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六闪读 > 言情美文 > 踏乡记之叹流水兮 > 第151章 蹋青会散欲归时

第151章 蹋青会散欲归时

推荐阅读:剑帝寒门崛起校花的贴身高手清都仙缘刀光如月映九州我在诡异世界谨慎修仙巨门卷老子是全村的希望医路坦途我们反派才不想当踏脚石


        杰克逊做事,一向是拖拖拉拉。等他到了“河墙烟柳”,早已是午时过后,踏青的人回来吃饭的时候了。
【一】《踏青》王宠.诗
茶磨山前水似苔,
红妆队队踏青回;
衣香花气熏人醉,
蛱蝶蜂儿扑面来。
男人们偏偏喜欢在“浣花溪”湖畔上野餐。
他们泡上一碗从梅沟带回来的“梅花茶”,品味着一队队傲娇而归的红粉丽人。茶香和女儿香混杂在一起,令蛱蝶蜂舞,令男儿痴迷。
杰克逊却不紧不慢地摇着小船,漂流在水面,他欣赏着湖光山色,一副悠哉悠哉的模样。
蕙兰一抬头,猛然看见了他,慌忙地起身走向自家的马车。看到二姐慌里慌张地疾走,杏儿也不知发生了什么事儿,也提起鞋子跟着跑。
到了马车的旁边,杏儿问:“怎么了,二姐?”
“来了,来了!”
“什么来了?”
“他。”
“二姐夫?”杏儿一听情趣大增,“哪儿?哪儿?”
“码头。”
杏儿朝“河墙烟柳”寻去,远远看见一个黄头发男子,弓着腰正在往岸边的柳树上系着船绳……
杏儿穿上鞋就想往码头那边跑。
蕙兰赶紧喊住了她,“你要干嘛?”
“带他过来呀!”
“带他过来干什么?”
“不是相亲么,这大老远的,谁看得清呀!”
“先别急!”蕙兰在杏儿的耳边嘀咕了几句,姊妹俩嬉笑着就上了马车……
【二】《蝶恋花.窈窕燕姬》王国维.词
窈窕燕姬年十五,
惯曳长裾,不作纤纤步。
众里嫣然通一顾,
人间颜色如尘土。
一树亭亭花乍吐,
除却天然,欲赠浑无语。
当面吴娘夸善舞,
可怜总被腰肢误。
倏然,一阵蕙兰幽香微微飘来,一个娴静的京都女子吸引了大家的目光。
她也就十五六岁的模样,穿着长襟的衣裙,漫不经心地做那莲步轻摇,却更显得她自然柔美。
那少女好像知道有人关注她,便回眸一笑。那一顷刻间的笑,足以让其它女子尽失颜色。
杰克逊被惊艳得一时无语,心道:天底下竟有如此美的姑娘,这份健康,这般自然,呵,真可谓“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再用什么语言来形容呢?对啦,她就像路边这亭亭玉立的玉兰花刚刚绽放……都说吴地的女子纤纤细腰,舞姿优美,可我感觉她们过于纤弱,美中不足啊……
杰克逊有意放慢了脚步,在她身后尽情地欣赏。
那女孩仿佛被盯灼得不会走路了,她蹒跚了几步,一下子跌倒在地上。
男人们驻足观看,却没有一个人上前扶她;女人们更是看了一眼,便匆匆移动纤步,逃也似地离开了。
杰克逊心想:不是礼仪之邦吗?怎么见人倒地也没个去扶的……噢,想起来了,中国人讲究“男女授受不亲”。若是见到女子落水,可千万不要下水去捞,万一碰上了她的肌肤,即便是你救她上来,她也会再寻短见的;可女人呢?为何也不去扶她?却想躲瘟疫似的走开……
看着眼巴巴瞅着自己的女孩,杰克逊怯怯地上前问道:“我可以扶你起来吗?”
那女孩点了点头。
杰克逊便慢慢地走向前去,小心地扶她起来,见女孩表情痛苦的样子,又问她:“你要不要紧呀?需不需帮你去找个郎中?”
“这附近,哪有郎中。”女孩报之一笑,说了句,“不必过多地麻烦公子,只要公子扶我去寻那走散的小姐就好……”
“噢,”杰克逊双手扶着女孩的一只胳膊,那小心的样子就像太监扶着皇后娘娘。
他俩一瘸一拐地往山上走去。可是,走了很长的路程,也不见她家小姐的影子。
也许是被路边的人看得有些烦了,杰克逊就问:“你确定,你家小姐在这座山上?”
