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六闪读 > 历史军事 > 重生大宋征服史 > 第41章 治国之策深合圣心

第41章 治国之策深合圣心

推荐阅读:大海无垠我在尊魂幡里当主魂都市不灭仙医我是如何当神豪的都市极品医神雏鹰的荣耀魇醒他比我懂宝可梦遮天记重生日常修仙

    胜吉十七年十一月初十,司马光收到了王安石的回信,相比自己洋洋洒洒三千言恳切之言,王安石的回信只有四百字,而且如王安石之为人,刚强执拗。
    “某启:昨日蒙教,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故略上报,不复一一自辨。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覆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
    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
    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
    无由会晤,不任区区向往之至!”
    此封回信结构严谨,显示出王安石对司马光建议的重视,同时表明了自己见解坚定,不肯轻易改变之意。
    司马光在前几日的三封信中指责王安石实行变法是“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王安石在辩驳之前,先高屋建瓴地提出一个最重要的原则问题一一名实问题。名正则言顺而事行。王安石从大处着眼,指出决定进行变法是“受命于人主”,出于皇帝的意旨;新法的制定是“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经过朝廷的认真讨论而订立;然后再“授之于有司”,交付具体主管部门去执行。这一“受”、一“议”、一“授”,将新法从决策、制定到推行的全过程置于完全名正言顺、合理合法的基础上。
    王安石不去申辨实行新法是否侵夺了政府有关机构的某些权力这些具体现象,只是从名正言顺的角度来应对,“侵官”之说便不攻自破。次驳“生事”。“举先王之政”是理论根据,“兴利除弊”是根本目的。这样的“事”,上合先王之道,下利国家百姓,自然不是“生事扰民”。再驳“征利”。只用“为天下理财”一句已足。因为问题不在于是否征利,而在于为谁征利。根本出发点正确,“征利”的责难也就站不住脚。然后驳“拒谏”。只有拒绝正确的批评,文过饰非才叫拒谏,因此,“辟邪说,难壬(佞)人”便与拒谏风马牛不相及。最后讲到“怨诽之多”,却不再从正面反驳,仅用“固前知其如此”一语带过,大有对此不屑一顾的轻蔑之意。
    王安石最后指出:人们习惯于苟且偷安已非一日,朝廷士大夫多以不忧国事、附和流俗、讨好众人为处世的良方。
    “苟且”是因循保守的同义语;而“俗”与“众”则是为保守思想所浸染的一股强大的社会政治势力。所以皇帝柴勐“欲变此”,而王安石则“助上抗之”。接着讲到“众何为而不汹汹然”,只是说明保守势力的反对势在必然,却丝毫不意味着他们的有理和有力。王安石举了盘庚迁都的历史事例,说明反对者之多并不表明措施有错误,只要“度义而后动”,确认自己做得是对的,就没有任何退缩后悔的必要。盘庚之迁,连百姓都反对,尚且未能使他改变计划,那么当前实行变法只遭到朝廷士大夫中保守势力的反对,就更无退缩之理了。“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表明王安石的行事准则,及不为怨诽之多而改变决心的坚定态度。
    “如日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司马光从王安石委婉的言辞中看到对自己犀利的批评,难道自己让王安石徐徐图之,便是无所事事了?这个王安石固然有才,但未免小看天下人了。这几日,言官御史们上了不少弹劾奏折,被官家全部批驳,文彦博、欧阳修等朝廷元老虽然也对王安石变法的力度不以为然,但还没有到公开决裂,与当朝宰相交恶的地步,朝廷上下现在正等着有大臣能够挺身而出,力抗王安石的新政。
    司马光正在酝酿情绪,一股舍我其谁的使命感让他心潮澎湃,突然听到了外面的喧哗声。司马光闻声出去,只见一名头戴软脚幞头,身着绯罗袍的宦官就站在大堂正中央,在他旁边是一名小黄门用朱漆托盘托着明黄绸缎盖起的一卷圣旨。那名宦官是司马光认识的内侍省副都知李守愚。
    司马光进入大堂后,上前拱手行礼:“原来是李都知。”
    李守愚慌忙回礼,脸上堆起的笑容甚至带着谄媚,“见过司马中丞!”
