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六闪读 > 都市生活 > 紫色 > 西域故事(2)

西域故事(2)

推荐阅读:我真的控制不住自己坐忘长生神州战神斗罗:唐门大小姐她飒爆全场独步成仙谁让他修仙的!清都仙缘御天武帝寒门宰相网游开局获得神级天赋


    “李老师,这是把什么剑啊?与我们在书本上看到的不一样哦!”
一个学生小心的把那锈蚀的剑鞘拨开后,发现里面的宝剑竟然只有些许乌黑的氧化层,剑本身并没有像外面看到的那样锈蚀的没法看了。不禁叫李凡过去看。
看到这把剑,李凡也是惊叹,“这可是稀世珍宝啊!小心的拿出来,放进无氧的保存箱中,先用光谱分析仪看看材料,我估计是很复杂的合金材料。然后做一个碳14分析,先别从那个剑上取样,就用这些锈蚀的剑鞘的样本,小心剑把上的材料,我似乎看到上面有红蓝宝石,那个剑把可能也是特殊材料做的。”
这边的学生小心的按照李凡说的去处理那把古剑,这边李凡就忙不迭的去翻书了,作为学院院系里的教师,去寻找资料可不是去找度娘的,那得去跑图书馆了,还不是一家两家的图书馆,光是这一个礼拜,李凡就跑了三家图书馆,脑子里逐步的形成了一个概念,此时,他还要等到化验室里出来的结果,如果分析数据结果与自己推断差不多,那么,许多在考古发掘中存在的谜题也就有了解释。
学校化验室这些日子几乎天天加班,可有些分析是需要时间的,想快也快不了。十几天后,化验室里得出了初步数据,根据这些数据,那个剑鞘是隋唐时期的,而通过光谱分析,那把剑的材料还真是像李凡说的,是多种金属元素的合金材料,具体说还是以铁元素为主的钢剑,可细看起来,现代合金钢需要的其它金属分子在剑体中几乎都有,最让李凡吃惊的还是宝剑锻打的工艺水平,叹为观止。
作为一个特殊的课题,李凡在学系里开了一堂大课,为什么是大课呢?古代学系现在已经发展到了一百多学生,几个年级加起来怕是有近三百人了,加上与之相邻的历史学系、中文系等对这个课题有兴趣的学生,不开大课怕是不行。
在Y大学里,李凡本身就是个具有传奇色彩的人物,首先,他现在是最年轻的副教授,这还是因为年纪太小,给教授职称怕有些人不高兴,从减少负面作用,凝合学校合力的观点出发,学校做的一点没错,可是校委会里却有人冠冕堂皇的提出,“不能给他太高的荣誉,免得他过早的发飘,那是害了他!”
在许多场合里,有些话不说比说了好,正因为某位权威说了这不该说的话,李凡直接向学校递交了辞呈,他回答学校的询问也很直接,“学校说什么理由都可以成立,可是,把对我的培养说成是条件就不合适,好像我占了学校多少便宜,你们拍拍胸脯问问自己的心,那是事实吗?只有那些羡慕嫉妒恨的人才会用那种没有油盐的论调去折腾别人,我在这里追求的是学问,是知识,可不是什么职称!”
