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章 状元才(2)
推荐阅读:我在九叔世界做大佬、重生都市仙帝、修真高手的田园生活、东晋北府一丘八、御鬼者传奇、武道凌天、重生药王、全球崩坏、我在尊魂幡里当主魂、人族禁地、
丁伟文眼睛望着窗外,此时正是金秋十月,天高白淡,广袤的兴新大地,全沐浴在瓜果成熟、稻谷飘香之中,到处都是一派秋收的忙碌景象。在百步梯不远处,摆着几架水车,有农夫踩着水车的脚踏在车水。
随着水车的转动,河里的水“哗啦、哗啦”地被水车的页片带到水田上来。
丁伟文的心弦似乎被什么弹拨了一下,捋须道:“有了,有了。”
冯伟豪:“请老师出联。”
丁伟文手捋着下颚的花白胡子,说出这上联,并且用粉笔在黑板上写了出来:
水车车水车车转
学生一字一音地读了起来:
“水车车水车车转。”
坐在第二排的肥仔福忍不住问:“老师,这个联子才七个字,但是,‘车’字已经占了四个,该怎么读,又该作何解释呢?”
丁伟文眼睛往四下扫了扫,轻轻地咳了一声,清了清嗓子,用手指着黑板上所写的上联作要点解释:
“这上联里面有四个‘车’字,但里面的词性各有不同。第一个‘车’字是名词,第二个‘车’字是动词,而后面那两个‘车’字也是名词。还有第一个字与第四个字要相同。所以你配对这上联的时候,不但要反映农夫当前田间的工作,而且各种词性也要相对应。”
这副对联,在丁伟文的眼里看来,几乎成了绝对,别说这些乡村学生仔,即使城里的教师也难答得出来。
“喲,这太难了。”在座的学生听后,各自挠头搔脑,你望着我,我望着你,都答不出话来。
丁伟文特意走到冯伟豪身旁,说:“你这个聪明仔,能答得出吗?”
丁伟文这副对联出得实在太巧妙了,要求也是极度苛刻。似乎在表扬冯伟豪,其实是当众给他施加压力。
冯伟豪两眼定定地望着黑板上的上联,用牙咬着嘴唇,心中的潮水在不停地翻滚着……
他那双眼睛望着窗外,近处,有农夫在收割了的稻田上使牛,扶着犁耙在犁田或耙着水田,更远地方的一块田地里,有大水牛拖着圆圆的大木辘在辘田,以此来将犁起来的田土压平。
木辘转动时滚轴相压,发出了“吱吱”的声音,秋风吹来,犹可听到。
冯伟豪眼球一转,灵犀所至,一直崩紧着的脸庞松弛开来,“有了,有了。”
丁伟文半信半疑地看着他:“冯伟豪,你想到了什么?”
冯伟豪没有正面回答,而是指了指窗外,反问道:“丁老师,您看到了什么?”
丁伟文循着他的所指望去,见外面田野上有不少农夫在田里忙碌着,平和地说:“近处有人在犁田,有人在耙田,远处有人在辘田哩。”
“我应答的下联就是关于田的。”冯伟豪提高了声音,“田辘辘田辘辘声。”
丁伟文听后,在琢磨着,“冯伟豪,你上讲台把你说的下联写到黑板上来。”
“好的。”冯伟豪应声离开座位,走上讲台,拿起粉笔,随着粉笔的屑末纷纷飘落,冯伟豪将所答的下联写在那副上联的下面:
田辘辘田辘辘声
众学生放眼望去,黑板上,上下联整齐相对,形成了一副完整对联。
丁伟文看向冯伟豪,说道:“你当众解释一下你应对的下联吧。”
冯伟豪成竹在胸,朗声道:“老师且听。”冯伟豪手指着刚写好的下联,不慌不忙地作解释:
第一个“辘”字,指那个圆圆的木辘,是一个名词,第二个“辘”字,是辘田的动作,所以是一个动词,后面那两个“辘”字,是名词。下联第一个字和第四个字都是“田”字。老师,您要求的楹联一定要反映农活的,现在我的回答是不是各样都符合您的条件了呢?”
