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六闪读 > 都市生活 > 心动救星 > 第129章 惊鸿卷·词条释义

第129章 惊鸿卷·词条释义

推荐阅读:绝世高手剑道丹尊盖世神医我在九叔世界做大佬重生都市仙帝修真高手的田园生活东晋北府一丘八御鬼者传奇武道凌天重生药王


        【触发机制】
并非是正统的心理学概念,为书中根据心理机制进行的延伸。
触发机制本身的含义,就是你可以在随意的一个时间里触发一个随意的事件,举例来说:在某时刻你点了计算机按扭触发单击事件,程序便会去执行计算操作,点击退出,不管你当时在做什么程序都将退出!
所以在心理触发机制里,当你设定了自己的锚点之后,在梦境中触碰到这个锚点时,不管你在梦境中做什么,都会醒来。这是作为自我保护的手段。
【催眠】
催眠实质上是一种人为的,介于觉醒与睡眠之间的心理状态,催眠者的暗示诱导使被催眠意识处于积极而活跃的状态,使潜意识中的大量信息被重新组合,提取并与催眠者的意识发生连通产生的反应。
有种观点认为,人的意识有执行和监督两种基本功能:
执行功能可以使我们控制和规范自己的行为;监督功能可以使我们观察自己的行为。
在正常情况下,意识的这两种功能是连在一起的,但是催眠可以使两种功能之间的联系断开。通过分离这两种基本的意识功能,可以达到催眠的效果。在催眠条件下,个体进入一种特殊的意识状态,其执行功能正常,并接受催眠师的指令,而监督功能不起作用。
有人认为,催眠不一定使意识功能分离,它只是弱化了意识对行为的监控,因而使执行功能超过了意识的其他方面,执行功能自动地执行了催眠师的指示,没有以个体的正常认知系统作中介。
催眠的分类方法很多。从催眠的发展阶段关系来看,可分为权威式、标准式和互动式催眠;从催眠的对象来看,可分为个别、集体和自我催眠;从催眠的形式来看,可分为言语和非言语催眠(如音乐、抚摸、药物等)、直接和间接催眠,等等。
【天生臭脸综合征】
指人在放松、休息的情况下,脸部无意识地出现生气、烦恼、蔑视等表情。简单来说就是这些人在不控制表情,或没有笑的时候,会给周围人一种不容易亲近的感觉。其实他们并没有生气,在造物主的安排下,他们天生就是一副臭脸,毕竟这样的表情也不是他们故意装出来的。
【心理侧写】
侧写,也译为剖绘。指根据心理咨询者的行为方式推断出他的心理状态,从而分析出他的性格、生活环境、职业、成长背景等。
侧写方法并不局限于犯罪心理学。犯罪两分法是心理剖析的主要方法之一。这是一种归纳法的手段,在心理分析的初期,侧写师就根据犯罪事实将罪犯分成“有组织型”与“无组织型”,然后再根据不同类型的共性对罪犯进行进一步的剖析。因为这两个类型的罪犯在各个方面的特征存在较大的差异,因而这是一种较快为罪犯进行侧写的办法。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的纽约,一个自称F.P.的炸弹疯子在城市里陆续的安置炸弹,造成多起重伤事件,同时不断向警方跟报社写信挑衅,时间跨度达16年之久,传统的刑侦手段对此无能为力。因此,警方求助于一位名叫James Brussels的曼哈顿犯罪精神病学家,此人为美国军方在二战期间做过大量的精神病研究工作。他根据所掌握的资料,对于炸弹疯子进行心理分析,得出了十一条结论,他建议警方通过报纸、广播和电视将这些分析公布出来,甚至大胆的预测了炸弹疯子被逮捕时的穿着。
正是根据这些分析,警方最终捕获了罪犯,惊奇的是罪犯符合侧写的每一条分析,甚至连衣着也丝毫不差。这是犯罪心理学的第一次重大胜利,从此这种利用罪犯行为描绘其心理特征为侦破,审讯提供帮助的学科也成了现代刑侦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斯德哥尔摩综合征】