“确定呀!”
“那么,怎么瞧不见她的影呢?”
谁知这坡脚女孩说了一句话,可把杰克逊给气坏了,“你光顾着看我,不看前路,哪能看见我家小姐?!”
“我哪是看你,不是看台阶怕再绊倒你么,呵,这小心谨慎的,还招揽了一身的不是……”猛一抬头,突然看见前边不远处有一绿衣女子,正是那天在雨中见到的样子,也不顾扶着的女孩腿脚瘸不瘸了,松开手就跑。
“哎,哎,哎。”跛脚女孩在他身后大喊,“你干嘛去?你扶着我呀!”明显是给前面的小姐通风报信。
绿衣女子猛然回头,与杰克逊来了个四目相对……杰克逊心头一阵狂喜,“先生呀,你真乃神人啊——真是想什么,来什么……”他赶紧上了几步台阶,想上去拉人家女孩的手。
绿衣女孩轻轻打掉了那伸到她跟前的长毛大手,“干嘛呀!”她又剜了杰克逊一眼,“你是不是扶女孩扶得,坐下病了?没个东西抓着,还怪不得劲的……”
“哈哈!”杰克逊也不知道说些什么,却只站在那里傻笑。
“你给人家让开道呀!”绿衣姑娘提醒他说,“怎没个眼力劲儿呢?”
“哦,哦,挡道了,挡道了。”杰克逊来到了路边,仔细地端详着绿衣女孩。
杰克逊隐隐约约地感觉到眼前的这个女孩与下雨那天见到的那个,有那么一丢丢的不同。到底是哪里不同,他又说不上来……当那个跛脚女孩走近时,仿佛那天的那种“味道”似乎又对上了……
坡脚女孩喘着粗气说:“你跑什么?”
“我,我,我找你,你家小姐。”杰克逊结结巴巴地道。
“你怎知她是我家小姐?”坡脚女孩扶着路边玉兰树问。
杰克逊却说:“她真是你家小姐?”
“是啊!”坡脚女孩说道,“但,这是三小姐……”
“香草,你去找梅香玩去,我和黄公子说会儿话。”绿衣女孩打发走了这名叫香草的女孩。
“我不姓黄,三小姐。”杰克逊纠正道,他看到路边有块路边石,过去用衣袖给拂了拂,便请三小姐过去坐下。
她坐在石头上,问道:“你不姓黄,姓什么?”
“我们大秦人没有姓氏。”
“噢,这样啊!”三小姐摇头说,“那,这事儿可就不好办了。”
“什么不好办?”
“没有姓氏的话,在我们这儿,可娶不上姑娘。”
“为何娶不上?”
“你想呀!”杏儿笑道,“哪个姑娘跟了你一辈子,到后来连宗祠【1】进不去?”
“进宗祠干什么?”
“受子孙后代的供奉呀!”
“那我该怎么办?”
“赶快认一干爹呀!”
“哪有那么多干爹让你认!”
看到杰克逊为难的样子,三小姐逗他道:“要不,我试试?”
“你?想什么呢!”
“你想什么呢?”三小姐反问道。
“我,我,我。”
“我什么?你说呀!”
“你们中国人不是讲究…同姓间…不能婚配么【2】……”
“谁跟你婚配?这是找干爹,不是让你找媳妇。”
看到三小姐有些不悦,赶紧说:“那,那你姓啥?”
“我姓薛。”
“薛什么?”
“什么叫削什么……你应该这样说——敢问小姐芳名呀!”
“噢~”杰克逊退了一步,又施礼问道,“小姐,敢问芳名?”
“我不告诉你!”
“你不告诉我,你让我问?”
“我让你问,你就问?”三小姐忍住笑说,“你不知道,女孩子的名号和年龄是别人不能过问的么!亏得好,你碰上了我,若是她人,你又得挨一顿打!”
“问个名字,就挨一顿打?吓唬谁呢!”
“呵,还不服气,你这是问名字吗?你这是调戏人家。”
被小姑娘一通数落,杰克逊讪讪地说:“我不就是想参考你的名字,给自己取一中国名字嘛!”
“那你的外国名字叫什么?”
