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六闪读 > 言情美文 > 踏乡记之叹流水兮 > 第98章 薄霜不销桂枝上

第98章 薄霜不销桂枝上

推荐阅读:剑帝寒门崛起校花的贴身高手清都仙缘刀光如月映九州我在诡异世界谨慎修仙巨门卷老子是全村的希望医路坦途我们反派才不想当踏脚石


        【一】《山中-上阙》李咸用.诗
一簇烟霞荣辱外,
秋山留得傍檐楹;
朝钟暮鼓不到耳,
明月孤云长挂情。
低沉的晨鼓响了十八下,紧随其后的便是万宁寺悠扬的钟声。
“开城门了。”说罢,清婉就想从友乾的怀里出来。
“你怎么知道?”友乾不舍得撒手。
“多响的钟鼓,怎么,你没听见!?”清婉使劲地掰他的手指。
“又五更了,”友乾叹息道,“朝钟暮鼓[1]不到耳,明月孤云长挂情。”
清婉又狠狠地掐了一下他的大腿,小声说:“一思一念,爱在心中,莫念藏。”
马车沿着高梁河边上的大道一直朝东南方向走,也就一炷香的工夫,就到了和义门[今西直门],再走一刻钟,就是“西涯”了。
从“西涯”沿积水潭的北岸,有一条斜街[今鼓楼西大街]。这条街就是京城最大的买卖市场,每逢三、八的日子便为“逢集”,到了腊月十五,进入年关,就天天都是大集了。
斜街的繁华,有赖于两个方面:
当初,刘秉忠在城市规划时,遵循了《礼记》“前朝后市,左宗右社”的思想,在京城的整体布局上,一切都以齐政楼[2]为中心,以齐政楼的南北中轴线为依据,皇城居中,齐政楼以北一大片区域就划成了商贾的交易之地。
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为了解决京城的水源问题,由郭守敬设计并主持修建的从京北昌平县引水到大都的工程开始施工。
从昌平县的白浮村神仙泉引水,向西流再折向南,一路上汇集了一亩、榆河、玉泉等众泉,再截取沙河、清河的上游,共流入瓮山泊[颐和园昆明湖]。从瓮山泊经长河[高梁河]流入和义门的水关到西涯[又叫海子,明代叫什刹海],因西涯是积水之用,人们管它叫“积水潭”。从积水潭东的万宁桥[步粮桥、后门桥]经大都城皇城的东墙外流过沙滩、北河沿、南河沿,经御河桥南,出丽正门东水关,再转向东南流入文明门外的金闸河。再从金闸河往东40里流到通州张家湾西的高丽庄,入白河,全长约164里。
因为东西达二里之宽的西涯水域,正合适用来做南北来往商船的港口码头。于是,与通州运河相连的积水潭,就成了京杭大运河北端的总码头。
满载着贡赋、稻米、瓷器、丝绸的货船沿着京杭大运河北上,本来到了通州就算是终点了,现在却源源不断地进入都城的中心——积水潭。
一夜之间,积水潭就成为全国最繁忙的码头,粮船如织、舳舻蔽水,一派盛世繁华。
工程完工时,恰逢元世祖忽必烈从上都回大都,眼见江南粮船在西涯码头爆满了,喜出望外,亲自命名从万宁桥到通州的河道为“通惠河”,取畅通天下,惠泽大都之意。
数不尽的物资、商人聚集于积水潭,可谓是“华区锦市,聚万国之珍异;歌棚舞树,选九州之秾芬”。积水潭沿岸,船舶如云,酒楼林立,燕舞之声不绝于耳。每天,大量宫廷、民间演出活动在这条斜街轮番上演。
大都,在大运河的开凿下,竟也热闹起来,一种新的艺术形式——元杂剧在此繁荣生长,并借由大运河宽广的河道,融入远方。
【二】《山中-下阙》李咸用.诗
世上路岐何缭绕,
水边蓑笠称平生。
寻思阮籍当时意,
岂是途穷泣利名。
友乾从车上跳下来,走在马车的最前面,他一边溜达一边踅摸合适的物品,买到合适的就让有才往车上搬,清婉就待在车上,把买来的年货放进车厢并归置整齐。
天,依然很暗,若不是临街商铺透出来的灯光,你还真看不清大街两旁早已布满的货摊。还好,此时赶集的人尚少,马车还能走得动,若是再晚一会儿来,就甭说是马车了,就算是人,恐怕也挪动不了几步了。
年集里,老婆子和小孩子是最能起得早。早市上,不但东西好又新鲜,还可以随你挑随济你捡。
有一老婆子拎着个大筐篮,身后跟着个背袋子的五六岁小男孩。老婆子最爱逛干果摊,小男孩却专挑有烟花爆竹的地方去。
不知不觉,就逛了大半天。
老婆子花上几个铜板买了点年糕给孩子吃,小孩吃得尤其香甜——也许他是走了很久的路,饿了;也许是不经常吃,反正穷人家的孩子吃块年糕是最奢侈的一件事。
吃完年糕,他们来到了“书春摊”,看着琳琅满目的春联,老婆子是直摇头,看见甄友乾也在揭春联,就让他帮忙也为她来选几幅。
友乾问:“这位大娘,你家是住几间房呀?”
