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六闪读 > 都市生活 > 打捞激情 > 第96章 郑和下西洋的见证

第96章 郑和下西洋的见证

推荐阅读:神话从童子功开始谍影:命令与征服带着系统混兽世她是剑修影视编辑器从人世间开始我真的控制不住自己武道凌天我的谍战岁月穿越星际妻荣夫贵四合院之赤脚医生

    一个人行走的范围,就是他的世界。
    苏洋在这两天的时间里,把打捞海域扩大到了横直一公里的范围,但仍然没有见到导弹的踪迹,美军也派来了扫雷船,但是仍然在这片海域没有发现雷达的任何金属回波。找了三天后,美军两艘军舰无奈地离开了这片海域。
    美国军舰离开后,苏洋的打捞船开始对那艘古船进行清理打捞。
    苏洋把覆盖着沉船的污垢沉泥用高压水枪清洗干净后,一艘侧翻倾斜的古代木帆船呈现出来,二十多米长的船身,船周围散落着许多瓷器碎片,苏洋和赖茜在船舱里翻出了几个较为完整的花瓶和盆碗。
    “这有一个很园的洞口。”赖茜在一边叫道。
    苏洋过去一看,斜坡的船肚上有一个直径三十厘米的园洞。
    苏洋找到一根船木,把洞口撬开扩大后,发现这艘古船正斜覆盖在一个海底洞穴上。
    苏洋用水下电筒往里一照,发现洞口三米远的地方正躺着那枚找了几天也不见踪影的导弹。
    苏洋高兴地说:“原来这个导弹正好穿过古船板,钻到这个岩石近十米米厚的洞穴中,难怪扫雷船也找不到。”
    “这船舱有些金币,和一些玉器。”赖茜高兴地说。
    苏洋把小导弹拖出洞外的吊笼里,他和赖茜开始般沉船上的瓷器和金币玉器。
    打捞船很快就把装有导弹和瓷器古懂的吊笼吊到甲板上。
    保罗和梅自香知道有东西打捞上来,急从驾驶室跑到甲板上。
    甲板上,苏洋和赖茜正在把吊笼里的东西往外搬。
    “哎,原来这导弹还是在这里呀?”保罗见到导弹惊讶地说。
    “它钻到了一个洞穴里,扫雷艇那里测得到。”赖茜回说。
    “美军走了,我们正好做这个军火生意。”梅自香说。
    “不好吧?被发现事情就大了,美军那肯放过我们?”保罗担心说。
    “这个玉石印章有中文字,我看不懂,这是什么字?”赖茜拿着一个玉石大印章挮到苏洋面前说。
    苏洋接过一看,吓了一跳。
    “马三保印”四个字不就是郑和的别名吗?
    苏洋激动地说:“这个是中国著名航海家郑和的印章,这个章较为粗放,应该是郑和在航海期间消除航船寂寞而自娱自乐的,马三保的名字是他在老家云南时的名字,入宫做太监后就一直沿用郑和这名字了。”
    “郑和是中国的航海家,听说他的船队都是庞大的帆船,并且传说他有作战的船,这个船是郑和的吗?”赖茜说。
    苏洋说:“郑和七下西洋,每次随行舰船和人数惊人,据资料统计,船队每次均由200多艘巨大的“宝船”组成,人数约二万七八千人间。这样一个庞大使团所耗之巨当可想见,再加上大量交换物品和赐品,则郑和使团的每一次下西洋都耗费国家大量的人力物力。而历史早已证明了郑和下西洋并不是以侵占掠夺为目的,那这样一个劳民伤财、虚空国库的举动为什么可以持续近三十年,明王朝或者更准确地说明成祖朱棣到底是因何原因要这样做,它的价值何在呢?
    在不为战事的情况下,这样大规模的连续多次远洋船事,在中国史上只有一次,在世界史上也是绝无仅有。不可能认为这是一个偶发事件,明成祖这样做一定有强烈的动机和迫切的政治需要。关于郑和下西洋的动机及原因,这向来是史家争论不休的焦点,至今尚难定论。郑和下西洋的动机及原因,可能有多种多方面,而各方面也可能有轻重之别。至今已提出的要项,大致可分为皇位继承、政治、外交和贸易四个方面。以下试述一下这四个方面的可能性和相对重要性。明永乐十九年(1421年),明成祖朱棣正式迁都北京,同一年,郑和奉旨六下西洋。此乃这位深得朱棣信任的大航海家,在永乐年间的最后一次远行。
    关于本次下西洋的准确日期和实际出发港,史书上记载不一,郑和船队很可能是在当年十月中旬,由华南大港广州放洋出海。而早在14年前,即永乐五年九月,郑和二下西洋,也是从广东起航。
    这与传统文献及人们一般印象中,郑和下西洋以南京附近的苏州刘家河为基地,大多从福建出海的说法,有所出入。更有意思的是,现存极为有限的资料显示,郑和下西洋的随员中,有若干广东籍人士,尤以东莞人居多。
    扼守粤海咽喉的东莞,与中国历史上最壮观的一次海上冒险事业发生联系,既在意料之外,亦在情理之中。
