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死一去何时还
推荐阅读:摊牌了,我的卡组来自东方、没钱上大学的我只能去屠龙了、斗罗:唐门大小姐她飒爆全场、人族镇守使、谁让他修仙的!、通天剑帝、道士不好惹、四合院之赤脚医生、阿拉德的不正经救世主、神话从童子功开始、
【一】《六月二十一日.早行》吴芾.诗
四更山月吐微明,
起促篮舆趁早行;
忽听疾雷催雨急,
风生襟袖不胜清。
瓮山的地界,没有马车可以租借,只有几乘破旧的轿子可借用。修染预定了一顶,让其四更天来他的住所找他。
四更已过,两名轿夫才找到修染的住处。见轿夫慢腾腾地走来,修染急忙锁好了大门,把钥匙放在门框的上方,又敦促着轿夫去往清婉家的前院大门。
来到清婉的家,大门依然紧闭。修染趴在门缝上朝里面张望,见院子里也没有人影闪动;细听,更没有一丝声息。心里不免纳闷起来:“难道清婉睡过了头?那就再等一会儿吧!”随即吩咐轿夫退到隐蔽处等候。
忽然,一阵响雷打破了夜的宁寂,只见黑布似的云层从东南角滚铺而来,瞬间便遮住了整个天空。
“这老天爷,什么人呀,怎么说翻脸就翻脸,不知道今天本公子有要事么?”修染正在焦虑,一个暴雷猛地在大门外炸开,险些击中了修染,把他打得个晕头转向。修染顿觉有些懵了,赶紧跪下来求饶:“老天爷呀,我不是说您呀,我是说表妹不讲信用……再说了,我是带表妹脱离苦海,不是要伤害她……您老人家可不该…天打五雷轰地加害于我呀……”
这时,两名轿夫走过来说:“客官,要下雨了……这下雨天…我们可是不出轿的……”
“行啦,啰嗦什么?不就是想多要钱嘛!”修染站起身来说,“你俩赶快回去,耐心等着,等到把我送到目的地,我给你双倍的轿钱。”
一听要加钱,轿夫便乖乖地退回原处等候。
云,越来越沉,似乎想要把大地压扁。风,也起了,毫不留情的狂嚎,把大树刮得也一个劲地求饶。不一会儿,雷声变得若隐若现,时近时远了。
修染抹了一把头上的汗水,心想:这祈祷还挺管用,雷电总算是走远了。马上大雨就要来临,在这样的天气里私奔,岂不更加浪漫?可清婉为何还不出来?
修染的心情就如同那风声,越来越大,越来越狂躁了。就在修染等得快没耐心的时候,豆大的雨点从天空那道裂开的口子里倾泻而出,先是噼里啪啦乱成一团,接着就整齐划一的倾泻下来。瞬间,地面便成了小溪。
雨,一直下,直到天亮。
修染和轿夫都躲到清婉家的门楼屋檐下避雨,但是大门却始终未开。
大雨,如同修染的期盼,在逐渐减小。
修染绝望地盯着门楼瓦沿上挂着的雨布——一会儿像帘子,接着像断了线的珠子,最后只能看地上的雨点来辨认雨的大小了。
一阵清风吹过,树叶上悬挂的晶莹水珠随风飘落,含苞欲放的花儿变得水灵灵的。远处,偶尔传来一声小鸟的鸣叫,那声音是那么地清翠,仿佛是它打破了小山村的寂静。
“吱呀”一声,身后的大门开了,修染回头一看,却是甄家的男仆王大个子。他见门口站着三个人和一顶轿子,先是一惊,随即打量了一番,问道:“公子,避雨?”
修染忙说:“是呀,避雨,避雨。”随后,又对轿夫说道,“雨也停了,我们是不是该上路了?”说罢,只身钻进了轿子,两轿夫抬起轿子便走。
回到了自己的住处,修染给了轿夫几个铜钱,说道:“今天我不去城里了,你俩先回去,等我有事再招呼你们。”
轿夫知道修染一定有什么私弊营生,便笑了笑接过了铜钱,抬起轿子走了。
修染回到了自己的住处继续等待。可是一天一夜都过去了,也不见清婉的任何信息,修染不免有些纳闷:“表妹呀,你那里究竟出了什么岔子?”