“我不是没有外国名么,只有本国的名字。”
“就是你本国的名。”
“我叫,叫亚瑟。”
“鸭舌?”三小姐差点儿笑喷,“怪不得,你的嘴老硬,永不扁扁呢……我告诉你,这名号呀,代表着一个人的形象,你说你怎能在鸭子嘴上瞎踅摸……”
“小姐的文化高,可否为小生起一个有中国语意的名字?”
“行呀,我想想。”三小姐装模作样地想了半天,便道,“你看,我叫铃儿,你叫叮当,多好!”
“为什么呢?”
“因为‘铃儿响[想]叮当’呀!”三小姐又说,“我再给你起一个字。”
“什么字?”
“我叫古丽,你叫长安。”
“这有什么讲么?”
“有啊!”三小姐笑道,“因为‘长安归古丽[故里]’呀!”
“怎么,我归你啦?”
“那当然了!我是义父,你是义子,你不归我,归谁呀?”三小姐歪着脑袋调戏道,“有道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以后啊,你就得听我的,我说把你嫁给谁,你就得嫁给谁!”
“哦,听天由命吧!”杰克逊点着头说。
“我们中国人都是有‘名’、有‘字’、有‘号’。”
杰克逊说:“这我也知道,不过,我听说,你们女子是没有‘号’的。”
“听谁的?”三小姐道,“我这‘号’,叫外号。”
“什么外号?”
“‘闹儿’啊!”
“闹儿?这么奇怪么?”
“这有什么奇怪的,反正吧,我小的时候,总是爱闹,所以就给我起了这么个外号。”
“那我该起个什么外号呢?”
“你么,”三小姐眼珠子一转,说道:“我看吧,你经常干一些‘无理’的事情,干脆就叫‘无理’如何……”
“无理,这有何语意?”
“怎没有?”三小姐笑道,“无理取[娶]闹么!”
“你骂我!”
“怎是骂你?”三小姐止住笑说,“这不正是公子脑中所想、心中所盼的事么……”
“我想什么,盼什么?”
“你看,你是‘无理’,我是‘闹儿’,你说,你想怎样?”
“我想,娶……哦,原来是这个‘娶’呀!”
两人正说得热切,只见一个白衣女子神仙般地从身边飘过……
————————————
注释
【1】宗祠
宗祠,即祠堂、宗庙、祖庙、祖祠,是存放家族亡故先辈牌位,供奉与祭祀祖先或先贤的地方,也是举行家族内各种仪式或处理家族事务的场所。
宗祠制度,产生于周代。上古时代,宗庙为天子专有,士大夫不得建宗庙。到宋代,著名理学家朱熹提倡家族祠堂,即每个家族建立一个奉祀高、曾、祖、祢四世神主的四龛祠堂。
宗祠,是族权与神权交织的中心。宗祠中的主祭,又称宗子,管理全族事务,因此称宗长,还有宗正、宗直等职。宗祠,体现宗法制家国一体的特征,是凝聚民族团结的场所,它往往是城乡中规模最宏伟、装饰最华丽的建筑群体,不但巍峨壮观,而且还注入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与古塔、古桥、古庙宇相映,成为地方上的一大独特的人文景观,是地方经济发展水平和中华儒教文化的代表。宗祠,记录着家族传统与曾经的辉煌,是家族的圣殿,作为中华民族悠久历史和儒教文化的象征与标志,具有无与伦比的影响力和历史价值。
清刘大櫆《方氏支祠碑记》:“然吾以为后世之宗祠,犹有先王宗法之遗意,彼其所谓统宗之祠,族人莫不宗焉。”
(1)建祠讲究
《礼记.王制》载:古代天子建七庙,诸侯五庙,大夫三庙,士一庙。至明代,始准许庶人立始迁祖庙,一般建于宗族聚居的近地,岁时由族长率领族人共同祭祀。也称祠室、祠堂。《汉书.张禹传》:“禹年老自治冢茔,起祠室。”《后汉书.清河孝王庆传》:“朝廷大恩,犹当应有祠室,庶母子并食,魂灵有所依庇。”
