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六闪读 > 历史军事 > 重生大宋征服史 > 第50章 安丘之战(四)

第50章 安丘之战(四)

推荐阅读:我在尊魂幡里当主魂都市不灭仙医我是如何当神豪的都市极品医神雏鹰的荣耀魇醒他比我懂宝可梦遮天记重生日常修仙修仙:开局从药童开始

    大周东京城芦明坊司马光府。
    自从京城沈府被查封后,沈冲便搬至丈人司马光的府第居住,正好五月间新娶的司马光三女司马琴已怀有身孕,可以到娘家养胎。
    司马光自四月份出始辽国回来后便赋闲在家,等候官家发落。司马光原本意气风发,将大周与北辽之间的案牍文书准备充分,满怀着要为大周争取更多的利益的心思,结果到了北辽递交了国书,只见到了北院大王耶律乙辛,辽帝耶律洪基整日出巡打猎无缘得见。耶律乙辛待司马光还算客气,好吃好喝将养着,却不谈正事。司马光见耶律乙辛并无诚意,便转而求见主管汉地事务的耶律仁先,坦诚利害。岂料耶律乙辛以司马光狂悖无礼为借口,将其拘禁起来,并遣使臣出使大周,让大周派辅相前来协商国事,别再派这种文臣前来,同时言明,大周岁入增加以千万计,愿以每年一千万贯换长久之和平。
    柴勐大怒,但也没有办法同时与西夏、北辽开战,与众辅臣再三商议,还是委派曾出使北辽见功的秦源为正使出使辽国,将司马光替换回来。秦源一到北辽便见到了辽帝耶律洪基,经过谈判将岁贡降低到柴勐勉强可以接受的五百万贯,才签订了长久和约。在周辽合约中明确约定,耽罗国为大辽属国,大周无意索取,耽罗国内的汉民均系叛民,任凭大辽处置。
    秦源回到东京面见了柴勐,递上签订好的国书,柴勐见除了岁贡略高些,其它都办得妥当,秦源与司马光相比,果然是一个适合当辅相、一个适合编修文章,对秦源好一番嘉奖,而司马光的请罪折子则放到一边,懒得理会。
    司马光仕途不顺,但应下的婚事却不便再耽搁,于五月间在京城为爱女司马琴举办了婚事,沈括在钱塘守丧,欧阳修便作为师长代沈括受了新人之礼。沈括的长女沈蓉也在三月份嫁给了王安石次子王旁。司马光与王安石因新法生隙,但却同时与沈括结为亲家,一时之间在京城被传为佳话,就连皇帝柴勐和皇太后也乐见其成,分别赐下赏物。
    沈冲娶到佳妇,正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汴梁花”,虽没有唐代诗人孟郊的登科之喜,却也是洞房花烛,一夜千金。没想到不到三个月,祸从天上来,一封圣旨将沈府查封,虽然给沈冲留了几间破败房子,但那恓惶景象,如何能久住。沈冲便封了府宅,借住于老丈人司马光家。
    这一日,苏轼来访,与沈冲谈及宫中柴勐与诸辅相关于沈括的评价,沈冲才放下心来。苏轼对新法并不支持,和司马光一样反对胜吉变法,但对于沈括,他却没有借打压沈括来使新法夭折的打算,在御史谏官纷纷上书倒沈之时,他不仅没有附和,反而逐一劝阻,一时间被清流们暗地讥讽为士林叛徒。苏轼的所作所为,沈冲自然感激不尽,代替沈括向苏轼行了谢礼后,感慨地说道,“为了我沈家,连累了子瞻兄的清名,沈家感激不尽。”
    “新法有错,但与沈计相何干?他们不敢与石相较力,却以为沈计相可欺,实不知石相、沈计相乃官家简拔之臣,胜吉变法收效甚丰,官家岂肯自剪羽翼。”
    “吾有一事不知,既然子瞻兄也认为胜吉变法有效,为何还反对变法呢?”
    “克之,书云:非知之艰,行之惟艰,石相所为,从不为己,计相所为,利己利人。但天下官吏,所为者,不过是一己之私,一族之私。此岂是石相、计相两人可改变乎?”
    “但若无人行此一步,如何能改变只为一己之私的现状?”
    “为何要改变呢?墨翟之高尚,人所不能为;阳朱之贵己,人所自为也,然我孔孟之道,取其中和,知人欲而顺天理,非知天理而灭人欲。犹如大禹治水,宜疏不宜堵。”
    “妙哉!妙哉!”这时,传来了司马光的声音,“子瞻之言,甚合吾意,恨石相不能闻之。”
    司马光笑容满面地走进厅堂,苏轼与沈冲与司马光见过礼后,苏轼笑着说道,“苏某早就向石相面禀之,石相责罚了我几句了事。”
    “哦,介甫又有何高见?”
