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六闪读 > 玄幻奇幻 > 国姓窃明 > 第420章 科教不是分赃,需要实事求是

第420章 科教不是分赃,需要实事求是

推荐阅读:剑帝寒门崛起校花的贴身高手清都仙缘刀光如月映九州我在诡异世界谨慎修仙巨门卷老子是全村的希望医路坦途我们反派才不想当踏脚石





.,小康七年,十一月初三。南京紫禁城,乾清宫。这是数理科考试放榜后的第三天,也是放榜后的第一次朝会。皇帝朱慈煜自然也非常热切,想知道自己的新政善政,给天下士人留下了怎么样的感想,有多少人感戴他的恩泽。朝会上其他那些例行议题自不必提,朱慈煜今天也没什么兴趣,所以话题很快就歪楼到了科考上。朱慈煜借机询问礼部尚书顾炎武:“顾卿,南京大学招考张榜已有三日,民间应举士子反响如何,中试者可都有积极筹备入学?”顾炎武连忙出列回奏:“禀陛下,此番科试风纪俨然,典章整肃,应举士子皆得以斯文得体应对。报名参考者一千四百零三人,最终实际应考交卷者一千二百九十八人。张榜之后,应录三百人整,因榜末多有同分,实录三百零九人。因录取榜单名次皆有分数,高低分明。对于各人考分有疑虑者,付给公证、手续费后,还可查阅原卷扣分详情,故而人人对扣分心服口服。士林皆以此番科考,为国朝历次考试公允之最。”轮到顾炎武汇报,他一上来就强调这次的考试是多么的公允,在评分标准方面堪称古今无匹的公平公正。甚至考试完阅卷的时候,虽然依然要湖名,但却不用跟往常正常的文科科举那样让人誊抄卷面,而是湖好名直接就可以批改原卷了。这也是为了减少誊抄过程中的错误和细节遗漏。因为纯文字的卷子,誊抄时不会有人故意抄错,抄错的意义也不大,会文理不通直接出现破绽。而理工科的试卷,很多是数字和符号,稍微抄错一点会很麻烦。虽然还可以反复核对校验,但既然数学题对还是错一目了然,批改不能作假,也就没必要誊抄了。就算阅卷官认出这是某个有后台考生的字迹又如何?难道就因为这考生是内阁首辅的儿子,阅卷官还敢把明明答错的数学题批对不成?数学物理这些玩意儿对就是对错就是错,造不得假的,天王老子做错了也是错。另一方面,也是因为一些题目涉及到几何的作图和物理的作图,而作图的手法、精度还有其他一些细节,誊抄后可能就没有了,还不如用原卷改。华夏自隋炀帝杨广开始有科举,一千零大几十年了,从未能解决“不用誊抄也绝对判卷公允”的问题,如今大明却解决了,这难道不是值得大吹特吹的政绩么?也难怪顾炎武如此引以为傲。朱慈煜听了之后,也是频频点头赞许。然而,没有一项新政能够让所有人满意。就在朱慈煜颇感振奋之时,旁边的御史班子里,便有人出列奏对,根据他们风闻到的民意民愿,仗义执言,针砭时弊:“陛下,臣王士禛风闻,此番考试虽然号称判卷公允,可依然有数省士子为结果鸣不平。前日,贡院之外,有数十河南、山东考生抨击,声言此番三百零九名上榜者,北方各省仅有二十余人录取,南北不公,引来数百举子围观。臣念及太祖时,便曾有南北榜之争。我大明此后多年,也素有南北分榜以安人心。此番事端处置恐非安妥之法,唯陛下察之。”朱慈煜和顾炎武原本心情还不错,被御史这么一说,都各有些不快。这王士禛是河南新城人士,六年前中的进士,如今在御史台做一名普通的御史。或许是出身的关系,他自然要为河南老乡争取一些利益,这也是人之常情。大明原本文科的科举都有南北分榜,不用跟南方教育发达地区卷同一份名额,现在没有分榜了,他们就很怀念当初朱元章的法度。朱慈煜原本没怎么深想这个问题,就直接问顾炎武,该当如何应对、目前的制度设计,究竟原理如何、是否合理。顾炎武深吸了一口气,坚定地回答:“陛下,臣以为,王士禛所言,对太祖当年南北分榜的本意,大有误解!太祖皇帝时,是曾出过南北桉,但当时分榜以安人心,并没有错。只因文无第一,武无第二,一篇文章好坏优劣,难以有公论。就算当时的主考都觉得取在前数十名的文章,确实优秀,也难以排除这数十篇文章的立意、政见与当时的执政、阅卷者暗合。而一旦某一派掌握了论政之权,释经之权,从此盘根错节形成学阀,也确实难以避免。故而太祖之分南北榜,不应被视为给北人以好处,只是让人可以分片取仕,各抒己见,不必拘泥于讨好一派执政之见。