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六闪读 > 言情美文 > 踏乡记之叹流水兮 > 第57章 青纱帐里且慢行

第57章 青纱帐里且慢行

推荐阅读:我在九叔世界做大佬逆天神尊我真的控制不住自己清都仙缘名侦探世界里的巫师御鬼者传奇凝真医路坦途谍影:命令与征服Fate梦幻旅程


        清婉自打初三回了娘家,就一直没有回来。一个月后,公爹甄友乾进京办事,便来到了于家的宅邸。
【一】《季夏午后》佚名.打油诗
季夏午后就是热,
天穹如同大铁锅;
亲家大舅哥于太医热情地款待了他。酒足饭饱后,友乾便叫了一副“肩舆”[1],准备接清婉回家。
季夏的未时,是一天当中最热的时候。酒酣后的甄友乾,偏要顶着烈日往家走,大舅哥也只好依了他。
友乾和清婉沿着高粱河的马路往家赶去。太阳如同烧红的栗炭,使整个天空也恰似一口烧得滚烫的大锅。青青的树叶蔫了梢,绿绿的小草焦了头。鸟儿藏在树叶里,偶尔脆脆地鸣叫了几声,好像也在说:“好热,好热。”随即,便哑无声息了。
山静了,风也静了,只有身边的那条高粱河,还在静静地流趟。
甄友乾本就高大,又骑了匹高头大马,就像一根硕大的蜡烛,杵在马背上,脸上似滴着蜡油。只听他不停地谩骂着老天,不时地用袖子擦着热汗。
清婉可能要凉快一些,因为她坐在肩舆里,头顶有遮阳蓬遮着太阳,路边又有高粱杆挡着光线。
走了一段路程,马路的两边都变成了高粱地,虽然能遮挡住更多的阳光,但也挡住了高粱河吹来的稍许微风,让人感觉更加地闷热。
清婉从未见过如此繁茂的高粱地。
只见一片令人震撼的绿色铺在了无际的土地上,汇成一片浓郁的海洋。这么多的高粱一列列、一行行地排着整齐,每株高粱都被阳光染成了红色的火焰。
红高粱不是花,但很美。骄艳里含着羞涩,火红中缀着朴素;高粱的香,就象一个少女的浅笑,是来自纯净灵魂的流露,淡香里有微甜……
友乾拭着汗,偷偷地朝肩舆上瞟了一眼——这高挑秀颀的高粱,多像清婉的身段;那红红的高粱穗子,恰似清婉那红扑扑的小脸儿。
也许是有感而发,或许是触景生情,只听甄友乾高声朗诵道:“季夏午后就是热,天穹如同大铁锅。”
友乾的打油诗刚刚念了两句,走在前边的轿夫立刻住了脚,寻思片刻,放下轿子说:“我去方便一下。”说罢,撒腿就跑进了高粱地。
友乾也住了马,笑骂道:“呵,这个刁家伙!我的诗就这么管用?诗一出口,他就脱不跌裤子……”
甄友乾是俗人一个。本想显示一下自己的才华,可从他嘴里说出来的话,怎么听都是在拐着弯儿骂自己。
清婉不由地掩嘴一笑。
不一会儿,轿夫便回来了,说道:“好像是中暑了,有点拉稀!”说着,又抬起了轿子,继续往前走。
走了没两步,又放下轿子,钻进了高粱地……反复几次,最后只得说,“这位夫人大小姐,看来今儿真的不行了,小的只能送您到这儿了,您还是自己想办法吧!”
友乾把轿夫好一顿臭骂,最后朝他们的屁股上每人又踹了一脚,骂道:“滚!滚!滚!”
俩轿夫连滚带爬地掉头就跑,不一会儿就不见了踪影。
清婉心里纳闷:怎么他们往回走,也不停下轿子拉稀了?她朝友乾看了一眼,说道,“公爹,这么热的天,人家好歹也送了这么远的路,您应该多少付给他们一点儿钱才是。”
友乾怒道:“我付他们钱?他们应该找给我钱才对!这两个龟孙,把我们送到这个前后不着村的地方……”
其实,甄友乾早就把钱给了轿夫,而且还是付了双倍的价钱。这是甄友乾有意这样安排的——只要听到他朗诵诗词,就立刻放下人,跑路!
【二】《浓绿万枝》佚名.打油诗
浓绿万枝红一点,
动人景色不须多。
甄友乾把清婉扶上了马,在扶她的时候,有意托着人家的屁股。清婉往前移了移身子,友乾也踩着马镫上了马。
友乾让马走得特别慢,像是在散步。只是这散步的路,着实让人有些害怕——这段路很直,直得好像能看到路的末端;这条路很长,长得又仿佛永远走不到尽头。
