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六闪读 > 历史军事 > 重生大宋征服史 > 第479章 清理洛阳官场

第479章 清理洛阳官场

推荐阅读:我在尊魂幡里当主魂都市不灭仙医我是如何当神豪的都市极品医神雏鹰的荣耀魇醒他比我懂宝可梦遮天记重生日常修仙修仙:开局从药童开始

    胜吉二十年四月十五,兴庆府召开七天之久的水陆法会暂时告一段落,随后一个月间,报恩寺、戒坛寺、承天寺等皇家寺院还有各种佛事活动,但各位西域、吐蕃、西夏的高德大德将不再登坛讲法,转为出入王公贵族私宅,接受在家居士的供养。
    德高望重的大宝法王一大早便提出来要到大胜法王曾经居住的一品堂居住一段时间,梁太后虽然惦记着给沈方教训之事,但大宝法王移驾之事,非同小可,她自然应当在旁边护持,于是便领着梁乙埋、罔萌讹等亲信早早地在一品堂守候。
    一品堂虎级供奉以下三十一名供奉除了有差使之人外,全部在一品堂内守候。令梁太后感到不快的是如今一品堂的牌面虎级供奉苦大师居然以闭关为由拒绝了与大宝法王见面的机会,甚至连她亲自求见,都没有得到任何回应,只能看到禅房之内那枯瘦的身影。
    对于苦大师的怨气,梁太后心中也略有所知,原本苦大师就是一品堂第一人,自从大胜法王来到一品堂,获得了整个一品堂的控制权,苦大师便明里暗里与大胜法王对抗,甚至连大胜法王的双修伴侣池孜丽丹都不惜得罪。大胜法王圆寂之后,面对空下来的龙级供奉的宝座,苦大师自然已视为囊中之物。梁太后虽然不懂武艺,对各这些供奉的修行却看的极重,在她看来,只有达到入大胜法王一般的境界才能配得上龙级供奉的超然地位。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苦大师已经有一个多月没有听候梁太后的差遣,而他在一品堂内的地位崇高,也没有一个人敢来指责他的不是。
    梁太后心中还有一个奢望,若是大宝法王同意接任龙级供奉,那无论对于整个大夏、皇室,还是一品堂而言,都是极重要的喜事,所以当她听说今日大宝法王要来一品堂小住之时,便放下所有的事情,来此等待。
    巳正时分,法螺齐响,头戴僧侣帽,身穿白色僧裙的三十二名喇嘛开路,大宝法王端坐在法座之上,由三十六名党项贵族抬床,却吉多吉、旺安、村波索南坚赞和米拉日巴四位尊者扶床,三十二名喇嘛断后,大宝法王的仪仗沿着铺满鲜花的天街,来到了正阳街。而后往西行走大约二百丈,自中书省向北拐入宫右街,前行三百丈抵达一品堂。
    此时一品堂对外名称为“内狱缉事院”,乃是专职进行谋逆罪犯、江洋大盗和落罪官员缉拿法办的秘密机构,归梁太后直接指挥,不受朝廷百官约束。因内狱缉事院中议事堂有西夏开国重臣野利仁荣手书“一品”二字的门匾,而被部分权贵称之为一品堂。对于一般的兴庆府官员和百姓而言,与内狱沾边的“内狱缉事院”更加恶名昭著,手持“内狱缉事院”的腰牌,上可捕官,下可逮民,一旦被“内狱缉事院”的差人抓入内狱,便在阎王殿里挂了号,死字只有早晚区别,而绝不会错过。
    自天赐礼盛国庆元年(注:西夏惠宗李秉常年号,1069年),梁太后正式启用一品堂的新腰牌,共分为四种制式,龙级供奉使用金制腰牌,正面为一品二字,背面为浮雕金龙;虎级供奉使用银制腰牌,正面为一品二字,背面为浮雕银虎;狼级供奉使用铜制腰牌,正面为一品二字,背面为浮雕铜狼;一般武士使用铁制腰牌,正面为一品二字,背面为浮雕鹰犬,取捕拿守护之意。
    只要出示一品堂腰牌便可以调动衙役从事缉捕差使,所以这些年一品堂的名号日渐隆盛,假以时日必然可以取代“内狱缉事院”在西夏官员百姓心中的凶恶名声。
    一品堂中,大宝法王为梁太后等西夏权贵宣讲了《摩诃摩耶经》(注:即《佛升忉利天为母说法经》、《佛临涅槃母子相见经》,简称《摩耶经》)。
    《摩诃摩耶经》共分为上下两卷,上卷叙述佛上升忉利天为生母摩诃摩耶说法,令其证得须陀洹果。摩诃摩耶述及五道生死之相,并赞叹佛陀。佛又说明生死根本在于三毒之理。其后,佛下三道宝阶回归祇洹精舍,而受到波斯匿王等人欢迎。下卷叙述佛游化诸国,后于鸠尸那竭国娑罗双树间入涅槃。当时摩诃摩耶感得五衰五恶之梦,遂从天上来佛所。尔时佛以神力开启金棺与她诀别。卷末则记载阿难回答摩诃摩耶所问,述及有关佛陀对于佛灭后一千五百年间,正法住世问题之悬记。
    大宝法王在这种场合专门宣讲《摩诃摩耶经》,除了此经有宣扬母慈子孝的寓意之外,还有极深的用意。
    梁太后感念儿子这几日迷恋沈方的奇谈怪论,便开口问道,“顶礼大宝法王,佛陀灭后五百年为正法时代,后一千年为像法时代,之后便是末法时代,如今佛陀已涅槃一千五百年,在这末法时代,如何精进修佛?”