斯德哥尔摩效应,又称斯德哥尔摩症候群或者称为人质情结或人质综合征,是指被害者对于犯罪者产生情感,甚至反过来帮助犯罪者的一种情结。这个情感造成被害人对加害人产生好感、依赖性、甚至协助加害人。
人质会对劫持者产生一种心理上的依赖感。他们的生死操控在劫持者手里,劫持者让他们活下来,他们便不胜感激。他们与劫持者共命运,把劫持者的前途当成自己的前途,把劫持者的安危视为自己的安危。于是,他们采取了“我们反对他们”的态度,把解救者当成了敌人。
人性能承受的恐惧有一条脆弱的底线。当人遇上了一个凶狂的杀手,杀手不讲理,随时要取他的命,人质就会把生命权渐渐付托给这个凶徒。时间拖久了,人质吃一口饭、喝一口水,每一呼吸,他自己都会觉得是恐怖分子对他的宽忍和慈悲。对于绑架自己的暴徒,他的恐惧,会先转化为对他的感激,然后变为一种崇拜,最后人质也下意识地以为凶徒的安全,就是自己的安全。这种屈服于暴虐的弱点,就叫“斯德哥尔摩精神症候群”。
关于进化心理学的解释,心理分析学的看法,新生婴儿会与最靠近的有力成人形成一种情绪依附,以最大化周边成人让他至少能生存(或成为理想父母)的可能,此综合征可能是由此发展而来。斯德哥尔摩综合征是角色认同防卫机制的重要范例。
人是可以被驯养的——斯德哥尔摩综合征。
【夸大妄想症】
夸大妄想是患者毫无根据地认为自己有非凡的才智(能力的夸大)、至高无上的权力和地位(地位的夸大)、大量的财富和发明创造(财富的夸大),或认为自己是名人的后裔(血统的夸大)表现。多见于躁狂症、精神分裂症和脑器质性精神障碍。
妄想是在病理基础上产生的歪曲的信念、错误的判断和推理。表现为病人对某种虚构的不真实的思想内容坚信不移,病人的这些思想和信念,在内容上是完全缺乏事实根据,完全违背思维的逻辑规律,甚至是极端荒诞无稽的。但是病人对此不仅不能正确地加以认识和批判,而且坚信它的“真实性”;即使摆出确凿无误的事实,进行多方面的充分的说理和论证,也丝毫不能动摇或纠正其错误信念。不过,在具有妄想症状的病人中,一般来说,并不是全部思维活动都发生障碍,对于与其妄想无关的问题,病人还是能够做出合理的分析和判断的。
妄想是一种严重的心理异常表现,是精神病的最重要、最常见的症状之一。妄想可以在各种不同的精神疾病中出现,并由于病种的不同,其妄想的内容和表现方式也有所差别。对精神疾病不同病种的妄想症状的特点进行深入细致的临床观察和研究,对于精神疾病的确诊和治疗有着极其重要的实践意义;对于变态心理本质的认识也会有非常重要的理论意义。
【原发性妄想】
起源于某种突然发生的病理性体验,而与病人的既往生活经历和当时的现实情境缺乏任何联系,称为原发性妄想。这在精神分裂症病人中可见。
【继发性妄想】
在感知错幻、意识模糊、智力障碍导致的判断推理错误,以及在精神刺激和暗示等的基础上所产生的妄想。
【系统性妄想】是指内容连贯、结构紧密的一类妄想。这类妄想的产生常围绕某一思想核心,并以此为前提,随着疾病的进展而逐渐发展,不断增加新的内容,把周围的一些本来无关的事件牵强附会上去,使妄想内容更为复杂,从而形成一个比较固定的妄想体系。
【非系统性妄想】
指一些零碎片段、内容互不连贯、不固定的荒谬的妄想观念。
【关系妄想】
指病人将其周围环境中本来与他毫无关系的一些人物、现象、某种变动情境或偶然巧合的事情都牵连到自己身上,并错误地认为都是针对他的,和他有密切关系。如病人坚信别人的咳嗽、关门、谈笑、议论等一切言行举动,以至于收音机广播、报纸刊登的新闻等都是别有用心,对他而发的。
【被害妄想】