第二天晌午,修染再次来到清婉家的大门观察。不一会儿,有个头上裹白布、戴斗笠,左手拿一条白布巾,右手还举着一把伞的人来到清婉家的门前。只见他把伞头朝上柄朝下地放在门外,双手棒起白布巾,哭着报起丧来。
听到哭声,王大个子出门来瞧,见是一个报丧之人,便道:“你稍等,我这就去回禀老爷。”
不一会儿,甄友乾便出了大门,王大个子紧跟其后,手里却端着一些吃食。
甄友乾把食物递给报丧者,问道:“你是为哪家报丧?”
报丧者说:“本家于白夫人,恸于甲子[鼠]年六月廿一日未时二刻寿终内寝[男曰正寝,女曰内寝],谨择于廿三日巳时大殓,酉时接三。特此讣告。”
报丧者吃了食物,甄家也问清楚了丧葬的相关事情和时间,报丧者便把剩下的食物奉还给甄家,随即离开了。
王大个子接过了食物,连同食碗一起扔到门外的远处,说是驱邪避讳。
修染躲在隐蔽处看得是清清楚楚,在得知清婉母亲去世后,不仅为表妹悲切,叹息道:“唉!妗子年纪轻轻就过世了……这么说,表妹是前天就回娘家了……怪不得,爽约了呢……”修染赶紧回住处收拾行李,赶快回到自己的家,以便能赶上去舅家“奔丧”。
【二】《薤露》两汉.佚名
薤上露,何易晞。
露晞明朝更复落,
人死一去何时归。
元朝时的大都,人们多住四合院或五合院的瓦房,每三间的两侧谓之“里间”,北房算做正房,除有里间外还通向耳房,谓之“套间”。这里间和套间都有砖炕。那时,人生了病都是躺在这种炕上休养,请个中医大夫来家诊治。一旦病情恶化,不堪救药,大夫便嘱咐家属:“准备后事[1]吧!”因此,这后事也就都在这里间、套间里进行。
家属首先要到棺材铺赁一个小床,叫做“太平床”,也叫“吉祥板”。穷人家只是将门板卸下来,临时搭个小床,谓之“搭床”。病人尚未咽气之先,就得从炕上移到太平床上,这叫“易箦”,意思是“换床”。说是不能叫死人背着炕走,否则不吉祥。其实,这是怕后人躺在这铺炕上睡觉时思想有些忌讳。
于白氏换床时,没出“五服”的婶娘告诉清婉和弟弟,对母亲郑重其事地说:“冲一冲,就许好啦……”清婉和弟弟便跟着婶娘学舌。
然而,病亡之人决不会因自己孩子说这么句话而有丝毫地好转,只不过是自我安慰罢了。
趁于白氏还没有咽气,婶娘们就匆忙地给她穿着寿衣。
看着眼泪汪汪的侄女清婉,八婶说道:“都是这样的,否则就叫‘没穿去’,等于你娘是赤身裸体地到阴间去了。”
看着婶娘们给母亲一件件、一套套地穿着衣服——先是一身单衣,又来了一身棉的,什么棉袄、棉裤、棉长袍……婶娘们是一阵地忙活和折腾。清婉担心地问:“婶娘,您们让我娘穿那么多衣裳,她不会热么?”
八婶说道:“闺女啊,你不见你娘的手脚已经冰凉?她冷,不会热的。”
一听母亲冷,清婉赶紧从母亲的大衣柜中找出了母亲平日了最喜欢穿的裘皮大衣,拿来跟婶娘们说道:“八婶,给我娘穿上这大氅吧!”