    李守愚回头掀开漆盘上的明黄绸缎,取下摆在上面的一卷诏书,肃然道,“司马光听诏。”
    司马光上前跪倒。
    李守愚用着尖细的嗓音念着诏书,前面一大段是称赞司马光德性淳正,学术通明,忠勤有加,谨事王命,对他编写通志之事大家褒扬,然后加封上柱国,任命他为知枢密院事,著其于三日后出使辽国,商议和谈之事。
    传过圣旨,李守愚也不再摆出肃穆严重的架子,转而笑着向司马光道喜:“恭喜司马枢密。”
    司马光原来是翰林学士、御史中丞,分别是正三品的官位和从三品的职事,如今加了上柱国正二品的封号,知枢密院事的职事,已然是朝廷内仅次于枢密使、同平章事的高官。只是在这个时候,免了自己御史中丞的差事,并要求于三日后出使辽国,怎么看也象王安石的手笔,却是不知这王安石是何用意?难道是讥讽自己不懂军务,只识得道德文章?
    赏了李守愚五两银子,打发天使回宫复命后,司马光回到书房写了一篇谢恩折,同时又写了一篇弹劾王安石的折子。可是这弹劾王安石的折子此时递交上去,却显得有些不近人情了,王安石好言回信,自己官职又有了提升,虽然免去了言官之首的差事,但毕竟也成了辅政之臣。司马光想了想,还是在出使辽国回来后,再与苏轼等人商议如何制止王安石的新政吧。
    ~~~~~~
    参政知事秦源的后院寝室,昨夜哭闹了一夜,于氏的眼睛有一圈红肿,寻了煮熟的鸡子,剥了外壳,借着余温在眼圈部位滚动热敷着。秦源一脸尴尬,站在于氏身后劝也不是,骂也不是。
    昨夜,秦源带着一肚子怒火向于氏发作,岂料于氏的反应比他还激烈,痛斥秦求的无礼和秦氏父子对她的轻视,寻了剪刀、白绫就要作死,吓得四个贴身丫鬟赶紧按着。拿了几个丫鬟进行训问,丫鬟们只是说公子多有调笑,但于氏与秦求两人并未有过苟且之事。对这样的儿子,秦源也无计可施,只好下令将秦求禁在自己的院子里面,任何人不许将他放出来。
    等于氏收拾停当,便要起身出门,秦源问道,“娘子何去?”
    于氏眼睛一红,又象是要滴出泪珠,看得秦源心中暗痛,于氏施了一礼回道,“官人,妾身听闻大相国寺镶灾祈福,多有灵验,自从流民四起,秦家屡遭大难,妾身也蒙受不白之冤,为了让秦家和官人一切顺遂,妾身愿去大相国寺烧香拜佛,广做布施。”
    “如此甚好,为夫与娘子同去。”秦源喜道。
    “那就不必了,官人身为朝廷相国,自是该做军国重事,这等妇道人家的琐事就不劳官人了。”
    “委屈娘子了。”秦源惭愧道。
    于氏眼睛回望了秦源一眼,似是有千言万语,但还是什么也没说,领着两个丫鬟,四个健仆出府向大相国寺而去。
    于氏来到繁华的大街上面,呼吸着清新的空气,倒也不想乘坐暖轿,让四个轿夫后面远远跟着,于氏一边散步,一边与丫鬟闲聊这京城的新鲜人物。
    “夫人,要说这大相国寺近来最有名望的,便是来自少林寺的慧通大师。”丫鬟巧儿兴奋地说道,“听说这慧通大师具有大神通,可以飞天循地,有无数百姓都曾经看到慧通大师在大殿念经的时候消失不见,但是念经的声音依然声音宏亮。念完经后,大师的身影又回到了大殿,手里还多了一支荷花。大家都说,这是大师去西方极乐净土采来的,虽然无根但绝不会腐烂。”
    于氏被唬住了,不禁道,“难道不是变戏法吗?”
