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六闪读 > 都市生活 > 我在北大学考古 > 第172章 北大禁区

第172章 北大禁区

推荐阅读:剑帝寒门崛起校花的贴身高手清都仙缘刀光如月映九州我在诡异世界谨慎修仙巨门卷老子是全村的希望医路坦途我们反派才不想当踏脚石


        (没写完,占坑。)
苏亦看过《西安半坡》这本发掘报告。
也了解过当年那一段的发掘的相关历史。
因为国内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遗址博物馆就是在半坡建成的,他之前在河宕遗址实习,为了推动河宕遗址建立广东瓷都博物馆,可没少查半坡遗址博物馆的资料。
当年,高铭先生他们这一届学生是北大考古专业的学生第一次去西安实习。上面的前几届,都是在洛阳,比如著名的洛阳烧沟汉墓发掘就有不少北大学生的身影。
当时,北大的学生到西安以后,是入住中科院西北分院当中,因为,当年西安考古所还没成立,只有西北分院。
其实,当年中科院西安分院也没正式成立,只有中科院西北分院筹委会西安办事处。
之所以只剩办事处,那是因为1956年4月西北分院筹委会迁往兰州,西北分院筹委会搬迁兰州的同时,在西安建国路仁爱巷7号设立了中科院西北分院筹委会西安办事处,编制20人,实际人数13人,规格为地师级,负责人为梁得柱。
这些都是中科院西安分院的历史。
之所以介绍这些,那是因为后来的西安考古所就是在西安分院的下属机构。
仁爱巷是一个好地方,邻近张学良公馆。
1956年九月,北大考古专业的一帮学生就从北京出发前往西安。
那年九月份,昔年阴雨连绵,工地无法开工。
石兴邦先生带着一帮北大的学生在西安到处参观。
西安城内的历史古迹,几乎都逛了一个遍。
钟楼、鼓楼、碑林、城外的大雁塔、小雁塔、阿房宫以及秦始皇陵和华清池,这些西安的名胜古迹,当年高铭先生他们都逛了遍。
因为是九月份下旬到的西安,很快就撞到国庆节了。
石兴邦先生便安排同学们在新城广场以东的马路边看热闹。
这段经历,让苏亦极为羡慕。就算是他也没机会把西安这些地方都逛完。
当年,北大学生住在西北分院还发生一件让大家印象深刻的大事。
因为当年正在上演老舍先生的剧作《西望长安》,描写的是五十年代的一个真骗子,骗身份,骗荣誉,骗飞机票,骗生活补助费,欺骗组织,欺骗群众,骗了三年,最后,终于被抓起来了。
这么说,有点太多干巴巴。
其实这部话剧,葛大爷也曾经演过。
他饰演的一瘸一拐的栗晚成,自称曾经当过团参谋长,并亲自参加淮海战役,与敌人打白刃战,导致左腿受伤、脖子里还残留一颗子弹,被誉以“英雄”称号,担任安康民政科科员,随后被派入西北干训班学习农业技术。
曾在安康担任民政科科员的栗晚成,混进西北干训班一个多月后,就用抗美援朝英雄的谎言,让其他成员对他佩服不已并为他举行热烈欢送会。
一崇拜者还特意为他制作一根上好的桃木棍,方便他行走。
事实上,栗晚成并未参加抗美援朝,而是想以此获得“战斗英雄”的荣誉称号。
中南农林部所有人都知道栗晚成与两位美国兵打白刃战的英雄事迹,尤其是玉晴。漂亮的玉晴从小崇拜英雄,并立志要嫁给英雄,因此对栗晚成的经历崇拜不已,并心生爱慕。
她相信栗晚成说的每一句话,并相信他还会做更伟大的英雄。
栗晚成以看望旧识农林所杨主任为名,从兰州转往西安,殊不知公安处已经开始怀疑并调查他的底细。
经过农林处林处长、曾经的干训班成员、北京小护士等人的指证,以及档案资料的调查,公安处唐处长引蛇出洞,将栗晚成的骗局在众人面前曝光,让栗晚成乖乖承认“冒充英雄”的罪名。
葛大爷版本的《西望长安》完全就是一部荒诞喜剧。
那么好端端的,高铭先生为什么会提及这部话剧。
其实是有原因的。
因为故事里面的主人公,就曾经多次骗取西北分院的办公室梁得柱的信任,可谓是屡屡受骗,还不自知。
这部话剧,让梁主任在西安极为出名。
在北大一众学生的记忆之中,也极为深刻。
国庆以后,天气开始晴朗。
同学们才逐渐转移到半坡,分散住在当地一个叫堡子村的村民家中。
明明是半坡遗址,北大的学生们为住在堡子村而不是半坡村之中,那是因为整个半坡遗址紧邻堡子村,相反距离半坡村稍微有点远。
可为什么最终这个遗址会被命名为半坡遗址,而非堡子遗址。
这就是石兴邦先生的选择了。
估计是石先生觉得“半坡”两个字较为典雅,苏亦才命名为“半坡遗址”。
那么堡子遗址就很土吗?