祠堂的建筑,大多讲究风水,通常是在祖先最先居住的地方,将旧房改建成祠堂;一些家族建宅时,往往先建祠堂。闽北一些单姓小村落,无力筹建大祠堂,便在村前选址,设牌位,供祖先。祠堂一般多位于正寝(前堂)东侧,讲究的有三间二外门。正大门,平常不开,只在春秋二祭或族人议大事时开启。正厅外,有储藏祭器、遗书的小房子,环绕成一个独立的建筑群。
普通的祠堂,只有一间正厅,正厅内设4个龛(也有8-10个龛者),龛中置一个柜,内藏祖宗牌位(称神主牌),4龛神位依次为高祖、曾祖、祖父、父亲考妣的灵位、姓名、字号。每龛前各设一矮长桌,用以摆放祭品。
一些宗祠里,凡本族新添男丁,要贴张红纸在柱上,上书×××长子(或次子等)、取名×××,以示到祖先面前报到。如今闽南一些祠堂,大厅正中大木龛中列祖列宗的神主牌位,已被各种遗像所取代。
《红楼梦》第五三回:“原来宁府西边另一个院子,黑油栅栏内五间大门,上悬一块匾,写着是‘贾氏宗祠’四个大字……进入院中,白石甬路,两边皆是苍松翠柏;月台上设着青绿古铜鼎彝等器……里边香烛辉煌,锦帐绣幙,虽列着神主,却看不真切。只见贾府诸人分昭穆排班立定:贾敬主祭;贾赦陪祭,贾珍献爵;贾琏、贾琮献帛,宝玉捧香,贾菖、贾菱殿拜毯,守焚池。青衣乐奏,三献爵,拜兴毕,焚帛奠酒。礼毕,乐止,退出。”
(2)文化传统
在中国传统的儒教文化里,宗祠文化是一项不可蔑视的姓氏宗族文化。
由于封建社会遗留下来的传宗接代思想的根深蒂固,中华民族就产生了姓氏文化。全世界任何其他国家的姓氏文化,都没有像中国这样延续数千年来都没有间断。崇拜祖先并立庙祭祀的现象,在原始社会后期,即已存在。明世宗采纳大学士夏言的建议,正式允许民间皆得联宗立庙。从此,宗祠遍立,祠宇建筑到处可见。
宗祠原为“追远、报本”的目的而兴建,所以在建筑规制上要体现出礼尊而貌严。自南宋到明初,一般的祠堂都是家祠。但是自明清以来,祠堂成了宗族祭祀先祖、举办宗族事务、修编宗谱、议决重大事务的重要场所。宗祠,除了作为祭祀场所之外,还是执行族规家法的地方。族人的冠礼、婚礼、丧礼,基本上都在祠堂进行的。有的宗族规定,族人之间或族人家庭之中,发生争执,都要到祠堂中裁决。所以,在封建时代,祠堂在一定意义上又成了衙门,具有一族公堂的性质。
中国人是世界上最有祖先崇拜传统的民族。
在每个家族中,往往都有一个场所,来供奉已去世的祖先的神主牌位。所以,旧时每个家族,都会有本家族的祠堂,并给它取一个名号,这个名号就叫堂号,目的是让子孙们每提起自家堂号,就知道本族的来源,纪念祖先功德。
俗话说,树大分杈。随着生命的传递、繁衍,家族也会不断扩大,扩大的结果是一些家族从祖居地迁居他处,另开基业,形成新的分支和新的宗族,自然也有不少家族,远赴重洋,在海外定居,这些新形成的宗族和分支,往往又会建立新的祠堂,来供奉最亲近的祖先。于是,由一个祠堂,又衍生新的祠堂来。
宗祠,虽然是封建社会遗留下来的产物,在当今则有其新的存在的意义和社会作用。随着改革开放和全球华人寻根热潮的兴起,许多宗祠被新建和修复,族谱被续修,而海外华人则不断翻新旧宗祠,联络故众。可以说,今天的宗祠,已经没有了宗族主义的负面作用,只具有帮助人们寻根问祖、缅怀先祖、激励后人、互相协作的积极意义,是对于加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中华民族的团结产生巨大的作用。
【2】同姓不能联姻
现在同姓结婚并不少见,但为什么在古代却不行呢?
