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六闪读 > 历史军事 > 重生大宋征服史 > 第334章 纯元子出手条件

第334章 纯元子出手条件

推荐阅读:大海无垠我在尊魂幡里当主魂都市不灭仙医我是如何当神豪的都市极品医神雏鹰的荣耀魇醒他比我懂宝可梦遮天记重生日常修仙

    胜吉二十年正月初二,寒风凛冽。
    连续两夜的烟花在京城的主要街道都留下了烟花碎屑及一片片灰黑色的焦土,整个京城只有内城西门梁门至外城西门万胜门之间三里长的街道被连夜打扫地一尘不染,新辅的黄土从梁门直接延伸到万胜门外五里之远。
    今日是延庆、秦凤、熙河经略安抚使宋国公沈括、梓州、夔州、荆湖南北两路经略安抚使平西侯王韶率军出征的吉日。自一大早起,晋王柴灏便代表柴勐率领文武百官,祭拜天地、祖宗之后,从梁门出发,乘着御辇,将沈括、王韶两人送到万胜门外。
    万胜门外五里,两只军容齐整,背着火枪的禁军已列队完毕,只待一声令下,便整装出发。
    沈括、王韶两人跪别柴勐的銮驾后,便翻身上马,带着手下的军队向西而去。与官员同僚告别的话在昨日的元旦庆典之上已说过,此时倒也省了许多时间。
    晋王柴灏从御辇下来,换了一匹健马,护送着銮驾回宫。如今柴勐春秋鼎盛,他代表柴勐送大将出征,不得不乘坐御辇,出征礼毕,他如果继续乘坐,虽然也无可指摘,但是他那两个兄弟便会有机可乘,说不定在什么时候,便会成为一件罪状,莫说他现在还不是太子,既使已经是太子,只要还没有登上帝位,便会随时有可能被一撸到底。
    文武百官们见柴灏骑上骏马,便纷纷过来行礼。柴灏表面露出谦逊的神色,内心却暗自心喜,正在他志得意满之时,他看到远外有几个人并没有过来,他定睛一看,却是沈方、庆国公张天端及本应与沈括一同出征的章惇等人。
    柴灏与文武百官打完招呼之后,便纵马向沈方等人而来。来到三人近前之后,柴灏先与张天端打了一个招呼,才好奇地问道,“章相不是应该随宋国公前往延庆路么,怎么还留在京城?刚才本王就觉得似乎少了一个人,一时糊涂竟忘了章相。”
    “昌国还有一批军用物资没有运输过来,受宋国公委托,章某在京城等待那批货物,再有几日便到了。”
    “可是火枪?”
    “正是。”
    “可否给本王匀上几支?”
    章惇露出为难的神色。
    柴灏哈哈大笑起来,“章相勿要为难,本王只是与章相开个玩笑,前几日官家刚把火枪收回去,如今本王再从章相这里得到,官家知道了,少不了又得责罚本王。宋国公与本王已有约定,子矩应该知道吧。”
    沈方笑道,“知道,晋王的那十条海船用不了几日便改装完毕,为了保护海船的安全,免受海盗的偷袭,每条船上都配了十把火枪。”
    “好,好!具体事项便让李管家与贵府沈管家联系。”柴灏见沈方一点也不遮掩直接把火枪之事也说了出来,便含糊道。
    等柴灏护送着銮驾远去,看到左右并无外人,沈方笑道,“章学士,你这睁着眼睛说瞎话的功夫,沈某佩服。”
    章惇也笑了起来,“不然我怎么说,就说留在京城陪二公子?!”
