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3章 净棉机
推荐阅读:武道凌天、东京泡沫人生、特拉福买家俱乐部、开错外挂怎么办、我们反派才不想当踏脚石、人族镇守使、人族禁地、三国神话世界、重生都市仙帝、巡天妖捕、
朱慈烺坐在上书房正在想着——净棉机。
棉花的主要成本是人工成本,也就是对于掺杂在棉花里面的杂质,进行梳理。这道工序非常的繁琐,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和时间去梳理杂质。
但如果发明了净棉机,就可以用蒸汽机配合机械把棉花梳理干净,省去了人工成本,棉花的价格自然就降下来了,老百姓也能把棉花卖出更高的价格。这样一来,近代纺织体系就初步建立了,大明的棉纺织业实现了初步工业化。
接下来就是要利用水泥,大搞基础建设了,比如修公路、造大桥。
英格兰的第一次工业革命,倭国在近代的崛起,老美的南北战争,以及华夏的1978年改革,棉纺织业都是关键。
为何?棉纺织业相比较其他重工业,形成规模比较简单,可以在短时间内把研究成本收回来,并且为国家创造巨额的财富。
而棉纺织一共有三个主要工序,第一是棉花的生产,第二是纱线的生产,第三是棉布的生产。
第二道工序纱线的生产,已经发明了一次性纺出一百锭的珍妮纺纱机,算是初步进行了工业化。
第三道工序棉布的生产,有了飞梭织布机,也算是初步进行了工业化。
还剩下第一道工序棉花的生产,棉花的生产决定着棉花的价格。
只有棉花的价格降下来了,再加上初步工业化的珍妮纺纱机和飞梭织布机,已经实现的量产化,才能完成纺织行业廉价化的野望。
对于棉花的生产怎么实现初步工业化,把棉花的价格降下来,朱慈烺在心里早就规划好了——净棉机!
决定商品价格最大的成本,不是商品的本身价值,而是物流成本。
孙子兵法曾经有个定量计算,要向一千里的地方运送一斤粮食,路途消耗达到惊人的十斤。 物流成本就是1:10,也就是说一斤粮食,运到一千里以外,价格要涨到十一倍,这还只是一千里。
朱慈烺心里早就规划好了一系列的战略大计,每一步该怎么走,都计算清楚了,他现在手里银子足够,但朱慈烺也不想什么行业都被皇家企业独占了,那会让行业失去竞争,缺乏活力的企业,必定不会长久。
先修路,但水泥路成本太高,柏油路?石油还没影呢,而且石油开采出来后,那需要一整个石化行业支持的。
蒸汽火车和铁轨暂时是别想了,第一代蒸汽机还没彻底完善,不要说第三代蒸汽机高压蒸汽机了,更不要说蒸汽火车了。而且他还不想急着把蒸汽机推向市场,搞不好,你还没有完善蒸汽机,西洋人不仅学去了,而且还反超你了,那就是笑话了,所以,他是打算等蒸汽机发展个十年八年之后,再让它向全世界亮相,一亮相就闪瞎洋人的眼,让你赶都赶不上。
想来想去,还是只有修路这一条道好走。那就只能依靠简单快捷的水泥,对大明进行基建,在大明基建出完整的道路系统。
大明如果没有完备的道路系统,朱慈烺就算是把大明的棉纺织实现了初步工业化,覆盖的范围正常来说只有江南、两淮,超出两淮,棉布的价格又会上升。北直隶就是极限。
这与任何的智力、谋划、庙算都没有关系,是一个时代的局限性。 所以当前的要务就是挣钱,研究净棉机。
其次,是时候成立一个安保系统了,毕竟朱氏纺纱厂的珍妮纺织机和北平机械局的蒸汽机,在官僚乡绅、西洋人的眼里绝对都是稀世珍宝。
而安保系统,他现在是利用世袭的锦衣卫的样子货和东厂做重要部门的保安,权当是废物利用吧。
过去没有蒸汽机的时候,朱慈烺暂时没考虑这件事,现在有了能把矿脉变废为宝的蒸汽机,这件事必须要提上日程了。
想做就做,他顺手撕下一张便笺,刷刷地写了起来,无非是继续征召世袭锦衣卫的样子货为重点部门做“看门大爷”,另外就是东厂要多招一些有真本领、有武功的民间人士,教习安保。写好后,他招来黄小宝要他送给朱纯杰和陈世芳看,执行落实。