冯伟豪这对联应答得可谓是十分精准,丁伟文觉得这个学生的天赋非同凡品,定睛思索了一会,说:“这副对联,上下联各有七个字,短了,当然容易应答。我再出一副长一些的,大家认为怎么样?”
学生们都是喜欢热闹的,所以不约而同地叫道:“好!”
丁伟文故意向着冯伟豪,问道:“你认为呢?”
冯伟豪一本正经地:“老师出题,学生回答,这是课堂上的分内事。我们正好有机会听老师教诲哩。”
“好!你们留心点,这次,由老师出下联,你们对上联。”丁伟文言毕,将他出的下联用粉笔在黑板上写了出来:
牛头煲,煲牛头,牛头煲裂牛头煲
丁伟文写毕,然后摇头晃脑,指着黑板上的字,一字一音地吟诵出来,“牛头煲,煲牛头,牛头煲裂牛头煲。”
随后,他便解释这个上联里独到的地方和应答的基本要求——
牛头煲是一个煲汤用的炊具,用它来煲牛头,这是农村家庭常有的事。这下联,前后用了四个“煲”字,同字同音却是不同的词性;前面那个“煲”与后面那个“煲”字是名词,里面第二与第三个“煲”是动词。
如此深奥的上联,别说是叫这些乳臭未干的中学生当场应答,即使叫省里的大文豪,绞尽脑汁当场作答也未必能够有好的答案。
听到丁伟文的解释与要求后,学生们面面相觑,一个个摇着脑袋,表示无奈。
丁伟文用手轻轻地敲着冯伟豪的课桌,问道:“冯伟豪,如果你答对了,我就给你特别奖励,你下学期的学费,由老师代你出。”
“奖励我下学期的学费?有这么大的青蛙随街跳?”冯伟豪一脸认真地,“丁老师,你讲这话算不算数?”
丁伟文的脸色严肃:“我一向是牙齿当金使,现在当着这么多学生的面,我怎会食言呢?”
为了筹措这个学期的学费,冯伟豪知道母亲东凑西借,好不容易才凑够钱让自己进这学校来。
现在,听到如果答对了那对联可以奖励自己下学期的学费,他当然是喜形于色,拍了拍手掌,连声叫道:“这太好了,太好了!”
丁伟文的脸色马上变得冷若冰霜:“须知道,有奖就必然会有罚。如果你答不出来,或者答错了,就要受罚,”丁伟文拿起讲台上摆着的那个鸡毛扫晃了晃,脸色阴沉地,“如果答得不好,权且以这鸡毛扫作戒尺,在你的手心重打二十下。”
别看那鸡毛扫的手柄小,但缠绕着一层藤条,如果打到手心火辣火辣的,令人痛彻心脾。
面对着这条件,冯伟豪却胸有成竹,朗声回答:“行、行、行!如果我答得不好,我愿意当场受罚。”
同学们嘴巴不说,但心里暗暗替冯伟豪捏了一把汗。
丁伟文问道:“你应答的是什么内容?”
冯伟豪指着丁伟文手上拿着的那个鸡毛扫,说:“它。”
“鸡毛扫?”丁伟文沉吟了一会,对冯伟豪说,“你将应答的上联,写到黑板上去。”
“好的,”冯伟豪离开座位,走上讲台,拿起粉笔,丁伟文凤舞地在丁伟文的联子上面写了一行字,然后朗声地读着:
鸡毛扫,扫鸡毛,鸡毛扫烂鸡毛扫
丁伟文对着黑板的那行字,一边读一边琢磨:“鸡毛扫,扫鸡毛,鸡毛扫烂鸡毛扫。”
鸡毛扫是一件日常生活用具,常人用它来打扫卫生,丁伟文用它来教训学生。这联里前后共用了四个“扫”字,同字同音却是不同义的词性:第一个与最后一个“扫”字是名词,中间第二与第三个“扫”是动词。
冯伟豪回答的这个上联跟丁伟文所出的下联,无论在文句、词性,还是平仄的用法上,应对得可谓是天衣无缝。
丁伟文反复吟诵了冯伟豪所应答的对子,细心品味一番后,内心在惊叹:“想不到冯伟豪这么小的年纪,竟然能够将对联答得如此对仗工整!”
