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六闪读 > 历史军事 > 重生大宋征服史 > 第204章 股权改制计划

第204章 股权改制计划

推荐阅读:我在尊魂幡里当主魂都市不灭仙医我是如何当神豪的都市极品医神雏鹰的荣耀魇醒他比我懂宝可梦遮天记重生日常修仙修仙:开局从药童开始

    淡江,沈氏集团第一个殖民地。
    淡江营寨长、宽各两里,足有一千五百亩地,严格来说,已经不能叫营寨,而是一座小城。只是这个小城目前还看不到一点砖石的痕迹,随处可见刚砍伐下来的樟木和杉木。
    陈老汉进入淡江营寨最北端的木屋,木屋刚建成不久,散发着樟木的清香。这个木屋是整个营寨中最大的木屋,长三丈、宽两丈、高一丈,中间还有几根未加修饰木柱做支撑,地面已经铺了厚厚的一层木板,走在上面会发出咚咚的响声。
    木屋中间摆着一张宽大的木桌,并没有油漆,只是刨平便拿来使用。贺宾实、刘仲升两人及几个主事模样的人正围着这张木桌上的一张地图商量着事情。贺宾实听到脚步声,认出了陈老汉,连忙率领众人迎了过来。
    “陈老伯,几日不见,一向可好?!”
    “贺将军,小老儿眼拙,没想到沈家竟然有如此大的手笔,这沈家营寨足可称得上一座城池了。”陈老汉拱手赞叹道。
    “陈老伯过奖,请坐下说话。”贺宾实、陈老伯入坐之后,便有几个粗使仆妇端上了茶水。在沈氏集团不分男女老幼,只要有劳动能力都会安排相应的差使,这些仆妇也是先遣队员,因长相尚可,被选拔到城主府,承担做饭、浆洗、缝补等粗使活计。
    等陈老伯呷了一口龙井香茶之后,贺宾实才缓缓地说道,“陈老伯,不瞒你说,我以前在昌国徐公岛也是以捕鱼为生,只是后来经常受到海盗劫掠,才不得已带着弟兄们拿起刀枪拼死抵抗。没曾想,打跑了海盗以后,弟兄们却也喜欢上这种砍砍杀杀的生活,便索性当上了海盗。在这大海上漂泊、谋生之人,又有几个是干净的呢?!”
    陈老汉点了点头,他也不敢插嘴,以免中了贺宾实的圈套。
    “直到沈家二公子清剿昌国海盗,才给了我们一条生路。这台湾岛地大物博,只要肯出力,不怕流汗,岂能过不上好生活?总比把脑袋别在裤腰带上强吧。我看陈老伯和你们这些弟兄们也是穷苦人,靠天吃饭,饥一顿、饱一顿,哪有每月领月钱过得舒服。想吃大米还是面饼,想吃肉还是鱼,全凭自主;昌国精布,天下闻名,只要加入沈氏集团,一年几匹布、几件衣服总是有的。”
    “贺将军的好意,小老儿心领了,只是小老儿除了会捕鱼之外,别无所长,只怕就是进入沈家也帮不了什么忙。”
    “陈老伯太谦虚了,陈老伯在这片海域干了这么久,对这片海域的水情、物产一定很情楚,加上又会说官话,正是我沈氏集团急缺的人才。只要陈老伯答应为我沈氏集团效力,我便任命你担任外海那艘四千料船的船长,每月五十贯的月钱。”
    陈老汉一听到贺宾实开出来的条件,远超自己的想象,便晕晕乎乎地答应了下来。
    沈氏集团远征军给台北留下了两艘四千料的海船,但是却没有留下海员,前途漫漫,需要大量的人手,台北离昌国如此之近,不必将宝贵的海员留在此处。贺宾实手下这三千名先遣队员中自然也有能驾驶海船之人,但若论对当地海情的熟悉程度,又如何比得上这些当地的渔民。
    “贺将军,你能看中小老儿,小老儿也不能不识抬举,只是不知除了驾驶船只之外,还有什么别的任务?!”
    “陈老伯,既然你已是我沈氏集团的一员,那我也不与你客气。你的第一个任务便是为沈氏集团召集更多的人手,包括淡水河附近的渔民,甚至远在福州、泉州的百姓,只要愿意来沈氏集团,我们将不分先后远近、一视同仁。”
    “可有人数限制?”
