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9章 西楼禁烟何处好
推荐阅读:我的七个姐姐绝色倾城、至尊战王、豪门战神狂婿、天界淘宝店、道界天下、道士不好惹、九龙归一诀、闪婚夫妻宠娃日常、剑帝、逆天神尊、
又是一年的清明。
对于他人来说,这只不过是一个普通的日子而已,但对于漂泊在外的游子,此刻的心中却蕴藏着浓重的愁楚。
远处传来了一阵吱吱扭扭的行车声。声音有些驳杂,还有些刺耳,看来并不是一辆马车,它们这是要到哪里去?
哦,没错,这翠微山也是一个踏青的好去处。
【一】《清明即事》孟浩然.诗
帝里重清明,人心自愁思。
车声上路合,柳色东城翠。
花落草齐生,莺飞蝶双戏。
空堂坐相忆,酌茗聊代醉。
一上午,王冕都坐在厅堂里,这是杏儿的安排,让他在家里看家。
虽然王冕很想跟着同去,但又怎能随他的意?
王冕的心,早已随她而行。他仿佛和她一起,并排地坐在马车上,顺着青色的大道,来到万物生发的郊外,绿意萌生的柳林。花儿开了,草也长了,鸟儿在飞,蝴蝶成双成对在追逐。一切生命都在尽享大自然的温润和秀丽,这该是何等的畅快、愉悦……
书童的续水声打断了王冕的畅想,他回过神来,端起茶杯,一饮而尽,叹了口气,复又静坐着发呆。王冕感觉,现在的自己一时一刻也离不开杏儿,她一离开自己的视线,便感到孤独、凄冷,无名的落寞随之而生……
一阵欢快的吵闹声,打破这份静谧。
杏儿像花蝴蝶似的飞进厅堂,她手里拿着一个用柳条编成的箩圈状的东西,不由分说地径直套在王冕的头上,嘴上还念叨着:“清明不戴柳,来生变黄狗”。
王冕用欣喜而带有疑惑的眼神看着杏儿。
杏儿却说:“你别这样看着我呀,不骗你的,清明都得戴柳!”
书童一听,忙问:“那,我的呢?”
“你?不用戴……”说罢,杏儿就出了房门。
书童追了出去,“干嘛我就不用戴?你就不怕,我变成狗吗?”
杏儿头也不回地说:“无所谓。”
书童接着追问:“什么叫无所谓。”
自从书童也搬来了山庄,杏儿可算有了“叉手”,他俩摽着劲儿地调皮。王冕也放下手中的杯子,跟出去看俩孩子互怼。
只见杏儿并没有去自己的房间,而是走向狗窝。
她竟摘下了自己头上的柳条圈儿,给大黑子戴在了头上!用手一边抚摸着黑狗一边说:“清明不戴柳,来生变黄狗”。
大黑狗半蹲着,两只狗眼直瞪瞪地看着杏儿。
杏儿又道:“你别这样看着我呀,不骗你的,清明都得戴柳!”完全把对王冕说的话,一字不差地说给狗听。
书童见状,火冒三丈,质问道:“雪杏儿,你这样做好么?”
杏儿歪着头问:“怎不好?”
“难道我一个书童,连一只狗都不如?!”书童这次真是火大了。
“你以为呢?”杏儿说,“大黑能看门,你能吗?”
书童道:“今天不就是我和我家少爷给看的门么,大黑只管趴着睡觉……”
“哎哎哎,”王冕赶紧走了过去,“你俩吵嘴,可别把我捎上。”
书童说:“她说,我没有给她家看门。”
“看了,看了,”王冕把自己头上的柳条圈儿摘了下来,给书童戴在了头上,“这我可以作证,我今天只是喝茶,都是王亮看的门,他和大黑,一个白班,一个夜班。”
“呀~,你不要给他戴么!”杏儿又从书童的头上,摘下了柳条圈,又往王冕头上戴,可她哪够的着呀,嘴里嚷着“你蹲下呀~”
“我可不敢蹲下,那样狗蹲着,岂不我这世就成了狗?”王冕顺势抱起了杏儿。
“哎~你放我下来!放我下来呀!”杏儿双手撑着王冕的肩膀,不让他抱自己那么紧。
“你让我抱会儿。”王冕不舍得放她下来。
“那,你抱我去秋千那儿。”杏儿索性搂住了王冕的脖子。
“看来你今天并没累着呀!”王冕抱着杏儿朝秋千那地儿走,边走边关切地问,“今天,都去过哪些地方玩过?”
