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章 官逼民反钢刀见血
推荐阅读:道士不好惹、谁让他修仙的!、特拉福买家俱乐部、谍影:命令与征服、鉴宝金瞳、星球大战之第四天灾、人族禁地、斗破之无上之境、超级基因猎场、东京泡沫人生、
胜吉十七年七月初四,钱塘县转塘镇云栖山沈氏墓园。
今日是沈括五个子女的除服之期,二十七个月的守芦生活,让沈括的五个子女的气质都有了比较大的变化。
沈括的长子沈冲,今年已经十九岁,待除服回到京城后,便会与司马光三女司马琴完婚。沈冲并没有见过司马琴,深怕和一个不识文墨的古板女子厮守终生,便托京城沈府管家沈四打听,得到消息说这司马琴端庄秀美,知书达礼,是沈括亲自为他选的佳偶,便放下心来。沈冲这两年来,将家中藏书看了个遍,并写下了许多关于民生的策论,甚至得到了王安石的赏识。其所作诗文清新典雅,在钱塘青年文人中也小有名气。
沈括的长女沈蓉,今年也有十六岁了,年初的时候,王安石便向沈括提亲,想为自家二公子王旁迎娶沈蓉。沈括知道王旁人品稳重,好侠义,但偏偏不喜读书,专爱各种奇技淫巧、浮华侈词,在恩师欧阳修变更文风后,这仕途怕是无望了,但沈括并不在意对方能否当官,便应了下来。待除了服,王家便会前来下纳采之礼。
沈括的次子沈方,今年只有十三岁,长期的修练让他体格长的飞快,现在已经超过沈括,仅比长身玉立的沈冲低一点,两个兄弟站在一起,真是羡煞旁人,都说是沈家两位好儿郎。沈方字识的不多,却拥有惊人的气力和武艺,按沈冲的说法是,“合着沈家该出一个武状元了。”但沈氏父子都知道,这也只是句玩笑话,大周选拔武壮元,首科便是兵法制策,识不了几个字连一关都过不了,就算是弓马娴熟也无济于事。沈方的“痴”相没有变化,还是如数年前一般沉静,两粒眸子深沉似海,但却没有灵动的光彩,与沈括的其它子女截然不同。
沈括的次女沈蕙,今年十一岁,这两年跟随着沈方练内功、轻功,身形矫健,气质也特别清爽利落,一看就是爽快干脆的姑娘。
沈括的三子沈德,今年只有九岁,长得虎头虎脑,个头敦实,倒比沈方还健壮一些,除了随着沈方练功以外,也跟沈方一样,喜欢上打铁、木工之类的手艺活儿,每日除了读书练功外,便和沈方一起泡在百子尖山下的窑场。
沈括领着五个子女祭拜了亡妻,便乘车前往转塘庄园,现在的转塘庄园日渐繁华,主事之人却不是王寿光,而是接任王寿光庄主之位的刘四。早在一年前,王寿光便辞了工部员外郎的职位带着大多数匠头、骨干去明州鄞县经营翁山、岱山、衢山三岛,此三岛田价便宜,加上钱塘沈氏待人宽和名声在外,翁山、岱山、衢山三岛的乡绅农户便顺水推舟将土地卖于王寿光等人。不知不觉间,翁山、岱山、衢山三岛绝大多数土地已归钱塘沈氏所有,沈括决定等回到京城后便和王安石提重建翁山县之事。
在转塘庄园庄主府,见过了刘四为首的各工坊主,除了早就投靠转塘庄园的原转塘镇大户外,大部分是工匠中提拔起来的新的匠头兼坊主。希求他们创新技艺不太现实,让他们守住转塘庄园这份产业,却也容易。
