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六闪读 > 历史军事 > 重生大宋征服史 > 第65章 我师弟是一个怪人

第65章 我师弟是一个怪人

推荐阅读:大海无垠我在尊魂幡里当主魂都市不灭仙医我是如何当神豪的都市极品医神雏鹰的荣耀魇醒他比我懂宝可梦遮天记重生日常修仙

    胜吉十九年五月,两浙路明州昌国县。
    自王寿光胜吉十六年开始经营翁山岛,如今已整整三年。翁山岛是大周南北沿海航线与长江水道交汇枢纽,是长江流域和两浙路的海上门户和通道。在沈括与王寿光的经营下,在胜吉十八年八月时,翁山岛还仅有住户万余家,其中商户三千户、坊户五千户、农户两千户。加上岱山、衢山两岛也仅有几万人口,但相对于三岛广阔的土地,显得人手略有不足。周围大大小小近千个岛屿更是无暇顾及。
    在沈括被抄家之后,翁山岛众人原本已做好树倒猢狲散,上下打点专心经营自家产业的准备,没有想到,一个月后,京城便传来沈括官复原职,翁山复立为昌国县,沈括奉命将昌国县建成另外一个钱塘县的消息。这个消息来得突然,就连已回到翁山稳定大局的王寿光都不敢相信,直至十几天后,明州知州薛原端带着昌国县首任知县王孝锡和翁山巡检司黄俊义登门拜访,王寿光这才知道沈括不仅转危为安,皇帝还真的将昌国一县交于东家来经营。这王知县不知道是哪里交的好运,居然可以来昌国县坐享其成。
    薛知州和黄巡检都是老熟人,王寿光打听到转塘庄园将全部移交给二浦官坊,刘四正留在转塘与二浦官坊总管太监办理交接手续,不免肉疼。好在绝大多数匠人和新工艺已经转移到翁山,用不了一年,便可恢复元气。
    官家要大力发展昌国县,两浙路安抚使张蒭三天两头催促进度,明州薛知州平素又深受王寿光的恩惠,自然多方关照,无论是人口迁移还是各种物资都为昌国县的建设提供了种种方便。王寿光也在翁山沈氏庄园的基础之上,按两万户的规模重新规划,建设昌国县城。建设这么一座城池及配套的工坊,只银钱便需要百万贯,朝廷拨付的五千贯修个县衙都有些捉襟见肘,所以绝大多数还是靠沈氏庄园的积蓄。
    昌国县绝大多数土地名义上归王寿光所有,只有少部分工坊由各匠头、坊主买下。原来沈氏庄园里的房屋采用了集中规划施工的方式,庄户可以租用或购买。翁山沈氏庄园与原来的转塘庄园可不一样,转塘庄园建设初期,百废待兴,无论是人力还是财力物力均有不足,每个小院虽然留足了足够的空间,占地四分,宽十五步,进深十八步,但只建了三间砖瓦房,两间耳房;而王寿光到了翁山建设沈氏庄园时,便有意按四个级别来规划设计庄户的住房,并且直接将房子盖整齐,而无需后期建设。
    除了依山而建的两座供沈家、王家自用的大宅院之外,庄户的房屋共分了四等,第一等便是三进的大宅院,只卖不租,售价二百贯;第二等是两进的宅院,专供各匠头、坊主使用,俗称头房,租金为每月五百钱,或一百贯买断;第三等是一进的宅院,供成家的庄户使用,俗称平房,租金为每月二百钱,或四十贯买断;第四等是排房,供未成家的单身庄户使用,一排房屋有八到十间房,每间房屋长五步、宽三步,足够摆下一床、一桌、一椅、一柜。排房住户共用茅厕,吃饭也由庄园供给,只租不售,租金为每月一百钱。
    沈氏庄园建好之后,不知何故,不仅所有的匠头、坊主至少都购买了一套头房,就连普通的庄户也对头房有强烈需求,一百多套多余的头房被普通庄户购买一空。在规划建设昌国县时,王寿光便多规划了一千套头房,另外还准备建设一万四千套平房,一百套一等房,和可供五千单身庄户居住的排房。
    这些房屋全部销售出去,也只能卖六十八万贯,而且一开始加入昌国的庄户,绝大多数会选择租用。一百万贯投进去如果只是为了租售房屋,那么得利的只会是庄户,而沈氏庄园的投资便会打了水漂。但是没有人会专门来昌国置业,同样的房屋在大周其它富庶州县比昌国还便宜。迁到昌国的庄户只有一个目的,来沈氏工坊工作。
    昌国县水力资源丰富,就是无法架设水力车机的地方,也被沈氏庄园的匠人们安装了风力车机,最不济也有畜力车机,不管是水力还是风力、畜力均可以和沈氏庄园设计生产的各种机械连接在一起,通过大量的齿轮、杠杆的使用,提高了百倍效率。