老婆子说:“我和小孙子住正屋三间,还有厢房两间,一间作厨房,一间做粮仓。”
“哦,”友乾给她选了老媪们喜爱的吉祥话春联,如“多福多寿多子孙,日富田资日康宁”等五副对联,又配了六套“楣春条”。老婆子又自己选了一对门神。
老婆子非常高兴,又请求道:“还得麻烦您这位大官人,我这春联该怎么贴,你来告诉我那小孙子……”随即又招手喊过来那小孩,“好好听着,让这位大官人告诉你怎么贴春联,可不能像去年那样,净闹笑话……”
友乾告诉小男孩说:“想要区分上下联,关键在最后一个字,根据格律的规定,上联最后一个字必须是仄声字[普通话三声、四声]结尾,下联则是平声字[普通话一声、二声]结尾。”
清婉趴在车窗上“嘻嘻”地笑。
友乾回头说道:“你傻乎乎的,笑什么?”
“是我傻,还是你傻?”清婉笑道,“他要是识字,还用问你么!你讲的哪门子诗词韵律?”
一句话,逗得卖春联的也笑了起来。
“你又笑啥?”友乾对卖春联的说,“你就该把上下联做出标记,以便婆子们也能贴春联……”
“这位客官说的甚是!”说罢,卖春联的就递给友乾一只笔。
友乾问:“你给我笔干嘛?”
清婉说:“他让你给他打个样,看看你如何标记上下联。”
友乾接过了毛笔,“这还不简单。”他对着身边的小孩说,“我把上联给你放上面,下面的自然就是下联了。”他又把门楣联和门框两边的小联也如此放好,卷起来,找一线绳系上,在边上写了个数字“一”说,“这是屋门的,上联贴在右边门,下联贴在左边门。”
他又把东间、西间和厢房的春联依次分好,卷起来,写上相应的数字。最后又拿起老婆子挑的门神说:“这贴门神要注意两张门上的人,脸是对着的,可不要贴反了。让别人以为,他俩打架了呢!”
大家又笑。
“这‘出门见喜’的短春条,贴在大门对面的墙上;影壁单贴一个大福字,两边是‘迎样’、‘鸿穆’……这我给你和门神卷在一起。”
最后他又嘱咐小孩,“最好是除夕上午贴,贴时把旧春联撕破,表示破除不好的运,有除旧布新的意思。”
老太太又对卖春联的说:“你给我几个‘挂钱儿’,也不知是不是真的能‘拒穷’?”
卖春联的拿了几个门框上贴的一种下面带穗儿的剪纸给了老婆子,说道:“只要你信,就能!”
友乾笑道:“大娘啊,平安就是福!”又对卖春联的说,“多给大娘送福。”
卖春联的找了十几个大小不一的福字送给了老婆子。
老婆子高兴道:“这个我喜欢,我自己就能贴,什么正的,歪的,没那么多讲究……”
友乾告诉她:“这福字也不是随意贴!”
老婆子问:“不是说,这福字贴歪了,就是‘福到了’了么?”
