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六闪读 > 历史军事 > 大明最后一个狠人 > 第250章 王师北定中原日四

第250章 王师北定中原日四

推荐阅读:人族镇守使人族禁地三国神话世界重生都市仙帝巡天妖捕种菜骷髅的异域开荒不败战神御鬼者传奇透视神医在都市独步成仙

    朱慈烺进京之后很忙,一是要把北京城建成一个大大的要塞棱堡,以后的北京将不再是东方商贸之都,而是军事重镇。为此,他把大沽口的李士淳和500建筑兵抽来了400人来共同建造北京要塞。
    二是下令把山海关上的红娘子的勇卫第四师与孙传庭手下的虎卫二师调防,红娘子的勇卫第四师,这么勇猛善战的山地师,放在山海关上驻防,是大大屈材了。他们应该由李岩率领,与李若琏的勇卫三师,两师一道,从宣府向西、至大同,恢复失地,再进入山西、陕西,最后与孙传庭合兵一处,以山贼对付流冠,估计红娘子的兵马会越打越多,最后发展成一个山贼军,朱慈烺充满期待!
    三是任命刘同升为辽东巡抚。
    刘同升是崇祯十年的状元,他爹科考时当过探花,一家子的才子。当初杨嗣昌“夺情”入阁时,刘同升抗疏,对杨嗣昌大加鞭挞,说他死了爹还出来升官,要脸吗?刘同升因此激怒了崇祯皇帝,被贬了不知多少级,他直接不干了,引病归乡。
    历史上的刘同升不仅敢言,文才出众,兼通武略,而且很有血性,清军入主中原后,他和杨廷麟一起在江西赣州起兵,举起了反清的旗帜。赣州大战,明清双方直接参战的正规军多达十万人,民兵更是多达数十万,是赣州历史上最残酷的战争。杨廷麟和刘同升守了一年零八个月,最终城破殉国,赣州城七成人口被清军屠杀。
    这又是一个真忠臣,并且还是一个有本事的忠臣,必须得大用、重用、重重地用,所以,朱慈烺才任命他为辽东总都督,负责辽东的军事、民政。可谓是位高权高,并且还面提耳面命了一番,“辽东虽然暂时收复,但辽东及草原,仍有满清余孽,要防止死灰复燃,防止他们‘反明复清’、卷土重来,所以,在辽东面向草原地一侧,当驻军筑堡、五里一屯、十里一铺,严防死守,若清军势大、事不可为,当节节抵抗、逐步收缩战线,退守渤海沿海,吾自当提大军前往增援,这一次北伐,我军靡耗也大,大沽口、登州所屯粮食耗费一空,但满清损失也大,估计三五年不得恢复元气,待到三五年,朕在江南当发展出精兵数十万,届时当再次北伐直捣黄龙,一劳永逸、彻底解决满清和草原。卿当记之。”
    “诺,臣定不负陛下重托!”
    四是关于三臣、四臣汉奸的处理。不过,这个就不需要朱慈烺太多操心了,骆修身对于大明法典那么熟悉,还有三法司“刑部、大理寺、都察院”,共同审理。朱慈烺相信他绝不会放过一个汉奸的。
    五是北京、河北的土地再分配、军屯等问题。
    这个问题更好办了,只需要军屯部,派人监督地方官员丈量土地就行了,由于鞑子占房圈地,把汉民全都赶走了,这些地区大批土地成了无主之地,那就再分配吧,多余土地,全由军屯部处理出租。这些土地每亩只收两斗米的田租,且免除农业杂税,如此优厚条件,消息一公布,大批南下逃难的百姓,纷纷返乡,主动要求承租。
    ……
    大明兴武九月一日,忙活完了北京这一片事务的朱慈烺,终于踏上了南下的路程。
    离开北京之前,朱慈烺对众臣直言,“北京已不能再作为京师了,大明京师必须重新定在南京!”
    南京所在的周边是粮食主要产地,大明的经济文化中心,又是自己的根基所在。
    现在北方被打烂了,北京城也被折腾的够惨,即便朱慈烺定都北京,很多人也不会同意的。
    如今帝党的根基都在南京,忠义军家属产业什么的也都在南直隶,再回到北京,相当于是迁都了,谁愿意拖家带口的去北方吹风。
    最重要的是,在大航海时代,南京最适合作为一个拥有庞大海外帝国的朝廷所在。