小老大叫真了,学校那边也知道说那个话的人犯忌了,李凡是学校里几十年难见的学术人才,人家根本就不计较什么学位职称啥的,用那样的话去恶心人家着实有些过分,可是谁来做这小子的工作?朱老是一推二六五,按照他的想法,李凡是可以直接上教授职称的,在古代学领域里,现在无人能超过李凡。最后还是那个早就离开学校的杨校长给李凡打了电话来了,也不啰嗦,简单的一句话,“啥也不说了,你小子给我一个面子!”于是,李凡服软了,收回了辞呈。
其次,李凡的课讲的很风趣,内容也很扎实,模棱两可的概念在他的讲课里是不存在的,更重要的是,李凡讲课往往广征博引,把历史的问题现代化,把现代的问题历史化,往往让学生在嬉笑和发愣中获得了知识,所以,李凡要讲新课,想来听新鲜的学生就少不了,他几乎每次外出考古回来后,都会有怎么一次。
硕大的课堂里,已经坐满了人,看着年轻的学子,李凡拿起话筒就开讲。
“有许多人都喜欢看武侠小说,这里我不评判当下一些网络上的神鬼修真的东西,那些小说里干货不多。如果你们看过梁羽生和金庸写侠客小说,你们就会发现里面有一些关于冷兵器使用材料的描写,在近代的一些地方志的记载中,也有类似的描述,而大家看到最多的恐怕就是缅铁、大马士革钢、陨铁这类打造冷兵器上等材料。实际上,缅铁是以柔为特色的,也就是说起柔韧性特别好,一把用缅铁打造的宝剑甚至可以像腰带一样缠在腰上,但这种兵器一般还是做防身的武器,真正在战场上砍杀是做不到的,而大马士革钢则是在近几百年才出现,以锻造表面有花纹为特点,现代研究也已经表明,那就是高碳钢。至于陨铁,则是天外飞来的铁块里本身就包含着镍的合金,锻造出来自然与普通铁不一样。
大马士革钢本身可不是出现在大马士革,而是出现在公元五六世纪的古印度,通过坩埚将铁水冶炼成钢水,在锻打武器的时候是一边打一边向被打的刀片上撒碳粉参碳,由于锻造过程中不可能将碳分子均匀的混合到钢坯里,无论如何打都做不到,所以锻造出的刀身上有各种各样水波样花纹,这成了大马士革钢的标记。
当时在印度洋和南海之间从事贸易的是阿拉伯商人,是阿拉伯商人将这种武器和材料带到了华夏,这有些像数字符号的传播,在欧洲,现代数学0—9的计数符号叫阿拉伯数字,这种高碳钢由阿拉伯商人传入华夏后,就被叫大马士革钢了。
有人会问,阿拉伯商人运到华夏的是武器,怎么可能会叫大马士革钢呢?这里就有一个很重要的区别了。早在隋唐时期,华夏的锻打工艺就是世界上最好的,类似向锻打材料里撒各种粉末的技术,早在春秋战果的欧冶子时期就很成熟了,
我们的古代工匠可不是简单的向通红的材料商撒点碳粉了事,能够撒的东西多了,甚至包括动物血和人血,别以为使用血液是残酷的,在血液里含有多种矿物质,是许多天然材料在当时无法做到的,当特殊的加工工艺被摸索出来,才有后来的干将和莫邪,那可不是什么古人流传下来的神话传说,而是有科学道理的。
正因为隋唐时期的工匠加工工艺的水平不低,单纯的向隋唐贩卖那种很单薄的怪模怪样的异国兵器并不被欢迎,甚至有些武将买回来后重新回炉锻打。于是一些商人按照客户的要求干脆直接将坩埚的熔炼钢坯贩运过来,于是,就有了大马士革钢的称呼,注意啊,这个大马士革钢是没有花纹的,与现代普通钢锭没多大区别,那为什么这种钢锭会得到锻打者的欢迎呢?难道当时华夏没有?
没有花纹的大马士革钢到底与华夏的铁制品有什么区别呢?这里就是一个对冶金方面的认识了。早在战国时期,我们这里就有铁器了,刚出来的铁器本身有很强的优势,无论是硬度、韧性等等方面,都要比青铜器好的多。可是铁在当时有个最大的缺点,就是太容易锈蚀了,也就是化学上说的氧化。据说,战国后期,剩下的几个国家里,只有秦国是坚持使用青铜武器,而与之对垒的最前沿的赵国使用的就是铁兵器,结果,当在春暖花开的时候,正是空气中水分含量高的时候,赵国的兵器全都锈蚀的不能用了,要不然怎么用摧枯拉朽来形容?
在古代,我们的祖先对如何把生铁变成钢的方法上,是走了弯路的,最早,是靠千锤百炼,这里的炼可不是对铁水的煮炼,而是在锤打到冷却后,放进炉内再烧红,然后再锻打,反复的进行。当时,工匠们认为是锻打才使铁器变得坚硬了,变得不那么容易生锈了,就好像烧窑的做泥砖时候那样,把黏土反复的挤压,使黏土更致密。其实,这是一种错误认识,那种百炼其实就是在间接的炼钢,而大马士革钢就是用坩埚直接进行冶炼。学过冶炼基础知识的人都明白,所谓炼钢就是其实就是把铁水里的碳含量控制在一定程度,通过燃烧,把铁水里的碳分子、硅、硫、磷等非金属分子烧掉,而且炼钢的时候,如果是与高炉联动,炼钢几乎就无须另外加热了,也就是说无须使用外加热源,只要向铁水里吹空气,铁水里的碳分子就会激烈的燃烧起来,如果觉得还不够?吹氧啊!