《通志.氏族略》在一开始就说:姓,可以“别婚姻”,所以就有了同姓,异姓,庶姓的区别。如果氏一样,姓不一样的,是可以结婚的;姓相同,氏不一样的,不可以结婚。三代以后,姓氏合一,这两个都可以用来“别婚姻”。这便看出,古代同姓的人,是不能结为连理的。
“同姓不婚”的习俗大概始于周代,一直延续至民国。
《魏书.高祖纪》记载:“夏殷不嫌一姓之婚,周制始绝同姓之娶。”这段话被认为是同姓不婚的开始。周代同姓不婚是周先族实行族外婚时遗留下来的规定。由于周先族属于氏族部落,所以实行外婚制,那一定要靠姓名来区别。当时的姓是一个族的代表,如果一个姓的结婚,说不定俩人的祖宗就是一家人,这也就是为什么用姓来“别婚姻”的原因了。
《左传》记载,郑叔詹曰:“男女同姓,其生不繁。”《左传.僖公二十年》里说:“男女同姓结婚,其生不蕃。”不蕃的大概意思就是不正常,也就是说,两个同姓的人结婚,生下来的孩子会不正常。这一点在现代科学也得到了证明,血缘近的人结婚会让后代更容易产生畸形。《国语晋语》亦载:“同姓不婚,惧不殖也。”《国语郑语》亦有:“气同则不继。”可见,在春秋时期,古人就已经从优生优育的角度来看待近亲结婚的问题,认为同姓之间婚配会造成后代的不育。
我们中国,为了防止这种现象的发生,而用来区别血缘亲近与否的,就是姓。
战国以后,随着交流的扩大,姓氏文化发展逐渐趋于成熟,从过去的以氏为姓,发展到姓氏不分,所以也顾不上是不是同姓了,因此同姓不婚多有不禁。
但到了唐代对同姓结婚又强循古制,并出台了法规条款。《唐律》规定:“诸同姓为婚者,各徒二年”。宋、元时期和唐代一样,同姓为婚“乾杖而离之”。明、清时因为地域扩大,人口众多,以地域为基础的社会,取代了原先以血缘为基础的氏族。所以,那时候只禁止同宗的联姻,也就是同姓只要不同宗,就可以结婚。所谓同宗,说简单点就是在同一本家谱上记载了姓名的人,这些人是不能联姻的。
虽然官方不再禁止同姓通婚,但是民间的婚烟生活与各朝代的法律又不完全吻合。始于周代的“同姓不婚”实际是指血统关亲而言的,即有较近的血统有关亲就不能结婚。但久而久之却改变了原的本意,形成了一种生活习俗,即并非注重血的远近,只要同姓就不能通婚。这对后来民间婚姻生活影响极大,在婚烟中,像姨表兄妹和姑表兄妹,无论血统怎么近,习俗上却不禁结婚。然而,男女双方虽毫无血统关系,乃至相距甚远,但姓氏相同,习俗则禁止结婚。这种状况直延续到清末。直到清末民初,尤其是新文化运动期间,有人又开始重新研究“同姓不婚”的问题,从生理、历史、法例诸方面进行探讨,主张抛弃“同姓不婚”的观念,只要没有血缘关系,完全可以“同姓结婚”。
另外,《礼记集说》中记载道出同姓不通婚还有另外一个原因。
书中这样说道:“夏商以前,容取同姓,周公佐武王得天下,取神农、黄帝、尧、舜、禹、汤之子孙,列土封之,以为公侯,而使姬姓子孙与之婚姻,欲先代圣王子孙共飨天下之禄也,乃立不取同姓之礼焉。”从中我们可以得出结论,不选择同姓通婚,而是与外姓缔结姻亲,这样可以加强两个宗族之间的联系,从而可以扩大自己的统治范围或者巩固自己的统治。我国古代很多王朝都会选择和亲,就是这个原因。
同时,古代的伦理也有很大的作用。《白虎通.嫁娶》里说到,如果同姓结婚,“耻与禽兽同也”。这个说法要从礼上说,古代的人认为,一个姓氏的结婚,就是乱论,这就是禽兽的行为。
如此可见,古代的同姓结婚,就类似现在的近亲结婚。要知道,古代对于子孙后代的繁衍是非常重视的,一个人家财富多少或许不那么重要,子丁兴旺才是家族传递的重要所在。如果某种原因影响了子孙传递,那一定是不被允许的。
你看,在2600多年前的春秋时期,中国人就意识到近亲不可结婚,若是结婚,生下来的孩子就很有可能不健康;而在15世纪的西欧,皇室贵族却实行着必须是亲兄妹才能通婚的规定,就是为了保证自己高贵的血脉不外流。而如此频繁的近亲结婚,导致了皇室家族的畸形基因一直流传了下来。
    喜欢踏乡记之叹流水兮请大家收藏:(www.663d.com)踏乡记之叹流水兮六六闪读更新速度最快。

本文网址:https://www.663d.com/xs/16/16855/9942030.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 https://m.663d.cc/16/16855/9942030.html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