    “那批军火有两浙路禁军护送,兵部登记之后,便由兵部直接派禁军发往延庆路,到时候章学士若还是留在京城,又做何解释。”
    章惇含笑不语。
    “章学士,莫非你早有计较?”沈方奇道。
    “章某虽不能象国士一般计算十步百步,但谋划几日的事情又有何难。”
    “和你们这些大学士一起办事就是好,省得我费心,走吧,让京城乱起来。”沈方双腿用力,胯下骏马向东急奔而去。
    “庆国公,我们也回吧。”章惇拉过马头,不紧不慢地向万胜门方向驶去。
    沈括、沈冲二人一离开京城,沈方便再无顾忌,纯元子、李大路等人的好路子便走到了尽头,张天端等王寿光来了京城之后,便会与王寿光等人一同先行前往西京洛阳,在那里与沈括交接之后,便会在洛阳等待沈方的好消息。
    沈括、王韶两人经略的方向一个在西北、一个在西南,两人约好到洛阳拜文彦博、富弼、司马光等重臣之后,再分道扬镳。王韶自洛阳南下,经南阳、襄阳,到达江陵府(注:荆州),他的经略使司衙门便准备设在荆湖北路的路治江陵府。而沈括则需要在西京洛阳,统筹京西北路(注:路治河南府,今河南洛阳)、河东南路(注:路治隆德府,今山西长治)、京兆府路(注:路治京兆府,今陕西西安)三路的辎重运输事宜。
    所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朝廷为本次伐夏攻略准备的粮草如今已足够支撑一次灭国之战,但战事一起,这些粮草、盔甲、兵器、蔬菜瓜果、药材棉布都需要运往战场前线,并随着大周的兵锋不断地向西夏的腹地延伸,除了这些粮草辎重外,还有昌国沈氏最新生产的火炮。
    自隋文帝修建广通渠,从长安引渭水至潼关入黄河,与通济渠,永济渠首尾衔接,粮草辎重便可以通过水路运往长安。大周立国以来,对广通渠旧道进行了修缮,但由于黄河泥沙淤积,年久失修,每年可供漕运船航行的时间极为有限,大军行进需要源源不断地物资供给,改建从洛阳到西安,西安到延州、秦州等地的官道便成为当务之急。
    这几条路线原有的官道乃是一丈宽的土路,一遇雨季便会便成一片泥泞,如今水泥技术已经被工部所掌握,按昌国沈氏提供的混凝土配方,修建水泥官道,已成为朝廷的一项新政,大周各路在缴纳当年税赋之时,已按朝廷订下的章程预留了足够的银钱。京西北路、河东南路、京兆府路三路军政虽然不归沈括节制,但为了西北边事,柴勐专门赏了沈括一个京西北路、河东南路、京兆府路三路巡察的临时差事,沈括代表朝廷监督官道的改建工作。
    如今,西夏与大周接壤的共有延庆路、秦凤路、熙河路、河东北路、新云路五路,其中河东北路有黄河天险,新云路长年与北辽、西夏对抗,战备充足,在本次与西夏的国战中,负责防御和牵制。在剩下的延庆路、秦凤路、熙河路三路中,由于延庆路离西夏国都兴庆府(注:今银川)不过四百余里,西夏国调集了重兵对延庆路进行防备,本次西夏攻略的首战便极为重要,沈括已定下了不轻易言战,若战必求大胜的攻夏方略。
    根据他的方略,自胜吉十九起开始,延庆路、秦凤路、熙河路已采取的守势,并采取的焦土政策,宁肯将三路与西夏交接之处的所有土地全部荒芜,也不能让西夏人从大周再抢到一粒粮食。八月间,西夏骑兵开始沿着边境线进行袭扰劫掠,得到的却是坚守在城堡中的大周禁军的利箭射击,除此之外便一无所获。
    章衡、尤启甲二人于胜吉十九年十一月二十四日带着二千二百只火枪回到京城后,其中一千只崭新的火枪便交给了殿前都指挥使司,用来保护宫禁,而另外一千只崭新的火枪及两百只泡过海水的火枪则交给了兵部。
    兵部在得到造枪技艺后,立即组织京城所有的工匠进行火枪的制造,缺乏昌国的炼钢技术、冬天也无法使用水力车机,只是枪管一项便难住了所有的工匠,虽然使用更多的往复式风箱,使用更好的焦炭可以提高些许温度,但炼出的钢铁所浇铸挤压的枪管却达不到昌国火枪的强度。十个中倒有一大半直接炸了膛,白白得伤了几个工匠。
    尤启甲气得直骂人,结果学习造火枪技艺的工匠委屈地说,即使在昌国,火枪管的优品率也很低,昌国这些火枪是从十个火枪管中优选出来,精细打磨后才安装到枪托之上。他们能在这么短的时间造出枪管已经竭尽所能。
    尤启甲听着直冒冷汗,按照这样的制造方法,一天只能造十来支不说,成本也高达八十贯,倒比买一个昌国产的火枪还要费钱。当尤启甲将造枪所需要的经费帐册报给兵部尚书之后,立刻被骂了个狗血喷头,昌国造的火枪五十贯一支还包括运输,而尤启甲所报的费用里面并没有考虑那些焦炭、铁材等材料的运输成本,也没有包括建设兵工厂的开销。只材料的损毁、匠人的工钱、匠人受伤后的抚恤金便占了七成之多。更气人的是,费那么大的工夫,伤了那么多的工匠制造出来的火枪,在射击精度上面远远比不上昌国制造的火枪。
    而那些昌国制造的火枪,其中有几十支乃是兵部自己带去的工匠亲手所制,同样的工匠,同样的工艺,制出来的火枪质量却不相同,这让整个兵部上下无法接受。在这些工匠看来,虽然昌国兵工厂的机器品种多一些,但大多是一些辅助机器,能减轻工作量而已,能用机器造出来的,用手工自然也可以造出来,除此之外,便是钢铁的质量。他们在昌国时,也参观了沈氏钢铁厂,对铁矿石到铁材的整套流程了熟于心,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难道昌国实行了血祭之术,因此术邪异,并未如实以告?!