在古代,往往很难控制住经过坩埚冶炼后钢锭里的碳含量比例,完全靠经验,在大家上中学的时候应该学过类似的知识,碳含量太低就是熟铁,太高就是铸铁生铁,只有合适的含量才是钢,这个合适的含量在一千多年前如何控制?没法控制,于是,干脆全都炼成熟铁,然后在锻打中再加进去碳粉,这就是大马士革钢的最根本特点,有了这样的坯料,工匠就可以随心所欲的按照自己的理解和设想去边打边撒各种粉末,于是,许多保存下来的铁器里,各种元素的含量非常复杂。
有人问,难道说那个时候我们华夏没有炼钢吗?坦白说,在隋唐时期还没有精准的炼钢技术,有的就是锻打钢和炒钢技术,这两个技术是出现在汉初。
锻打后通过淬火技术,尤其是特殊材料淬火后,基本上解决了铁兵器的锈蚀问题,使许多铁兵器可以保存很长时间。而炒钢技术虽然出现的很早,可是冶炼出来的其实是熟铁,而且杂质含量很高,有些无论如何去锻打都很难满足兵器的需要,关键是对铁水的温度控制做不到精准,到了12世纪的北宋,系统化的从冶炼铁水到直接成钢才逐步出现,发展到元代和明代就已经很成熟了。可不要小瞧了我们的祖先,没有这个技术,成吉思汗的弯刀兵器是不可能有的。
这些技术在明代的《天工开物》中就有详实的记录,而那时候,欧洲还不知道啥是炼铁呢,正是这些技术被西方的传教士们带回欧洲一百多年后,1740年英国人本杰明亨斯曼才在英格兰北部复制了新的坩埚制铁工艺,随后,在欧洲兴起了新型炼钢的浪潮,虽然当今的炼钢技术让人眼花缭乱,可万变不离其宗,要解决的关键点还是含碳量和合金的各种比例,与古代人比起来,现在是可控的试验和摸索,而在隋唐时期,匠人们想要造出一把好的刀剑,完全是靠撞大运。
上好的材料难得,在打造兵器的时候就要琢磨如何提高利用效率,于是,在刀刃上使用好钢的概念就出来了,不是有句俗语,好钢用在刀刃上吗?可是两种材料在锻打的时候受力和延展是不一样的,强度也不一样,于是,就出现了弯刀。
在这里,也有民族文化观念的影响,唐代,出了许多著名的钢刀兵器,比如横刀、陌刀、仪刀、障刀等等,大家有时间可以去查一查,虽然叫刀,可都是直的,没有一种是弯曲的,这里体现的就是“只可直中取,无须曲中求”的观念。而到了元代后,出现的就是弯刀扫西域了,乃至到后来的明清使用的都是弯刀,这里不得不说,我们民族是善于变革和改变认识的,绝不会一成不变。
说到这里,要讲一讲古代学专业话题了。我们的考古可以说是世界上最丰富,最具有成果的,考古技术也是一流的。可是,我们在考古发掘中,能够发现2500年前的越王勾践剑,却是很难找到汉代以后历朝历代出产的名剑。根据史书记载,产生于汉代以后的名剑多达一百多种,而且,在隋唐时期,我们的造剑工艺已经登峰造极,已经让西域的敌人闻风丧胆唐代的陌刀、横刀等由于数量大,考古时还能偶尔见到,可是唐宋时期的宝剑却是非常难以发现,存世的,多是在世间代代传承下来的,也就是说不断的有人保养和护理的,在出土文物中,这种东西可是太少太少了,原因大家也都明白,铁元素太容易被锈蚀了,时间一长,连沉没在大海中的泰坦尼克号都断成好几节了,已经没有打捞出来的价值了,这才多少年啊?试想一下,一把铁元素的宝剑,在墓穴里保存一千年,那得需要什么样的条件?仅仅是无氧就可以吗?在墓穴里,如何割断氧气和水汽?太难了。”
李凡的课把一干学生忽悠的云里雾里的,说是来听文科的东西吧,这小子又白话了好一阵子的理科知识,说是讲理科的发展史吧,他又把一些文科的概念柔和到里面了,就那些钢铁历史,足以让一些理科学生听后惭愧的,不努力对不起祖宗啊,不努力怕是连这些文科生都要笑话他们了。
“可是,这次我们在西域的考古发掘中,意外的得到了一把隋唐时期的古剑,叫什么名字目前还不知道,但是,却是保存完好的一把一铁元素为主的合金剑”。
“哗!”下面的学生到此才明白前面的废话都是铺垫,现在才说出真章来。喜欢紫色请大家收藏:(www.663d.com)紫色六六闪读更新速度最快。
  

本文网址:https://www.663d.com/xs/22/22570/18800010.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 https://m.663d.cc/22/22570/18800010.html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