    “暂时没有,就算新来的人数上万,沈氏集团也能承受的起。”
    “年龄性别可有限制?”
    “二公子规定十六岁之上、六十五岁以下,无论男女,只要胳膊腿脚齐全,能服从沈氏集团的安排,都可以考虑。”
    “月钱多少?”
    “象窑匠、泥瓦匠、钢铁厂、木器厂、海员之类的正式岗位每月五贯,杂役、零工之类的临时岗位每月三贯。所有人都会接受一段时间的培训,我们会根据培训时期的表现进行人员的安排,在接受培训这段时间按临时岗位月钱发放。”
    “新来的人可以当兵吗?”
    “我们台北护卫队暂时不需要扩充人员,不过,对于表现优秀的人员,可以先按民兵进行管理,一样可以领取火枪。”刘仲升回答道。
    贺宾实见陈老汉没有别的问题,继续说道,“给你安排的第二个任务便是负责与居住在台北附近的大周百姓联系。”贺宾实指了指地图上淡水河与大汉溪、新店溪交界之处,“尽量将这些大周百姓招入沈氏集团,沈氏集团将在这片区域建设村庄据点,只要加入沈氏集团,每人分配一百亩土地,包括他们原来的土地。他们虽然还是和以前一样耕田,但是现在得到了沈氏集团的正式身份,还有每月五贯的月钱。”
    “这些人领了月钱,便不需要耕田也能生活。”
    “也不能这么说,只要领了沈氏集团的月钱,就得给沈氏集团干活,只不过他们的工作是种田而已,沈氏集团无论是兴修水利、修建道路都需要大量的人手,至于种什么、怎么种,沈氏集团早有成熟的章程,按章办事即可。这片土地既然由沈氏集团占领,那么产出便归沈氏集团所有,为了激励他们努力工作,他们还可以得到产出的三分之一作为额外的奖励。”
    “若是他们不愿意呢?”
    “不管愿意还是不愿意,整个台湾岛都将被沈氏集团占领,如果他们不愿意,那么将会被强制驱逐,这时即使再雇佣,便没有这么丰厚的条件了。”
    “他们一定会同意的。”
    “你的第三个任务,是进行台北与昌国之间的远航贸易。现在我们需要昌国大量的资源,但用不了多久,我们也会有丰富的产出,无论是各种蔬菜瓜果、还是稻米布匹都可以通过昌国销往大周各地。”
    陈老汉领命离开之后,贺宾实、刘仲升等人继续讨论淡江城的规划。
    淡江城现在只是一个木头营寨,但不久之后,当淡江城附近的砖窑、石灰窑、水泥厂建成之后,便会利用当地的资源进行基础建筑材料的烧制。虽然暂时无法浇筑钢筋混凝土建筑,但用水泥粘合大块的岩石也足以建成坚固的石堡,至于城内的建筑多以砖混结构为主,无需加盖多层。
    淡江城主要的任务是各种物资的中转和储存。来自昌国及大周各地的各种原材料、物资源源不断地通过航运运输到淡江城,然后根据各据点的需要,通过河运或陆运进行分配。待淡江城大致建成,便可以集中人手进行水利工程和道路的施工,通过水泥道路将不同的据点连接在一起。
    农业方面,贺宾实、刘仲升等人结合台北盆地的地形定下了山区种植甘蔗、荔枝、香蕉、龙眼,平原种植水稻和棉花的计划。等到几年后太东洲远征军将橡胶、菠萝、烟草、可可等移植过来,可以扩大农作物的品种。
    沈氏集团承诺,凡是十六岁以上,具有劳动能力,服从统一安排和分配的先遣队员,不分男女老幼,均可以获得一百亩土地。但由于先遣队员、工匠、护卫队员差使不同,许多殖民地移民没有时间照料土地,为了保障土地的合理分配,贺宾实、刘仲升等人决定先规划建设,待台北市各项工作步入正轨之后,再根据殖民地居民的工作进行土地的分配。比如给专职耕种的殖民地移民更多的耕地,给在工厂工作、负责航运、保卫工作的殖民地移民分配少量耕地,大量的林地。
    对于现在这三千五百余人,除了留下近千人负责淡江城的防卫之外,另外两千五百人被分到了五个据点,全部设在未来的台北市区周围。台北市周围足有四十万亩土地,可以满足四千余人的土地分配,土地分配乃是对先遣队员的福利,若想真正地将这片土地经营好,至少需要十几万民众,这些后来者便只能被先遣队员雇佣,除非有特殊的贡献,否则很难在沈氏集团出人头地。