丁伟文用手轻抚着冯伟豪的脑袋,大声地赞扬道:“冯伟豪,你答得大绝了,你真是个不但有怪才,而且天生俱有状元才之人也!今天这些对联,以后可以成为教科书的一个典例矣!”
……
这年秋天,水利部派以过目不忘的办公室主任王定九前往钱塘江抄录大禹治水时立的钱塘江潮汛碑记。
王定九深知历代文人学士都想看清碑文的内容,却因钱塘潮涨潮退只是一瞬间的事,非有“一目十行,过目不忘”的人去看不可,所以一直未有人能在退潮时看清碑文,并记录于世。为此,王定九为此事发愁,南下江南,取道拜会恩师丁伟文。
茶过三巡,丁伟文见王定九心事重重,愁眉不展,故问道:“高足这次独自下江南,似有不解之事困心头乎?”
王定九见恩师所问,“唉”地叹了一声,说道:“学生正为一事所烦。”
丁伟文引颈而问:“何事所烦?”
于是,王定九便将此行之事向丁伟文和盘托出。
丁伟文听后,哈哈笑道:“为师保举一学生与你一同前往吧。”
王定九将信将疑地问道:“恩师,您这学生姓甚名谁?”
“你大可放心,他姓冯名伟豪,虽然还是个中学生,但他天生状元才,有‘一目十行,过目不忘’之奇才。”丁伟文不无夸奖地说。
王定九听恩师如此一说,困扰多日的烦恼一扫而光,再三拜谢。
于是,王定九和丁伟文、冯伟豪周六起程赶至钱塘江边,待退潮时记下碑记之所在。
王定九和冯伟豪两人相约,由他从上往下看,冯伟豪由下往上看。
看完后,各自写下碑记铭文,并拿来续在一起,这就是一篇完整的原碑文了。
再经核对无误后,王定九由衷夸赞道:“恩师!您这位学生确是一个奇才、状元才啊!他日长成想在京谋一份优差,本官一定力荐您这个得意弟子。”说罢,拜别丁伟文和冯伟豪,带着碑文回京复命去了。喜欢天绿惰请大家收藏:(www.663d.com)天绿惰六六闪读更新速度最快。到六六闪读(www.663d.com)
看剑来
随着水车的转动,河里的水“哗啦、哗啦”地被水车的页片带到水田上来。
丁伟文的心弦似乎被什么弹拨了一下,捋须道:“有了,有了。”
冯伟豪:“请老师出联。”
丁伟文手捋着下颚的花白胡子,说出这上联,并且用粉笔在黑板上写了出来:
水车车水车车转
学生一字一音地读了起来:
“水车车水车车转。”
坐在第二排的肥仔福忍不住问:“老师,这个联子才七个字,但是,‘车’字已经占了四个,该怎么读,又该作何解释呢?”
丁伟文眼睛往四下扫了扫,轻轻地咳了一声,清了清嗓子,用手指着黑板上所写的上联作要点解释:
“这上联里面有四个‘车’字,但里面的词性各有不同。第一个‘车’字是名词,第二个‘车’字是动词,而后面那两个‘车’字也是名词。还有第一个字与第四个字要相同。所以你配对这上联的时候,不但要反映农夫当前田间的工作,而且各种词性也要相对应。”
这副对联,在丁伟文的眼里看来,几乎成了绝对,别说这些乡村学生仔,即使城里的教师也难答得出来。
“喲,这太难了。”在座的学生听后,各自挠头搔脑,你望着我,我望着你,都答不出话来。
丁伟文特意走到冯伟豪身旁,说:“你这个聪明仔,能答得出吗?”
丁伟文这副对联出得实在太巧妙了,要求也是极度苛刻。似乎在表扬冯伟豪,其实是当众给他施加压力。
冯伟豪两眼定定地望着黑板上的上联,用牙咬着嘴唇,心中的潮水在不停地翻滚着……
他那双眼睛望着窗外,近处,有农夫在收割了的稻田上使牛,扶着犁耙在犁田或耙着水田,更远地方的一块田地里,有大水牛拖着圆圆的大木辘在辘田,以此来将犁起来的田土压平。
木辘转动时滚轴相压,发出了“吱吱”的声音,秋风吹来,犹可听到。
冯伟豪眼球一转,灵犀所至,一直崩紧着的脸庞松弛开来,“有了,有了。”
丁伟文半信半疑地看着他:“冯伟豪,你想到了什么?”