沈括的地位和气场自然与两年前不同,胜吉十五年六月,沈括召集转塘庄园各匠头、坊主开会时,还只是中侍大夫、昭文馆修撰,说白了就是给皇帝家的私塾当教书先生。如今沈括的来头可大不一样,沈括现在是银青光禄大夫、三司使,号称“计相”,乃是与六部尚书大人同品的从二品高官,而计相又管理着整个大周的盐铁、度支和户部,可谓是位高权重。再加上,沈括每天交往的都是如文彦博、王安石那样的柱国大臣,其言语之间自然有了雍容华贵、说一不二的气势。
堂下的匠头、坊主个个战战兢兢,沈括觉得好笑,越发不想在此地久待,便问了矿山购买的情况,得知已在大周境内购买了四十多处出产各类矿石的矿山土地后,便摆了摆手,起身乘船回杭州去了。
亲迎吉期原本订在七月初九。但这几日沈老太君的身体越发不好,面色蜡黄,眼眸无光,呼吸也颇为坚难。沈家本身就是医药传家,沈括望闻问切,无一不精,沈括知道无医可治,但还是请杭州城内最好的郎中杜泾前来问诊。七月初六,杜泾再次请了脉象,施了针术,沈老太君才呼吸渐为平复,沉沉睡去。
沈括并内府管事吴娘陪杜郎中来到前院,谢了诊金,便询问医治情况。
“沈大人,太师夫人脉象浮滑,油尽灯枯,既使用老参吊着也恐将不起,家中早些准备后事吧。”杜泾摇摇头,将沈老夫人的情况如实言明。
沈括点点头,倒也不出意外,将杜泾送从沈府,便对管家张喜良、管事吴娘道,“遣人去安抚使司衙门通知张抚台,这婚期怕是要推迟了。”
张管家面露难色,而头发已有些花白的吴娘更是直接说道,“小郎君,不可啊!”
看到沈括疑惑的目光,吴娘解释道,“夫人她硬撑着等小郎君回来,就是为了看着你和张家小娘子办婚事,如今婚期在即,岂可失信于张家,而且若夫人醒来,也是断然不会答应,小郎君一片纯孝,难道忍心让夫人惊怒?!”
“可是娘亲这个状况,我实在无心办喜事。”沈括犯愁道。
“杜郎中前些日子来问诊时也提过,或许小郎君和张家小娘子的婚事能给夫人冲冲喜。”
“此言当真?!”沈括明知冲喜之说实乃无稽之谈,但有了一丝希望却不愿轻易放弃。
“当然!”吴娘坚定地回道,其实杜泾也只是和张宛娘说结婚一事对沈老太君并无坏处,但在吴娘听来,便成了可以冲喜了,对于未来这位沈家二少奶奶,吴娘打心眼里喜欢。自去年八月份,张宛娘以沈括未婚妻的身份来伺候沈老太君开始计算,已经快有一年了。这一年间除了过年及纳采等礼仪时回安抚使司衙门小住几日外,一直在沈府居住,便是与张蒭见面,也是白日回家,晚间即回沈府贴身照料沈老太君,论细心和贴心甚至还胜过了她这个从小与沈老太君一起长大的贴身丫鬟。自沈括回来杭州,张宛娘便依风俗回府待嫁,没有在婚礼前与沈括相见,但张宛娘的贴身丫鬟少不了每日前来探望,代为请安。
沈老太君掐着指头计算沈括回杭州的日子,提着心劲儿要看着沈括与张宛娘完婚,如今岂能因沈括的一时冲动就误了大事。
沈家上下又提心吊胆过了两日,七月初九一清早,杜泾便依约来到沈府,看了看沈老太君的面色,冲吴娘点点头,吴娘便捧过参汤,在杜泾施过针后,小心的喂服了小半碗。沈老太君面色便稍有些起色,只感觉天旋地转,眼冒金星,知道自己体弱,但支撑着受沈括和儿媳参拜应是无防。