    工业方面,贺宾实、刘仲升等人准备就地取材,建设砂糖厂、罐头厂和纺织厂,将甘蔗、荔枝、棉花等本地产物充分利用起来。
    昌国并不生产甘蔗和甜菜,昌国砂糖厂大量收购粗糖,然后通过沈方传授的工艺,将初级蔗糖提炼为,细如沙、白如雪的晶体,昌国砂糖厂生产的砂糖由于卖相好,纯度高,价格比粗糖翻了十倍不止,成为昌国又一项暴利产品。台湾岛气候宜人,适合种植甘蔗,甘蔗运往大周销售赚不了多少钱,但若在台北建成砂糖厂,把甘蔗制成白砂糖,则可获得暴利。
    罐头乃是沈方为远征军设计的方便食品,他安排昌国玻璃厂邱高杰重新设计工艺,用最低的成本制造出一种可以一次浇筑成型的玻璃瓶,由于减少了一些工艺,这种玻璃瓶透光性差、色泽一般、表面并不象昌国玻璃制品一样平整,这些玻璃瓶若在平时便是需要丢弃的残次品,但用来作为盛放水果、腊肉、腌制鱼块及各种调味酱正合适。罐头瓶盖采用铸铁压制,配上薄薄的一层蒸煮过的软木,在罐头中的食物还在冒热气时盖上,等食物冷却之后,由于空气压缩瓶盖自然可以紧闭。
    此次远征军一路之上,沿途皆有陆地补给,所以也没有带许多罐头,按每人一瓶水果罐头、一瓶腊肉罐头进行分配。这罐头瓶起初设计的是一次性使用,但玻璃是贵重物品这个理念已深入人心,先遣队员们在吃完罐头之后,没有人舍得把这笨重的罐头瓶扔掉,往往会被用作盛放干果、调味品的容器。用刘四等人的话来讲,这就是昌国版的“买椟还珠”。
    台湾岛盛产水果,有香蕉、芒果、荔枝、龙眼、椰子、木瓜、杨桃等,其中有一些水果适合做成罐头,销往大周各州县。比如,芒果、荔枝口感好,但不易保存,无论是航运还是陆运,从昌国运到东京都得花一个月以上的时间。如果能做成糖水芒果、糖水荔枝罐头,不仅可以满足太东洲远征队远渡太平洋时,获取水果和营养的需要,还可以销往东京、西京及大周各腹地州县,一瓶罐头就是卖五百文钱,买的人也大有人在。
    不仅是台北殖民地,台湾和吕宋的其它殖民地早已做好开办罐头厂大赚一笔的准备,如今就看哪个殖民地的水果口味好,哪个殖民地先把罐头厂开起来。而一旦罐头厂开设起来,便需要大量的水果供应和白砂糖,而各种水果都需要有专人来种植和照料,最终各殖民地的竞争又集中到对人力资源的竞争。所以,贺宾实才力排众议,将福建路的一名当地渔民陈二提拔起来,期望凭借沈氏集团优厚的待遇在人力争夺上拔得头筹。
    而纺织厂则一直是昌国的核心产业。虽然出于技术保护的原因,走锭精纺机和自动飞梭织布机不会向各殖民地推广,但是昌国织布机(注:即飞梭织布机)及昌国纺纱机(注:即珍妮纺纱机)的制造工艺却已向大周公开,此次前来支撑台北市的二百名工匠中便有三十名工匠精通昌国织布机及昌国纺纱机的制作与维修。昌国织布机及昌国纺纱机将会为殖民地女工提供大量的就业机会,无论是从人员管理,还是从经济的角度,都可以满足近几年的发展需要。
    砂糖厂、罐头厂和纺织厂并不需要水力车机,属于传统的轻工业,对工厂的选址并没有严格的要求,贺宾实、刘仲升等人便在未来准备建设台北市区域的中心位置,为这些工厂选定了厂址,以方便周围农场的甘蔗、芒果、荔枝、棉花等原材料的运输。喜欢重生大宋征服史请大家收藏:(663d.com)重生大宋征服史六六闪读更新速度最快。到六六闪读(www.663d.com
    看剑来

本文网址:https://www.663d.com/xs/19/19502/11690677.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 https://m.663d.cc/19/19502/11690677.html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