冯伟豪没有正面回答,而是指了指窗外,反问道:“丁老师,您看到了什么?”
丁伟文循着他的所指望去,见外面田野上有不少农夫在田里忙碌着,平和地说:“近处有人在犁田,有人在耙田,远处有人在辘田哩。”
“我应答的下联就是关于田的。”冯伟豪提高了声音,“田辘辘田辘辘声。”
丁伟文听后,在琢磨着,“冯伟豪,你上讲台把你说的下联写到黑板上来。”
“好的。”冯伟豪应声离开座位,走上讲台,拿起粉笔,随着粉笔的屑末纷纷飘落,冯伟豪将所答的下联写在那副上联的下面:
田辘辘田辘辘声
众学生放眼望去,黑板上,上下联整齐相对,形成了一副完整对联。
丁伟文看向冯伟豪,说道:“你当众解释一下你应对的下联吧。”
冯伟豪成竹在胸,朗声道:“老师且听。”冯伟豪手指着刚写好的下联,不慌不忙地作解释:
第一个“辘”字,指那个圆圆的木辘,是一个名词,第二个“辘”字,是辘田的动作,所以是一个动词,后面那两个“辘”字,是名词。下联第一个字和第四个字都是“田”字。老师,您要求的楹联一定要反映农活的,现在我的回答是不是各样都符合您的条件了呢?”
冯伟豪这对联应答得可谓是十分精准,丁伟文觉得这个学生的天赋非同凡品,定睛思索了一会,说:“这副对联,上下联各有七个字,短了,当然容易应答。我再出一副长一些的,大家认为怎么样?”
学生们都是喜欢热闹的,所以不约而同地叫道:“好!”
丁伟文故意向着冯伟豪,问道:“你认为呢?”
冯伟豪一本正经地:“老师出题,学生回答,这是课堂上的分内事。我们正好有机会听老师教诲哩。”
“好!你们留心点,这次,由老师出下联,你们对上联。”丁伟文言毕,将他出的下联用粉笔在黑板上写了出来:
牛头煲,煲牛头,牛头煲裂牛头煲
丁伟文写毕,然后摇头晃脑,指着黑板上的字,一字一音地吟诵出来,“牛头煲,煲牛头,牛头煲裂牛头煲。”
随后,他便解释这个上联里独到的地方和应答的基本要求——
牛头煲是一个煲汤用的炊具,用它来煲牛头,这是农村家庭常有的事。这下联,前后用了四个“煲”字,同字同音却是不同的词性;前面那个“煲”与后面那个“煲”字是名词,里面第二与第三个“煲”是动词。
如此深奥的上联,别说是叫这些乳臭未干的中学生当场应答,即使叫省里的大文豪,绞尽脑汁当场作答也未必能够有好的答案。
听到丁伟文的解释与要求后,学生们面面相觑,一个个摇着脑袋,表示无奈。
丁伟文用手轻轻地敲着冯伟豪的课桌,问道:“冯伟豪,如果你答对了,我就给你特别奖励,你下学期的学费,由老师代你出。”
“奖励我下学期的学费?有这么大的青蛙随街跳?”冯伟豪一脸认真地,“丁老师,你讲这话算不算数?”
丁伟文的脸色严肃:“我一向是牙齿当金使,现在当着这么多学生的面,我怎会食言呢?”
为了筹措这个学期的学费,冯伟豪知道母亲东凑西借,好不容易才凑够钱让自己进这学校来。
现在,听到如果答对了那对联可以奖励自己下学期的学费,他当然是喜形于色,拍了拍手掌,连声叫道:“这太好了,太好了!”