    “孟子云:自反而缩,虽千万人,吾往矣。”
    司马光一愣,笑骂道,“介甫果然执拗,以介甫之为人处事,让他觉得理亏,难比登天。”
    “接着刚才答克之的话,既使要改变现状,也不必如此激进,吕吉甫(注:吕惠卿,字吉甫)所立之章程进退有矩,三年可期,石相若肯听吉甫的建议,必可为一代良相。”
    “介甫若听了,还能叫介甫,吾听说介甫事必躬亲,凡见文档必过目,画一圆圈以代石字,子瞻可有耳闻?”
    “圈阅之说,坊间传言,石相若惫懒如斯,何以能执机枢?”苏轼不以为然地笑道。
    “这几日,言官们把吉甫捧上天了,你我都已听闻,想来官家那里也有留意,依子瞻之见,存中之局,是否为吉甫所布?”
    苏轼却没细想过吕惠卿会有倒沈的动机,此时听到司马光的提醒,心中便有了计教,“据苏某所知,此次却是与秦相有关。”
    司马光被秦源摆了一道,现在还在家中闭门思过,听到与秦源有关系,如何还能不引起十分的精神,沈冲也眼巴巴地看着苏轼,想了解沈家风波背后是哪位权臣来推动。
    “我家小厮常去晋王、齐王、魏王府上行走,听闻秦相自北辽回来后,便拜访了三王,据说北辽那边探得耽罗的底细,那匪教首领张胜本名乃是张天端,这才引起后来的事端,至于沈计相与匪教的交集,实乃事后猜度,易位相处,谁又能比沈计相做得更好?”
    “这个消息果真来自于北辽那边?”司马光犹豫道,以他对耶律乙辛的了解,如果北辽发现耽罗主事者与大周大臣有关,必不肯轻易放过多咬大周一块肥肉的机会。
    “消息来源现在并不重要了,张天端确实是匪教教主,而且也确系沈计相西席,现在就看官家如何处置了。”
    沈冲默默得听着,张天端他当然认识,母亲去世后,他也曾随张天端习练过几天武功。在他看来,这张天端是一个世外高人,怎么会提出“众生平等,无有高下,均田免粮,天下太平”的反言,为沈家带来如此大的祸事。
    ~~~~~~
    胜吉十八年九月初六,沈括乘坐马车进了京城,虽然京城、杭州、转塘三处家产被查封,超过八十万两的白银被抄没,但沈括已经知道沈家此次因柴勐的偏爱侥幸过关,此次进京便是要接受柴勐的当面处置。负责押送的内侍省宦官也得知了朝廷里传来的风声,怎敢怠慢,沈括虽然身着灰色囚衣,但吃穿用度还是按照二品官员来小心伺候,一路下来,沈括倒胖了几斤。
    柴勐早就在垂拱殿等着沈括。前几天,载着查抄沈括得来的八十万两白银的漕运船抵达开封,并直接运入内库。柴勐原本想将大内重新修建一番,但动用国库,少不了和言官啰嗦,而内库虽然也有二百五十万两存银,但宫里花销用度也大。正在犹豫不绝间,得到了八十万两白银的进账,让柴勐坚定了修建宫殿的心思。大周的宫殿原系唐代宣武节度使衙门,后梁时期建为宫城,大周立国以来,略有扩建,但仍然有些紧凑,随着嫔妃和宫女、宦官的增加,连一间空余的宫殿都找不出来。柴勐存了征用沈家抄没财产的心思,此时见到身穿灰衣,脖挂铁镣的沈括来到近前,看着沈括落魄的样子,心中倒有些惭愧,但表面上还得严厉一些,并想办法让沈括主动放弃那些本应存入国库的犯银。
    沈括扛着粗重的镣铐跪在柴勐面前两丈远,这镣铐虽然只是做做样子,但三十斤的重量压下来,不一会儿沈括便出了汗。
    “沈括,你可知罪?!”柴勐哼了一声,问道。
    “罪臣知罪!”
    “知罪就好,勾结匪教,罪同谋逆,按律当斩,念你并不知情,诸位相公为你开罪,容你戴罪立功,不知你有何打算。”
    “罪臣愿亲往耽罗,招降张天端,使其为我大周效力。”沈括抬起头来,坚定地说道,显然早有计划。
    “胡闹!”柴勐喝道,“耽罗乃大辽属地,这张天端系大辽必讨之逆匪,如何能为我大周效力?”
    “罪臣明白北辽犯我边关,扰我边民,但北辽国主耶律洪基性喜游猎,不顾朝政,北院大王耶律乙辛与南院大王耶律仁先势如水火,北辽并没有与我大周开战的决心与准备。而我大周精兵强将,武备充足,同时进攻西夏、北辽似有不足,然只是进攻西夏、对北辽进行防御却绰绰有余。而且,耽罗并非北辽属地,耽罗从高丽国独立,与北辽何干?我大周讨伐叛军,惩戒海外小国,又与北辽何干?”