    “摩诃摩耶夫人偈言:一切皆归灭,无有常安者,须弥及海水,劫尽亦消竭,世间诸豪强会必还衰朽,我子于往昔,勤苦集众行,故得成正觉,为众说经藏,如何于尔时,皆悉潜没尽,呜呼生死法,可畏可厌离。梁施主,此偈是言佛法于末法时期已深入大海,此海非东土之海,亦非人间苦海,乃是藏识海。何谓藏识海,乃是佛陀得正等觉之所在,为众生皆可渡,皆可得之殊胜秘境,唯有虔心向佛者,方可与藏识海中领悟佛法之真谛。贫僧命之为伏藏,末法时代,邪师如恒河沙数,只有依止上师,与上师心口相应方能获得佛法精要。”
    “皇帝这几日执迷于外道,每日精研大食、罗马文字,老身劝止再三,皇帝依然不从,请法王垂怜护持,传我令其精进佛法之法。”
    大宝法王闭上眼睛,不一会儿两行泪水流了下来,梁太后等人不明所以,皆俯首恳求大宝法王开解。
    “梁施主,贫僧感念佛法末世,外道横行,火枪之物本是专事杀生之物,由东土外道首倡,未有一年便传遍各国,贫僧弟子却吉拉杰精研佛法数十载,已有六感神通,依然无法抵挡火枪之利,纵使外道猖獗,也难免害人害己。沈施主如今在内狱不思悔改,继续以外道邪说蛊惑皇帝陛下,其心只为昌其外道,令佛法无容身之地也。贫僧感念不久之后,大夏、大周、大辽生灵涂炭,不知多少健儿因火枪死于非命,又不知多少百姓因外道而失去土地财产,故有所感。”
    罔萌讹被激的目眦欲裂,大声喊道,“法王仁慈,不愿杀生,可是这贱种贼心不死,把主意打到了陛下身上,我这就去把他抓出来砍了脑袋!”
    太宝法王睁开了眼睛,两道白光从眼睛之中射出,“将军,砍掉一个人的脑袋容易,你又如何除掉人们心中的贪念。皇帝陛下励精图治,所谋者皆是易得易成之法,置祖宗成法不顾,有此贪念,砍掉沈方的脑袋,自然又有其它邪师为名利而来蛊惑。”
    梁太后眼中寒光一闪,为了李秉常未来能够安稳亲政,现在就需要将其禁足,还有李喜儿,尽快得送到青唐,出去跑了半年,不仅引回来一个灾星,而且把儿子也带坏了,堂堂帝王,居然侍奉一个外道如此恭敬,这件事若是传了出去,党项贵族中还不知道会翻起多大的乱子。
    在场的堂项贵族亲眼见到了大宝法王的异相,亲身体验了大宝法王不问而知的他心通,又感念大宝法王悲天悯人的菩萨胸怀,无不感激涕零,心悦诚服地再三跪拜。
    ~~~~~~
    内狱天字监牢,沈方讲完最后一段内容,看到李秉常一脸不快的样子,“李哥儿,今天你心事重重,可否讲给我听?!”
    李秉常犹豫了片刻,开口说道,“我担心给先生引来横祸,昨日,我与母亲大吵一顿,先生也知道大宝法王这几日就在兴庆府,只怕母亲会借大宝法王的势力来给先生施压。因为大胜法王之事,我母亲一直视先生为大夏的敌人,这次又因为我向先生学习理学之事,让我母亲对先生意见极大。而且,这次喇荣宫除了大宝法王之外,还来了四名尊者,六十四名上师,侍者无数,他们来势汹汹,必是为寻仇而来。”
    对于夏惠宗李秉常的经历,沈方也知道一二,这位西夏第三任皇帝,一直生活在梁太后的阴影之下,因为崇尚汉学,施行汉礼而与梁太后渐生龌龊,时而亲政,时而被囚禁,最终忧愤而死,死时年仅二十六岁。如今李秉常年仅十来岁,便与梁太后有了争执,看来这段历史因为自己的到来已经有所改变。
    “你母亲崇尚佛教,尊崇大宝法王,这是好事。那么,你能告诉我,为什么吐蕃人、党项人信奉佛教,而大周却信者极少?”
