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2章 一枝折得绕溪行
推荐阅读:剑帝、寒门崛起、校花的贴身高手、清都仙缘、刀光如月映九州、我在诡异世界谨慎修仙、巨门卷、老子是全村的希望、医路坦途、我们反派才不想当踏脚石、
一听赵修染来了,揭傒斯和于湉先是一愣,随即就迈过小溪,绕过桃花挡住的去路,匆匆忙忙地赶往正厅。
【一】《李侯-其一》王冕.诗
李侯世名仕,誉重才德优。
清白树嘉政,藉藉载歌讴。
夫何挽尘鞅?幽幽滞南州。
游魂未能归,永怀故园丘。
孤云落日淡,惊涛大江秋。
匪以见者悲,抑为闻者愁。
我亦陟岵子,忽觉涕泪流。
杏儿一见修染进了屋,是兴奋万分,她东倒西歪地扑进他的怀里,“表哥,您可回来了,可把我想死了。”瞬时,酒也消了不少。
修染摸了摸她的头,问道:“你这是喝了多少!”
杏儿说:“没多少,都是替您妹夫喝的。”
修染有些惊奇,问道:“你,结婚了?”
杏儿道:“还没有呢。”
“没结婚,怎能称妹夫呢?”修染扶杏儿坐在凳子上,自己也坐下来,“吓我一跳!”
杏儿问:“那应该称什么?”
修染道:“应该称王公子,李公子……”
杏儿诧异地问:“你怎知他姓王?”
修染道:“我不知道呀,我只是打个比方。”
杏儿忙打发梅香去请王冕。
修染问:“你俩的婚期定了么?”
杏儿满脸幸福地答道:“定在下月二十八,表哥可一定要来哟!”
修染说:“我是出家之人,不能参加的……”
正说着,揭傒斯、于湉和王冕等人都进了屋。
修染起身给于湉和揭傒斯行礼问好,该到王冕行礼时,修染是吃了一大惊,“王名仕?”
王冕赶紧上前道:“表哥好!”
“小僧‘释然’,”修染双手合十道,“王名仕免礼。”
杏儿却问:“表哥,你为何叫他王名仕?”
修染笑而不答,这是他久违了的笑容。
杏儿追问王冕:“表哥为何喊你王名仕呀?”
王冕道:“我也不知道呀!”
杏儿说:“你和我表哥以前认识么?”
王冕又摇了摇头。
杏儿道:“你撒谎,不认识,表哥怎知你叫王名仕?”
揭傒斯接话说:“你可不知道,元章的大名,在士子之间,谁人不知,谁人不晓?”
王冕自嘲:“大家认识我,是因为我屡考不中的缘故。”
“那可不是!”揭傒斯解释说,“元章的名气,源自他发明了一个词——名仕。‘名仕’是代表有名望的人,专指以学术诗文等著称的知名士人。”说着,又转头问王冕,“元章,我对‘名仕’的解释,你可满意么?”
“对,对,就这意思。”王冕随声附和。
“所以,私下里,士子们都称王元章为‘王名仕’。”
于湉问:“元章的这个‘名仕’,有何说法?”
“呃~”揭傒斯道,“那是元延祐七年[1320年],寓居维扬[扬州邗江区]的醉车先生【1】去世了,正赶上进京赶考的举子齐聚大都,士子们纷纷写诗悼念,但只有元章的《李侯二首》,写的最好。诗的第一句是‘李侯世名仕,誉重才德优’。这就给醉车先生定了格。‘名仕’一词由此而来,不但让醉车老先生名扬四海,也让元章出了大名……”
【二】《李侯-其二》王冕.诗
李君潇洒姿,沦落在羁旅。
相见无长言,潸然泪如雨。
一身顾何为?七丧未能举。
江山隔中州,遥遥望乡土。
岂以途路艰?所值时节迕。
乌鸟有私情,而人复何处?
行行望苍天,那知此情苦。
郭范久不作,此义孰为补?
杏儿一听姑父称赞王冕诗写的好,便委随到揭傒斯的身边,坐在他的椅子扶手上,问道:“这醉车先生很能喝酒么?”
“那当然,”揭傒斯刮了一下杏儿的小鼻子,“反正,比你是能喝。”
杏儿不服气地说:“又没比过,何以见得我喝不过他!”