指病人坚信自己或亲人遭受到打击和迫害。例如认为周围有人或某个集团正在阴谋利用种种卑鄙手段,公开或隐蔽地污蔑他、陷害他;他正在受到监视,可能要被捕或遭暗杀;他的食物中有人放了毒药;他的健康受到破坏;他的财产已被掠夺等。
【影响妄想】
是指病人坚信自己的整个思想及行动都已受到某些人或某种神秘力量的影响、干扰、操纵和支配,使他不能自主;甚至将一些不属于他的思想和意愿强加于他。有时病人坚信有人用某种特殊的仪器,或某种奇特的设施,使他受到伤害。
【嫉妒妄想】
指病人肯定地认为自己的配偶对他(或她)不忠,暗中与其他异性私下会晤,有不正当行为,因而跟踪、监视其配偶的活动。
发明妄想:是指病人坚信自己在某方面已做出了非凡的范明创造,并取得了无与伦比的科学成果,已经获得了诺贝尔奖金等。
【钟情妄想】
指病人坚信自己为某异性所眷恋,并做出相应的反应向对方表示爱情。及时对方并无此意,甚至遭到对方的斥责或殴打,亦认为情有所钟,毫不质疑,继续追求,纠缠不已。
【自责自罪妄想】
指病人毫无根据的坚信自己犯了严重或不可饶恕的罪行,以致连累亲友,使国家和人民遭到重大损失。自认为不仅受人鄙视、唾骂,甚至处死也不能补偿其罪过。因而病人常采取某些赎救方式,如拼命干活、拒食,甚至自伤或自杀。
【疑病妄想】
指病人坚信自己身体已患了某种不治之症,如脑子萎缩,心跳停止等。虽经各科医生反复详细检查,证明这类病并不存在,病人仍然坚信不移,且整天焦急如焚,自认已无希望活下去等。
【自恋型人格障碍】
自恋型人格障碍是一种常被误解的复杂人格障碍,基本特征是对自我价值感的夸大。自相矛盾的是,在这种自大之下,自恋者往往长期体验着一种脆弱的低自尊,只是由于自恋者的自大总是无处不在,使我们更倾向于将其非人化看待。
在实际中,他们稍不如意,就又体会到自我无价值感。他们幻想自己很有成就,自己拥有权力、聪明和美貌,遇到比他们更成功的人就产生强烈嫉妒心。他们的自尊很脆弱,过分关心别人的评价,要求别人持续的注意和赞美;对批评则感到内心的愤怒和羞辱,但外表以冷淡和无动于衷的反应来掩饰。他们不能理解别人的细微感情,缺乏将心比心的共感性,因此人际关系常出现问题。这种人常有特权感,期望自己能够得到特殊的待遇,其友谊多是从利益出发的。
自恋型人格障碍患者常有普遍性的人际关系;他们的抑郁情绪、人际困难或不切实际的目标可能影响工作。但另一方面,他们对功利的追逐也可能使他们获得较高的工作成就。
【开发大脑】
人可以锻炼身体,那为什么不可以锻炼大脑呢?
事实证明,这是可以的。伦敦的出租车司机,需要记住上万条街道的名字和路线,科学家对他们进行了脑补的扫描,发现他们的记忆中枢要比普通人大一倍。但即使这样,他们依然会找错零钱。
原因就在于,记忆中枢的增强,不代表其他部分的提高。这时候就可以通过学习乐器去提高大脑。
音乐家左右脑的链接比一般人多,并且小脑更大,脑部的灰质也更多。
什么是脑部的灰质?灰质就是由神经元、神经胶质细胞、微血管组成的神经组织,是中枢神经重要的组成部分。
简单粗暴的理解,如果大脑是电脑,那灰质就是大脑的CPU。所以灰质和一个人的思想以及自控力,有直接的关系。
【拖延症】
拖延症的本质,其实是自我调节失败,在能够预料后果有害的情况下,仍然把计划要做的事情往后推迟的一种行为。拖延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但是严重的拖延症会对人的身心健康带来消极影响,如出现强烈的自责情绪、负罪感,不断的自我否定、贬低,并伴有焦虑症、抑郁症等心理疾病,一旦出现这种状态,需要引起重视。
【延迟满足】
延迟满足是幼儿自我控制的表现之一,反映的是一个孩子在面临种种诱惑时,能否为更有价值的长远结果而控制自己的即时冲动,放弃即时满足的抉择取向,以及在等待期中展示的自我控制能力。
