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2章 湖光塔影
推荐阅读:剑帝、寒门崛起、校花的贴身高手、清都仙缘、刀光如月映九州、我在诡异世界谨慎修仙、巨门卷、老子是全村的希望、医路坦途、我们反派才不想当踏脚石、
(没写完,不要订阅,一个小时以后回来)
十一月的北大,秋意渐浓。
整个燕园都被笼罩在金黄色的童话世界之中。
一眼望去,林荫道满地碎叶与银杏树上的金黄色互相交错,绚丽如画卷一般,很美。
也很浪漫。
其实,北大的银杏树并不多。
西门前共有4棵银杏树,两个华表旁各有一株为古银杏树,何年何月何人种下已经未可知,不过据说都有300多年历史,有点类似于中山堂的木棉王,一样是300多年的历史。
西门的秋,是北大最醒目的秋。
此外,校园也零零碎碎种植着一些银杏。
图书馆旁、未名湖畔、生物楼与第一教学楼之间也有一些银杏树,就连朗润园也种植着一些银杏树。
秋季渐浓,银杏金黄的叶子映衬着一塔湖图、教学楼以及躺在草坪上看书学生的私语恋人,如果有相机的话,这种随便选定一个角度拍摄,定格下来的就是一幅极有诗情画意的画面。
这是一个合适恋爱的季节。
刺激着苏亦那颗蠢蠢欲动的心。
前世,苏亦暗恋的文学社学姐,最终考取就是北大中文系。
那跟关于《飞鸟集》的故事,随着他三战北大宣告失败,最终也没有续上,慢慢演变成飞鸟与鱼的故事。
其实,云大东陆校区也有一条漂亮的银杏大道,秋季的银杏落叶,随风飘扬最终洒落在脸上,摘下来,插到女孩的发丝间上,这是一个很文青的举动,有点小浪漫。
不过,真的有这个故事,苏亦肯定不男主角,他在云大经常干的就是帮基友捧起一大把银杏叶然后抛到空中,等它们洒落下来当背景板,让基友给女朋友拍照。
没有错,他干的就是这活。
实话实说,苏亦有些怀念云大了。
不管是秋季东陆的银杏,还是翠湖的海鸥,都值得怀念。
就是在这样美丽的日子,苏亦他们被宿白先生领到未名湖畔的博雅塔上课了。
这节课,很重要。
除了77-78级两个班的学生之外,还有苏亦五个研究生都全部到齐。
在北大校内上课,很难得有这种户外的课程。
大家基本上不会缺席。
这样一来,人数也不少了。
77级一共27人,78级一共20个人,加起来47个,加上苏亦他们5人,一共52个学生。
从文史楼一路走到博雅塔下面,确实赚取了不少路人好奇的目光。
北大人对所谓的“一塔湖图”肯定不陌生。对于博雅塔的位置也不会陌生。
然而,非北大人,尽管也听过未名湖跟博雅塔的名字,也知道所谓的一塔湖图,但博雅塔在什么位置,估计就不清楚了。
博雅塔位于北大校园中东部,未名湖东南侧,两者组成的湖光塔影就是燕园著名的景观之一。
宿白先生把众人带到博雅塔下面,拍了拍手让众人聚集起来,就开始把苏亦喊出来,“这段时间你经常在各位老师的课堂上讲课,那么正式开课之前,你就跟大家介绍一下博雅塔的具体情况吧。比如来历,命名这些都可以讲述,能够讲述多少就讲述多少。”
这话一出来,众人就忍不住轻笑。
尤其是许婉韵第一个朝着他竖起拇指。
蹭课蹭到苏亦这个地步,也算是闻所未闻了。
哪一个学生去一去蹭课就会被老师拎起来代讲?除了苏亦一人,别无分号。
不过那是在其他老师的课堂,在自家导师的课堂,连这些复杂的步骤都免了。
那么许婉韵为什么会朝着苏亦竖起大拇指呢?
原因很简单。
那是因为宿先生明明知道苏亦的情况却没有指责他,不仅没有指责,反而还让他在自己的课堂上代讲。
这是什么态度?
这完全就是默许啊。
能够不务正业到这个程度还让自己导师默许,这得多宠溺啊。
宠不宠溺,苏亦暂时不知道。
既然被宿先生拎出来了,苏亦也不怯场,直接当众开讲。
“我先跟大家说一下,博雅塔是怎么来的吧。博雅塔,怎么来的,大家知道吧?”
