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六闪读 > 历史军事 > 重生大宋征服史 > 第443章 黄金珠宝献官家

第443章 黄金珠宝献官家

推荐阅读:我在尊魂幡里当主魂都市不灭仙医我是如何当神豪的都市极品医神雏鹰的荣耀魇醒他比我懂宝可梦遮天记重生日常修仙修仙:开局从药童开始

    沈方与张天端仅用了一息时间,便从快要倒塌的五凤楼的底层,飞纵到顶层,踩在残破的地板之上,响起支呀呀的声音,这座历经战火的阁楼转瞬之间便要覆灭。
    两人抬眼望去,看到与李衍庆旧宅相同的顶梁,只是这顶梁如果拆掉,只怕整个五凤楼便化为一片瓦砾,不过以两人的修为,只需用真气护住全身,便可顺利脱身。
    “师父,你来动手?!”
    “你这小子,倒会省事儿,你来吧,万一把事办砸了,为师也可以补救一二。”
    沈方嘿嘿一笑,轻身一纵,跳到了顶梁之上,然后将真气贯注到食指与中指之上,从顶梁一端沿着顶梁一寸一寸地戳了过来。那坚如铁石的香樟木便似豆腐似的,被戳了一个个深洞,沈方用力极为精致,在可能触及到隐藏之物的深度便收了内劲,不至于损坏宝物。
    待试探到顶梁的中部,沈方感受到不一样的触感,知道已找到了藏宝所在,为了避免出现遗漏,他按纳住激动的心情,继续将顶梁探查完毕。
    最终沈方确认只有中间一处藏有宝物,他化指为掌,将内力灌注在手掌之上,手掌经过之处,便似利刃将香樟木劈开,似乎比斧刨还快几分。
    很快,沈方便将一油纸包裹的狭长宝箱取了出来,此宝箱长约两尺,宽高各五寸,从油纸后面接触的质地来看,宝箱极为坚硬,似用名贵檀木所制。
    沈方一手提着火把,一手夹着宝箱从顶梁跳了下来,顺手把火把插在旁边围栏卡座之上。
    沈方将宝箱用随身携带的昌国精布包裹起来背在身后,“师父,这五凤楼呢?是拆了还是烧了?”
    “烧了吧!”张天端说完此言,便把火把扔在了旁边的杂物之上,天干物燥,这座存在不知道多少年的楼阁终于被点燃。
    沈方与张天端从窗户中跳了出来,飞纵到刘坛主等人面前,张天端沉声道,“刘坛主,此间事已了,你命人将这座五凤楼和附近的废墟全部夷为平地。”
    “谨遵教主令旨。”刘坛主根本不敢抬头与张天端平视,更不关心沈方身后背着是何宝物。
    沈方从怀里取出一物,递了过来,“刘坛主,这是一万两银票,拿下去给各位兄弟分了,这二十两黄金是给你个人的奖赏,记着今天之事,就当没有发生过,若是有人来打探,将来人的底细盘清楚,报给岳丈大人。”
    刘坛主大喜,接过黄金和银票道,“谢沈公子赏赐,属下必将此处列为我教禁地,任何人休想打探分毫。”
    张天端无奈地笑道,“方儿,你又坏我教内的规矩,光明圣教摊子这么大,要按你这种赏法,便是将你昌国沈家搬空都不够。”
    “岳丈大人,刘坛主他们这几日也颇为辛苦,就算是破例吧。”
    张天端点了点头,便接过一个教众递过来的缰绳,翻身上马。
    沈方也翻身上马,与张天端辞别众人,借着月光向南急驰而去。
    刘坛主将黄金和银票放入怀中收好,朗声道,“教主和沈公子体贴众位弟兄,每位弟兄赏银二十两,众弟兄听令!”
