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六闪读 > 古代言情 > 重生之第一锦鲤 > 第54章 第54话 二小姐可有法子?

第54章 第54话 二小姐可有法子?

推荐阅读:古井观传奇因为女朋友被学长NTR了,我也要NTR学长的女朋友乱世书万古第一神我们反派才不想当踏脚石极道武学修改器国民法医鉴宝狂少我有一座随身农场从八百开始崛起


        大周的科举制度,从县级的乡试,到州府一级的州试,再到全国范围的会试和最终由皇帝决定三甲的殿试,共分四级。
前面的三次考试,各考三科,内容分别为的经义、诗赋和议论。
在这三科里,经义主考先贤经典古文默写。只要肯下功夫去记,学子之间不会有太大的差距。
诗赋主考格律的练习应用,这是平日在私塾学堂,或是学子之间组织文会时,对诗作文必不可少的部分,因此也不算多难。
而第三科议论,则是就往年的国政民情,撰文议论评判。
大周的科举录才,选取的不仅仅是识文断字的书生,还有能问国事为民造福的大才。
所以在这三科中,议论成文是最难的一科。
因为它最接近为官之道。
但相比于殿试中考到的对策策问,却又不能相提并论。
议论,是就往年或假想的情境评判议论,只要给出观点,并加以佐证即可。
这种情境,因有范本在先,学子可猜题提前准备。
但策问就不同了。
且不说在朝堂之上面对君主和百官对答,需要有怎样的胆识和勇气,单就问答之间,仅一息片刻的思索时间,都极为考验学子的反应程度。
而且这问答的内容,都是当日上朝将议的朝中大事,上朝的官员或许对内容都一无所知,更罔论这些新科学子,又哪里有可能提前准备?
就像眼前那卷轴上所说的,近日黄河春汛,淹了太祖祠一事,在场又有谁知晓?
许是周夫子也知一上来就出这么一道题目太难,所以才又放宽了限制,一柱香的时间,可以最多十个人合作。
但饶是如此,这道题也不是那么简单的。
这样想着,天歌缓缓站起身子,向人群中看去。
此时,众人也似回过味来,知道这道题虽难,却不得不去面对,连忙开始跟周围认识的人邀请组队。
三个臭皮匠,也顶个诸葛亮,十个士子在一起,定然比三个臭皮匠好多了。
所以没有人去理会徐淮附加的那句,没有报名的人罔论男女都可以作为队员协助。
除却一个人。
当看到人群中挤出的小脑袋的时候,天歌不由伸手招呼,绽开笑颜。
赵禾嘉迈开脚丫子,凑到天歌跟前,“二姐。”
“说说看。”
没有废话,天歌拉着赵禾嘉往一边人少的地方去,边走边问他看法。
然而就在这时,前路突然被人挡住。
“敢问小兄弟,可愿组队?”
天歌拉着赵禾嘉的步子一顿,两人同时抬起头来,异口同声。
“是你?”
赵禾嘉看一眼天歌,先问来人道:“公子不是夫子身边的学生吗?也要参加入学测?”
这个人赵禾嘉记得,那次钱老爷的寿宴比赛上,他一直跟在周夫子身边。
那人一笑澹声。
“误会。家父与夫子乃是旧识,先前只是暂居周府,却非是夫子的学生。如今我与小兄弟一样,若是入学测不过,夫子也不会收我。”
赵禾嘉听罢,正想开口,可是又不自主的看一眼天歌,想要问询她的想法。
“眼下这么多学子士人,公子为何要选这么一个小孩子组队呢?”天歌礼貌回笑,却觉得眼前这个易家公子目的不单纯。
易廷益伸手一指不远处的人群,“姑娘可看看那些人,大都是相识相亲之人组队。一来,是否愿与易某这样一个陌生人组队是一回事;二来,组队之后,是否能达成共识又是另外一回事。队友在道合,不在多。”
“听这话的意思,公子自信肯定能过关,那又何必跟我们组队呢?一个孩子,万一拖了公子的后腿,那可就不划算了。”
天歌的猫儿眼望着易廷益,其中的戒备不减分毫。
“那是因为,易某不自信仅凭一人之力可过关。”易廷益坦诚道,“所以看到姑娘和令弟的时候,才想一起组队。先前姑娘和小兄弟都得了夫子夸奖,在下相信,有那样一番见地的人,非是凡俗之辈。”