    李秉常来了精神,“这个我知道,以前听上师说过,吐蕃、党项乃天选之地,所以佛法才会兴盛。汉人野蛮自私~”李秉常突然想到沈方、章惇也是汉人,后面的话便说不下去。
    沈方呵呵笑了起来,“那么,李哥儿知道佛法发源于哪里么?”
    “天竺。”
    “没错,李哥儿知道现在天竺修行佛教的人也少了,绝大多数天竺人改修婆罗门教。”
    “哦。”李秉常沉默了。
    “佛陀也是从婆罗门教开始修练,菩提树下,佛陀证悟成佛后,到了一个名叫鹿野苑的地方,为曾经跟随他修行的五个侍从宣讲四圣谛。即:此是苦,此是集,此是灭,此是道。苦当知,集当断,灭当证,道当修。苦者我已知,集者我已断,灭者我已证,道者我已修。这便是初***,事实上,早期的佛教有许多内容与婆罗门教类似,为了辨别佛法与婆罗门教等外道的区别,佛陀依据四圣谛,列出了佛法的四个标准,也叫四法印:诸行无常、诸漏皆苦、诸法无我、涅槃寂静。凡是符合这四法印的,便是佛法,否之,便是外道。”
    “佛法在天竺只流行了一段时间,即使佛陀在世时,婆罗门教亦占着主流,佛陀灭度之后,佛法便渐渐失去了吸引力,而与此同时,吐蕃、三佛齐等地反而成为佛教昌盛之所。”
    “佛法与佛教并不相同,佛的梵文意思便是智慧,所谓佛法便是智慧的方法,谁能说自己不喜欢智慧,所以人人都有佛法的根基。但佛法的智慧也决定了原始佛教很难传播,因为一般百姓很难听懂,佛陀在世尚不能让闻者生信,何况佛灭度之后。所以当佛法传到吐蕃、三佛齐等地时,佛法便和世俗结合在一起,成为了佛教。这里的佛教也有两层含义,一层是佛陀的教育,象大宝法王的喇荣宫里面便有专修五明的僧人,另一层则是佛法的仪轨和规矩,建佛寺,修佛像,献贡品,以为这样便可以得到佛的加持,难道佛是贪财、贪图这种形式之人?而那些仪轨和规矩更是得了皮毛,失了佛法的本质,四法印中有诸行无常的说法,难道礼佛还必须有一定的规矩?这个规矩又是何人所设?佛在世时,又有何规矩?”
    “有了这些基础,便容易解释佛教为什么在吐蕃人、党项人容易信奉。人们生活艰难,便会想方设法改变现状,但吐蕃、党项处于苦寒之地,生活不易,改变更无从谈起,人们就会渐渐地把希望寄托于佛教之上,认为此生的不幸乃是前世造的恶业所致,而为了下一世转成一个好人家,今生便要多吃苦,多做善事。这种寄希望于来世的想法,未尝不是对今生失望的表现。若是有机会改善百姓的生活,有多少人还会把未来寄托在虚无缥缈的来世之上?理学便是为了改善百姓生活而生的善法,也是真正的智慧之法,真正的佛法。”
    沈方对佛法的论述又一次改变了章惇对佛法的认知,记得上一次谈论佛法还是在洛阳邵雍处,这次仅仅是为了开解少年皇帝李秉常,沈方便又对佛法进行了引申,章惇收获自然菲浅,但是李秉常、李喜儿兄妹却听不大懂,只是隐隐约约觉得沈方讲的有道理,但他们还是改变不了从小养成的习惯。
    “先生,难道佛教教人多行善事,少做恶事,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对么?!”李秉常疑惑道。
    “当然对,可是哪一个宗教又教人杀人放火呢?所有的宗教都在教人为人处世的方法,但这些和智慧的方法又有什么关系?佛陀悟道,悟的是究竟智慧的道,而不是这些为人处世的具体方法,这些具体方法自从人类诞生之后,便存在于每个人的经验之中,便是动物也有舐犊情深,也有舍己为人,如果连这些基本要求都达不到,真是连畜生都不如!”
    【玛尔巴】
    玛尔巴(1012—1097),本名却吉罗追,是藏传佛教噶举派的创始人,藏传佛教史上著名的译经大师。
    本文中的大宝法王玛尔巴,乃是虚构的人物和情节,与历史上玛尔巴有出入。喜欢重生大宋征服史请大家收藏:(663d.com)重生大宋征服史六六闪读更新速度最快。到六六闪读(www.663d.com
    看剑来

本文网址:https://www.663d.com/xs/19/19502/11690814.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 https://m.663d.cc/19/19502/11690814.html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