八婶白了清婉一眼,说道:“这傻闺女,你想让你娘下辈子托生成个花狐狸?”她笑了笑道,“这皮货是不能做寿衣的。”
清婉擦了擦眼泪,抱起裘皮大衣给母亲放回了原处。
未时二刻,于白氏与世长辞了。
于家的管家和几个叔伯用“本家门房”的名义,临时发出“口报”,也叫“报丧条子,通知至亲好友来参加大殓。又派人去请风水先生来验视逝者,请其开具“殃榜”,并为夫人选择墓地。他们又组织了一帮子妇女准备“成服”,管家和堂伯俩人则亲自去寿材店选棺材去了。
————————————
注释
[1]古代葬礼的流程
我国传统的葬礼主色调为黄色和白色,所以殡葬又有“白事”之称,亦与红事相对。根据逝者的信仰不同,殡葬的过程经常伴有佛教、道教、基督教等宗教色彩。
(1)小殓
小殓:指为逝者净身、整容并穿上寿衣的阶段。这个步骤要尽早,通常情况下是逝者即将断气时就立马进行穿戴。否则过了几个时辰,肌肉细胞由于死亡而导致四肢僵硬,那样便会影响为逝者穿戴寿衣的效果。
根据史籍的记载,古代小敛是在死亡第二天早晨的卧室里进行。那个时候,先把小敛衣陈列在房里,然后铺设好敛床,接着举行着装仪式。主人和主妇都要把头上的饰物卸下来,把头发盘束在头上,男子要露臂,大家都要不停地号哭,以示悲痛至极。主持仪式的人开始为死者穿衣,先在床上铺席,再铺绞,它们的质地,要根据死者的身份而定。无论贵贱尊卑,死者都应该穿上十九套新衣。穿好以后,亲属用被子把尸体裹上,然后用绞带捆紧。在这以后,再把布囊(称“冒”,分为上下两截)套在尸体上,然后盖上被子,覆盖好尸体。
在民间的习俗里,入殓的衣服和被子忌讳用缎子,因为“缎子”谐音“断子”,惟恐因为这个原因遭到断子绝孙的恶报。所以,富贵之家一般用绸子,“绸子”谐音是“稠子”,可以福佑后代多子多孙。殓衣很忌讳用皮毛制作。兽皮,虽然是难得的贵物,但是对于已经死去的人没有益处,留下来对生者倒还可以有用。还有一种说法是,用兽皮做寿衣的话,死者来世会转生为兽类的。另外一种说法是从“全尸”考虑,人尸与兽革混杂在一处,至后便不能辨别。殓衣还不能用带“洋”字的布料,殓衣是给去世的人穿的,带洋字的布料会使殓衣带有“阳”的意思,对于在阴间的死者不适。
殓衣穿好后,有些地方要还要举行开光明和抿目等活动。替死者穿好衣服后,“又拿一碗温和水,用一块新棉花,蘸这水,将亡人的眼睛擦洗一遍,叫做开光,这都是孝子亲手该作的事。说是死人若不开光,下辈子必是瞎子。在泉州一带的地方,丧家要把家里的鸡狗之类的动物捆绑起来。因为民间以为猫或其他动物靠近尸体,会诈尸。尸体会跳起来,死死抱住活人或其它东西不放。这些传说,实属迷信,无非是要利用这一禁忌,提醒孝眷谨慎看守尸体、灵柩、精心尽孝,不得轻待死者。
寿衣:俗称“装裹”,即装老(或送老)的衣裳。有的生前就预备好了。通常有人到了一定的年龄,便会选择逢有闰月(旧历)的年头,做好自己的寿衣。一般人家主要是棉袄、棉裤、棉长袍(不论什么季节去世,一律穿棉的)。鞋,必须是布底,做出莲花图案,表示脚登莲台(莲台是佛的座位),成就“正果”的寓意。
殃榜:意思指旧时阴阳家为死者开具年寿及回煞等事的文件。《红楼梦》第六九回:“天文生应诺,写了殃榜而去。”
棺材:亦称寿棺、枋、寿枋、老房、四块半、十大块,是承载人类遗体的箱子,通常在葬礼中使用。装着遗体的棺材称为“灵柩”。棺材可以由不同的物料制造,最常见的以木制作,一般有柏木、松木、楠木、桐木。亦有以铜、石等制造的棺材。