苏亦习惯性提问。
“当水塔用的。”
同学们也习惯性回答。
博雅塔的知识,随便一了解就知道,这也不是多偏门。
苏亦点头,“是的,蒋同学回答的没有错,博雅塔一开始就是水塔。”
跟考古专业的学生混久以后。
苏亦基本上能够把两个班47个学生的名字都给认清了。
其中,不少人苏亦都听过名字。
因为他们这群人中,有好几个都留在北大考古系。
77级留在北大的学生比较少,只一个独苗,也就是对丝绸之路沿线古城极有研究的林梅村教授。这位老兄毕业以后直接被分配到文研所,后来还是经季羡林和宿白两教授推荐,调回北大考古系,执教东西交通考古学,妥妥的人才。
此外,还有78级的王讯薄小莹李水城张辛四人,尤其是张辛教授,苏亦最为熟悉,因为这位教授还研究中国书画。
当年,苏亦考北大文博就打算奔着这位先生去的,奈何无缘。
而刚才回答苏亦问题的蒋同学。
全名蒋祖隶。
这也是一号牛人。
后来也是北大考古系重点培养对象,后来去哈佛读博拜入张光直教授门下,然后留在美国,未来应该会留在斯坦福。
这哥们,这本科一年级就开始初露锋芒。
当然,知道博雅塔是水塔,也不是什么高深的学问。
苏亦需要的是这种互动。
互动结束,苏亦开讲。
“1924年7月为了解决师生的用水问题燕大打出一口深55米的深水井,且急需建一座水塔以向全校供水。当时就有人提议,在燕园的古典建筑群中应该建一座古塔式的水楼,才能使之与未名湖畔的风景相协调。然而,古塔这个建议一出来,就引起不小的争议。”
“什么争议呢?”
大家当然不知道。
纷纷摇头。
就连蒋祖隶也不知道。
就算未来他是大牛,此刻的他,还是一个小牛犊。
大家都在等着苏亦公布答案。
答案很快就出来了。
“因为古塔在中国古代多建于寺庙内,这个建议在当时颇有争议。那么有争议怎么办呢?当然就是讨论的,燕大的做法并不是内部讨论十一月的北大,秋意渐浓。
整个燕园都被笼罩在金黄色的童话世界之中。
一眼望去,林荫道满地碎叶与银杏树上的金黄色互相交错,绚丽如画卷一般,很美。
也很浪漫。
其实,北大的银杏树并不多。
西门前共有4棵银杏树,两个华表旁各有一株为古银杏树,何年何月何人种下已经未可知,不过据说都有300多年历史,有点类似于中山堂的木棉王,一样是300多年的历史。
西门的秋,是北大最醒目的秋。
此外,校园也零零碎碎种植着一些银杏。
图书馆旁、未名湖畔、生物楼与第一教学楼之间也有一些银杏树,就连朗润园也种植着一些银杏树。
秋季渐浓,银杏金黄的叶子映衬着一塔湖图、教学楼以及躺在草坪上看书学生的私语恋人,如果有相机的话,这种随便选定一个角度拍摄,定格下来的就是一幅极有诗情画意的画面。
这是一个合适恋爱的季节。
刺激着苏亦那颗蠢蠢欲动的心。
前世,苏亦暗恋的文学社学姐,最终考取就是北大中文系。
那跟关于《飞鸟集》的故事,随着他三战北大宣告失败,最终也没有续上,慢慢演变成飞鸟与鱼的故事。
其实,云大东陆校区也有一条漂亮的银杏大道,秋季的银杏落叶,随风飘扬最终洒落在脸上,摘下来,插到女孩的发丝间上,这是一个很文青的举动,有点小浪漫。
不过,真的有这个故事,苏亦肯定不男主角,他在云大经常干的就是帮基友捧起一大把银杏叶然后抛到空中,等它们洒落下来当背景板,让基友给女朋友拍照。
没有错,他干的就是这活。
实话实说,苏亦有些怀念云大了。
不管是秋季东陆的银杏,还是翠湖的海鸥,都值得怀念。
就是在这样美丽的日子,苏亦他们被宿白先生领到未名湖畔的博雅塔上课了。
这节课,很重要。
除了77-78级两个班的学生之外,还有苏亦五个研究生都全部到齐。
在北大校内上课,很难得有这种户外的课程。
大家基本上不会缺席。
这样一来,人数也不少了。
77级一共27人,78级一共20个人,加起来47个,加上苏亦他们5人,一共52个学生。
从文史楼一路走到博雅塔下面,确实赚取了不少路人好奇的目光。