“他们胡说,这福字贴倒的“倒”是倒掉的意思,不是到来的意思,因此倒帖福字是在倒垃圾、倒脏水的器具上用的……”
【三】《十二月》李贺.诗
日脚淡光红洒洒,
薄霜不销桂枝下;
依稀和气解冬严,
已就长日辞长夜。
东方渐渐露出鱼肚白,再回头看那斜街,早已是人潮如流、人声鼎沸了。
友乾赶紧嘱咐有才马上走,若再耽搁片刻,就走不出去了。匆忙路过蔬菜摊位,见大白菜修饰得像一束束美丽的鲜花似的,红红的水萝卜像小姑娘羞红的脸庞……
他的眼前一亮:这个季节,能看到绿油油的黄瓜可是奇事,你看它扎煞的,浑身是刺儿,头上还带着一顶小黄帽,条条还带着晶莹的露珠。
甄友乾上去看看这个摸摸那个,它们是那么鲜嫩,让他爱不释手,买了这个又想买那个。摊主们看着今天来了个有钱人,那张脸,简直笑开了花。
紧挨着菜摊就是水产区。家家盆里的鱼虾又蹦又跳,溅出许多水。甄友乾看上了一条欢乐游动的大鲤鱼,突然一个网兜捞它上来,鱼儿奋力地挣扎着,可还是没有逃出网兜,等待着它的不知是什么命运。
肉类区更是生意兴隆,摊主们忙得不亦乐乎,挥舞着刀,为顾客们斩肉、称肉、找钱……
————————————
注释
[1]晨钟暮鼓
“晨钟暮鼓”这个词,谐音“臣忠目古”。意思是,比喻可以使人警觉醒悟的话。
(1)晨钟暮鼓是中国古代城市生活的象征
作为古时候维护社会生活秩序的公共服务手段,一座像样点儿的城市都会建有钟鼓楼,或单独的钟楼、鼓楼。敲钟击鼓是古代的一种报时方式,但是并不在除夕之夜作为除旧迎新之举,而是每天早晚撞击。在城楼响起钟声鼓声,既可用来报时,也是城市管理的一种方式。佛教传入,寺内也敲钟击鼓,则是集众(僧徒)参禅的寺规。两者性质是不同的。
(2)城楼报时,敲钟击鼓,历朝历代都有规定
汉魏时期,报时方式是晨鼓暮钟。汉蔡邕撰《独断》记:“鼓以动众,钟以止众。夜漏尽,鼓鸣即起;昼漏尽,钟鸣则息也。”
南北朝时期,齐武帝(483年-493年)觉得鼓声传的范围终归有限,为使宫中都能听见报时声,便在景阳楼内悬一口大铜钟,改为只在晚上击鼓报时,早晨便以鸣钟。晨钟暮鼓,首开先河。为了使钟声传播更远,除了铜钟越铸越大之外,还建较高的钟楼,与鼓楼相对,朝来撞钟,夜来击鼓。
唐代实施的也是晨钟暮鼓:鼓响,城门关闭,实行宵禁;钟鸣,城门开启,万户起动。白居易的弟弟白行简所写《李娃传》提到,“久之日暮,鼓声四起。姆曰:‘鼓已发矣,当速归,勿犯禁!一禁,即夜禁。鼓声一响,街上就禁止行人,违者称为‘犯夜’,要受拘禁。”
(3)时辰与五更
古人划一昼夜为十二时辰,分别以地支序之,即子时(23:00-1:00)、丑时(1:00-3:00)、寅时(3:00-5:00)、卯时(5:00-7:00)、辰时(7:00-9:00)、巳时(9:00-11:00)、午时(11:00-13:00)、未时(13:00-15:00)、申时(15:00-17:00)、酉时(17:00-19:00)、戌时(19:00-21:00)、亥时(21:00-23:00),每个时辰相当于现在的两个小时。
又将每夜划为五更,每更次为一个时辰:
黄昏戌时(19:00-21:00)曰定更,又曰起更;人定亥时(21:00-23:00)曰二更;夜半子时(23:00-1:00)曰三更;鸡鸣丑时(1:00-3:00)曰四更;平旦寅时(3:00-5:00)曰五更,又曰亮更,即天明。
以圭表或铜壶测得时辰,钟楼撞钟报时,鼓楼击鼓定更,在没有钟表的古代是计时的标准。
滴漏是古代计时器具,根据刻度分夜漏和昼漏。夜漏尽,乃夜时将尽,天将明;昼漏尽,则日时将尽,夜已临。汉代击鼓迎晨,是因为鼓声振奋,催人劳作。早在先秦时期,鼓已作为壮音,出征先要击鼓,如《诗经.邶风.击鼓》所记的“击鼓其镗,踊跃用兵”。