    另一个丫鬟红儿说道,“夫人,可不能这么说,听说怀疑大师的人就是心不诚,心不诚佛祖便不会答应请求。只有心诚之人,才会百求百应。”
    于氏顿时有些心慌,暗叫罪过,不知道刚才心里面的想法是不是已经被佛祖发现了。
    待进了大相国寺,在大雄宝殿烧了香、拜完佛祖,奉上五百两的供养,大相国寺的主持自然把这位大施主请入方丈室。
    于氏来大相国寺已有多次,与主持慧远和尚相熟,便问道,“慧远大师,不知慧通大师可在寺里?”
    “阿弥陀佛,”慧远和尚施了一礼道,“秦夫人,师兄今日恰好驻锡本寺清修。”
    “不知可否一见?”于氏期待地问道。
    慧远闭着眼睛,转了几下念珠,睁开眼睛道,“阿弥陀佛,师兄来时曾声明概不见客,但施主心诚,料想师兄不会怪我。”说完话,即遣一小沙弥去罗汉堂通报。不一会儿,小沙弥回禀说,慧通大师可以见客。
    慧远和尚将于氏一行送出禅房,在小沙弥的指引下,来到大雄宝殿西侧一边建筑群,里面有一个小院,小院的门首上有“罗汉堂”三个大字,显示是慧通大师潜修之所。罗汉堂小院前面有两个肃立的僧人,双手合什见过了于氏一行,但却只允于氏一人进去。巧儿和红儿便急了起来,她们两个也想借机见见活菩萨的,或许还能亲眼看到慧通大师的神通法术。两个丫鬟吱吱喳喳说个不停,吓得两个僧人连忙摆手,小沙弥也悄声说道,“两位女施主不可喧哗,要是如此,今日便算了,你们改日再来吧。”
    于氏见状,连忙轻声喝止了巧儿和红儿,让她们两个和四个健仆在外守候,她和两个知客僧告了罪,又谢过了小沙弥,才在小沙弥的带领下,进入了罗汉堂。
    罗法堂里有正殿一座,东西两边各有一偏殿,待于氏进了正殿,小沙弥便退了出去。只见殿内供有三尊佛像,分别是:东方净琉璃世界教主药师佛,正中娑婆世界教主释迦牟尼佛以及西方极乐世界教主阿弥佗佛。一个身穿袈裟的僧人背对着殿门跪在释迦牟尼佛像前,在烟雾缭绕中显得既高大而又神秘。
    于氏看了一眼旁边侍立的两位英姿飒爽、带发修行的尼姑,心中不免胡疑,但哪里还敢多言,忙请安道,“阿弥陀佛,秦府于氏见过慧通大师。”
    也不见慧通大师起身,只眨眼间,慧通大师便面向了于氏,于氏只看到慧通大师的眼睛中居然发出两道金光,心中更是惶恐,忙把头伏在地上不敢抬起。
    “秦夫人,请起身相见。”慧通大师和颜悦色道。
    两个侍奉尼姑走了过来,于氏只觉得自己象是陷在云朵里,被轻飘飘的扶了起来,不禁对这两位尼姑刮目相看,大师座下两个尼姑都有如此神通,大师真乃深不可测。两个侍奉尼姑搀扶着于氏跟随慧通大师走进东偏殿,东偏殿下面修有地龙,却比大雄宝殿暖和了许多。
    “大师,小女有一事请教。”于氏虽贵为相府夫人,但也只有十八岁,青春年少,好奇心强,面对慧通大师,刚一入座,她便想问问秦家的祸福吉凶。
    “秦夫人所求之事,贫僧已了然”慧通大师哈哈大笑起来。
    “果真?”于氏忘了红儿了提醒,将信将疑道。
    “尊夫君为当朝参知政事,秦夫人幼年坎坷,心中所惧所求,贫僧自然知晓。”慧通大师笑道,“贫僧擅长观气之术,秦相异日必为朝廷宰相,可谓一人之下,万人之上。而秦夫人之荣华富贵还不仅仅是一相国夫人这么简单。”
    于氏惊喜地站了起来,便转念一想,立刻感觉不对,相国夫人已是一品命妇,已达到极致,还如何可能再提升?
