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六闪读 > 历史军事 > 重生大宋征服史 > 第203章 京城沈氏产业布局

第203章 京城沈氏产业布局

推荐阅读:你喜欢的不是女儿而是我!?古井观传奇因为女朋友被学长NTR了,我也要NTR学长的女朋友乱世书万古第一神我们反派才不想当踏脚石极道武学修改器国民法医鉴宝狂少我有一座随身农场

    自十一月初五,远征军启程,用了两日时间收拢台州、温州的先遣队员,到了十一月十一这一天,远征军终于抵达了此行的第一站台北。台湾总督刘四由于需要查看另外三处据点,便准备在简单安顿之后,留下台北市市长贺宾实、护卫队长刘仲升及两艘海船、几十艘各式船只;三千先遣队员、二百工匠和三百护卫队员建设据点,自己则随船队继续南下,直到高雄,他才会止步。
    台北市市长贺宾实原来是徐公岛的大当家,如今被分配到离昌国只有五天路程的台北,自然格外开心,认为是自己配合沈氏集团的态度得到了回报,对随行而来的护卫队长刘仲升更加尊敬。刘仲升乃是海军三连一排排长,在这次远征行动中被金樾选中,与另外十名海军排长成为十一个殖民城市的护卫队长。这些排长原来只有四十八名手下,如今只护卫队员便有二百到三百人不等,在战时更可以指挥三百人以上的武装先遣队员,论手中的权力已远远地超过海军的十大连长。
    但是这些被破格提拔的排长无时无刻不在想着金樾给予他们的承诺,只要能够帮助所在殖民地建立起城防,从护卫队员中培养出合适的护卫队长,明年太东洲远征时,海军中便依然有他们的位置。与太东洲广袤的土地,丰富的物产相比,台湾和吕宋又算得了什么?用海军中流行的一段话就可以说明这些排长的心态,“台湾吕宋算什么,不过就是昌国的后花园,留在台湾吕宋,不过就是多开垦些土地,为昌国提供粮食,哪里有太东洲遍地黄金实在。”他们这些排长也被亲切地戏称为“民兵连长”。
    此时的台北并没有城镇,只是在淡水河出海口有几十条破旧的渔船,这些渔民看到五十艘海船、几百条各式船只驶来,还以为是大周的官兵,赶紧穿戴整齐准备好身贴,等候盘问。结果等数艘大船放下舢板,连同四十余艘船只驶近岸边,他们才发现来的船队不是别家,正是最近赫赫有名的沈家船队。
    刘四、李老黑、金樾等人乘坐舢板登上台湾岛,发现临海的这片区域非常适合建设据点,这时几个渔民在士兵的带领下战战兢兢地走了过来。
    刘四开口问了几句,其中一名渔民手舞足蹈,说个不停,刘四等人却一句也听不懂。
    “我说话你可听得懂?!”刘四问道。
    那名年轻的渔民赶紧点头。
    “你们这些渔民中,可有能说官话之人?”
    年轻渔民继续点头,用比划了一阵子,刘四等人大概猜出了他的意思,能说官话的人此时出海还没有回来。
    刘四往四周环视了一圈,“金总督、李总督,二公子言明让我们沿着淡水河南下三十里,到大汉溪和新店溪交界之处登岸,在淡水河东建设台北市。可是依刘某看,这淡水河出海口土质肥沃,地域甚广,离大海不足五里便是山地森林,若依据此地建城,可以省却许多运输的麻烦,与昌国及台湾各据点互通补给也方便,不如就在此处建一据点,你们看如何?”
    “二公子看中台北那边地方,自然有他的理由,长远来看,还是应该在台北建设城市,不过现在我们刚刚登陆,倒是不防在这里建设一个城堡据点,待站稳脚根再从容规划,反正二公子说了,这台北市乃是未来台湾的首府,值得细细研究如何建设发展。”
    “刘总督,我也同意先在这里建城堡,这里既然位于台北的北边,不如就叫新北城。”李老黑挠了挠头,说道。
    “我看,不如叫淡水城,毕竟这淡水河的名字是二公子所起。”
    “刘某觉得叫淡江为好。我们沈氏集团是依靠钱塘江起的家,如今这台湾便以淡江起家了。”
    李老黑、金樾两人点头称是,正在他们讨论之时,一个面色黝黑的老汉被两个士兵领着带了过来。
    老汉见到三人武将打扮,赶紧跪下,“小民陈二见过三位将军。”
    老汉的官话带着浓厚的闽地口音,不过还好,三人都能听的懂。刘四将老汉扶了起来,“这位老伯,快快请起。”
    老汉站起身来,低下头等候三人发问。
    “陈老伯,你可知道我们的身份?!”