“也没去很多地方,只去了玉渊潭,”杏儿的小嘴又像开了水闸,滔滔不绝地讲,“你也知道,我大姐二姐懒得很,没走几步,就找一树荫坐下不走了,我又不能丢下她们不管,只好在她俩的周围随便玩了玩……”
“我给你做的那泥弹丸,好用吗?”
“吓!太好用了,要不是英英在一边捣乱,我都能给你打回几只鸟儿来……”
“四小姐又跟你抢弹弓了?”
“可不是呢!她说,她回来要让你给她也做一只……你给她做么?”
“你说呢?”
“不给她做!”
“那就听你的!”
【二】《清江引.清明日出游》王磐.词
来到东花园,王冕放杏儿下来。问道:“这秋千好玩吗?”
“好玩呀!”杏儿看着王冕,不相信地问,“难道你长这么大,没玩过秋千?”
“可不是没玩过!”王冕脸上一副很向往的模样,“真想玩上一把呀~”
“那~你上去,我荡你。”杏儿拽着王冕的手,让他坐在秋千的蹬板上。
王冕假装不会荡秋千。
杏儿就教着王冕,两手把牢两边的绳索,然后轻轻地荡他。
刚一荡起,王冕就吓的要命,“停停停!快,快放我下来!”
杏儿马上停下了推送,并用双手拉住了秋千。
王冕坐在秋千蹬板上,吓得两腿发软,他的手捂在自己的心脏上说,“可吓死我了,心都要蹦出了……”
看到王冕如此,杏儿却开心的不行。
王冕又道:“若是有个人,上去带带我,就好了。”
书童忙说:“少爷,我来。”
王冕白了书童一样,“你快歇着吧,你那鼠胆儿,我还不知!?”
“我,我,我…”书童也不知主人为何这样说他。
杏儿高兴道:“我带你,我带你……”
“对呀!”王冕见杏儿主动教他秋千,便高兴道,“像杏儿姑娘这样上好的老师教我,就算我是笨学生,也会有长进的!”
杏儿说:“那,你先起来。”
王冕像个小学生,乖乖地照做。
杏儿站在了蹬板上,双手把住了秋千索,“你也上来吧,双脚站在我的脚两边……”
“哎呀,哎呀,那哪行!”
“怎不行?”
“我坐着都害怕,哪还敢站着!”
“那,我们坐着荡?”
“对呀!”王冕道,“坐着,那心里多踏实。”
杏儿坐了下来,问道:“你坐哪儿?”
王冕过去踅摸了一会儿,说:“我们并排着坐,不安全,不是你闪下来,就是我掉下来……”他拉杏儿起来,自己转身坐在了蹬板上,“这样,我坐着,你坐我身上来。”
杏儿也不打怵,蹁腿就跨在了王冕的大腿上。
王冕道:“我抓住绳索,你抱紧我就行。”
杏儿双手抱住王冕的腰。
“你可要抱紧了,我要荡了。”王冕嘱咐着,两脚蹬地,尽量往后拉起秋千,随后一抬脚,秋千便荡了起来,他又朝书童喊,“你在我后背加把力。”
书童跑到了王冕的背后,当秋千荡回时,用力一推。
来回几下,秋千越荡越高,杏儿越高越笑。
冷不丁地,王冕的嘴蓄谋已久地就自然地吻上了杏儿那微张的樱桃小嘴儿。
“呀,呀,呸!呸!呸!”杏儿“咯咯”地笑。
突然,听得有人大声道:
“问西楼禁烟何处好?