然后他继续想着净棉机、并查找着各种书籍资料。
轧去棉籽的棉花,古代称为净棉,现代称为皮棉或原棉。古代轧棉技术的发展,概括说来经历了三个阶段:
1、用手剥去棉籽。
2、用铁筋或铁杖赶搓棉花去除棉籽,称为赶搓法。
宋代许多著作中提到福建、广东一带是用铁筋或铁杖碾去棉籽的。
元代《农桑辑要》中记载了北方轧棉的方法:“用铁杖一条长二尺,粗如指、两端渐细,如赶饼杖样;用梨木板长三尺、阔五寸、厚二寸,做成床子,遂用铁杖旋转赶出籽粒,即为净棉。”这种赶搓法所用工具简单,生产效率虽低,但适应一家一户之用,所以一直沿用到清代。
3、搅车或轧车。
王祯《农书》首次绘出了木棉搅车,搅车是在辗轴即铁杖或铁筋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轧棉机械。
搅车的出现,是棉花初加工技术上的重大突破,它大大地提高了轧棉的生产效率。
《农书》中所绘的是四框落地式无足搅车,利用了曲柄,杠杆等机构,但这种搅车需要3人同时操作,方能连续轧棉,工作费力。
明代出现了四足搅车,徐光启在《农政全书》中绘出了这种搅车,由一人手足并用地操作,更适合于小农经济一家一户的独立生产。之后又出现了一人操作的三足搅车,其结构更为合理,操作方便,省力,其形制见于明代《天工开物》。
其主要特征是在搅车上轴的一端加了起飞轮作用的装置,这样操作者右手搅动下轴,脚踏装置牵动飞轮带动上轴,左手喂送棉絮,一人就可胜任。沈泊尘描绘的就是脚踏式搅车,但与明末的形式略有不同,是后来继续改进的结果。搅车架呈梯形,是为了便利操作者俯身搅动曲柄。棉花种植在美洲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哥伦布之前,印第安人就已经在种植棉花。虽然英国市场对棉花的巨大需求,但遍布美国南方的种植园们却只能望洋兴叹。关键的制约原因,是适合南方种植的“高地棉”棉籽难以剥离。因为“高地棉”纤维短,只能用人工分离。一个黑人奴隶分秒不停地紧张劳动一整天,也未必能清拣一磅棉花,使之成为“一项成本很高的生产过程”。喜欢大明最后一个狠人请大家收藏:(663d.com)大明最后一个狠人六六闪读更新速度最快。到六六闪读(www.663d.com)
看剑来
棉花的主要成本是人工成本,也就是对于掺杂在棉花里面的杂质,进行梳理。这道工序非常的繁琐,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和时间去梳理杂质。
但如果发明了净棉机,就可以用蒸汽机配合机械把棉花梳理干净,省去了人工成本,棉花的价格自然就降下来了,老百姓也能把棉花卖出更高的价格。这样一来,近代纺织体系就初步建立了,大明的棉纺织业实现了初步工业化。
接下来就是要利用水泥,大搞基础建设了,比如修公路、造大桥。
英格兰的第一次工业革命,倭国在近代的崛起,老美的南北战争,以及华夏的1978年改革,棉纺织业都是关键。
为何?棉纺织业相比较其他重工业,形成规模比较简单,可以在短时间内把研究成本收回来,并且为国家创造巨额的财富。
而棉纺织一共有三个主要工序,第一是棉花的生产,第二是纱线的生产,第三是棉布的生产。
第二道工序纱线的生产,已经发明了一次性纺出一百锭的珍妮纺纱机,算是初步进行了工业化。
第三道工序棉布的生产,有了飞梭织布机,也算是初步进行了工业化。
还剩下第一道工序棉花的生产,棉花的生产决定着棉花的价格。
只有棉花的价格降下来了,再加上初步工业化的珍妮纺纱机和飞梭织布机,已经实现的量产化,才能完成纺织行业廉价化的野望。
对于棉花的生产怎么实现初步工业化,把棉花的价格降下来,朱慈烺在心里早就规划好了——净棉机!