延迟满足不仅是幼儿自我控制的核心成分和最重要的技能,也是儿童社会化和情绪调节的重要成分,更是伴随人终生的一种基本的、积极的人格因素,是儿童由幼稚走向成熟、由依赖走向独立的重要标志。
延迟满足能力强的儿童,未来更容易发展出较强的社会竞争力、较高的工作和学习效率,具有较强的自信心,能更好地应付生活中的挫折、压力和困难。在追求自己的目标时,更能抵制住即刻满足的诱惑,而实现长远的、更有价值的目标。
而如果延迟满足能力发展不足,在未来发展倾向上则缺乏上述品质,容易出现一些不良的行为习惯,如边做作业边看电视、上课时东张西望做小动作、放学后贪玩不回家、贪睡懒觉不起床等。容易性格急躁、缺乏耐心,出现心理问题的人也相对较多。进入青春期后,在社交中容易羞怯、退缩、固执,优柔寡断。遇到挫折容易心烦意乱,遇到压力就退缩不前或不知所措。
如果延迟满足过头了,就会出现“童年报复性补偿心理”。
【童年报复性补偿心理】
童年报复性补偿心理,在心理学上并不存在,名字为书中杜撰。但现实生活中,确实存在这种问题。
凡是有度,适可而止。延迟满足不是单纯地让孩子学会等待,也不是一味地压制他们的欲望,更不是让孩子只经历风雨而不见彩虹。说到底,这是一种克服当前的困难情境而力求获得长远利益的能力。
但是一旦用力过猛,当孩子发现自己根本达不到目标,甚至做什么都是错的,那么孩子就会选择什么都不做。因为做什么都是错的,那什么都不做,起码不会犯错。
大多数人都有这样的经历。比如因为小时候没有零花钱,想吃零食买不起,所以长大成人,有了决定自己经济行为的时候,就疯狂的买零食。或者小时候家里有门禁,必须要几点回家。等到自己住的时候,每一次夜不归宿,哪怕是网吧通宵,也会让他有一种补偿童年的延迟满足感。
因为小时候自己无法被满足的事情,长大了,自己就满足自己。开始及时行乐,想怎么样就怎么样。基本上成人独立后,都会用拖延的方式来补偿自己缺失的即时满足感。
比如,当年我没办法做的事情,现在就要马上做!我现在一定要看电影,我现在一定要玩游戏,我现在一定要吃点东西,就是这种我现在一定要爽一下的心里。
【自我控制能力】
自我控制能力是个体在没有外界监督的情况下,适当地控制、调节自己的行为,抑制冲动、抵制诱惑、延迟满足、坚持不懈地保证目标实现的一种综合能力,是意志力的表现。它是我们自我意识的重要成分,是一个人走向成功的重要心理素质。
【自由性失眠】
自由性失眠,在心理学上并不存在,名字为书中杜撰。但现实生活中,确实存在这种问题。
现代社会竞争压力越来越大。可能自己意识不到,但是潜意识里也会为自己的未来忧虑。而这些累积在自己身上,只能选择能努力。工作学习,无限度的去肝工作,甚至连下班了,可能老板一个电话就要爬起来改方案。假期是形同虚设,作息是空中楼阁。白天的自己,不是自己的。没有自己的时间。
到了晚上,特别是深夜。上司睡了,敌人睡觉,朋友睡了。这个世界都寂静了,仿佛只剩下你一个人。只有这个时候,你才感觉你的时间,是属于你自己的,你是一个活人。
只有在这个时候,你才会偷偷做点自己喜欢的事情。要么就是通宵打游戏,要么就是追剧、看书,或者去蹦迪。哪怕什么也不做,也不能一睡了之,要睁着眼睛,躺在床上,静静的感受时间流逝。
失眠的原因也在此,自己的潜意识在等这段属于你的时间流逝干净,直到结束。因为这段时间是完全属于你的,你哪怕要睁着眼睛全都浪费掉,也不想闭上眼睛睡过去,什么都不知道的失去。
其实本质上是压力下的自我缓和。
【心理免疫疫苗】
在心理学上并不存在,名字为书中杜撰。但现实生活中,确实存在这种情况
疫苗的工作原理,就是把失去活性的病毒注射一边,让身体产生抗体,就不会被病毒感染。
