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六闪读 > 历史军事 > 重生大宋征服史 > 第44章 志在耽罗

第44章 志在耽罗

推荐阅读:我在尊魂幡里当主魂都市不灭仙医我是如何当神豪的都市极品医神雏鹰的荣耀魇醒他比我懂宝可梦遮天记重生日常修仙修仙:开局从药童开始

    胜吉十七年十一月十五日,大周明州鄞县普陀山。
    普陀山位于鄞县翁山岛东十里,原名梅岑山,因朝廷赐建普陀禅寺而得名普陀山。
    普陀山的佛教历史悠久,作为观音道场初创于唐代。唐大中年间,有天竺僧人来梅岑山礼佛,传说在潮音洞目睹观音示现。唐咸通四年(注:863年),日本僧人慧锷从五台山请得观音像回国,途经梅岑山海面时触新罗礁受阻,于潮音洞登岸,留佛像于民宅中供奉,称“不肯去观音院”,观音道场自此始。而最早的普陀庵便在此时兴建,普陀一词源于古印度梵语“普陀洛迦”的音译简称(注:?????(potalaka)),普陀洛迦山在佛典中是观世音菩萨说法的地方,佛教传入中国后,有两处以普陀洛迦命名的地方分别是:布达拉宫和普陀山,都是闻名天下的佛教圣地。大周显德十四年(注:967年),周世宗柴荣遣内侍省总管王贵来梅岑山进香,并赐锦幡,首开朝廷降香普陀之始。梅岑山原本已有大小寺庵近百座,僧尼四千余人,在胜吉十五年,朝廷赐银五万两在原来普陀庵基础上兴建普陀禅寺后,普陀山岛内原本以捕渔为生的近五百渔民以造恶业故,被劝离普陀山,易地而生,普陀山成为真正的清净胜地。
    位于普陀山岛的普陀庵上院被扩建为普陀禅寺后,香客鼎盛,游人如织;位于普陀山岛东十余里普陀洋附近的落伽山岛上的普陀庵下院却如往常一般清洁静谧。落伽山岛上的普陀庵相传为观世音菩萨修行之地,站在普陀山潮音洞附近向东眺望,洛迦山岛像一尊大佛,仰面躺在波光粼粼的大海上,而普陀庵就位于洛迦山岛的正中心,可谓于佛国明珠。每逢晴空日出之时,洛伽山岛霞光万道,蔚为壮观。
    普陀庵原有上下院之分,上院以参研佛典、讲经说法、为民祈福为己任,而下院自创建之时便以武功著称,但由于普陀庵习练武艺的尼姑们淡泊名利,只愿守得一方净土,而不愿沾染尘世,在江湖中并不为人所知。
    此时,普陀庵清净堂中,数十名尼师盘膝而坐。檀香缭绕中,隐约传来木鱼、法磬的声音,声音极是轻微,却又让闻者肃然起敬。在尼师的最末尾,盘坐着一个眉目如画、俏鼻朱唇的韶龄少女,却是留着如乌云般的发髻,衬着灰色的粗布尼服,显得格外惹人怜爱,正是转塘庄园庄主王寿光之女王可儿,胜吉十六年三月随父亲来到翁山岛后,便因缘际会遇到了出山访友的普陀庵下院主持慈航师太。
    慈航师太自小便在洛迦山普陀庵修行,修练至武艺大成才代表普陀庵出世修行,惩奸除恶,治病救人,被两浙一带民众尊称为活观音,也在江湖中闯下了诺大的名头,二十年前,她便回归洛迦山普陀庵专心修练,并于十年前终于达到了出神境界,证到初地菩萨的果位。证得初地菩萨果位后,慈航师太智慧神通豁然精进,在定中亲见了阿弥陀佛本尊,并化身为身高百丈的观音菩萨,亲自证得了众生无差无别,只因分别心而有差异。两年前,出山寻访同为出神境界的僧尼道友,在回山途中,心有所感,便在翁山遇到了宿命中的徒儿。王可儿与慈航师太一见面,便十分亲近,她并不能如慈航师太般参破前生后世,但也知遇到了命中的恩师,欣然拜慈航师太为师,参详佛法。月余后,已得佛法之妙处的王可儿,有意落发为尼,却别慈航师太劝阻,王可儿追问原因,慈航师太笑而不语。
    慈航师太所习观音法门,最讲究无欲无求,从不刻意追求境界提升,只在反复锤炼自己的身心,已经过五年基础内功修练的王可儿,转修观音法门,却是水到渠成,没有一丝磕绊,果然诸法同源,无二无别。在极致的清静中,王可儿不知不觉间便已修练到补元境界,并成功地进入到极乐胜境。此极乐胜境与极乐世界不同,仅是在定中可以见到诸佛菩萨的形象,听诸佛菩萨讲经说法,并不能常驻,但也极大地增加了王可儿对佛法及所习功法的信心。虽然在她的心里,仍然有王寿光和沈方等人的影子,但那些影子却渐渐地淡薄了。
    修习功法可以靠念经打坐,但行走江湖,显然不够。慈航师太知道王可儿俗缘未了,日后还需要入世修行,便在习练功法之余,传授普陀庵各前辈师太不断创新改进之普陀剑法。招招制敌而不伤敌,彰显佛门慈悲渡人之大愿。
    这一日,王可儿在竹林中练过了普陀剑法,收了身形,听慈航师太指点。
    “可儿,你天姿聪颖,观音心法和普陀剑法于你有缘,为师也没有什么可教,只需勤加练习,便可渐入佳境。”
    王可儿听出慈航师太言语中有别离之意,有些失落地说,“为何师尊有让可儿离开之意?”