决定商品价格最大的成本,不是商品的本身价值,而是物流成本。
孙子兵法曾经有个定量计算,要向一千里的地方运送一斤粮食,路途消耗达到惊人的十斤。 物流成本就是1:10,也就是说一斤粮食,运到一千里以外,价格要涨到十一倍,这还只是一千里。
朱慈烺心里早就规划好了一系列的战略大计,每一步该怎么走,都计算清楚了,他现在手里银子足够,但朱慈烺也不想什么行业都被皇家企业独占了,那会让行业失去竞争,缺乏活力的企业,必定不会长久。
先修路,但水泥路成本太高,柏油路?石油还没影呢,而且石油开采出来后,那需要一整个石化行业支持的。
蒸汽火车和铁轨暂时是别想了,第一代蒸汽机还没彻底完善,不要说第三代蒸汽机高压蒸汽机了,更不要说蒸汽火车了。而且他还不想急着把蒸汽机推向市场,搞不好,你还没有完善蒸汽机,西洋人不仅学去了,而且还反超你了,那就是笑话了,所以,他是打算等蒸汽机发展个十年八年之后,再让它向全世界亮相,一亮相就闪瞎洋人的眼,让你赶都赶不上。
想来想去,还是只有修路这一条道好走。那就只能依靠简单快捷的水泥,对大明进行基建,在大明基建出完整的道路系统。
大明如果没有完备的道路系统,朱慈烺就算是把大明的棉纺织实现了初步工业化,覆盖的范围正常来说只有江南、两淮,超出两淮,棉布的价格又会上升。北直隶就是极限。
这与任何的智力、谋划、庙算都没有关系,是一个时代的局限性。 所以当前的要务就是挣钱,研究净棉机。
其次,是时候成立一个安保系统了,毕竟朱氏纺纱厂的珍妮纺织机和北平机械局的蒸汽机,在官僚乡绅、西洋人的眼里绝对都是稀世珍宝。
而安保系统,他现在是利用世袭的锦衣卫的样子货和东厂做重要部门的保安,权当是废物利用吧。
过去没有蒸汽机的时候,朱慈烺暂时没考虑这件事,现在有了能把矿脉变废为宝的蒸汽机,这件事必须要提上日程了。
想做就做,他顺手撕下一张便笺,刷刷地写了起来,无非是继续征召世袭锦衣卫的样子货为重点部门做“看门大爷”,另外就是东厂要多招一些有真本领、有武功的民间人士,教习安保。写好后,他招来黄小宝要他送给朱纯杰和陈世芳看,执行落实。
然后他继续想着净棉机、并查找着各种书籍资料。
轧去棉籽的棉花,古代称为净棉,现代称为皮棉或原棉。古代轧棉技术的发展,概括说来经历了三个阶段:
1、用手剥去棉籽。
2、用铁筋或铁杖赶搓棉花去除棉籽,称为赶搓法。
宋代许多著作中提到福建、广东一带是用铁筋或铁杖碾去棉籽的。
元代《农桑辑要》中记载了北方轧棉的方法:“用铁杖一条长二尺,粗如指、两端渐细,如赶饼杖样;用梨木板长三尺、阔五寸、厚二寸,做成床子,遂用铁杖旋转赶出籽粒,即为净棉。”这种赶搓法所用工具简单,生产效率虽低,但适应一家一户之用,所以一直沿用到清代。
3、搅车或轧车。
王祯《农书》首次绘出了木棉搅车,搅车是在辗轴即铁杖或铁筋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轧棉机械。
搅车的出现,是棉花初加工技术上的重大突破,它大大地提高了轧棉的生产效率。
《农书》中所绘的是四框落地式无足搅车,利用了曲柄,杠杆等机构,但这种搅车需要3人同时操作,方能连续轧棉,工作费力。
明代出现了四足搅车,徐光启在《农政全书》中绘出了这种搅车,由一人手足并用地操作,更适合于小农经济一家一户的独立生产。之后又出现了一人操作的三足搅车,其结构更为合理,操作方便,省力,其形制见于明代《天工开物》。
其主要特征是在搅车上轴的一端加了起飞轮作用的装置,这样操作者右手搅动下轴,脚踏装置牵动飞轮带动上轴,左手喂送棉絮,一人就可胜任。沈泊尘描绘的就是脚踏式搅车,但与明末的形式略有不同,是后来继续改进的结果。搅车架呈梯形,是为了便利操作者俯身搅动曲柄。棉花种植在美洲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哥伦布之前,印第安人就已经在种植棉花。虽然英国市场对棉花的巨大需求,但遍布美国南方的种植园们却只能望洋兴叹。关键的制约原因,是适合南方种植的“高地棉”棉籽难以剥离。因为“高地棉”纤维短,只能用人工分离。一个黑人奴隶分秒不停地紧张劳动一整天,也未必能清拣一磅棉花,使之成为“一项成本很高的生产过程”。喜欢大明最后一个狠人请大家收藏:(663d.com)大明最后一个狠人六六闪读更新速度最快。到六六闪读(www.663d.com)
看剑来
本文网址:https://www.663d.com/xs/21/21295/12714420.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 https://m.663d.cc/21/21295/12714420.html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