如此,便是朝彻。
你要见天下之性,必然要参透天下运行的道理,参透万物的本质,看破生死之迷障,如此,方能大彻大悟,能够见天下之性。
故而,朝彻,能见性。
见天下性,方见己性,故而……见独。
你参悟天下之后,便要开始参悟认知自己了,认知自己的本性,认知自己在这样的世界该有什么样的作为,认知在无数轮回当中,这一世,有着怎样的使命,对文明有着怎样的责任。
如此,也就见了己性了。
最后,便要跨越时空,将过去、现在、未来收纳于心中,参悟文明之理,参悟人生之义,为文明在正确的道路上前行而努力。
如此,便是无古今了。
庄子的八重境界,“外天下”、“外物”、“外生”都是基础,是修行之人认知世界的基本,所以不纳入境界,但实际上与金华一境息息相关,也与心斋息息相关。
“朝彻”、“见独”、“无古今”恰好贴合见性,却又与坐忘无关吗?
见性是有,坐忘是无。
有离开无不是有,无离开有亦不是无,合在一起,才是道啊。
而“不死不生”和“撄宁”,撄宁归为入静的最高境界,因为它已经是返璞归真,参有无之变了,而回光是有的极致,而非无的极致,故而,以光明为境界。
至于不死不生。
庄子言撄宁:杀生者不死,生生者不生。其为物无不将也,无不迎也,无不毁也,无不成也。其名为撄宁。撄宁也者,撄而后成者也。
杀生者不死,生生者不生。这就是不死不生了。
杀生者,并非是杀人,而是“消灭念头”,念头一起,你就把它空掉,念头不起,便能长生不死。
生生者不生,就是这个道理,你念头情绪经常泛起,便不得长生了。
但,杀生,不生。
都并非是强制压下念头,而是自然而然才行,有了这个境界,才能够去够撄宁的边,你什么都不想,但天地又一切随你。
所以,不死不生,也就是半步撄宁,是入静的极高境界了。
故而,入静、回光,并无高低之分,只是侧重不同,它们合起来,才是真正的道。
“对于安平来说,分不分境界无所谓,对于后来者来说,这可是省却了数十年苦功的明灯啊,如此大善,大善。”
体系越完备清晰,对于后学者自然越友好。
嘉靖讨到了见性的三个境界,自是相当喜悦,知晓张执象如今应当是“无古今”的境界,而他自己,勉强算得上是“朝彻”。
只是回光不同于见性,是有“反馈”的。
他是大明皇帝,天然就有优势,功成身退之时,也能无古今就是了。只不过参悟有限,无法在坐忘上一一印证,入静的修为,可能就难以攀上去了,得用水磨工夫才好。
眼珠一转,嘉靖觉得问了见性,不妨让张执象把入静的境界也细分一些。
便笑道:“安平说了见性,不妨也说说心斋、坐忘?”
张执象挠头,这个肯定要三丰祖师来说才最好,不过一通百通,他来说,也是一样的,便言道:
《庄子·人间世》:“回曰:‘敢问心斋。’仲尼曰:‘若一志。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听止于耳,心止于符。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
“首先要有志,不然心志不坚,外物萦绕,是无法静心的。”
“故而,心斋可分为:存志、心符、集虚。”
《庄子·大宗师》云:“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此谓坐忘。”
“有注言:夫坐忘者,奚所不忘哉?即忘其迹,又忘其所以迹者,内不觉其一身,外不识有天地,然后旷然与变化为体而无不通也。”
“所以,坐忘首先要忘掉心迹,并忘掉为什么要起心迹。故曰‘无迹’。”
“无迹了,才能内不觉其身,外不识天地,所以才能旷然,旷达、浩大、豁然,是心与天地的连通,便是‘旷然’。”
“旷然才能大通,与天地相通,以天地为母,能够昼夜母呼吸,往来通我玄。”
“如此,便是胎息。”
“故而,心斋三境为:存志、心符、集虚。坐忘三境为:无迹、旷然、胎息。”
“空的极致是不死不生,故此为半步撄宁,返璞归真之后,无物不将迎也,便是撄宁。”
“此为入静。”
“回光三境:金华、见性、光明。”
“见性方才讲了,半步光明是天下人见我之性,而光明则是天下人见己性后再见我性,故而非文明觉悟之当口,难见光明。”
“说了高处,再仔细说说基础。”
“金华分:金华乍现、金华正放、金华大凝。”
“我们说观想天心,见先天元炁之光,其实观想的,都是虚的,真正的金华,能够看到的先天元炁之光,必须是我们对‘外天下、外物、外生’的顿悟,那一瞬间的‘灵光’。”
“有顿悟见解,入了门,便是金华乍现。”
“有了成熟见知,并且知行合一去践行,就是金华正放。”
“有了完整系统的认知,并已经有了正在走的路,就是金华大凝。”
“回光是有,而非无。”
“枯坐参禅,不见真。”
“如是而已。”(记住本站网址:<a href="www.663d.com</a>" target="_blank">https://www.663d.com/">www.663d.com</a>)
本文网址:https://www.663d.com/xs/35/35431/22128145.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 https://m.663d.cc/35/35431/22128145.html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