北大人对所谓的“一塔湖图”肯定不陌生。对于博雅塔的位置也不会陌生。
然而,非北大人,尽管也听过未名湖跟博雅塔的名字,也知道所谓的一塔湖图,但博雅塔在什么位置,估计就不清楚了。
博雅塔位于北大校园中东部,未名湖东南侧,两者组成的湖光塔影就是燕园著名的景观之一。
宿白先生把众人带到博雅塔下面,拍了拍手让众人聚集起来,就开始把苏亦喊出来,“这段时间你经常在各位老师的课堂上讲课,那么正式开课之前,你就跟大家介绍一下博雅塔的具体情况吧。比如来历,命名这些都可以讲述,能够讲述多少就讲述多少。”
这话一出来,众人就忍不住轻笑。
尤其是许婉韵第一个朝着他竖起拇指。
蹭课蹭到苏亦这个地步,也算是闻所未闻了。
哪一个学生去一去蹭课就会被老师拎起来代讲?除了苏亦一人,别无分号。
不过那是在其他老师的课堂,在自家导师的课堂,连这些复杂的步骤都免了。
那么许婉韵为什么会朝着苏亦竖起大拇指呢?
原因很简单。
那是因为宿先生明明知道苏亦的情况却没有指责他,不仅没有指责,反而还让他在自己的课堂上代讲。
这是什么态度?
这完全就是默许啊。
能够不务正业到这个程度还让自己导师默许,这得多宠溺啊。
宠不宠溺,苏亦暂时不知道。
既然被宿先生拎出来了,苏亦也不怯场,直接当众开讲。
“我先跟大家说一下,博雅塔是怎么来的吧。博雅塔,怎么来的,大家知道吧?”
苏亦习惯性提问。
“当水塔用的。”
同学们也习惯性回答。
博雅塔的知识,随便一了解就知道,这也不是多偏门。
苏亦点头,“是的,蒋同学回答的没有错,博雅塔一开始就是水塔。”
跟考古专业的学生混久以后。
苏亦基本上能够把两个班47个学生的名字都给认清了。
其中,不少人苏亦都听过名字。
因为他们这群人中,有好几个都留在北大考古系。
77级留在北大的学生比较少,只一个独苗,也就是对丝绸之路沿线古城极有研究的林梅村教授。这位老兄毕业以后直接被分配到文研所,后来还是经季羡林和宿白两教授推荐,调回北大考古系,执教东西交通考古学,妥妥的人才。
此外,还有78级的王讯薄小莹李水城张辛四人,尤其是张辛教授,苏亦最为熟悉,因为这位教授还研究中国书画。
当年,苏亦考北大文博就打算奔着这位先生去的,奈何无缘。
而刚才回答苏亦问题的蒋同学。
全名蒋祖隶。
这也是一号牛人。
后来也是北大考古系重点培养对象,后来去哈佛读博拜入张光直教授门下,然后留在美国,未来应该会留在斯坦福。
这哥们,这本科一年级就开始初露锋芒。
当然,知道博雅塔是水塔,也不是什么高深的学问。
苏亦需要的是这种互动。
互动结束,苏亦开讲。
“1924年7月为了解决师生的用水问题燕大打出一口深55米的深水井,且急需建一座水塔以向全校供水。当时就有人提议,在燕园的古典建筑群中应该建一座古塔式的水楼,才能使之与未名湖畔的风景相协调。然而,古塔这个建议一出来,就引起不小的争议。”
“什么争议呢?”
大家当然不知道。
纷纷摇头。
就连蒋祖隶也不知道。
就算未来他是大牛,此刻的他,还是一个小牛犊。
大家都在等着苏亦公布答案。
答案很快就出来了。
“因为古塔在中国古代多建于寺庙内,这个建议在当时颇有争议。那么有争议怎么办呢?当然就是讨论的,燕大的做法并不是内部讨论
喜欢我在北大学考古请大家收藏:(www.663d.com)我在北大学考古六六闪读更新速度最快。
本文网址:https://www.663d.com/xs/34/34673/21349068.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 https://m.663d.cc/34/34673/21349068.html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