    “小民不知,只是昌国沈家这些年的名声早已传遍东海、南洋,小老儿孤陋寡闻,也曾听说过沈家的尊号,只是小老儿眼拙,不识得几位将军。”
    “你知道昌国沈家就好,我是沈氏集团负责台湾的掌柜刘四,这两位是李总督和金总督。”
    “见过刘总督、李总督、金总督。”老汉赶紧施礼。
    “陈老伯,你是哪里人士?”
    “小民福州福清人,常年在这流求捕鱼为生。”
    “你可知这流求岛有多少汉民,多少当地土著?”
    “准确数字不知道,渔民总有上千户,逃荒、躲祸的汉民小民见的不多,但也至少有上千户,土人多居住在岛东的大山之中,小老儿这十余间未曾见过一个土人,也不知道有多少土人。”
    “你们可愿意为我沈氏集团干活,每月发放五贯的月钱。”
    “小老儿自由自在惯了,他们年轻人是否愿意,我可以帮三位将军问一下。”老汉不假思索道。
    五十艘海船不可能全部靠岸,绝大多数海船落下铁锚就地休息,除了分配到台北的三千五百人之外,其余海船只有不到五百人得以上岸休整。先遣队员工具齐全,材料丰富,不到一个小时,上千帆布帐篷便搭建起来,帐篷之间燃起了篝火,阵阵炊烟和谷物肉食的香味飘散了几里远,渔船上的渔民闻到后直流口水,煮鱼、烤鱼自然也是美味,但每天吃鱼,总需要换换口味。
    陈老汉正和渔民中的当家人讲述昌国沈氏想要雇佣众渔民的想法,这些渔民正在激烈讨论之时,两个精壮的大汉走进这艘最大的渔船,正是台北市市长贺宾实和台北市护卫队长刘仲升。
    贺宾实、刘仲升在陈老汉与刘四等人交谈之时,就在旁边,所以陈老汉一眼便认了出来。
    “两位贵客,快快有请,这船舱有些简陋,怠慢两位贵客了。”
    陈老汉的渔船已经是这些渔民中最大的船只,但也不到两百料,属于被远征军直接扔掉的那种。
    贺宾实拱手施礼道,“陈老伯,刘总督安排我们多做些米饭肉食,请各位兄弟前去食用,我们还有上等的女儿红,今日有缘,便与众兄弟同饮。”
    渔民们喜形于色,呼儿唤女,很快便聚集了上百名渔民,都换上了过年时才穿的新衣服,看上去格外精神。
    酒足饭饱之后,妇女儿童各自归船,这个渔民部落的主事之人再度聚集到陈老汉的渔船之上。吃过沈家的饭,这些人心里面都放松了许多,觉得沈家待他们宽和,加入沈氏集团也不失一条好出路,十个里面倒有八个同意答应沈家的要求。
    陈老汉紧皱着眉头道,“各位兄弟,我们孤悬海外,家中还有亲朋好友。这沈家虽然现在待我们不薄,但若是占据这流求行造反之事,引来官兵围剿,我等死无葬生之地不说,只怕还要连累家中的至亲。”
    这些渔民虽然也没见过什么世面,但是见惯了海盗,甚至有时还会被海盗裹挟,帮助划个船、带个路,多是见过血腥之人。沈家这五十余艘海船,几百艘二百料以上的大船,怎么看也不象做生意的样子。特别是随处可见背着火枪站岗巡视之人,要知道以往的沈氏船队,有十几把火枪便可以将海盗打得落花流水,而这支登岛的四千余人中,光他们亲眼看到的,便有几百士兵身穿军服,背着火枪。要知道还有四十余艘海船没有靠岸,这支船队足有几万人,几千支枪,便是把整个流求岛占了也绰绰有余。
    沈家势大,即使将流求岛占了,官兵也不敢过于紧逼,只是苦了他们这些渔民,若是继续来流求这边捕鱼,便会被栽上通匪的罪名,被捉去砍了头冒功领赏也不是不可能。
    “老伯,我们还能走得了吗?”一个年轻人问道。
    这些渔民的身后是千余顶帐篷,而大海的方向有数百条大船,沈家这支军队还有远比弓箭射程长、威力大的武器,怎么想也没有逃出去的出路。
    “看来,也只有跟着沈家卖命了。”一个中年汉子叹道,他的家人都在渔船之上,大周那边已经没有亲人。
    有几个人冷哼了一声,却没有说话。
    “各位兄弟,先等等看,明天我去找贺将军和刘将军,看看有没有什么回旋的余地。”陈老汉等人与沈氏集团的人在一起喝酒吃肉,终于知道这支船队的目的地不是这处海滩,而是整个流求岛,这些外来人还将这流求岛起了个“台湾”的怪名字,而贺宾实和刘仲升便是留在此处的统兵之人。
    次日清晨,没等陈老汉前去打探,一名精壮的渔民汉子便寻了过来,“老伯,沈家船队要启程了!”