    只要拿下了东番和琉球,南京就可以回避海上威胁,还可以充分利用长江通道和海运运输物资,形成强大的补给线。
    至于草原上的威胁,随着火器的发展,游牧民族只能变得热情好客,能歌善舞。
    大明要是能靠海洋岁入亿两白银,什么威胁都不复存在。
    同样的,固国不在山河之险,朝廷要是烂到根了,定都在哪都没用。
    南京完全可以是一个进取之都,历史上一些朝代能做到的,并不是地理位置的缘故,而是人为因素。
    郑和七次下西洋,其中六次是在大明定都南京时期,永乐盛世也是在南京创造的。
    朱慈烺早就打算定都南京了,大明依旧实行两京制,或者三京制,把北京和西安打造成军事重镇,保留六部机构,储存战争资源,随时应对北方和西北的突变,进可攻,退可守。
    ……
    朱慈烺的这次回南京,先在通州呆了半日,查看了一番通州卫军屯改革情况,通州可是阎应元的家乡。
    明军和郑军主力早就从通州退走了,这里只剩下郑军的一个尾巴还在,可以说,不多久这里一个郑军都不会有了。
    但有个人却风尘仆仆的向通州乡下赶路,他没有仪仗鲜明、前呼后拥,而只是带了几十个家丁、亲卫随行。这人就是阎应元,一个通州小家族子弟,崇祯十四年赴江阴为典史,刚刚上任就露了一个大脸。
    海寇顾三麻子(就是指挥进攻山海关的那个顾三)率部进犯黄田港,阎应元领兵据守,连发三箭,皆有人应弦而倒。海寇心惊胆战,不敢再犯。因为任内平定盐盗,平服民乱,政纪突出,江阴百姓感激他的恩德,在社学中为他画像留念。
    可是这出众的才能却根本不为明廷所用,任满三年,阎应元还是一典史。随着甲申事变暴起,满清入关,祖籍通州的阎应元已有家不能回,本是要调去他县任职,还是典史,也因为母亲病重,又道路堵塞,没能成行,全家便在江阴城外砂山脚下暂时住了下。
    朱慈烺又如何会忘了他这个大才?千古华夏,幽幽青史,如阎应元者,是独此一例。张巡且还是进士出身的县令呢。而阎应元呢,不过是个薄有家资的小地主。他并没甚拿得出手的功名,就是一个捐来的监生,这个就纯粹看财力了,实际上南北直隶国子监的监生七八成都是捐的,有钱以监生再走门路铨选个典史并不难。
    但如此走来的人,在大明官场上那前途也是有限了。没有功名在身,天然的就被当政者鄙视,你不是进士,哪怕是个举人呢?举人做大官的人虽不多,却也不是没有。远的有海瑞,近的有邱民仰、侯安国,这都是举人出身。可阎应元就是一个监生。
    这个时空里,因为太子的南下,带来了大批的官员,引发了一连串的连锁反应,这阎应元就是连迈入品官的门槛都不得了。原时空他因为在江阴干的好,已经是被选取他地做主簿的,这好歹是个佐贰官。即知县的副手,正九品的。这是正儿八经的官。有自己的独立的办公衙署,在一些地域较广或事务较繁杂的县,佐贰官还有自己的管辖范围。
    甚至于在知县空缺时或新知县尚未到任前,一般都以佐贰官署理知县的职务。有不少知县也是直接从县丞提拔上来。
    但眼下时空里,阎应元便是挪地方了,他还就是一个典史。纵然那实际地位真就不比主簿逊色,某种程度上言,典史就好比后世的办公室主任。没有县丞、主簿的时候,由典史兼领其事,所以典史同样是由吏部铨选、皇帝任命的,所以同样属于“命官”,为杂职首领官。但一个入品一个没入品,这就是天与地的差别。喜欢大明最后一个狠人请大家收藏:(663d.com)大明最后一个狠人六六闪读更新速度最快。到六六闪读(www.663d.com
    看剑来

本文网址:https://www.663d.com/xs/21/21295/12714325.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 https://m.663d.cc/21/21295/12714325.html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