    慧通大师看到于氏的疑惑,便不再隐瞒,直言道,“秦夫人,贫僧今日来大相国寺,却是为你而来。”
    于氏大惊,呆呆地望着这个从天竺来的和尚,
    “秦夫人,你可是辛卯年十二月初八辰时生人?”
    “啊!”于氏不禁掩口,难以置信地看着慧通和尚,这和尚难道有知人命数的神通?生辰八字乃大禁忌,根本不可能流传到外面,这和尚如何可知?
    慧通大师笑了起来,“秦夫人,你未来的造化,可不是应在秦相公身上,而是应在贫僧身上。”
    于氏听到慧通大师如此疯言,哪还不知道自己身入险境,不再多言,立即起身便要冲出偏殿,却被一个侍奉尼姑轻轻一按,便再也动弹不得。
    “知心你去和秦家的下人们说,贫僧要为秦府做法事,需要一个时辰,让他们耐心等候。”
    另一个侍奉尼姑,看了慧通大师一眼,应了一声,便往罗汉堂门口走去。
    于氏想要呼喊,但侍奉尼姑不知道按了她的哪里,根本喊不出来,只听着身旁这个侍奉尼姑道,“别害怕了,过一会儿你就知道,这才是你最值得的事儿。”
    “知意,你又犯嗔戒了。”
    知意急道,“我哪里有!我和知心还盼着你早日修成还虚境界,我们好更进一步。”
    “你们两个啊,一心想着精进,却不知享受每一刻,这种心境反而是障碍。”慧通大师和知意的对话把于氏吓得魂飞魄散,他们说什么于氏听不懂,但很明显,这两个带发修行的尼姑早已和慧通大师有染,这还是什么修行人,分明就是魔鬼,而自己今日却是在劫难逃。
    cuslaa写的《宰执天下》我昨天才看到,以前看的是cuslaa写的《大宋帝同征服史》写的是靖康年间的事,《宰执天下》写的和我这部小说一样,都是熙宁年间的人和事。cuslaa大大他的写作风格我也比较喜欢,但是学不来,虽然本书也有大量的历史人物和事件,但是毕竟是穿越+架空类的小说,与历史并不完全一致,这样可以掩盖许多历史考证不足的缺陷。
    记得看其它穿越小说时,最感兴趣的是两点,一个是高科技对冷兵器时代的压制,另一个是则是对全世界各地的探险和征服。我也希望在本书中把这两点写得好看一些。
    本书的主人公沈方,现在还没有穿越过来,原本计划在二十章左右让主角复活的,可是写着写着,有些背景需要交待,有些人物需要重新设计,比如秦源。原先设计的是沈方在皇宫之上大开杀戒,夺了皇帝,象赘婿里面的宁毅。可是有一天,做梦梦到一个场景,一个大臣和一个宦官在和皇帝献策时,大臣突然拿出一把尖刀,插入皇帝的身体。这个梦境给我启发,如果沈方的皇位是夺自象秦源之类的叛臣,对于绝大多数观众而言,似乎更加可以接受。赘婿里面,宁毅弑君的情节,固然爽快,但也有一些观众因此弃书。喜欢重生大宋征服史请大家收藏:(663d.com)重生大宋征服史六六闪读更新速度最快。到六六闪读(www.663d.com
    看剑来

本文网址:https://www.663d.com/xs/19/19502/11690578.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 https://m.663d.cc/19/19502/11690578.html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