两浙路安抚使司衙门今日一改往日庄严肃穆,从里往外透露着喜气,张蒭的幺女金凤出阁,这在两浙路可是头等的大事,不到午时,后院便聚满了两浙路各州县的主要官员、杭州城内的富商雅士。午初初刻,沈括身穿大红袍,骑着一人高的白色西域马,带着吹鼓手和迎亲队前来亲迎。进了安抚使司衙门,自有司仪指引,拜见岳丈大人,用过席面,谢过宾朋,过了午时,才将披着凤披霞冠的张宛娘进入大红花轿。
迎亲的队伍最前面是沈家两个壮丁高举的两块红底金字牌匾,左首一个上书四个大字“太后赐婚“,右首一个上书四个大字“奉旨成婚”。本朝,官家多有给大臣赐婚的恩典,但是太后赐婚只有极富贵之王公大臣才能获此殊荣。
看着金光闪闪的八个字,杭州城里的百姓,哪里还不知道是钱塘沈家二公子沈括今日迎取两浙路安抚使之女。看热闹的、好事的,将沿路的大街小巷围着严严实实。沈府离安抚使司衙门并不远,走路也只需要两刻钟,但迎亲队伍却绕起了远路,要将杭州城的主要街道走个遍。张家嫁女,嫁妆自然不会少了,各式嫁妆足足有六十四担,负责送亲的两位兄长张执、张谢身穿吉服,骑着高头大马,护在张宛娘的花轿两侧。沈括心里面担忧着母亲的身体,但还得表露出喜庆的样子,跟着迎亲的队伍慢腾腾地骑马走着。
终于转了一大圈,转回了水清巷,吹鼓手吹打了一路,卖力表现,此刻看到沈府就在眼前,更是来了劲头,不断变着花样,在震天的鞭炮响声中,尖耸的尾音响彻云宵,隔一条街也能听到。
沈府上下张灯结彩,处处挂红贴喜,中午去两浙路安抚使司衙门贺喜的宾朋倒有一多半赶到,将沈府挤得水泄不通,莫要说两浙路、杭州府、钱塘县、仁和县的官员,就连天子柴勐也让内侍省织造司主管宦官吴大用送来御用砚台一方、御赐如意两把,用大红布衬着放到了正堂花梨木案几上,其它王公大臣自然少不了托人专程前来送礼道贺。
此时举办婚礼对时辰有讲究,根据阴阳五行学说,女子属阴,黄昏是“阳往而阴来”,所以会在日月交替之际的黄昏举行娶妻之礼。后来,因为黄昏时女子出嫁,便有了“婚”字,“婚礼”也逐渐取代了“昏礼”。到了戌初初刻(注:晚上7点),天还大亮,但已符合婚礼的时辰,司仪指引着新人一拜天地,二谢皇恩,三拜高堂,然后夫妻对拜,礼成。
沈老太君也支撑了一整天,眼见着沈括终于将张宛娘娶过门来,忍不住眼睛婆娑,但观其脸色,似乎气色倒有些好转。
送入洞房后,沈括去伺奉母亲歇息,然后去前院答谢宾朋。沈括位高权重,鲜有不理事之人真敢与沈括对饮,折腾了近一个时辰才与所有宾朋打过照面,承了亲友同僚的人情,总共喝了也没有两樽酒。
待回到寝室,用糖果引走闹洞房的沈氏近支孩童,关上房门,落下门闩,便见一俏丽的身影坐在婚床之上。
沈括一阵心痛,又想起了已亡故的柳氏,但他也很承张宛娘的情,张宛娘人品长相俱佳,待沈母如同亲生母亲,怎能不让他爱敬交加。
沈括手持包着红绸的秤杆将张宛娘的凤冠霞帔挑落,只见一如花似玉的佳人,含情脉脉地看着自己,张宛娘竟和记忆中的宛妹不太一样。
看着沈括吃惊的样子,张宛娘羞怯道,“难道妾身入不了郎君的眼。”