也不见得。
但这些命名就是在于发掘者的一念之差。
对于苏亦他们这些后辈来说,肯定是觉得半坡遗址亲切,也会觉得半坡这个名字很好听,很典雅。
因为这是一个先入为主的观念,从接触到半坡遗址,就以半坡命名,就好比仰韶遗址,听了那么多年,你要是改成另外一个名字,就非常不习惯,而且极为别捏的事情。
半坡遗址的发掘,不仅仅是命名方式,由石兴邦命名,半坡遗址的发掘方式也充满时代特色。
因为半坡遗址发掘是大面积的揭露的,就是探方连成一大片的发掘,也是中国第一次连成片的大面积揭露。
在次之前,殷墟的发掘还是用用探沟式的,而且当年殷墟发掘的时候,也并没有怼一次遗址进行全面揭露,都是从遗址做局部揭露。
那么半坡遗址为啥弄一个大面积揭露?
主要跟时代有关系。
因为当时完全就是借鉴苏联的发掘经验来进行遗址发掘的,当年,石先生主持遗址发掘的时候,案头还曾经放着苏联女考古学帕谢克发掘特黎波里遗址的报告,好多地方都模仿特黎波里的发掘的经验。
新闻还报道,半坡遗址的发掘就是学习苏联的先进经验,第一次进行全面揭露。
发掘都模仿苏联经验,是不是说明石兴邦的田野技术不行?
并非如此,能够独立主持这样一个大型遗址的发掘,石先生的田野技术自然没话说。
他考古所培养的中青代代表人物。
当年,辉县发掘,石先生跟安先生,还有王仲殊以及王伯洪四位年轻人,在编写报告的时候,梁思永指导安志敏,夏鼐指导王仲殊,郭宝钧指导王伯洪,苏秉琦指导石兴邦。
这四人之中,王伯洪是商周考古专家,并于1955年担任考古所丰镐考古队首任队长,负责西周都邑丰镐遗址的发掘工作;安志敏是著名的史前考古和商周考古专家,先后主持或参加了郑州二里岗、陕县庙底沟和洛阳中州路等著名遗址的发掘工作;王仲殊则成长为汉代考古权威,并继夏鼐先生之后担任了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
而石兴邦后来回到陕西,主持发掘了著名的半坡遗址,并长期担任陕西考古研究所所长,主导了陕西的考古工作。
甚至,有种说法,当时辉县的发掘就是为锻炼这四位年轻人的田野发掘技术的,这种考古所重要培养的中青代,田野技术怎么可能差。
要在西安考古系统混,都离不开石先生的印象。
前世,苏亦曾经看过石兴邦先生口述著作《石兴邦:叩访远古的村庄》这是石兴邦先生唯一的口述著作。
这本书几乎记录了石先生关于考古事业一生的重要事件,想要了解石先生,这本书就是最好的选择。
半坡遗址的发掘在中国考古发掘的历史,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不仅如此,半坡遗址还弄出了国内第一个遗址博物馆。
之所以那么轰动,那就是因为北大的学生参与发掘的时候,一位叫王世民的学生曾经提议在发掘工地上举办一次成果展览。
这次,展览可谓是轰动一时。
在社会上引起极大的反响,到了后面陈总跟胡总都亲自到半坡视察。1956年,陈总视察发掘工作并批示拨款30万元建立博物馆,名为“陕西博物馆半坡村分馆”。
这个博物馆,可以说开创了中国遗址博物馆的先河。
半坡遗址的发掘过程之中开创了太多的第一次了。
然而,要说半坡有什么不足,就是撞上这个年代了。到了后半部分,发掘队的负责人已经不是石兴邦先生了,石先生的话语权被剥夺了。
弄到后面,都跟大*进扯上关系。考古遗址发掘,跟时代特色扯上关系,还弄出一个中国特色发掘方式,探方还要越大越好,到了后面变成外行来主导发掘。
领导人换了好几拨。
发掘的时间跨度太久。
导致半坡遗址的发掘报告质量呈现出来的效果并不太好,那么好的遗址,发掘过程之中,状况百出,发掘报告编写过程之中不少出土物跟资料都遗失,造成极大的遗憾。
这也是为什么高铭先生不想太过深入聊半坡遗址实习的细节。
高铭先生关于半坡实习的故事,并没有说完,他只是说了曾经在半坡过春节,其中,经理过什么细节,高先生并没有深入。
但,整个过程高铭先生在其中起到什么作用呢?