    教众们听到有如此高的赏金,都喜出望外,齐声应是。
    “五凤楼从此将是我光明圣教的禁地,方圆十里非教众不可靠近,明日刘某便与孙、李两位员外交涉,将附近的土地全买下来。”
    沈方、张天端骑行了一夜,才在泽州晋城县找了一落脚的酒店,名曰“客来酒店”,两人倒是尚有精神,只是胯下骏马需要补充豆料,休整一番。
    沈方、张天端吃过早饭之后,让店里的伙计开了两间上房,在安顿好伙计勿要打扰之后,沈方关好门窗,将狭长的宝箱放到了客房圆桌之上。一路奔波,这时,他们二人才有心情查看宝箱中的宝物。
    宝箱上面的铜锁被沈方用内力崩开,沈方打开宝箱之后,里面便散发出夺人心魄的宝光,这宝光源自于一颗拳头大小的夜明珠,夜明珠的光芒照射到宝箱之中的其它翡翠、玛瑙、各色宝石之上,折射出五颜六色的璀璨霞光,其中每一颗珠宝都远比从李衍庆旧宅中得到的珍贵。
    在宝箱的一头,沉睡着一个深青色、方圆四寸的玉石,沈方的目光越过这些光怪陆离的珠宝,死死地盯着这个在后世失踪上千年,又“重现”许多次的传国玉玺。
    沈方将这块传国玉玺拿了起来,上手之后冰冷的玉玺略有些沉重,看这玉质很明显是蓝田水苍玉,深青色玉胎之上,有一些不规则的班纹,至于传说中的传国玉玺乃是由和氏壁雕成,只是后人的猜想杜撰。这个传言流传之广,让无数人信以为真,始作俑者乃是北魏时期的崔浩,他在《汉纪音义》中写道:传国玺,是和氏璧作之。——他是第一个写这个段子的人,此时距离“传国玉玺诞生”已经有五六百年了。
    沈方将传国玉玺翻传了一下,看到了虫鱼篆书写的八个大字,“受命于天,既寿永昌。”这八个字传说是由李斯所书,以作为“皇权天授、正统合法”之信物。表达了一层意思,既然我顺应天命,当了皇帝,就应该使黎民长寿、国运永久昌盛。至于后世流传的“受命于天,既寿且康。”“受命于天,皇帝寿昌。”皆系仿伪之作。
    沈方看到传国玉玺之上并没有黄金镶嵌的痕迹,忍不住了笑了起来。
    “方儿,何故发笑?”张天端见沈方看到传国玉玺之时并没有什么情绪的变化,查看一番后反而乐不可支,不禁想到,难道这传国玉玺也有造假不成,与这么多稀世珍宝在一起,其价值定然不菲?
    “徒儿是笑后世人以讹传讹,东汉时期的卫宏提到‘王莽篡位,就元后求玺,后乃出以投地,上螭一角缺’,明明已经说明是汉元后王政君将传国玉玺摔落在地时,玉玺背面五条螭龙中,有一条螭龙一只龙角被折断。而且班固在《汉书·元后传》也只说元后(注:即王政君)赌气把传国玺丢地上了,没说摔坏的事,如果真是缺了一角,并用黄金补齐,如何能不记录在史书之上?可是后世之人却因为《吴书》中关于传国玉玺‘方圜四寸,上纽交五龙,上一角缺。’的记载,误以为玉玺缺了一角,并用黄金镶嵌。”
    张天端听的有些头疼,他皱眉道,“那这玉玺倒底是不是秦始皇传下来的传国玉玺?”
    沈方将玉玺翻了过来,指着其中一条残缺一角的螭龙说道,“师父,你看这不正好缺一螭角,应是秦始皇传下来的传国玉玺无疑。”
    张天端松了一口气,心想还好没白活一场。
    沈方将传国玉玺递给张天端,张天端接过冰冷的玉玺翻来复去仔细查看一番,指着其中几行方字说道,“方儿,这几行字颇为碍眼。”
    沈方看到张天端所指的字样,不禁笑道,“‘大魏受汉传国玺’,这七个字乃曹丕废掉献帝,建立魏国时,让人刻上去的,以显示其非‘篡汉’,而是汉献帝‘禅让’。‘大晋受魏传国玺’,这七个字乃是四十五年之后,司马炎依葫芦画瓢,刻在另外一边,实在没有什么新意。‘天命石氏’这四个字乃是后赵石勒别出心裁,在侧面加刻上去的。”
    “那我们刻些什么?”张天端笑道。
    “师父既然嫌这些字碍眼,不如全部除去吧。”
    “只怕会损伤了传国玉玺的玉质。”
    “无防,反正是我们自家使用。”
    张天端见沈方毫不在意,便动用内力在传国玉玺之上抹了几下,后人加上去的字样便消失无踪,还好他用劲儿巧妙,不细看倒也看不出来。
    沈方皱着眉头看着抹掉字迹后的传国玉玺,后悔道,“师父,抹掉之后凹进去三条,不好看了,好在印迹不会受到影响。”
    张天端也心情大坏,后悔不已。
    “师父,这些珠宝你全部收好吧,有你来保护玉玺,必然万无一失。”沈方将桌上的珠宝连同传国玉玺全部用昌国精布包了起来,塞给张天端。
    张天端笑骂道,“方儿,你还真是家大业大,不把这些珠宝放在眼里,这些珠宝的价值远在后唐重宝之上,只怕每拿一颗出去,便会引起江湖纷争,你却一股脑全塞给我,连点都不点一下。”
    沈方笑道,“一些身外之物,只要手中有枪,什么样的珠宝抢不来,而且,这些珠宝也没有什么实际用处,后唐便是坐拥重宝,又有传国玉玺还有这些价值连城的珠宝,最后不也国破人亡。”