    “可儿,你父亲已是第三次遣人来,要带你离开珞珈山了,此次与去年有所不同,去年你虽在珞珈山过年关,但你父亲也专门来岛上陪你。今年,你父却是要带你回钱塘了。为师于极乐胜境中察知今日便是你我师徒暂别之日,年后便可重逢,可儿倒也不必留恋。”
    “与师尊及众位师叔、师姐同修,可以体验极乐胜境的玄妙,修行的速度飞快,若是可儿独自修练,只怕与师姐们的修为差距越来越大。”
    “可儿,观音法门最忌讳的就是刻意攀比,在无心念中寻自然而然的机缘,你之所以能赶上大部分师姐,也是因为以往练功时无欲无求,积累了功德,若存了比较之心,只怕会南辕北辙,愈行愈远。”
    王可儿也恢复了清明,惭愧道,“徒儿知错。”
    “追求巅峰,何错之有?但武道如同佛道,却是冥冥中自有天注定,吾等不过是天地间的棋子过客,各尽人事罢了。”慈航师太不知想到了什么,一番感慨,王可儿知道师尊所知所思与凡人大不相同,便恭恭敬敬肃立听命。
    “可儿,还有一事为师需交待于你。”慈航师太见王可儿竖直了耳朵,便细细道来,“这极乐胜境并非为师所创,所以既使你身上钱塘,也可进入极乐胜境,聆听法音。但我观音法门也非凡俗间寻常的功法,你修练至换元境界,身心和谐之后,自然可以在极乐胜境中,寻一荷苞修练为法身。法身既成,可儿便可与为师与极乐胜境中相见,虽远隔万里,也如在眼前。”慈航师太言语中便带了些许的自信,连眼神中也迸发出摄人心魄的神彩。
    师尊的交待,有些王可儿早已知道,有些却是第一次听闻。虽然听起来神乎其神,但以师尊登地菩萨的修为,这些神通又算得了什么?想到不久之后便要返回钱塘,王可儿便想起一人来,“师尊,这观音功法能传授给其它人吗?”
    慈航师太望着王可儿,笑了笑道,“你是指沈家那个匠人武痴吧?沈方与我观音法门有缘,若是他想学,便可传授于他吧。”
    王可儿脸色一红,便兴高采烈起来,她本是少年,极易受环境的影响,在珞珈山近两年,早已不食人间烟火,此刻已知自己将回归钱塘,以往的点点滴滴便涌现出来,连同父亲和沈方的形象越来越清晰。
    ~~~~~~
    胜吉十七年十二月初一,杭州西湖南侧钱塘沈氏墓园。沈老太君与沈周合葬之墓修葺一新,沈披与沈括兄弟结芦而居,为沈老太君守墓。过去读书人都有守墓二十七个月的传统,以报父母养育之恩。这个规矩源自于春秋时期,孔子认为,子女养到三岁才能离开父母的怀抱,那么父母故去,做子女的为父母守三年墓又有什么可犹豫的?