但棺材忌用柳木,因为柳树不结籽,或以为导致绝嗣。有的地方用柏木做棺材要掺一些杉木,据说完全用柏木做的棺材会遭天打(触雷电)。寿木做好后,搁在那里不能移动,俗说随便移动,对本人不利。有钱人家,生前早就置办了棺材,内装一不倒翁,前边贴上红纸寿字,寄存于材厂或庙里,称为“寿材”。通常每年上一道漆,搁几十年就上几十道漆,以便使之结实防腐。
一般情况下,都是病人垂危或倒头之后才到棺材铺看寿材。
(2)报丧
报丧:小殓之后,诸事准备就绪,亲属和子孙就要选日子报丧。
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报丧方式。在广西一带的地区,按照旧规矩,响三次火炮就表示报丧,这叫做“报丧炮”,然后派人告诉给亲友。即使已经知道消息的亲友家,也要照例过去报丧。
还有的地方,报丧的人到亲友家门不能径自入内,必须要等在门口喊屋里的人,等到他们拿一铲子火灰撒在门外之后,才可以进门报丧。也有地方报丧俗规非常严格,丧家如果死的是男人,必须由房族侄子到亲戚家报丧,死的如果是女人,必须由儿子、女儿给外婆家报丧。报丧的孝男孝女必须头上裹白布、戴斗笠,手上拿一条白布巾,跪在娘家或外婆家人的面前哭报丧事。哭报完之后马上回家。当外婆家里派人来奔丧,走到村头的时候,孝男孝女必须跪在村边路口哭迎,哭着述说丧亲的悲痛,哭谢奔丧亲人的一路辛劳,并且给每人递上一条白布,叫做“孝布”。在东北一带,是用在门外悬挂纸条来报丧的。纸条数是以死者年龄的不同来确定的,一岁一条,另外加上两条,表示天和地。并且他们用死者性别的不同来决定悬挂纸条的位置,死者是男性则悬挂在门的左面,死者女性则悬挂在门的右面,人们一看到门口的纸条就知道这家死了人,死者的寿数,是男是女,就一目了然了。旧时有些广东地区的人常常骂那些行色匆匆赶路的人是“报死”,因为根据当地的报丧的习俗,报丧的人必须来去急速,不进人家的大门,只能在门外高声地喊叫,报过丧之后,讨一口水漱口,来驱除不详,然后就马上回去。在江浙一带,报丧习俗是用伞来暗示的。报丧的人带着一把伞去,把伞头朝上柄朝下,放在门外,来表示凶信。主人便要请报丧的人吃点心。然后,问清楚入殓的日期。最后,把报丧人用过的碗扔到门外,来表示驱邪避祸。在外地的亲人如果收到一封"焦头信"(信封的一角被烧焦),就可以知道这是报丧信。在浙江一些地方,死者的家属身穿孝服,准备好菜肴酒饭等在门外,烧一些银锭、草鞋等,这叫做“送无常”。无常,就是民间传说的勾魂的鬼。说是“无常”吃了菜肴酒饭,拿了银锭花费,又有草鞋可穿,就不会来打扰死者了。
由上一些可证,不管是哪种报丧习俗,都需要人们亲自或派人去到亲友家门口报丧,即“赴告”,报丧者须挨家挨户按照当地风俗进行报丧,必需见到人,讲清楚相关事情。可想而知,这样报丧很不方便,如果路途遥远、又逢战乱、天气异常等情况是对报丧者的人身安全很不利的,而且也会耗费很长时间。
“讣告”内容等规范:在古代是否发讣告要按死者年龄来决定,只有十六岁以上的男女才能发讣告,年幼的发讣告极为少见。
书面报丧除需遵守“赴告”里的礼俗外,还有丧葬文书的一些特殊规定。纸质报丧文书最晚在唐代时出现,据记载:讣文一般情况下,无论在选纸颜色、称谓用字、记述事情上,丧葬时间以及死者生前重要事件,担当职务上都需要一一记录下来,并且必须转发给死者的家亲眷属和朋友同事等要一一告知,但也要看地区的具体规范。