有的。
俞先生还特意跟他们分享当年在半坡遗址上关于高铭先生的故事。
半坡遗址发掘时候,其中一个炊事员就是考古所发掘队长期雇佣的一个大师傅,他的厨艺非常高,早年曾经在安阳袁家花园和史语所发掘团掌勺,解放后考古所辉县等发掘期间也都讲他请过来掌勺。
为什么特意强调这位厉害的王师傅呢?
因为发掘队还有另外一个厨艺极差的师傅。平时他都不掌勺,只是负责打下手,恰好元旦聚餐,厨艺高的大师傅已经回家了。
结果,大家都不让另外一位师傅做饭,而是让高铭先生亲自掌勺。
然后高铭先生亲自做了两三桌极为丰盛的晚餐。
也因为这事,大家的师生都直到高铭先生厨艺很好。
因此这一次,苏亦他们仨登门拜访的时候,做饭的并没有高铭先生的妻子,而是高铭先生亲自下厨。
难怪吕遵锷先生在楼道口跟高铭先生打招呼的时候,还曾经调侃说,等会回来要过来蹭饭吃,敢情高铭先生的厨艺在北大考古专业的老师群体已经广受好评。
半坡遗址的故事,很精彩。
发掘成果也丰富。
在社会上也获得极高的关注度。
但,跟苏亦的关系,已经不大了。
因为未来几十年内,半坡遗址基本上不需要在发掘了。
一般遗址的发掘,都是配合国家的基础建设的,除非被偷盗严重的墓葬,不然,很少会去主动去发掘。
比如之前苏亦去实习的河宕遗址,所以被发现,就是因为农业学大寨的缘故。
而半坡遗址,也是因为1953年,在西安灞桥发电厂的选址过程中被发现的。
除了五十年代的这几次的发掘以外,直到2002年-2005年,配合半坡遗址保护大厅改造工程建设的随工清理中,发现了祭祀等重要遗迹和石砚等重要遗物。
此外,半坡遗址已经发掘完毕。
这种情况之下,苏亦他们基本上不可能去半坡遗址实习了。
不能去半坡遗址实习,有些遗憾,但遗憾也不大,因为半坡遗址博物馆就在那里,有机会去西安,再次走访西北分院所在的仁爱巷,重走当年高铭先生他们走过的路,应该也是一种向师长们的致敬。
毕竟,五十年代,同样是北大的学子们,曾经在西安这所城市之中留下他们极为重要的足迹。
跟定陵一样,苏亦觉得自己这段时间,跟半坡遗址打交道的次数太多了。
他在河宕遗址举办的成果展,就是借鉴半坡遗址现场展览的经验,他推动的河宕遗址广东瓷都博物馆,也是借鉴了半坡遗址博物馆的思路。
心想着,寒假有机会的话,可以跑一趟西安,去一趟半坡看看。
返回北大的路上,苏亦骑车单车,载着许婉韵跟在马世昌的后面。
突然就想唱歌了。
歌词是这样写的。
好巧,这首歌唱的就是西安。
一座苏亦很喜欢的城市。
或者说,很多这是一座考古人都喜欢的城市。
    喜欢我在北大学考古请大家收藏:(www.663d.com)我在北大学考古六六闪读更新速度最快。

本文网址:https://www.663d.com/xs/34/34673/21349110.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 https://m.663d.cc/34/34673/21349110.html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