越往前走,红高粱仿佛也就越高;越是前行,两边的高粱好像也在向路中间靠拢。
“记得来的时候,可不是这样的呀!”清婉心里纳闷,“怎么,好像要回不去了?”清婉越想越害怕,不由地便慌了神。
正在忐忑,就听甄友乾又续上他的打油诗:“浓绿万枝红一点,动人景色不须多。”接着一双粗长热辣的大手,不知不觉间便溜进了她的衣裳……
————————————
注释
[1]肩舆
即轿子。从字面上来解释,就是“肩膀上的轿子”,一种代步的交通工具。
(1)车舆制度。
肩舆起初只是作为山行的工具,后来走平路也以它为代步工具,肩舆在东晋及南朝时即已盛行。初期的肩舆为二长竿,中置椅子以坐人,其上无覆盖,很像四川现代的“滑竿”。后来,椅子上下及四周增加覆盖遮蔽物,其状有如车厢(舆),并加种种装饰,乘坐舒适。这种轿子就是“轿舆”。
清初京官三品以上,在京乘四人肩舆,舆前有藤棍双引喝道。四品自佥都御史以下,只乘二人肩舆,单引不喝道。当时正阳门专许舆入,车不准行,故京官无乘车者。后来渐有驴车、骡车。乾隆二十四年(1759)以后,骡车渐多而驴车渐少,嘉道年间则京官无乘驴车者。咸同以后京官惟尚书以上乘四人肩舆、侍郎坐绿呢围车、三品坐蓝呢围车,旁开窗。四品以下,车与一般朝臣相同。乾隆十五年有上谕只准王公及满洲一品大臣照常坐轿,不准满洲都统与部院二品以下堂官坐轿。但汉官不在此禁,故汉官二品亦有坐轿者。
(2)车舆等级
肩舆分类为礼舆、步舆、轻步舆、便舆四种。
肩舆不设帷幔,坐上冬季放紫貂,夏季用明黄妆缎垫。肩舆的使用依不同场合而有严格规定。皇帝乘坐肩舆轿子的时候是由8人或16人抬行,是皇帝在宫内往来时乘坐的代步工具。高级官员乘坐肩舆由4到8人抬行,清代有所谓“八抬大轿”就是从这来的。
后来,清.陈康祺《郎潜纪闻》载:“乾隆五十五年上谕:‘内外文武大臣特恩赏在紫禁城内骑马,用资代步。但年老有疾之人,上马亦觉艰难,嗣后已经赏马之大臣,因有疾艰于步履者,仍加恩准令乘坐椅,旁缚短木,用两人舁行入直。’”
滑竿在古时就叫“肩舆”。近代在四川出现的滑竿,据说开始于爱国将领蔡锷发动的护国战争时,因为担架不够用,就地砍来竹子制作担架,因为全用滑溜溜的竹竿绑扎,就称为滑竿。
有人从扎担架得到启发,把担架稍加改进,就成了滑竿,比轿子轻便快速。滑竿制作简便,两根三米多长的斑竹竿,两头尺把长的短杠作抬肩,中间用竹片编成软扎,前系脚踏,冷天垫毛毯,热天撑凉篷,软扎上可坐可卧。轿夫花钱买了抬轿权利叫正轮子,没有花钱买的叫副轮了。一轿三人抬,叫丁拐,两人抬,叫对班。无论轿或滑竿,后面轿夫的视线被轿壳或软扎挡住,须前面轿夫传话告诉路上的情况,这叫报点子或报路号子。
例如
前面路很平直,前呼:“大路一条线,”
后应:“跑得马来射得箭。”
要上桥了,前呼:“人走桥上过,”
后应:“水往东海流。”
前面的路弯拐多,前喊:“弯弯拐拐龙灯路,”
后应:“细摇细摆走几步。”
路上有牛粪,前呼:“天上一枝花,”
后应:“地下牛屎巴。”
路上有个奶孩,前呼:“地下娃娃叫,”
后应:“喊他妈来抱。”
见啥说啥,振奋精神,鼓舞劳动干劲,其生动风趣,与船夫号子有异曲同工之妙。在巴渝的许多风景点,都有滑竿可供游人乘坐。
    喜欢踏乡记之叹流水兮请大家收藏:(www.663d.com)踏乡记之叹流水兮六六闪读更新速度最快。

本文网址:https://www.663d.com/xs/16/16855/9942124.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 https://m.663d.cc/16/16855/9942124.html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