绿野晴天道。
马穿杨柳嘶,
人倚秋千笑,
探莺花总教春醉倒。”
王冕回头一看,“亲娘哎!揭大人?”他认得揭傒斯,因为前几回京试,好几次都是这位翰林侍讲学士阶中奉大夫做的主考官。
那么多的举子进京赶考,王冕又是个落榜生,揭傒斯哪里还记得王冕呀,便询问道:“你是谁呀?”
杏儿介绍说:“大姑父,他是我表哥。”
秋千还在游荡。
“你哪来的表哥?”
“就是艾艾的义父。”
“艾艾有姨夫?”
“刚认的。”
揭傒斯笑道:“这姨夫,还有刚认的?”
“不是,姨夫【1】,我是艾艾的干爹。”王冕解释道。
乍一见到自己尊敬的主考官,又是在人家的后花园里,还和人家的外甥女在秋千上做那种不堪入目的动作……
王冕顿感羞愧难当,脸一时红到耳根,他示意书童赶快弄停还在若无其事游荡着的秋千……
————————————
注释
【1】姑父&姨夫
为什么姑父是父亲的父,姨夫却是丈夫的夫?
《红楼梦》第二十回“王熙凤正言弹妒意,林黛玉俏语谑娇音”中,这样说道:林黛玉得知贾宝玉到薛宝钗那玩,心中不快,赌气回了房在窗前流泪,贾宝玉温言哄了许久,黛玉仍抽噎不止。便悄声道:“你这么个明白人,难道连‘亲不间疏,先不僭后’也不知道?我虽糊涂,却明白这两句话。头一件咱们是姑舅姊妹,宝姐姐是两姨姊妹,论亲戚他比你疏。”
看过《红楼梦》的都知道:黛玉的母亲是贾母的女儿,与宝玉的父亲贾政是兄妹;宝钗的母亲薛姨妈,是宝玉母亲王夫人的妹妹。旧时的亲戚关系中,黛玉和宝玉属于宗亲,而宝钗与宝玉则属于外亲,因此宝玉才说“亲不间疏”。
自古以来,在以家族为联结的中国人情社会中,人之间的亲属关系深受儒家文化影响,它严格地遵循了尊卑长幼之序。传统的家庭观念以宗法制约束,男性父权制为本位来区定亲戚关系中的亲疏有别。
有一个成语叫做“登堂入室”,“堂”者,内也。
现在不少农村地区,仍将正门进屋的居住空间,称之为“堂屋”,与父亲直系的亲属为“堂亲”,意思相当于不是外人。从宝玉的角度来说,姑表亲自然比姨表亲更近。
我们对于亲戚的称呼中,可以窥见中国伦理文化的历史影响和传承。
比如“姑父”和“姨夫”这两个称呼,虽然尾字近音,但所用的汉字截然不同:一个是父亲的“父”,一个则是丈夫的“夫”。其背后因由,可追溯到历史谱系中的亲缘文化。
(1)血缘的界定
老话常说“亲戚里外的”,其实这就是个陈述句,亲戚在早先确实是分内外亲疏的。
“亲”字在《说文解字》里的注释是:“至也,如父子、兄弟、夫妇故谓之‘六亲’”。“亲”是父亲、丈夫这头的;“戚”字,依傍于男性角度,由姻亲缔结而来,是指母亲和妻子的亲属。看宫斗剧中,总说“外戚干政”,其实这外戚,就是帝王母族和妻族的直系亲属和势力。
一言以蔽之,亲指族内(宗亲),戚指族外(外亲)。
亲族系统分为血亲关系和姻亲关系,血亲就是上述的宗亲和外亲,而姻亲是不具备血缘关系,因婚姻而结亲,如亲家、妯娌、连襟等,像姑父、姨夫,都属于姻亲。
费孝通先生在《乡土中国》里写道:“中国的家是一个事业组织,不论大小上差别到什么程度,结构原则上却是一贯的、单系的差序格局。”
“差序格局”是费孝通先生研究乡村结构时提出的理论,是说人际格局的亲疏远近,像水面上泛开的涟漪一般,由自己为中心一圈圈延伸出去,按中心距离的远近来划分亲疏。
我们中华民族最为注重血缘。
在以农耕文明为主的乡土社会中,血缘的亲疏不仅仅决定了身份属性,还和人情、地位、财富、权益分配有关。在血亲和姻亲中又不断细化:姑父和姨夫,以父系原则参考,姑父是和父亲这头有关系,姨夫与母亲这头有关系。从差序格局来说,姑父的家族地位更亲近一些。
其实姑父和姨夫来比较有些伪概念,为什么这么说呢?