    下西洋的东莞人
    综合多种可靠史料估计,郑和历次下西洋的船队,规模都极为庞大,通常有大船二百余艘,总编制在二万七八千人之间,又以武职人员和军士居多,约在九成以上,除军事任务外,他们还要承担各类工作。
    但下西洋航程极为艰险,往往来回一趟就花费数年,很多人有去无回,史书有云“三保下西洋,费钱粮数十万,军民死且万计”。郑和本人也是在宣德八年(1433年)七下西洋时病逝于海外,导致整个远征行动几乎是突然中断。
    靠永乐皇帝撑腰的宦官郑和兴师动众、劳民伤财,也早让朝中诸多高官觉得很不爽,他们有意销毁宫中保存的大量相关档案资料。故除了郑和本人在《明史》立传外,他的船队核心领导层及管理干部的生平,只留下一些零零星星的材料,大多数普通随员的事迹,则几乎湮没无闻。
    尽管如此,经过当代中国及日本一些学者的努力,仍从史料中梳理还原了至少60多位随员的资料,他们大多来自江、浙、闽、粤等东南沿海省份。广东社科院历史研究所学者陈忠烈就指出,有名有姓、事迹可考的广东籍随员共12人,东莞籍的占了5人,里面还有一对是父子。如果按此比例推算,每次下西洋的二万七千多人中,东莞人必定不在少数。
    为什么郑和下西洋的随员中,广东人特别是东莞人多呢?
    原来,郑和船队的高级武职人员,多出自直隶(迁都北京后又称南直隶,大致是今江苏、安徽两省及上海市辖区范围)和南京行在卫军,尤以锦衣卫军为骨干。一般军官和士兵,都是从各个卫所调拨。至于普通技工和水手,多从闽、粤、浙惯经风浪的船民中挑选,大量民夫、杂役,则在正式起航前的水陆集结途中随时征发。
    既然郑和七下西洋有两次是从广东出海,当地壮丁应征随行,就是很正常的事了。如明嘉靖十四年(1535年)编纂的《广东通志初稿》中就提及,永乐十九年时,随征西洋的宦官在行经粤北重镇韶州(今韶关市)时,征用民夫、骚扰地方的情形。
    而明代时东莞县素称“吾粤中路咽喉地”,扼守广东中路海防线,县境内设有东莞千户所和大鹏千户所(辖地今分属香港和深圳)。这些沿海卫所的军人,往往就是郑和船队武职人员的调配和补充来源。
    这些东莞人在“征西洋”过程中也屡屡立功。如东莞县人钟左,因父祖钟海清在郑和第一次下西洋期间在旧港(印尼第一大岛,明朝曾设旧港宣慰司,为当时驻南洋最高行政机构)接受招安归国,他本人蒙荫加入锦衣卫,“下西洋二次有功”,升任南京锦衣卫指挥佥事。东莞县人李真、陈永华,多次“赴西洋公干”有功,升任锦衣卫镇抚司。
    还有前面提及的东莞“父子兵”黄子成、黄本奴,父子成出身卫所,早年在海运途中殉职,子本奴递补,数下西洋,因功先升总旗,再升百户,在卫所里当上了中级军官。
    靠海吃海在商言商
    永乐元年(1403年),刚刚夺权成功的朱棣,改变了其父朱元璋以守为主的对外政策,在北方频频用兵,同时四出遣使,积极发展与海外诸国的关系。他下旨恢复了洪武年间罢设的广东、福建、浙江三个市舶司,并派宦官为提督加以监察管理。
    当时海外各国朝贡(其实是以此为名前来做生意),日本取道浙江,琉球取道福建,安南(今越南)取道广西,南洋多国通常走海路取道广东。因此,广东是明代朝贡贸易的最主要通道与枢纽,广东市舶司也是三市舶司中任务最重、规模最大、作用最突出的,连该市舶司附设招待来使的怀远驿,也是三省驿馆中最大,有各类房舍120间。
    永乐年间郑和六下西洋之壮举,在明廷官方来说,主要目的是宣扬天朝国威,慑服海外诸藩,客观上却拉动了东南沿海诸港的商船贸易发展,广东自然也大大受益。
    明代广州人郭棐在万历三十年(1602年)所修《广东通志》中记载:永乐五年九月“命太监郑和使西洋诸国,首从广东往占城国起”。这就是郑和二下西洋,船队从广东启航后,所经国家有占城、爪哇、暹罗、苏门答腊、南巫里、故里、柯枝、锡兰等,永乐七年才启程回国。喜欢打捞激情请大家收藏:(663d.com)打捞激情六六闪读更新速度最快。到六六闪读(www.663d.com
    看剑来

本文网址:https://www.663d.com/xs/18/18645/11151535.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 https://m.663d.cc/18/18645/11151535.html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