说到这里,易廷益顿了顿,一脸自信,“再者,易某相信,你们也会需要我。”
天歌看着眼前的易廷益,愣怔一瞬,便点了头。
时间宝贵,一炷香的功夫,不划算与这么一个人你来我往的论断。
再者,或许这个易家公子真能帮上什么忙也说不准。
易廷益见状,对着二人拱手,“在下姓易,字廷益。”
天歌点点头,没有说话。
赵禾嘉则还礼,“易大哥。在下姓赵,名禾嘉,这是我二姐。”
“说说看,有什么想法。”
彼此介绍完,天歌便直接出声相问,也没有点名道姓。
易廷益倒是乖觉,先主动开口以示诚意。
“黄河每年汛期两次,一次是春日回暖化冬冰的春汛,一次是秋日雨季的秋汛。这一次淹没汾州的,就是春汛。
想必二位知道,本朝皇帝本是齐哀帝林琰在位时亲封的征西大将军,林氏昏庸纵容贪虐,导致民不聊生,才有了陛下取而代之。陛下临位后,改国大周,年号庆和,追封生父为太祖皇帝。这太祖祠,就是陛下生父的墓祠所……。”
“这些我们都知道。”
天歌面色不悦,打断了易廷益的普及。
林氏如何昏庸无能,魏宁这个征西大将军又是何等英武,她一点都不想听。
这些跟题目有关系吗?
没有。
那么又有什么必要提呢?
更何况是一个连林琰都没见过的人,他易廷益又有什么资格评价?
他们给他一个哀帝的称号,他就真的恭仁短折,德之不建了吗?
荒谬!
天歌愤然的时候,易廷益却不知自己哪里说错了话,不由一愣。
赵禾嘉连忙缓和解释道:“易大哥别介意,实在是时间有限,我二姐又是个急性子,还望你别往心里去。”
这话一出,天歌也意识到自己方才的情绪太过激烈,背过身解释,“时间有限,易公子若是有诚意,就说点大家都想知道的。”
“是。”易廷益拱手,继续说自己的看法:
“对于这样的情况,按照朝廷惯例,就算是国库开支已有定数,也不应该刻薄祖宗祠堂,所以拨款重修肯定是常理。但若只是如此,这道题难免太简单了些。
方才题面上说,今年国库开支已有定数,暗含的意思,便是如何在不动用国库的情况下,地方上自己解决这个问题。
寻常方法,无非开源节流。但这次淹没的,毕竟是皇家宗祠,不能将就,所以节流只怕困难。那就只有开源,而且是不引起民怨的开源——若是因此激发民怨,陛下当初讨伐林氏取而代之的理由,只怕就站不住脚了。
所以换言之,这道题考的,是如何让地方官员,在不增加赋税不激起民愤的情况下,增加地方上的资财。”
听着易廷益侃侃而谈,赵禾嘉不由点头附和。
“确是如此,皇家宗祠,仅凭地方之力,肯定难以修建完成,所以这道题并不是真的想让地方上来修建太祖祠,而是问如何合理增加地方财政,好避免以后再有此类祸事发生,减缓国库压力。”
易廷益看他一眼,面露欣赏。
这次入学测的题目,是他所出,所以他知道这到底到底想问什么。
可是他没有想到,不过是自己的旁敲指点,这个孩子就已经反应过来。
关于黄河春汛这事,在他出上都的时候,朝中已经讨论的不可开交,但陛下都一直不满意。
后来还是到了青城,在跟周夫子一番交流之后,他才知道皇帝一直不点头,在等的是什么。
一个太祖祠淹了,可以国库超支补休,可是各地的天灾人祸,每一年都时有发生,那个时候,还能一直靠国库吗?
与其要国库补足,不如地方上先富起来。
“然而各州府情况不同,所以这个富起来的办法,就很难说了。”
易廷益叹口气,就算直到如今,他也还是没有想出来。
周先生说,这个赵家二姑娘是个聪明的,不知她可有法子?
    喜欢重生之第一锦鲤请大家收藏:(www.663d.com)重生之第一锦鲤六六闪读更新速度最快。

本文网址:https://www.663d.com/xs/34/34416/21004042.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 https://m.663d.cc/34/34416/21004042.html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