而人的思维,其实也可以打疫苗。在某人把两件事联系起来之前,自己主动先把这件事拆穿。所以再知道真相的时候,就会产生怀疑。
【精神分裂症】
精神分裂症是一组病因未明的慢性疾病。尽管目前对其病因的认识尚不很明确,但个体心理的易感素质和外部社会环境的不良因素对疾病的发生发展的作用已被大家所共识。无论是易感素质还是外部不良因素都可能通过内在生物学因素共同作用而导致疾病的发生,不同患者其发病的因素可能以某一方面较为重要。
在书中,以潜意识自我保护的方式呈现。
【多重人格障碍】
多重人格,学术上叫分离性身份障碍,又称为多重人格障碍等,表现为身份的瓦解,出现两个或更多的相互独立的人格状态(分离性身份),伴明显的自我感及主体感的中断。
每种人格状态均有其独特的体验、知觉、构想的模式,以及与自我、身体、环境相关的模式。至少有两种独立的人格反复地取得个体的意识及与他人、环境的交流功能的执行控制权,包括日常生活具体方面的表现(如育儿、工作),或对特定情境的反应(如被视为威胁的情境)。人格状态的改变通常会出现严重的遗忘症,不能用简单的健忘来解释。
根据人格的多少可以分为双重人格、三重人格......N重人格。在书中,以潜意识自我保护的方式呈现。也比较符合现实中多重人格的发病成因。
【潜意识自我保护机制】
在心理学上并不存在,名字为书中杜撰。但原理符合一些心理疾病成因。
绝大部分的精神病患者,其实都是一种潜意识的自我保护。在发生自己无法接受的重大打击后,人会有轻生死亡的念头。可是如果这个时候精神崩溃,那么你就不会去死了,只会疯疯癫癫的活着。
人的潜意识在权衡利弊,在死亡和疯掉之后,本能的求生欲还是希望活着,哪怕代价是疯掉。所以有的人就发病了。不仅仅是这种精神病,还有晕车、发烧也是如此。
潜意识本能其实非常的不智能,甚至是死板的。坐车颠簸的时候,会产生不舒服的感觉,甚至会呕吐。为什么会这样呢?就是因为人在颠簸的时候,会让身体的潜意识本能以为你的意识不清醒,好像是中毒了,所以才会摇摇晃晃不受控制。于是为了保护你,身体会自动产生呕吐的反应,让你把有毒的东西吐出来。这
【潜意识】
潜意识是心理学术语。
人类的本能是大脑的一种潜意识,是指人类心理活动中未被觉察的部分,是人们“已经发生但并未达到意识状态的心理活动过程”。弗洛伊德又将潜意识分为前意识和无意识两个部分,有的又译为前意识和潜意识。
我们是无法觉察潜意识的,它影响意识体验的方式却是最基本的,即我们如何看待自己和他人,如何看待我们生活中日常活动的意义,我们所做出的关乎生死的快速判断和决定能力,以及我们本能体验中所采取的行动。潜意识所完成的工作是人类生存和进化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包括原始本能、冲动、童年心理印记、环境熏陶、观念、人格等一系列因素。
【弗洛伊德的潜意识论】
在弗洛伊德的心理学理论中,无意识、前意识和意识虽是三个不同层次,但又是相互联系的系统结构。
弗洛伊德将这种结构作了一个比喻:无意识系统是一个门厅,各种心理冲动像许多个体,相互拥挤在一起。与门厅相连的第二个房间像一个接待室,意识就停留于此。门厅和接待室之间的门口有一个守卫,他检查着各种心理冲动,对于那些不赞同的冲动,他就不允许它们进入接待室。被允许进入了接待室的冲动,就进入了前意识的系统,一旦它们引起意识的注意,就成为意识。
潜意识分为两种:一种是潜伏的但能转化为有意识的潜意识,前意识。另一种是被压抑的且不能用通常的方法使之变成有意识的潜意识——无意识。
【视觉锤】
如果把大众对某个人,或者某个产品的印象定义为钉子,而被记住的程度定义为深度,那么这时候就需要一把锤子,把这根代表对“某个人或东西”的印象,狠狠的锤到脑海的深处,让人忘不掉。