元明两代的报时方法已无据可查,清代原规定报时方法为:定更及亮更,皆先击鼓后敲钟,其二至四更则只敲钟不击鼓。乾隆后改为只在夜里报两次更,每晚定更(即一更,19点—21点)和亮更(即五更,3点—5点)。
击鼓和敲钟的方法相同,都是先快击(撞)18响,再慢击(撞)18响,俗称:“紧十八,慢十八,不紧不慢又十八。如此两遍,共108下。”古人用108声代表一年,一年有12个月,24节气,72侯(古人把五天称为一侯,六侯为一月,一年七十二侯),这些数字相加为108。
每晚戌时定更时,司鼓校尉以对灯为号,钟声响,城门关,交通断,称“净街”。此时,皇宫内院及至京城大小街道的更夫都手拿铜锣、梆子和护身的器具开始上夜,报时并守卫都城的安全。亮更时,钟声响,城门开。
(4)城门的开启
一般的朝代,通常是卯时开,申时关。鉴于古人吃三餐的习惯出现得比较晚,所以关得比较早一点也是可以理解的。古代的朝即日出时分,就是卯时,是5点至7点;暮就是日落时分,就是酉时,是下午5时正至下午7时正。但,貌似冬天和夏天在开启城门的时间上还会有差别。
在元朝,朝廷为了人们赶年集的方便,在腊月十五至正月一个半月的时间里,关、开城门的时间与夏时制相同。
唐代:皇宫五更一点(寅时一刻)开城门,日入前五刻(申时三刻)闭城门;京城城门开启较早,四更一点(丑时一刻)开城门,与此相应,城门关闭相对也早,每去日入前十四刻(未时二刻)闭城门。
明清两代的宵禁制度是:一更三点(戌时五刻)敲响暮鼓,关城门,禁止出行;五更三点(寅时五刻)敲响晨钟,开城门,开禁通行。
在二、三、四更在街上行走的,笞打四十下(京城五十下);在一更夜禁后、五更开禁前不久犯夜的,笞打三十下(京城四十下)。疾病、生育、死丧可以通行。
(5)晨钟暮鼓
所谓的“晨钟暮鼓”,并不是晨击钟、暮击鼓,而是指早晨先鸣钟,次击鼓,晚上则先击鼓,后鸣钟。早晚二时所击的鼓,称作“晓鼓”与“昏鼓”,是作为报时之用的。古时击钟报晨,击鼓报暮,因此有“晨钟暮鼓”之称。同时,夜间击鼓以报时,“三鼓”,就是“三更”,“五鼓”就是“五更”,一夜共报5次。
在每个小区街道,夜晚还有更夫,专司巡夜打更。
打落更(即晚上七点)时,一慢一快,连打三次,声音如“咚!——咚!”,“咚!——咚!”,“咚!——咚!”;
打二更(晚上九点),打一下又一下,连打多次,声音如“咚!咚!”。“咚!咚!”;
打三更(晚上十一点)时,要一慢两快,声音如“咚!——咚!咚!”;
打四更(凌晨一点)时,要一慢三快,声音如“咚——咚!咚!咚”;
打五更(凌晨三点)时,一慢四快,声音台“咚——咚!咚!咚!咚!”。
[2]齐政楼
齐政楼是元朝时期京城的鼓楼。
齐政,取齐七政之义。何谓七政?一说是指日、月、金、木、水、火、土;另一说是指春、夏、秋、冬、天文、地理、人道。
钟鼓楼是中国传统建筑之一,属于钟楼和鼓楼的合称,在中国古代主要用于报时的建筑。钟鼓楼有两种,一种建于宫廷内,一种建于城市中心地带,多为两层建筑。宫廷中的钟鼓楼始于隋代,止于明代。它除报时外,还作为朝会时节制礼仪之用。
北京钟鼓楼是坐落在北京市南北中轴线北端的一组古代建筑,位于北京东城区地安门外大街北端,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钟楼在北,鼓楼在南,相距约100米,总占地约13000平方米,两楼前后纵置,气势雄伟,巍峨壮观,凝聚着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与力量的结晶,钟鼓楼作为元、明、清三代都城的报时中心。在城市钟鼓楼的建制史上,规模最大,形制最高,是古都北京的标志性建筑之一,也是见证中国近百年来历史的重要建筑。