    数以百计的工坊,源源不断的材料供应,销住耽罗、朝鲜、东辽、北辽、日本、琉球的跨国贸易,这一切都是无数百姓趋之若鹜,迁往昌国的原因。和原来的沈氏庄园一样,胜吉十九年春耕之前,在所有的房屋建成之时,便被租售一空。更多的百姓只好在昌国县附近搭建临时房屋居住,指望着沈氏工坊会有更多的工作机会。既使沈氏工坊没有多余的工作,昌国县增加的这五万多人吃饭穿衣,也能养活一大批人。
    为了让各匠头、坊主获得更多的红利,王寿光将这百家新建工坊,打包起来统一管理,共设了一百股,一股一万贯,沈括与王寿光各出了三十万贯,购买了其中六十股,另外四十股供匠头、坊主购买,只用了不到七日,便抢购一空。
    自从昌国县开始建设之后,沈方便带着弟妹回到了昌国县沈氏宅院。虽然依山而建、颇为清净,但沈方还是不愿意每天看着庄园内外人声鼎沸,处处都是大建设的场面,把弟妹托付给管家护院之后,独自一人回到了落伽山。
    沈方见过慈航师太,述说了沈家的变化,慈航师太面含微笑,无惊无喜,只是口念阿弥陀佛。王可儿带着沈方回到沈方曾居住的寮房,又是好一阵盘问,沈方也不知道昌国立县对沈家倒底有什么好处,王可儿绕了大半天圈子,沈方才恍然大悟,“可儿,你是想问我师姐怎么样吧?”
    王可儿白皙的脸庞浮起一丝红晕,点了点头。虽然张茹和她多有争执,但张天端谋反之事非同小可,不知是否会影响到张茹,如果因此无法见到张茹,王可儿心中也是一万个不肯。
    “我师姐应该没事了,京城那边传来消息让我父亲去耽罗招安,只要我师父归顺朝廷,便万事大吉。”
    “你师父会归顺吗?”
    “谁知道?!”
    “你难道不恨你师父?”
    “为什么要恨?师父他们谋反和我沈家又没有关系。这次皇帝是借机会把沈家产业夺去,没有我师父这件事儿,皇帝也迟早会想其它办法。”沈方若无其事地说道,只是在提到皇帝时,流露出一丝怒意。
    沈方与王可儿开始日复一日的修练,每天早晨去普陀庵清净堂和慈航师太一起修练观音心法,辰正开始与王可儿在竹林中练习轻功,巳初沈方练习龙虎山长拳,王可儿练习普陀剑法,巳正沈方与王可儿一起练习骑射,只不过沈方用的是七石弓,而王可儿用的是一石弓。既使是一石弓也不是一般女子能拉动,好在王可儿早已达到补元境界,运转内力,这一石弓便可以轻松拉动。至于沈方,连续八年来的练习武艺,虽然并未刻意练习力量,七石弓倒也能勉强拉满,加上沈方过人的目力和定力,虽在快马之上也可以做到十发九中。
    每日未时起,沈方在寮房打坐修习《太上老君养生功》,而王可儿则与普陀庵的尼师们一起在清净堂起做午课,直至酉时。
    普陀庵的尼师们过午不食,但护法的居士和沈方、王可儿两人可以吃晚饭,沈方、王可儿每日习武,也需要补充能量,便美餐一顿。到了戌时,两人便来到海边坐在沙难上看无边无垠的大海,欣赏落日余晖和满天的星斗。
    眨眼间,便到了胜吉十九年五月。王可儿的生日是五月十八,今年五月十八是王可儿十四岁的生日,王寿光早在一个月前便来信催促王可儿回昌国县。昌国城内的建设已基本完工,只是城墙因耗费人工,如今沈氏各工坊均全力启动,生产各类紧俏物资,难以抽出足够人手,而昌国县的佃户按照沈括制定的方法进行轮播和农田耕种,根本无暇旁顾,只好等年底播种了冬小麦后再组织修建城墙。既然昌国县也建得差不多了,王寿光便给沈方也写了一封信,让他回昌国县,代表沈家对昌国的建设工作进行稽核,当然考虑到沈方识字不多,给沈方的信是由王可儿口述转达。
    昌国县知县王孝锡是胜吉十八年己酉科二甲第八名进士,去年在京城守选,颇认识了一些人物,章衡便是其中之一。章衡作为丁酉科状元,与同科的苏轼、吕惠卿等人一向交好,得知了昌国立县的前因后果,王孝锡作为福建路建州老乡,既然等待外放,便顺水推舟向王安石推荐此人前去任命,想来几万人的小县,王安石也不会驳了自己的面子。