视觉锤简单的说就是一个团队里,不可能有两个好看的人,一旦有,那么就必须有人做牺牲或者变成另一个极端。团队的搭配,经常是大众接受和不能接受,亦或者是好看和不好看的组合,增加印象。
就像是女明星,如果去观察女明星的助理,那么就会发现这些助理全都是个子矮显胖甚至皮肤还不好的女孩。这些女助理就是视觉锤!当粉丝们看到女明星之后,是感受不到女明星有多美的。但是身边的女助理跟着,看看身高,看看颜值,看看大腿,马上就感觉到这个女明星简直是天女下凡。
【家暴的精神问题起源】
一切偏离社会能接纳程度的行为、情绪,其实都可以归结到精神疾病或心理疾病里。而家暴显然是属于这其中的。
家暴的原因大体其实分为两种,一种但是单纯性的暴力倾向,用暴力的方式来奠定自己在家里的所谓“地位”,从而用这种暴力的手段。
还有一种原因,则是来源于恐惧。即:由于亲密关系中一方对于另一方离开的恐惧感达到自己无法忍受的程度,因此使用暴力来让对方留下。
后面这种看上去是很可悲的,因为暴力的原因居然是因为害怕被抛弃。但现实中的人类性格,就是这么矛盾甚至扭曲。有句话说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但反过来讲其实也合理,可恨之人必有可怜之处。
【踢猫效应】
研究表明,猫的五官在心里印象上和女性相似,所以那些容易把情绪发泄在猫身上的人,对人也会有暴力倾向。
【门道效应】
人的记忆特点,在做出某种行动的第一步的时候,会忘记之前的东西,让大脑腾出空间,去干另一件事。大脑相当于电脑的处理器,是有运转负荷的。所以人的大脑会自动进行清理,这是自我保护的一种机制。
比如正在聚精会神做某件事的时候,突然想要去完成一件事,或者拿去一个东西,当我们停下手头的工作,起身去拿东西的时候,会忽然之间,我们想不起自己要来做什么,脑子里一片空白。就好像你现在玩手机,玩手机之前,你想的是查资料,打开手机,看了下热点话题,然后停不住下来,时间就过来半个钟头,等你发觉的时候,你会发现忘记了最初使用手机的目的。你不知道要查什么资料。有人觉得这是健忘,但其实这在心理学里,有一个专门的称呼,门道效应。
【即时效应】
即时效应,也叫海马效应。是大脑中知觉系统和记忆系统相互作用的结果。简单的说,就是人脑的记忆细胞记录一起看到的信息,即使这些消息本人都忘记了,但会保留在潜意识中,当你身处在一个相似场景的时候,潜意识会提醒你,细胞会调用一切有关的信息出来与记忆细胞重合,组成一种类似相似的场景。
在生活中正在做一件事,或者走到某一个地方,忽然之间有一种以前自己做过这种事、来过这个地方的感觉?很模糊的印象,但相同的场景和感觉,却很真实。很像在梦境中见过,但是忘记了。甚至有的地方,是第一次去,却觉得非常熟悉。感觉自己来过。甚至做了一个梦,醒过来之后,感觉自己好像曾经做过类似的梦,但是你自己又无法确定,你是真的做过两次一样的梦,还是因为这一次的梦给了你一种做过两次的错觉。
【死本能与毁灭欲】
死亡本能,毁灭本能。死亡本能可以解释一些黑暗的、具有破坏性的行为,如人与人之间的残忍、对抗、攻击,甚至杀戮。死亡本能会表现出侵犯或者自毁,当它转向外部时,导致对他人的攻击、仇恨、谋杀等,甚至会派生出不同种族家国之间的侵略、屠杀、破坏、战争等一切毁灭性行为。它也会转向人自身内部而出现自毁现象,如日常生活里的自虐、自残,甚至自杀。
其实死亡本能也不完全是坏的,这其实是潜意识给人的一种保护。死亡本能也可以做出某些良性的转化。如破坏性的本能,可以转化为一名勇敢的消防队员救火的行为,一名警察勇于和歹徒搏斗的行为......正是因为这种破坏性的本能,才能让诸位警官们在面对罪犯的时候雷厉风行,毫无畏惧的出手抓捕,甚至给顽固份子致命一击!