“不!不!”沈括赶紧否认,“实在没有想到,两年没见,宛妹竟然如此美丽。”自从胜吉十五年四月初一,开封城南薰门外一别,沈括便再没有见过张宛娘,印象中张宛娘还是那青涩的少女模样,没想到揭开盖头,在烛光的照耀下,张宛娘容丽丰姿,竟让早就心灰意懒的沈括心动起来。
春宵一刻值千金。
次日起来,张宛娘搂着沈括的腰身久久不愿起来。沈括虽然已有五个子女,但也只有三十八岁,正是年富力强之时,见到张宛娘的可人模样,想着她为自己所做的一切,自然将一切化为行动,一个是久旱逢甘霖,一个是花熟须堪折,竟是荒唐了一整夜。
沈括暗叫惭愧,小心地将张宛娘扶起身,过了许久才穿好衣服,去拜见母亲。
张宛娘此刻梳着少妇的发髻,身穿少奶奶的服势,见到沈老太君,喜从心中来,忍不住流下眼泪,跪倒在地,与沈括一起拜道,“儿媳(儿子)拜见母亲大人。”
沈老太君今日气色大好,面色略有些红润,眼中也有了神彩,沈括看在眼里,心里暗自称奇。
“好!好!好儿子,好儿媳。”沈老太君非常满意,笑着说。
张宛娘对沈府众人早已熟悉,在成亲之前,众人已将她视为少主人,此次成亲后,自然个个上来拜见讨赏,“少奶奶”叫个不停。张宛娘娘家身家丰厚,只这次陪嫁的嫁妆便价值十万贯,更有上万亩田产、产业,赏起众人来自然丝毫不吝啬,每人赏了二两银子。
钱塘习俗结婚第三天夫妻回娘家,需带双数计的礼物,称为“回郎”。胜吉十七年七月十一,沈括夫妇带了四担礼物回郎,无论是鸡、鹅、鱼、肉,还是蛋、蔬、果、面,都是双份。
张蒭早打发了衙门关门,只留着侧门等姑爷上门。张执、张谢两兄弟,原先叫沈括为世兄,现在因张宛娘的关系,却成为沈括的内兄、舅哥。有当朝计相当妹夫,甚至不用沈括打招呼,张家的生意便可做到大周二十八路。喜欢重生大宋征服史请大家收藏:(663d.com)重生大宋征服史六六闪读更新速度最快。到六六闪读(www.663d.com)
看剑来
今日是沈括五个子女的除服之期,二十七个月的守芦生活,让沈括的五个子女的气质都有了比较大的变化。
沈括的长子沈冲,今年已经十九岁,待除服回到京城后,便会与司马光三女司马琴完婚。沈冲并没有见过司马琴,深怕和一个不识文墨的古板女子厮守终生,便托京城沈府管家沈四打听,得到消息说这司马琴端庄秀美,知书达礼,是沈括亲自为他选的佳偶,便放下心来。沈冲这两年来,将家中藏书看了个遍,并写下了许多关于民生的策论,甚至得到了王安石的赏识。其所作诗文清新典雅,在钱塘青年文人中也小有名气。
沈括的长女沈蓉,今年也有十六岁了,年初的时候,王安石便向沈括提亲,想为自家二公子王旁迎娶沈蓉。沈括知道王旁人品稳重,好侠义,但偏偏不喜读书,专爱各种奇技淫巧、浮华侈词,在恩师欧阳修变更文风后,这仕途怕是无望了,但沈括并不在意对方能否当官,便应了下来。待除了服,王家便会前来下纳采之礼。
沈括的次子沈方,今年只有十三岁,长期的修练让他体格长的飞快,现在已经超过沈括,仅比长身玉立的沈冲低一点,两个兄弟站在一起,真是羡煞旁人,都说是沈家两位好儿郎。沈方字识的不多,却拥有惊人的气力和武艺,按沈冲的说法是,“合着沈家该出一个武状元了。”但沈氏父子都知道,这也只是句玩笑话,大周选拔武壮元,首科便是兵法制策,识不了几个字连一关都过不了,就算是弓马娴熟也无济于事。沈方的“痴”相没有变化,还是如数年前一般沉静,两粒眸子深沉似海,但却没有灵动的光彩,与沈括的其它子女截然不同。