钟楼,原是元代万宁寺的中心阁,始建于至元九年(1272年),后来毁于战火。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与鼓楼一起重建,成为钟楼,但不久后就再次被毁。清乾隆十年(1745年)奉旨重建,两年后竣工。这次为了防止火灾,建筑全部采用了砖石结构。
在大都时代,万宁寺是重要的城市标志。根据历史记载,大都的中心是中心台。方圆一亩,缭以围墙,是大都的中心点。中心台不在大都的中轴线上,而是在其偏西一点的位置,在今鼓楼的西侧。
中心台的附近是鼓楼。但是,鼓楼在中心台的东侧,还是西侧,北京的史家有不同说法。一派意见认为在其西,今天的旧鼓楼大街的南端;另一派意见认为在其东,今天的鼓楼的位置,明代的鼓楼与元代鼓楼的位置是一致的。这就牵涉到万宁寺内中心阁的所在位置了。
鼓楼,始建于至元九年(公元1272年),时名“齐政楼”。据金焘纯老人说:“鼓楼的神经中枢是一套测时准确的铜壶滴漏系统……壶前立一铙神,张臂执铙作欲击状。待至壶水一尽,双铙立时击响,不爽毫厘。其后,同时击响的二十四面更鼓总汇成惊天动地的巨大鼓声……”从第一滴水珠(那简直是幸福的泪水)划破夜空、流星般坠落的瞬间开始,时间不再是上帝保守的秘密,时间由神秘莫测的野生之物而成为被玩弄于人类掌心的驯化之物。
在古代,铜刻漏计时,鼓手们听到铙响后击鼓定更,钟楼听到鼓声后撞钟报时。这一科学的铜刻漏计时、更鼓定时和铜钟报时程序,系统地为文武百官的上朝和百姓的生息劳作和生活起居提供了重要的时间参考。
齐政楼后来毁于大火,元成宗大德元年(公元1297年)重建之后又毁于火。
明永乐十八年(公元1420年)重建钟鼓楼,并确立了其位于都城南北中轴线北端的地位。后相继毁于火。嘉靖十八年(1539年)鼓楼遭雷击起火,第三次重修。清乾隆十年(1745年)再次重建钟楼。
钟鼓楼在清代历经修复,所见到的鼓楼建于明代,钟楼则建于清代。
随着历史的发展,钟鼓楼的功能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钟鼓楼作为古都的报时,鼓楼置鼓,钟楼悬钟,“晨钟暮鼓”循律韵通。昔日文武百官上朝,百姓生息劳作均以此为度。
因为元朝那套测时准确的铜壶滴漏系统毁于大火,清代计时仪器改用时辰香,严格定制的时辰香为盘旋状,均匀燃烧,在经过精确计算的刻度上悬挂小球,下接金属盘。当香烧到该刻度,球掉入盘中报时,提醒鼓手击鼓。
过去,钟、鼓楼的报时之职由钦天监太监掌管焚香,銮仪卫派旗鼓手专门负责司鼓。
1924年清朝最后一个皇帝溥仪离开紫禁城后,钟鼓楼便失去了报时功能。民国十三年(1924),为使民众勿忘八国联军侵入北京的国耻,鼓楼易名为“明耻楼”,后恢复原称“齐政楼”。民国十四年(1925年)在鼓楼成立了“京兆通俗教育馆”,随后钟楼开设民众电影院,至此钟鼓楼开始向民众教育功能转变。
    喜欢踏乡记之叹流水兮请大家收藏:(www.663d.com)踏乡记之叹流水兮六六闪读更新速度最快。

本文网址:https://www.663d.com/xs/16/16855/9942083.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 https://m.663d.cc/16/16855/9942083.html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