人类是个矛盾的个体,一方面有活下去的本能,另一方面又有想走向毁灭的本能。像人站在高处,再积极正能量的人,都会潜意识里会幻想自己跳下去,这就是死亡本能。无关善恶,只是骨子里的毁灭欲,人人都有。
【品牌情绪】
低端的品牌形象,要的就是开心。没有理由,穷也开心。让品牌带着一种快乐的情绪,最好是不动脑子,直接花钱乐呵就行了。
而中端的品牌就要靠温柔。必须要没有攻击性,让人觉得温和,又带着一点宽容的感觉。其实本质上也是快乐,但是不能那样直白简单,要藏一层。目标受众就是有些焦虑的新兴中产阶级,这样的品牌形象可以让受众有一种“和惨淡的生活握手言和”的感觉,更受欢迎。
高端的品牌表现要带着点悲天悯人的淡淡忧伤,才能吸引人思考,让人感觉到有格调。
初创的新品牌,最好的情绪是愤怒。必须先愤怒,因为愤怒才是引流的良药。
【从众效应】
从众效应,也叫乐队花车效应。当个体受到群体的影响,会怀疑并改变自己的观点、判断和行为,朝着与群体大多数人一致的方向变化。也就是通常人们所说的随大流。
就从众心理的客观影响来看,既有积极意义,也有消极意义,主要看从众行为的具体内容。由于中学生的知识、经验都不足,自制能力又不强,因此在多数情况下,从众行为不同程度地带有盲目性。中学生中既有口服心服的“真从众“。也有口服心不服的“假从众“。
“真从众“往往是所提出的意见或建议正合本人心意,或者自己原无固定意向,或者是“跟多数人在一起不会错“的随大流思想。“假从众“则往往是碍于情面或者免受群体的指责和惩罚。例如有的同学不吸烟,也不想吸香烟,但伙伴中许多人都抽烟,为使自己与大家协调一致也只得抽。
就从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压力是从众的一个决定因素。在一个系统内,谁作出与众不同的判断或行为,往往会被其它成员孤立,甚至受到严厉惩罚,因而某个系统内的成员的行为往往高度一致心理的客观影响来看,既有积极意义,也有消极意义,主要看从众行为的具体内容。
【阿希实验】
在研究从众现象的实验中,最为经典的莫过于阿希实验。
1952年,美国心理学家所罗门·阿希设计实施了一个实验,来研究人们会在多大程度上受到他人的影响,而违心地进行明显错误的判断。他请大学生们自愿做他的被试,告诉他们这个实验的目的是研究人的视觉情况的。当某个来参加实验的大学生走进实验室的时候,他发现已经有5个人先坐在那里了,他只能坐在第6个位置上。事实上他不知道,其它5个人是跟阿希串通好了的假被试(即所谓的“托儿”)。
阿希要大家做一个非常容易的判断,比较线段的长度。他拿出一张画有一条竖线的卡片,然后让大家比较这条线和另一张卡片上的3条线中的哪一条线等长。判断共进行了18次。事实上这些线条的长短差异很明显,正常人是很容易作出正确判断的。
然而,在两次正常判断之后,5个假被试故意异口同声地说出一个错误答案。于是许多真被试开始迷惑了,他是坚定地相信自己的眼力呢,还是说出一个和其它人一样、但自己心里认为不正确的答案呢?
从总体结果看,平均有33%的人判断是从众的,有76%的人至少做了一次从众的判断,而在正常的情况下,人们判断错的可能性还不到1%。当然,还有24%的人一直没有从众,他们按照自己的正确判断来回答。
【贝勃定律】
当人经历强烈的刺激后,再施予的刺激对其来说也就变得微不足道。在感情里也是如此,长久的陪伴不如短暂的刺激。一个有另一半的人,忽然出轨,大概就是如此。
【吊桥效应】
一个人提心吊胆地过吊桥的时候,会不由自主地心跳加快。如果这个时候,碰巧遇见另一个人,那么这个人会错把由这种情境引起的心跳加快理解为对方使自己心动,才产生的生理反应,故而对对方滋生出爱情的情愫。青春期的懵懂爱情之所以大多无果,其实并不是相爱,不过是同学起哄之下,因为紧张,产生的错觉。
【条件反射】
巴甫洛夫条件反射,是指一个刺激和另一个带有奖赏或惩罚的无条件刺激多次联结,可使个体学会在单独呈现该一刺激时,也能引发类似无条件反应的条件反应。
经典条件反射最著名的例子是巴甫洛夫的狗的唾液条件反射。简单的说就是摇铃铛,再给狗食物。时间久了,狗听到摇铃铛,就会知道要吃东西,所以流口水。
【负面情绪】
晚上躺在床上睡不着,就忍不住想起一些曾经的事情。比如某事某刻,做过的某一件蠢事,或者是在什么场合出糗了。这些事可能都忘了,但是不知道怎么就忽然想起来了,然后在时隔多年后的今天,还是为当初的自己感觉到尴尬。
其实每个人都会或多或少有这样的经历。这些尴尬和社会性死亡的现场,即使过了很久,还是觉得难以接受。但是如果一个经常被这种事所困扰,时间久了就会心神俱疲。这就是负面情绪。
    喜欢心动救星请大家收藏:(www.663d.com)心动救星六六闪读更新速度最快。

本文网址:https://www.663d.com/xs/29/29489/20714942.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 https://m.663d.cc/29/29489/20714942.html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