    陈老汉一惊,赶紧走出船屋,只见四五百人乘坐舢板前往不远处的海船,而沈家的营寨中则开始收拾帐篷,显然是要迁往别的地方。
    一个时辰后,四十八条海船,几百条大船扬帆远去,而沈家留下的队伍则向陆地更深处行进,还有几十条船上面拉着各种各样的物资,沿着这条被外来人称做“淡水河”的大河逆流驶去,除了停留在离海岸不远处的两条四千料的海船之外,其它船只都可以驶入淡水河。
    接下来几天,沈家的人没有人来和陈老汉接触,反倒是渔民中的年轻人每日前去打探,得知沈家在离海岸十里远的山脚下建设了一个营寨,淡水河边几天时间便立起了一座座大型的水车,随着河水的流动,不停地转动,无数木材被这水车所带动的机械切割为一块块的板材,这些渔民在这台湾岛上终于又看到了在福州等地经常可以看到“水力车机”。
    在离沈家营寨最近的淡水河沿岸,沈家建立起了一个大型码头,几十艘大船将四千料船上的耕牛、骏马及各种物资源源不断运了过来。码头上卸货之后,耕牛、骏马便拉着渔民们从未见过的板车,将一车车货物运送到沈家营寨。只用了不到三天时间,一个由五寸粗、六尺长的圆木围起的营寨便在山脚下的空地建设起来。
    十一月十五那天,陈老汉还没有出海之时,沈家的使者登船拜访,说是受台北市市长贺宾实和台北市护卫队长刘仲升之命,邀请陈老汉前去沈家营寨一叙。
    这些天,原本以为沈家已将他们这些小人物遗忘,由于流求岛物产丰富、谋生容易,便暂时没有离开流求的打算,这时沈家突然相请,也不知道是福是祸。
    陈老汉和一名充当使者的护卫队员各骑一匹快马,沿着河岸缓慢骑行,陈老汉自幼生活在渔船之上,若在大海之上,他的两只脚便象钉在了甲板之上,不会有丝毫移动,可是在这马上,他却感觉脚下无根,天旋地转,幸亏沈家护卫队员帮他牵着缰绳,并放慢了速度,这才让陈老汉渐渐适应。过了足有半个时辰,两人才来到了沈家码头,只比步行稍快了一些。
    这几日,虽然不断有渔民打探消息,陈老汉知道沈家已经建起了一座营寨和码头,但只有到了现场,他才能感受到沈家的财力和雄厚的实力。
    沈家码头之上,六艘船同时卸货,更远的地方还有十艘船抛锚等待码头出现空位。吆喝声、说笑声、还有货物砸在车辆上面的声音络绎不绝。粮食、布匹、各种箱子、包裹被塞入牛车、马车,沿着已平整好的三丈宽的土路向沈家营寨驶去,这土路之上,放眼望去足有上百辆牛车、马车。
    “陈老伯!”
    陈老汉听到熟悉的闽南话,定睛一看,原来是陈十五。陈十五从一艘正在卸货的船上跳到码头之上,只几秒工夫便来到陈老汉面前,陈十五穿着一身沈氏集团的海员制服,有些得意地看着陈老汉。
    “十五哥,你怎么在这里?”陈老汉不快道。
    “老伯,不止我一个人啊,老三、阿牛、水生,我们来沈家这里帮忙的有十几个人,沈家不仅给我们衣服、饭食,每天还给一百文钱。”陈十五赶紧解释道。
    陈十五等人说的是闽南话,也不知道平时如何与沈家人沟通,陈老汉隐隐知道贺宾实、刘仲升二人找他过来的用意。喜欢重生大宋征服史请大家收藏:(663d.com)重生大宋征服史六六闪读更新速度最快。到六六闪读(www.663d.com
    看剑来

本文网址:https://www.663d.com/xs/19/19502/11690676.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 https://m.663d.cc/19/19502/11690676.html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