沈括的次女沈蕙,今年十一岁,这两年跟随着沈方练内功、轻功,身形矫健,气质也特别清爽利落,一看就是爽快干脆的姑娘。
沈括的三子沈德,今年只有九岁,长得虎头虎脑,个头敦实,倒比沈方还健壮一些,除了随着沈方练功以外,也跟沈方一样,喜欢上打铁、木工之类的手艺活儿,每日除了读书练功外,便和沈方一起泡在百子尖山下的窑场。
沈括领着五个子女祭拜了亡妻,便乘车前往转塘庄园,现在的转塘庄园日渐繁华,主事之人却不是王寿光,而是接任王寿光庄主之位的刘四。早在一年前,王寿光便辞了工部员外郎的职位带着大多数匠头、骨干去明州鄞县经营翁山、岱山、衢山三岛,此三岛田价便宜,加上钱塘沈氏待人宽和名声在外,翁山、岱山、衢山三岛的乡绅农户便顺水推舟将土地卖于王寿光等人。不知不觉间,翁山、岱山、衢山三岛绝大多数土地已归钱塘沈氏所有,沈括决定等回到京城后便和王安石提重建翁山县之事。
在转塘庄园庄主府,见过了刘四为首的各工坊主,除了早就投靠转塘庄园的原转塘镇大户外,大部分是工匠中提拔起来的新的匠头兼坊主。希求他们创新技艺不太现实,让他们守住转塘庄园这份产业,却也容易。
沈括的地位和气场自然与两年前不同,胜吉十五年六月,沈括召集转塘庄园各匠头、坊主开会时,还只是中侍大夫、昭文馆修撰,说白了就是给皇帝家的私塾当教书先生。如今沈括的来头可大不一样,沈括现在是银青光禄大夫、三司使,号称“计相”,乃是与六部尚书大人同品的从二品高官,而计相又管理着整个大周的盐铁、度支和户部,可谓是位高权重。再加上,沈括每天交往的都是如文彦博、王安石那样的柱国大臣,其言语之间自然有了雍容华贵、说一不二的气势。
堂下的匠头、坊主个个战战兢兢,沈括觉得好笑,越发不想在此地久待,便问了矿山购买的情况,得知已在大周境内购买了四十多处出产各类矿石的矿山土地后,便摆了摆手,起身乘船回杭州去了。
亲迎吉期原本订在七月初九。但这几日沈老太君的身体越发不好,面色蜡黄,眼眸无光,呼吸也颇为坚难。沈家本身就是医药传家,沈括望闻问切,无一不精,沈括知道无医可治,但还是请杭州城内最好的郎中杜泾前来问诊。七月初六,杜泾再次请了脉象,施了针术,沈老太君才呼吸渐为平复,沉沉睡去。
沈括并内府管事吴娘陪杜郎中来到前院,谢了诊金,便询问医治情况。
“沈大人,太师夫人脉象浮滑,油尽灯枯,既使用老参吊着也恐将不起,家中早些准备后事吧。”杜泾摇摇头,将沈老夫人的情况如实言明。
沈括点点头,倒也不出意外,将杜泾送从沈府,便对管家张喜良、管事吴娘道,“遣人去安抚使司衙门通知张抚台,这婚期怕是要推迟了。”
张管家面露难色,而头发已有些花白的吴娘更是直接说道,“小郎君,不可啊!”
看到沈括疑惑的目光,吴娘解释道,“夫人她硬撑着等小郎君回来,就是为了看着你和张家小娘子办婚事,如今婚期在即,岂可失信于张家,而且若夫人醒来,也是断然不会答应,小郎君一片纯孝,难道忍心让夫人惊怒?!”