    不少工匠同时想到了过去铸剑师以身炼剑的的壮举,但是他们自然不可能献出自己的生命,当一些流言传入尤启甲的耳朵之后,尤启甲惊喜之余,连忙向兵部主官汇报,次日,便从刑部死囚牢里押来一个北辽奸细,直接扔进熔炉之中,果然这一炉的钢铁成色极好,优品率颇高,几乎达到了昌国的水平,而射击精度也几乎可以与昌国生产的火枪相比。
    当这个配方被一传十、十传百地流传开之后,昌国沈氏在这些工匠们的心里已成了魔窟一般的存在,昌国那两千支步枪上面不知道有多少亡魂,而这些亡魂又有多少是无辜百姓?!
    也许是血祭起到了效果,血祭后的第二炉钢铁也比较成功,这个结果让工匠们稍微安心一些,不然以装备大周数十万禁军的需求,这大牢里面的死囚犯都不够消耗。
    兵部造火枪的技艺渐渐稳定,但是成本依然高于昌国步枪的售价,而造枪的速度也跟不上边军的需求。正在这时,昌国公(注:此时沈括刚到京城,还没有被封为宋国公)沈括向朝廷申请火枪六千支,以装备西夏前线的禁军,要求在胜吉二十年上元节之前交付。兵部的兵器司满打满算可以生产一千支,在此情形之下,朝廷同意以五十贯一支的价格向昌国沈氏购买火枪,要求其想尽办法,务必于胜吉二十年上元节之前交付四千支火枪,二十万贯的银钱也当场交付给昌国沈氏在京城的负责人沈林。
    军情紧急,但是六百里加急也无法在元旦之前赶到昌国,只好动用内侍省刚刚培育好的信鸽传递急信,这信鸽乃是单向传递,由两浙路内监使吴大用将上百只信鸽培育训练成熟之后,运往京城,京城如有紧急事务,便由柴勐下令,动用五只信鸽传递相同的信息,路途虽然遥远,但五只信鸽总会有一两只飞回两浙路内监使司。这信鸽乃是为了应对昌国沈氏的崛起而提前准备,没想到传递的第一条信息却是让昌国沈氏向朝廷交付火枪,相当于提醒了昌国沈氏,朝廷已对昌国格外关注,你们不要乱来。
    收到两浙路内监使吴大用亲自传来的急报后,与吴大用交情颇深的王寿光满口答应,并当下将早就准备好的五千支火枪双手奉上,让吴大用惊讶万分。要知道,章衡、尤启甲离开昌国之时,也只不过带走两千支火枪,如今一下子便拿出五千支,难道沈家有所隐瞒。王寿光以昌国沈氏将所有的产业全部停下,全力生产火枪,这才赶制出五千支为借口。吴大用知道王寿光身为昌国沈氏的核心人物,自然不可能违背沈氏父子的意志,沈括既然向朝廷申请六千支火枪,定然心中早有准备,只能说如今昌国沈氏已成气候,却不好当下翻脸。随后向官家禀明这一切,让官家定夺就是。
    送走吴大用之后,又过了两天,沈方在去京路途中发来的信件才来到昌国,信中言明,已通知庆国公与张茹前往京城,邀请岳丈大人携王可儿一同进京,摆明是想在京城举办婚事的意思,王寿光见信之后,也没有耽搁,乘坐快船没有几天便追上了运输火枪的禁军,随后便与这批火枪一起进京,虽然会慢一些,但也少了许多旅途的辛苦。喜欢重生大宋征服史请大家收藏:(663d.com)重生大宋征服史六六闪读更新速度最快。到六六闪读(www.663d.com
    看剑来

本文网址:https://www.663d.com/xs/19/19502/11690745.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 https://m.663d.cc/19/19502/11690745.html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