因为这两个称谓差着辈份。“父”除了父亲的本意,还是对有才德的年长男子的敬称,而“夫”者,女子配偶。姑父,是尊长,而姨夫,是平辈的角度来称呼。如果是小辈,也该同姑父一样,尊称为“姨父”。相对,平辈对姊妹的丈夫,称为“姑夫”。
那么,亲族中内外亲疏、上下尊卑的概念是怎么来的呢?
(2)文化的影响
第一、历史的影响
亲属关系的系统演变与社会的演化进程息息相关,复杂的亲属称谓通常对应了阶层更为分明的社会结构。亲属的差别是特殊社会构成和身份认同决定的。
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政权更迭最为频繁的时期、战乱频发,以家庭为单位的血缘结构,很难在动乱的时代背景之下自保生存,团结就是力量,以父系血缘为核心的家庭联结成为家族,聚树成林,大家一起守望相助,才能更好地把自己的基因传承下去。
像魏晋到唐朝著名的世家大族“五姓七望”:崔、卢、郑、王、李,就是趁此乱世崛起的。
家族的形成奠定了父权社会的基础,由家族、氏族关系延伸出来的家支,既是血统制度,也是政治统治的制度。国家管法制,家族管德治,这样的威望体系,构成了旧时社会稳定发展的根本。继嗣、互惠与分配才逐渐沉淀为文化概念,形成稳固的教化后的秩序。
第二、儒家文化的影响
蒙学读物《弟子规》,由清人李毓秀整编自《论语》和《礼记》、以及倡理学的朱熹编纂的《蒙童须知》。开篇便是“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
儒家把复杂的社会关系化繁成简为三类:上下辈关系,同辈关系、男女关系,并确立三个主要的道德标准,即孝、悌与男女有别。
“孝”,对尊长要孝顺,所谓“悌”,《说文解字》释义是“善兄弟也”,我们现在宽泛解释为对兄弟姊妹要亲密和睦。这种在家庭关系中的尊卑有序从幼儿启蒙时就开始灌输,儒家的人伦概念自然深入人心。
《礼记》有云:“父子远近,长幼亲疏,序而不乱……不失其伦。”同三纲五常一样,由己到家,由家到国,由国到天下,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大体框限在亲疏、贵贱、上下、远近的道德伦理体系中。
陈忠实的小说《白鹿原》,就是一个微缩的乡土社会,白鹿村以白、鹿两大姓氏,从亲属关系上互相联结,形成一个自治的稳定族群。白嘉轩承袭父亲白秉德的族长位置,就是血缘上的继嗣。身为族长的白嘉轩与族内辈份高的老人,通过宗祠以宗法管理白鹿村的日常事务。
对于村里人做法不成体统的,白嘉轩行使族长权利予以制裁,田小娥个人的“放浪”行为,决定了她不能入宗祠,与黑娃就不算合法婚姻。包括对田小娥“失德”的鞭笞,都是家族合理自治的范围。白鹿村反映的就是整个乡村世界的人情社会,男尊女卑、辈份有序、亲疏有别、伦理纲常。在亲缘和地缘诠释上非常具有代表性。
“亲亲也、尊尊也、长长也、男女有别,此其不可得与民变革者也。”文化渗透有着稳定的力量,以男性为主导的亲缘关系,决定了传统社会的角色认同、道德伦理和社会责任。
喜欢踏乡记之叹流水兮请大家收藏:(www.663d.com)踏乡记之叹流水兮六六闪读更新速度最快。
本文网址:https://www.663d.com/xs/16/16855/9942012.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 https://m.663d.cc/16/16855/9942012.html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