    沈方想了想,“出来一趟不容易,便捡两个给可儿、茹儿吧。”
    张天端把包裹打开,沈方从里面挑了两颗约有二十克拉的钻石,然后又找了两个红宝石。张天端也没有问沈方后面的红宝石是为谁准备,见沈方没有再取宝物的意思,便把珠宝全部包裹起来。
    宝箱经过一番搜刮,已空空如也,只在宝箱底部有一封书信,历经这么多年,仍然保存如新。沈方拿起书信,略一翻看,便明白了传国玉玺出现在此处的来龙去脉。
    这封书信的作者乃是后唐最后一个皇帝李从珂,李从珂在信中先介绍了一下自己的经历,他本姓王,字二十三,乃是镇州平山县(注:今河北省平山县)人。自幼丧父,与母亲魏氏相依为命。乾宁二年(注:895年),李嗣源率军攻取平山,俘虏魏氏母子,并将魏氏纳为妾室。当年时李从珂年已十岁,被李嗣源收为养子,取名为李从珂。
    李从珂端谨稳重,沉默寡言,而且相貌雄伟,勇猛刚毅,深受李嗣源喜爱。后来,李从珂随李嗣源南征北讨,以骁勇敢战著称,颇得晋王李存勖的称赞。天祐十八年(注:922年),后唐庄宗李存勖率军和后梁军队在黄河岸边交战,在梁军退却时,李从珂率领十几名骑兵混在敌人当中和他们一起后退,等到抵达敌人的营寨大门时,李从珂大喊一声,杀死几个敌兵,然后用斧头砍下敌人的瞭望杆从容回到自己营寨。庄宗李存勖见状,大叫:“壮哉,阿三!”立即让人拿酒来,亲手赐给他一大杯。庄宗李存勖本人总喜欢冒险作战,李从珂的举动使他极为振奋。
    长兴二年(注:931年),李从珂被授予左卫大将军。不久,恢复检校太傅、同平章事,行京兆府尹官职,担任西京留守。长兴三年(注:932年),晋升为太尉,调任凤翔节度使。长兴四年(注:933年)五月,封为潞王,封邑就在潞州。
    长兴四年(注:933年),闵帝李从厚即位后,对李从珂倍加猜忌。诏令李从珂离开凤翔,改任河东节度使。李从珂接到诏令后,颇感不满,于是下定决心,自凤翔出发,举兵反叛。
    应顺元年(934年),潞王李从珂自凤翔出发,起兵反叛。面对朝廷派来的重兵,李从珂站在凤翔城头上,三下五除二,将上身的衣服脱掉,露出身上的一个个伤疤,然后站到了城墙上,大哭着说:“我自小就跟随先帝出生入死,身经百战,满身创伤,才有了今天的江山社稷;你们大家跟着我,这些事都看在眼里。现在,朝廷宠信佞臣,猜忌自家骨肉,我究竟有什么罪要受此惩罚啊!”在生死关头,李从珂哭得声泪俱下,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使许多攻城的军士动了恻隐之心,转而支持他,先后劝降曾经的部下羽林军指挥使杨思权、都指挥使尹晖等攻城将领,并趁机一举击败李从厚派遣的所有军队,随即拥兵东进,兵锋直指都城洛阳,登基做了皇帝。
    李从珂登基之后,面临一个烂摊子,内、外库俱无多余的财富,甚至连起事将士的饷银都发不了。后来经过两年多的经营和搜刮,李从珂终于搜集了足够的金银珠宝,但已经迟了。石敬瑭向契丹割地称臣,清泰三年九月,契丹主亲自率军五万增援石敬瑭,但因联军各怀鬼胎,致使大败于团柏谷,死伤万余人。李从珂知道事有不济,便将金银珠宝安排死士保管,并将传国玉玺及稀世奇珍藏于潞王封邑的上党县(注:后来的隆德府)五凤楼,以图东山再起。这封书信便是写于团柏谷兵败之后,后唐将兵已无心恋战,便是再多的金银珠宝仓促间也无法招募、训练足够的兵士与契丹大军相抗衡,李从珂只好出此下策。
    选择将传国玉玺藏于上党县五凤楼的原因,除了身为潞王,他在此地尚有根基之外,还有两个原因,一是潞州乃是唐玄宗李隆基龙兴之地,景龙四年(注:710年),李隆基从潞州回到京师长安,并于两年后登基为帝;二是天祐五年(注:908年)五月,晋王李存勖在潞州开始了灭亡后梁的第一场战役。李从珂认为他身为大唐正统的继承者,又曾经有潞王的封号,若在潞州起兵,借助潞州易守难攻的优势,可以取得东山再起的机会。
    至于三个月后,洛阳陷入敌手,李从珂与太后、皇后、太子自焚于玄武楼,便是此信所无法预料之事。喜欢重生大宋征服史请大家收藏:(663d.com)重生大宋征服史六六闪读更新速度最快。到六六闪读(www.663d.com
    看剑来

本文网址:https://www.663d.com/xs/19/19502/11690778.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 https://m.663d.cc/19/19502/11690778.html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