    在这守墓的三年里,日日食素读书,对个人的身心都是极大的助益,有不少人就是在守墓期间写下传世的佳作。沈括就是这些人中的佼佼者,与沈披每日研习经典不同,沈括将自己这些年在经济、技艺、为政方面的所得进行详细的梳理,力求写出一部可以让百姓丰衣足食,生活更加美满的著作。只新的机械发明便有数百例,均配有详尽的配图与尺寸。还有沈家花了极大的代价研制出来的钢铁材料的新配比、新的炼钢工艺、新的造瓷工艺等等。这些价值千金的配方,沈括原本还担心会出现豪强霸占欺凌,导致民众欲使用而不得使用的情况,但王安石变法居然首先拿王公权臣开刀,农户扬眉吐气,世风为之一变,正是普及基础技术之时。
    当然对于王寿光等匠头坊主发明的技艺,沈括丝毫没有公开的打算,毕竟他从不期望别人能够达到与自己相同的境界。身为一国计相辅臣,他考虑的整个国家的兴盛和民族的存亡,他个人所获利益已经几辈子也花不完了,倒也不在乎他所研发技术的保密。
    每个月初一、十五,沈披、沈括在钱塘的子女们会聚集到西湖沈氏墓园为祖母祈福。仪式结束后,沈氏兄弟便会考教子女的学业,沈披十个子女,七个已经年长,四个留在蓟州、三个在京城,留在钱塘的只有三个子女,而沈括五个子女,也只有沈方、沈蕙、沈德留在钱塘。
    在六个晚辈中,年龄最长的沈方长身玉立,身高已超过沈括,继承了沈括和柳氏外表优点的沈方此时已显出翩翩俗世佳公子的风采,与其兄沈冲号称钱塘二绝。但这二绝可不全是褒义,沈冲的绝是指诗词,而沈方之绝却在其时而天才,时而痴傻之表现。比如,此时让众子女默写论语为政篇,一刻钟下来,除了沈方,所有沈家三代后辈全部端端正正地默写下来。只有沈方拿着笔,一个字也没写。
    沈括明知沈方不好习文,但还是忍不住怒道,“连一个字也不会写吗?”
    沈方想了想,说道,“会写。”
    然后在宣纸上写下十二个大字,“子曰,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一共三列,字虽然写的端正,但一看就属于蒙学的水平,连沈德的字都不如。
    沈家子弟见沈方写得飞快,都有些好奇,待看完这三列字,禁不住轰堂大笑,笑得最厉害的就是沈蕙和沈德。
    沈披莞尔一笑,冲着沈括道,“方儿才在不此,二弟也无需纠结。”
    沈括也气得苦笑起来,“精通机巧之物,若不通圣人之理,恐将是祸害。”
    沈方有些不服气,“父亲,论语为政篇,字我虽写不得,其中的道理我还是懂的。”
    “那好啊,正好要考教你们的经义,这便先听你言来。”
    “为政篇,乃以心为君,以身为臣的修练之道。”
    “住口!”沈括一听便气得头发都竖起来了,这个儿子,不鸣则已,一开口就歪解圣人之言。
    “且慢,我倒要听听方儿有何高见。”沈披最近正好在研习各个注解版本的论语,这时听到沈方突发奇语,倒引起了一点好奇之心。
    沈方看着沈括,却也不敢开口。
    “讲讲吧,小心着些!”沈括示意沈方开口,但特别提醒让他不要乱讲。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这句话是指修行时,要正其心,心正,则气顺,内力自然流动,呈拱卫之势。政即心,德即正,众星即内力。”
    沈括听得心浮气躁,沈披则入云里雾里,觉得似乎有道理,但又觉得不合适,而随着沈方练习《太上老君养生功》的沈蕙、沈德却听得眉飞色舞,觉得确实是这么回事儿。
    “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这句话是指所有的功法,没有什么差别,只在诚心而已。”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这句话是指,修行所用之法,执着于形式,而难免为形式所困;修行所用之心念,反复诚之,才可以在形式之上有所突破。”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段话是说孔子自己的修练经历,十五岁开始修行,三十岁小有所成,四十岁不再疑惑所习功法,五十岁便知道了天道轮回,六十岁学会了顺其自然,七十岁时功力大成,言出法随。”
    沈括再也无法忍受,拍案叫道,“胡闹,强词夺理,你还是练你的武功去吧。”
    沈方向沈披、沈括深施一礼,便退了出去,沈蕙、沈德互看一眼,趁父亲不注意,忙跟着溜出去,躲过了解释经义之劫,现在他们满脑子全是二兄的解释,教书先生教的解释早忘得干净,如让他们两个解释经义就当场露丑了。
    沈披还在思索,见沈括将沈方赶走,挥手散去自己的三个子女,轻声道,“二弟,方儿所说也略有道理。”
    “什么道理?孔子也练武功吗?”沈括有些着急,便顾不上是和大兄对话,直挺挺地回道。
    “不是,我是说,圣人之言,涵盖万千,似也有共通之处。”
    一句话倒也提醒了沈括,沈括想起自己一直自诩为灵活变通,结果在儿子教育方面却陷入了恨其不争的怪圈,说不定儿子看得比自己还深远,这个奇怪的念头浮上来,吓得他赶紧揺了揺头。
    此时普陀山应叫宝陀山,普陀山的名字源自于明代万历年间,为了便于阅读,也便于展开后续小说情节,提前到宋代改名为普陀山。
    论语为政篇沈方的解释纯属为情节方便的曲解,多有不通之处,请勿认真。喜欢重生大宋征服史请大家收藏:(663d.com)重生大宋征服史六六闪读更新速度最快。到六六闪读(www.663d.com
    看剑来

本文网址:https://www.663d.com/xs/19/19502/11690581.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 https://m.663d.cc/19/19502/11690581.html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