“可是娘亲这个状况,我实在无心办喜事。”沈括犯愁道。
“杜郎中前些日子来问诊时也提过,或许小郎君和张家小娘子的婚事能给夫人冲冲喜。”
“此言当真?!”沈括明知冲喜之说实乃无稽之谈,但有了一丝希望却不愿轻易放弃。
“当然!”吴娘坚定地回道,其实杜泾也只是和张宛娘说结婚一事对沈老太君并无坏处,但在吴娘听来,便成了可以冲喜了,对于未来这位沈家二少奶奶,吴娘打心眼里喜欢。自去年八月份,张宛娘以沈括未婚妻的身份来伺候沈老太君开始计算,已经快有一年了。这一年间除了过年及纳采等礼仪时回安抚使司衙门小住几日外,一直在沈府居住,便是与张蒭见面,也是白日回家,晚间即回沈府贴身照料沈老太君,论细心和贴心甚至还胜过了她这个从小与沈老太君一起长大的贴身丫鬟。自沈括回来杭州,张宛娘便依风俗回府待嫁,没有在婚礼前与沈括相见,但张宛娘的贴身丫鬟少不了每日前来探望,代为请安。
沈老太君掐着指头计算沈括回杭州的日子,提着心劲儿要看着沈括与张宛娘完婚,如今岂能因沈括的一时冲动就误了大事。
沈家上下又提心吊胆过了两日,七月初九一清早,杜泾便依约来到沈府,看了看沈老太君的面色,冲吴娘点点头,吴娘便捧过参汤,在杜泾施过针后,小心的喂服了小半碗。沈老太君面色便稍有些起色,只感觉天旋地转,眼冒金星,知道自己体弱,但支撑着受沈括和儿媳参拜应是无防。
两浙路安抚使司衙门今日一改往日庄严肃穆,从里往外透露着喜气,张蒭的幺女金凤出阁,这在两浙路可是头等的大事,不到午时,后院便聚满了两浙路各州县的主要官员、杭州城内的富商雅士。午初初刻,沈括身穿大红袍,骑着一人高的白色西域马,带着吹鼓手和迎亲队前来亲迎。进了安抚使司衙门,自有司仪指引,拜见岳丈大人,用过席面,谢过宾朋,过了午时,才将披着凤披霞冠的张宛娘进入大红花轿。
迎亲的队伍最前面是沈家两个壮丁高举的两块红底金字牌匾,左首一个上书四个大字“太后赐婚“,右首一个上书四个大字“奉旨成婚”。本朝,官家多有给大臣赐婚的恩典,但是太后赐婚只有极富贵之王公大臣才能获此殊荣。
看着金光闪闪的八个字,杭州城里的百姓,哪里还不知道是钱塘沈家二公子沈括今日迎取两浙路安抚使之女。看热闹的、好事的,将沿路的大街小巷围着严严实实。沈府离安抚使司衙门并不远,走路也只需要两刻钟,但迎亲队伍却绕起了远路,要将杭州城的主要街道走个遍。张家嫁女,嫁妆自然不会少了,各式嫁妆足足有六十四担,负责送亲的两位兄长张执、张谢身穿吉服,骑着高头大马,护在张宛娘的花轿两侧。沈括心里面担忧着母亲的身体,但还得表露出喜庆的样子,跟着迎亲的队伍慢腾腾地骑马走着。
终于转了一大圈,转回了水清巷,吹鼓手吹打了一路,卖力表现,此刻看到沈府就在眼前,更是来了劲头,不断变着花样,在震天的鞭炮响声中,尖耸的尾音响彻云宵,隔一条街也能听到。
沈府上下张灯结彩,处处挂红贴喜,中午去两浙路安抚使司衙门贺喜的宾朋倒有一多半赶到,将沈府挤得水泄不通,莫要说两浙路、杭州府、钱塘县、仁和县的官员,就连天子柴勐也让内侍省织造司主管宦官吴大用送来御用砚台一方、御赐如意两把,用大红布衬着放到了正堂花梨木案几上,其它王公大臣自然少不了托人专程前来送礼道贺。
此时举办婚礼对时辰有讲究,根据阴阳五行学说,女子属阴,黄昏是“阳往而阴来”,所以会在日月交替之际的黄昏举行娶妻之礼。后来,因为黄昏时女子出嫁,便有了“婚”字,“婚礼”也逐渐取代了“昏礼”。到了戌初初刻(注:晚上7点),天还大亮,但已符合婚礼的时辰,司仪指引着新人一拜天地,二谢皇恩,三拜高堂,然后夫妻对拜,礼成。