丁伟文的脸色马上变得冷若冰霜:“须知道,有奖就必然会有罚。如果你答不出来,或者答错了,就要受罚,”丁伟文拿起讲台上摆着的那个鸡毛扫晃了晃,脸色阴沉地,“如果答得不好,权且以这鸡毛扫作戒尺,在你的手心重打二十下。”
别看那鸡毛扫的手柄小,但缠绕着一层藤条,如果打到手心火辣火辣的,令人痛彻心脾。
面对着这条件,冯伟豪却胸有成竹,朗声回答:“行、行、行!如果我答得不好,我愿意当场受罚。”
同学们嘴巴不说,但心里暗暗替冯伟豪捏了一把汗。
丁伟文问道:“你应答的是什么内容?”
冯伟豪指着丁伟文手上拿着的那个鸡毛扫,说:“它。”
“鸡毛扫?”丁伟文沉吟了一会,对冯伟豪说,“你将应答的上联,写到黑板上去。”
“好的,”冯伟豪离开座位,走上讲台,拿起粉笔,丁伟文凤舞地在丁伟文的联子上面写了一行字,然后朗声地读着:
鸡毛扫,扫鸡毛,鸡毛扫烂鸡毛扫
丁伟文对着黑板的那行字,一边读一边琢磨:“鸡毛扫,扫鸡毛,鸡毛扫烂鸡毛扫。”
鸡毛扫是一件日常生活用具,常人用它来打扫卫生,丁伟文用它来教训学生。这联里前后共用了四个“扫”字,同字同音却是不同义的词性:第一个与最后一个“扫”字是名词,中间第二与第三个“扫”是动词。
冯伟豪回答的这个上联跟丁伟文所出的下联,无论在文句、词性,还是平仄的用法上,应对得可谓是天衣无缝。
丁伟文反复吟诵了冯伟豪所应答的对子,细心品味一番后,内心在惊叹:“想不到冯伟豪这么小的年纪,竟然能够将对联答得如此对仗工整!”
丁伟文用手轻抚着冯伟豪的脑袋,大声地赞扬道:“冯伟豪,你答得大绝了,你真是个不但有怪才,而且天生俱有状元才之人也!今天这些对联,以后可以成为教科书的一个典例矣!”
……
这年秋天,水利部派以过目不忘的办公室主任王定九前往钱塘江抄录大禹治水时立的钱塘江潮汛碑记。
王定九深知历代文人学士都想看清碑文的内容,却因钱塘潮涨潮退只是一瞬间的事,非有“一目十行,过目不忘”的人去看不可,所以一直未有人能在退潮时看清碑文,并记录于世。为此,王定九为此事发愁,南下江南,取道拜会恩师丁伟文。
茶过三巡,丁伟文见王定九心事重重,愁眉不展,故问道:“高足这次独自下江南,似有不解之事困心头乎?”
王定九见恩师所问,“唉”地叹了一声,说道:“学生正为一事所烦。”
丁伟文引颈而问:“何事所烦?”
于是,王定九便将此行之事向丁伟文和盘托出。
丁伟文听后,哈哈笑道:“为师保举一学生与你一同前往吧。”
王定九将信将疑地问道:“恩师,您这学生姓甚名谁?”
“你大可放心,他姓冯名伟豪,虽然还是个中学生,但他天生状元才,有‘一目十行,过目不忘’之奇才。”丁伟文不无夸奖地说。
王定九听恩师如此一说,困扰多日的烦恼一扫而光,再三拜谢。
于是,王定九和丁伟文、冯伟豪周六起程赶至钱塘江边,待退潮时记下碑记之所在。
王定九和冯伟豪两人相约,由他从上往下看,冯伟豪由下往上看。
看完后,各自写下碑记铭文,并拿来续在一起,这就是一篇完整的原碑文了。
再经核对无误后,王定九由衷夸赞道:“恩师!您这位学生确是一个奇才、状元才啊!他日长成想在京谋一份优差,本官一定力荐您这个得意弟子。”说罢,拜别丁伟文和冯伟豪,带着碑文回京复命去了。喜欢天绿惰请大家收藏:(www.663d.com)天绿惰六六闪读更新速度最快。到六六闪读(www.663d.com)
看剑来
本文网址:https://www.663d.com/xs/27/27243/15695958.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 https://m.663d.cc/27/27243/15695958.html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