各地区不同的“讣告”报丧仪式:
例如,北京的人在写讣文时,通常只写死者生前所担任的职务和生计,而对生前所做的事情一概不写。在福建、台湾人只有大户人家才会用书写的讣文告知亲友,而一般普通人家则派人口报。他们忌讳用死、亡二字,所以被称“报白”或“赶生”。而在泉州是先口报,然后再出讣告。
由上可证,古代“讣告”报丧,在沿袭了“赴告”报丧的程序和礼仪上,加了语言和文字“讣告”,这让丧葬仪式显得更加规范和庄重,而且能把具体事项一点不落悉数让亲友知晓。“讣告”显示了古人对死者的哀思和敬重,也方便了人们对故人的了解。随着时代的变迁,现在主要都已“讣告”的报丧方式。报丧是人死后的第一个礼仪,早在周代就已经形成。这一礼仪,也是和亲友一起分担痛苦的一种做法。
(3)停灵
即将逝者遗体停放于灵堂,等待前来奔丧的亲友,在古代停灵有助于确定逝者是否真的死亡而不是昏迷假死。
临时搭制的灵棚、家中房间或殡仪馆的专用房间均可作为灵堂。灵堂内设死者遗像、供奉死者的供品、香、蜡烛、纸钱等。需要提醒的是,在暂时不能正式安葬死者的情况下,将棺材寄放在寺庙或殡仪馆等地,等待未来下葬,也可称作停灵。
(4)守灵
停灵期间,逝者的晚辈需在灵堂轮流守护逝者,接受并跪谢其他亲友的吊唁。在整个葬礼期间,死者直系以及亲近的晩辈,被称为孝子、孝女,他们需要穿不缝边的白色粗麻布褂子或衣服,腰系麻绳或草绳,脚穿草蛙,即为孝服。
(5)奔丧
若死者为士,死后的次日,丧主首先要向国君报丧。士为国君之臣,犹如国君的股肱耳目,彼此有恩有情,故应向国君报丧。国君得悉噩耗后,随即派一士前往吊唁,还要另外派人送助丧的物品。丧主到寝门外迎接,见宾而不哭。到中庭,吊唁者向丧主传达君命。丧主哭拜,叩首,捶胸顿足,但也有节限。通常是顿足三次为一节,共三节九次。然后,吊唁者离开。丧主到大门外拜送,哭泣时顿足,表明悲哀到了极点,同样有节限。在吊唁时,国君及亲友还要赠送一些衣被,目的是资助丧主顺利治丧,这些被称为“禭”。
周代礼仪规定,子女在外,如父母死,闻丧即应以哭答使者,然后详问父母死因,哭毕即着深衣戴素冠急归故乡,途中素食,凡过一处皆哀哭过境,到家则自门外号哭于堂上。如因残病、临产、生育等原因不能奔丧,则寄物以吊。历代,官员如遇父母大丧,一般皆须去职赴丧,朝廷重臣或身在军中者,皇帝有权诏令不奔。天子崩逝,自东汉始,往往对诸侯、守臣奔丧加以限制,以防止地方动乱。
在封建社会,不奔父母丧,是属于大不孝的行为。战国时,军事家吴起贪恋权位,母丧不奔,曾子与其绝交。汉代陈汤在等待升官调任之时,父死不奔丧,司隶奏告,也被狱论处。
一般的亲朋好友,则携帯礼品、礼金、挽联、花圏等从外地来参加葬礼。
《叹流水兮》无错章节将持续在六六闪读小说网更新,站内无任何广告,还请大家收藏和推荐六六闪读!喜欢叹流水兮请大家收藏:(www.663d.com)叹流水兮六六闪读更新速度最快。
本文网址:https://www.663d.com/xs/19/19997/11959982.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 https://m.663d.cc/19/19997/11959982.html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