沈老太君也支撑了一整天,眼见着沈括终于将张宛娘娶过门来,忍不住眼睛婆娑,但观其脸色,似乎气色倒有些好转。
送入洞房后,沈括去伺奉母亲歇息,然后去前院答谢宾朋。沈括位高权重,鲜有不理事之人真敢与沈括对饮,折腾了近一个时辰才与所有宾朋打过照面,承了亲友同僚的人情,总共喝了也没有两樽酒。
待回到寝室,用糖果引走闹洞房的沈氏近支孩童,关上房门,落下门闩,便见一俏丽的身影坐在婚床之上。
沈括一阵心痛,又想起了已亡故的柳氏,但他也很承张宛娘的情,张宛娘人品长相俱佳,待沈母如同亲生母亲,怎能不让他爱敬交加。
沈括手持包着红绸的秤杆将张宛娘的凤冠霞帔挑落,只见一如花似玉的佳人,含情脉脉地看着自己,张宛娘竟和记忆中的宛妹不太一样。
看着沈括吃惊的样子,张宛娘羞怯道,“难道妾身入不了郎君的眼。”
“不!不!”沈括赶紧否认,“实在没有想到,两年没见,宛妹竟然如此美丽。”自从胜吉十五年四月初一,开封城南薰门外一别,沈括便再没有见过张宛娘,印象中张宛娘还是那青涩的少女模样,没想到揭开盖头,在烛光的照耀下,张宛娘容丽丰姿,竟让早就心灰意懒的沈括心动起来。
春宵一刻值千金。
次日起来,张宛娘搂着沈括的腰身久久不愿起来。沈括虽然已有五个子女,但也只有三十八岁,正是年富力强之时,见到张宛娘的可人模样,想着她为自己所做的一切,自然将一切化为行动,一个是久旱逢甘霖,一个是花熟须堪折,竟是荒唐了一整夜。
沈括暗叫惭愧,小心地将张宛娘扶起身,过了许久才穿好衣服,去拜见母亲。
张宛娘此刻梳着少妇的发髻,身穿少奶奶的服势,见到沈老太君,喜从心中来,忍不住流下眼泪,跪倒在地,与沈括一起拜道,“儿媳(儿子)拜见母亲大人。”
沈老太君今日气色大好,面色略有些红润,眼中也有了神彩,沈括看在眼里,心里暗自称奇。
“好!好!好儿子,好儿媳。”沈老太君非常满意,笑着说。
张宛娘对沈府众人早已熟悉,在成亲之前,众人已将她视为少主人,此次成亲后,自然个个上来拜见讨赏,“少奶奶”叫个不停。张宛娘娘家身家丰厚,只这次陪嫁的嫁妆便价值十万贯,更有上万亩田产、产业,赏起众人来自然丝毫不吝啬,每人赏了二两银子。
钱塘习俗结婚第三天夫妻回娘家,需带双数计的礼物,称为“回郎”。胜吉十七年七月十一,沈括夫妇带了四担礼物回郎,无论是鸡、鹅、鱼、肉,还是蛋、蔬、果、面,都是双份。
张蒭早打发了衙门关门,只留着侧门等姑爷上门。张执、张谢两兄弟,原先叫沈括为世兄,现在因张宛娘的关系,却成为沈括的内兄、舅哥。有当朝计相当妹夫,甚至不用沈括打招呼,张家的生意便可做到大周二十八路。喜欢重生大宋征服史请大家收藏:(663d.com)重生大宋征服史六六闪读更新速度最快。到六六闪读(www.663d.com)
看剑来
本文网址:https://www.663d.com/xs/19/19502/11690574.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 https://m.663d.cc/19/19502/11690574.html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