如果当时南人执政,北人士子于文章中、人人都不迎合其政见,执政之南人亦非取不可。但如今新科所试内容,乃是数理,对便是对,错便是错,判卷宽严绝无舞弊余地。故而按分录取,才更示天下以公允。否则某些省百三四十分方得录取,另一些省百二十分便得录取,天下人又会如何看待?”朱慈煜摸了摸稀疏的胡渣子,一想确实也有道理。之前文科科举,最关键的一点是只用排名次,不用打具体分数。所以南北榜各排个名次,别人也说不出不公平。但现在是客观题,榜单上每个人考了多少,都精确到分了,一个130分的人没录取,一个110分的却录取了,确实会冲击到人的三观。毕竟他们还是明朝人,没有穿越者,不知道后人是慢慢能理解这种各省分数线差一大截的情况的。在顾炎武眼里,能明确分数的卷子,就该公事公办,不该搞利益输送。朱慈煜觉得双方都有点道理,一时让群臣畅所欲言,评价一下得失曲直。大家众说纷纭,一时也难以定论,朱慈煜只好宣布散朝后改日再议。……散朝之后,朱慈煜回到文华殿,让宦官去把他父王请来,还单独请了张煌言、顾炎武等几人,闭门议事。自从朱慈煜南巡回京后,亲政的比例越来越高,朱树人也不想太累,就把日常朝会完全丢给儿子了,他自己长期借故不上朝。毕竟大朝会上,面对百官,儿子就算给父亲赐座,甚至允许侧坐在陛阶以上,那还是挺别扭的。礼遇再高,不合朝廷法度,礼遇再低,又违父子孝道,既然如此,不如不上朝。反正朱树人这个不上朝,完全不代表不参政。他只是把繁文缛节礼仪性工作完全丢开了,日常小事也完全不管了。但大是大非的大政方针,依然有人上门请教,讨论拍板。朱慈煜也非常尊重前辈阁臣,每次请教父王时,如果同时请张煌言、史可法等人,也都会一并赐座,所有人都是坐着开闭门小会,还有宫女侍奉茶点。大家坐定后,朱慈煜示意顾炎武把今日朝会上御史们反映的民情转述了一下,请父王拿主意。朱树人仔细思虑了一下,也不客气:“我以为,朝政不可朝令夕改。这南京大学,虽然采用了类似科考之法录取,但毕竟不是科举。入学之人,也不代表就能做官,还得苦学数年、毕业通过考试。就算将来能做官,朝廷培养这些人才的本意,也不止是让他们做官,还是要分出一部分去搞研究的。既如此,自然要选出一心向学,愿意搞研究之人。这又不是朝廷在笼络人心、牢笼志士,科学研究要的是实事求是,目前之法,可以五年不改,甚至十年不改,对天下申明朝廷设置新科的本意和苦心即可。”也就朱树人这种地位,敢于私下里当着皇帝说这种话,公然把旧式文科科举说成是一种“权力分赃”。反正四书五经读出来的东西,对于治国没什么实际用途,只要给大家一个说法,让大家把多余的精力有个渠道宣泄耗掉,别去胡思乱想就好了。而新学要的是实干之才,学到的东西是要实打实用的,怎么能和稀泥呢?朱慈煜琢磨了一下,也觉得豁然开朗,果然还是要坚定立场,不能用分赃的心态搞科技文教。他便继续虚心求教:“那五年、十年之后呢?又当如何?”朱树人抿了一口茶水:“科教之道,实事求是为首,兼顾公平次之。将来可按照各省纳税人口多少,兵役、徭役多少,按比例分配入学录取名额。但这些措施,必须是朝廷的科教事业已经有了一些基础之后,才可以实施的。到时候师资力量已经够用,每年南京大学录取的人数也可以增多,然后适当宽进严出,入学时按省录取,给教育资源贵乏地区的、心向科学的学子多一点学习机会。但如果经过三五年的学习,依然不肯发奋向上,不能弥补当初入学时的差距,毕业考试依然无法通过,那就怨不得人了。到时候,对于这些学业不够扎实的,可以发回原籍担任基层数理教谕之职。比如在各府、县如今正职的教谕之外,另设副职,专管一县的数理、生化教务。等人才基数大了,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落后省份难出人才六六闪读 663d.com

本文网址:https://www.663d.com/xs/35/35142/24774413.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 https://m.663d.cc/35/35142/24774413.html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