    章衡虽然与欧阳修、司马光、苏轼等人同属所谓的守旧派,与新党势不两立,但在私交方面,颇为王安石看重。王安石系仁德二十三年(注:1042年)壬午科进士第四名,壬午科状元殿试第一本为王安石,因考官见其卷中有犯忌之言语,而第二名,第三名已有官职,故将列第四名杨寘的考卷作第一进呈。杨寘是中国科举史上少有的连中三元(注:解元、会元、状元)之一。但杨寘的运气却在连中三元后耗光,中状元后不久便因母亲病逝回乡守制,丧事办完不久,杨寘一病不起,日渐羸弱,终于撒手人寰,年仅三十岁。所以,王安石与苏轼、沈括一样,都是因种种原因错失状元,但实际上却有状元的声望。王安石见到章衡来访也颇为欣喜,对于昌国县知县的任命,他倒也没有驳了章衡的面子,而且王孝锡他也曾接见过,是个敦厚稳重之人。
    王孝锡在同科进士艳羡的目光中,到吏部领了诏书,专程到政事堂向王安石请教,王安石倒也不客气,直接要求他配合沈家在昌国施行新法,多向沈家学习经济之道。有了这样的章程,王孝锡便知道了自己的定位,到了昌国后,在昌国的规划方面,只有涉及县衙的建设方面发表一下意见,其它地方便全部由王寿光做主。
    昌国的建设速度让从未参与过土木工程的王孝锡大开眼界。王寿光手下的匠头们对扩建庄园驾轻就熟,在很短的时间内,昌国县便聚集了三万名各种工匠,别说明州、杭州,就连密州、泉州都有熟匠慕名而来。这些工匠在建成昌国县城之后,将有一多半有机会成为沈氏工坊的坊工,所以他们在建设昌国县城及昌国县城外工坊之时,会更加用心,谁都希望自己能有一个安全牢固的家园。
    原来翁山岛本来已建设有一个大型码头,这次为了便于转运大量的材料物资,王寿光安排张船首用了半个月的时间在昌国县翁山岛又建了两个大型码头,并修建了各个码头与昌国县城之间的道路。
    大周各地的石料、木料、铁矿通过长江、运河和海运源源不断地运往昌国,昌国县城之外的各个工坊附近各式原材料堆积如山,工坊自卯时开始工作,直至亥时,一天八个时辰两班倒的工作时间,远超过大周普通工坊四个时辰。加上沈氏工坊的机械全是不断改良的最新款式,坊工只需稍加培训便可熟练操作,其效率是大周普通工坊的三倍以上。正是有这种不计人力、财力的耗费,建设昌国县所需的各种砖石木料、绳索漆料才会满足一万三千泥瓦工匠的施工。
    如今昌国县城内青石板的路面铺满了大街小巷,雨水、污水均有专门的暗槽与原沈氏庄园打通,被青石板盖住,不用担心异味。两万多套民居被分做一百余个坊,每个坊各有坊门守住两端,自成体系,坊与坊之前有两到三丈的间隔。只论县城规模,昌国县已超过明州州治鄞县,更不用说昌国县城之外还有一百多个运转的工坊。
    每天昌国县消耗的米肉果蔬难以计数,数不清的商船不断地将各类物资运至昌国,然后将标记为“昌国沈氏”的铁器、棉布、瓷器再运往杭州、密州、泉州等地。
    王孝锡眼见着不到一年,昌国便有了可观的收入,仅商税一项,每月便可收入五千贯,而农田也在原来基础上增长了一培,达到了六万亩。农户也由原先的两千户增长为三千户,每户平均耕种二十亩地。今年春耕,采用的是原来转塘庄园的稻种和播种方式,正常的年景,每亩年产量可达七石。每户上缴十四石税粮之后,还有一百二十石左右的余粮,折合八十四贯。但昌国的佃农和大周其它地方的佃农不同,所有的土地均由沈家统一安排耕种,每个佃户不分男女,每月领工钱五贯。所耕种的农作物,也由沈家统一缴税、出售。
    这种由传统的农耕女织向大规模使用各种机械进行统一耕种,同时开展多种农作物的混合播种的转变,让王孝锡耳目一新,眼看着昌国县的农户、坊工、商户不断地辛勤劳作,不仅生活富裕起来,甚至连精气神都与其它州县大为不同。
    杨寘:历史上一个不起眼的名字,为他写几个字吧。喜欢重生大宋征服史请大家收藏:(663d.com)重生大宋征服史六六闪读更新速度最快。到六六闪读(www.663d.com
    看剑来

本文网址:https://www.663d.com/xs/19/19502/11690602.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 https://m.663d.cc/19/19502/11690602.html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