    柴勐听了惊疑不定,忍不住就看向了秦源,沈括传来的消息与秦源传来的大不相同。
    秦源心里明白,沈括兄长沈披在幽蓟路任安抚使,自然会将北辽的情况与沈括详说,此时倒也不能再作假,他硬着头皮道,“大辽君臣是何心思,岂能为旁人查之,辽帝、南北院大王的作派或许是掩人耳目,麻痹我大周。这大辽兵强马壮,不可小觑。”
    柴勐冷哼一声,知道秦源为了达成和平协议,彰显自己的和议之功,夸大了北辽的势态,但在与强敌外交方面,保守一点总没有错。
    秦源见柴勐对不满,赶紧补救道,“官家,辽帝的亲笔书信您也看过,辽帝仰慕我华夏文明,愿与我大周结百年之好;而且和议已签,边民无不仰谢天恩,万万不可横生技节。”
    “秦爱卿所言甚是。”柴勐点头道。
    沈括还戴着铁镣跪在地上,气喘吁吁地说道,“正因为辽帝软弱,才是我大周锐意进取之时,难道向往和平,就可以得到和平吗?”
    柴勐让吴成给沈括去了镣铐,命沈括坐下说话。
    欧阳修此时说道,“我大周从不擅兴刀兵,耽罗之地,远处海外,我华夏文明从未泽被此地,如今冒然索取,实非仁义之师。”
    “今日我大周之疆域与汉唐相比,只及半数,西夏、北辽、高丽所占土地,均系我汉家国土,被蛮夷窃占,今我国力强盛,收复国土,有何不可?纵使我大周停止扩张,积极防御,又能保得了多久的和平?西夏、北辽兵强马壮,但土地贫瘠,物产甚少,自古以来,汉夷之争永不断绝,辽帝之意愿又能坚持几年?普天之下,莫非王土,我华夏文明,逢此盛世,正该奋发图强,救天下万民于倒悬,蛮夷之民由我大周来教化,总强过风餐露宿,勉强温饱。”
    柴勐听着高兴,但也没有热血上头,问王安石道,“石相,你意下如何?”
    “沈括之言,非一言能决之,然招降叛军之事,势在必为。若存此疥癣之疾,久而久之,恐成心腹之患,四州之乱犹在眼前。”
    “石相所言甚是,沈爱卿,朕准你戴罪立功,招降匪军,耽罗鸡肋之地莫要再提。”
    沈方只好领旨谢恩。
    “对了,沈爱卿,言官弹劾你聚敛私财,你有何解释?”
    “回禀陛下,臣愿将转塘庄园所有产业悉数交给朝廷以示清白,至于所查没的浮财原本也是要为我大周兴建工程所用,此时献于陛下,正可财尽其用。”
    “沈爱卿,你误会了。我大周国力兴旺,百姓官绅有私财实属正常,朝廷岂能与民争利,但钱塘沈氏之名过于鼎沸,听闻你沈家已在明州翁山兴办产业,为保沈爱卿的清名,朕将翁山一地与你转塘庄园更换,你看如何?”
    “谢陛下隆恩。”沈括喜道,虽然翁山大部分土地已经被买下,但毕竟名不正,言不顺,如今柴勐送了个顺水人情,自己便可以放开手脚进行建设。“翁山之地,位置极为重要,臣请复立翁山县,并设厢兵以保我大周江山永固。”
    “石相,你早年曾知鄞县,对翁山情形自然了解,你意下如何?”
    王安石回道,“翁山此地,确如沈括所言,东控日本,北接登莱,南连瓯闽,西通吴会,实乃海中之巨障,臣请在翁山设立昌国县,以昌壮国势。”
    “如此甚好,沈爱卿,朕希望你能好生经营,为朕打造另一个转塘庄园。“
    “回禀陛下,臣愿将昌国县建成我大周另一个钱塘。”昌国县之大,百倍于转塘庄园,在沈括看来,昌国县的价值甚至比钱塘县还重要。
    “朕许你三年为期,事若不成,朕拿你是问!”柴勐笑道。
    “臣必不辱使命!”
    本章诗文改编自唐·孟郊《登科后》:
    “昔日龌龊不足夸,
    今朝放荡思无涯。
    春风得意马蹄疾,
    一日看尽长安花。”
    公元1073年,昌国立县,本书比历史上早立了四年。喜欢重生大宋征服史请大家收藏:(663d.com)重生大宋征服史六六闪读更新速度最快。到六六闪读(www.663d.com
    看剑来

本文网址:https://www.663d.com/xs/19/19502/11690587.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 https://m.663d.cc/19/19502/11690587.html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