揭傒斯笑道:“醉车先生喝一车才醉,你能么?”
“那不能。”杏儿又问,“醉车先生姓什么?姓李么?”
“是啊,”揭傒斯介绍说,“醉车先生是他晚年的号,他姓李名衎,字仲宾,号息斋道人。蒙古乃马真后称制三年,生于蓟丘[今北京]。出身于贫寒之家,自幼机敏聪慧。二十余岁在掌管礼乐、祭享宗庙的机构太常寺充当听差小吏。后逐步升迁,六十七岁时,升任吏部尚书,拜集贤殿大学士,与同时的赵子昂[赵孟頫]成为元代画家中官职最高的两个人,都是从一品大员,所以人们便尊称他李侯。”
杏儿瞅了王冕一眼,显摆似的问:“那,他也会画画?”
揭傒斯笑道:“你以为,只有你的元章会画。”
杏儿不服气地问:“他也会画梅花么?”
“也画梅,不过,没有元章画的好。”揭傒斯道,“醉车先生善画墨竹,双钩竹尤佳,和赵子昂、高彦敬[高克恭]并称为当代画竹三大家。我的书房里就有赵子昂跋醉车先生《墨竹图》一幅。”
王冕惊诧道:“揭大人有两位大师的合作?”
“是啊!”揭傒斯沾沾自喜地侃侃道,“那是大德七年[1303年],醉车先生任浙江行省平章政事[省长],赵子昂任集贤直学士、江浙行省等处儒学提举[教育厅厅长]的时候,两人的杰作。
醉车先生的《墨竹图》,更注重竹子枝叶的形似,运笔厚实稳健,用墨浓重沉着,较少飘逸生动之姿,颇多劲健挺秀之态。
五十岁的赵子昂,姿媚温润的书风已经形成,他在《墨竹图》上的题跋,结构端延稳妥,体势修长柔媚,笔法隽秀飘逸,运锋轻灵圆活,字字风骨内含,神采外溢。
赵子昂画竹虽同醉车先生的风格迥异,但题诗中却十分推重老友的艺术成就,题跋是这样写的:
李侯写竹有清气,
满纸墨光浮翠筠;
萧郎已远丹渊死,
欲写此君唯此人。
——孟頫
题诗的下面,钤有‘赵氏子昂’的朱文印。
醉车先生一直把这幅《墨竹图》当做宝贝,在进京任吏部尚书时都没有舍得送人,一路带到了京城。
有一次,我去他府上拜访,见到这幅字画,便跟他索要,他哪舍得送我。我就陪他喝酒,直到他大醉时,才把那幅《墨竹图》给了我……”
听揭傒斯介绍完,杏儿连忙问:“姑父,我结婚时,你想送我什么礼物呀?”
“你想要什么礼物!”揭傒斯摸着她的头问。
杏儿说:“您就把这幅《墨竹图》送给我吧!”
“诶~”揭傒斯道,“你大喜的日子,姑父怎能送你《墨竹图》,腹中空空的……寓意不佳……”
于湉白了揭傒斯一眼,又掩嘴一笑。
“你笑什么?”揭傒斯说,“确实不好给新婚之人送竹子饰品。”
于湉道:“我不是笑你的竹子,而是笑你这个大儒,怎能在青年人跟前,连话都不会说了。”
杏儿却说:“主要还是姑父不舍得!”随即,狡黠地一笑,“要不,我也陪姑父喝酒?”
“你还喝呀?”揭傒斯笑道,“中午喝的,还没消呢!”
杏儿说:“为了这幅《墨竹图》,就是再喝,也无妨。”
揭傒斯道:“你一个女孩子,喜欢什么字画呀!”
杏儿说:“你不见,你女婿喜欢么!”
揭傒斯问:“元章喜欢?”
王冕朝揭傒斯急忙连连点头,“喜欢,真的喜欢!”
揭傒斯逗杏儿:“元章喜欢,你怎么知道?”
杏儿说:“不是有那么一句话么,叫‘心有灵犀一点通’。”
揭傒斯笑道:“元章喜欢,今晚让他配我喝酒。至于嫁妆的事儿,你再好好想想,最喜欢什么,姑父一定送你!”
其实,揭傒斯这些话都是说给外甥修染听的,其目的就是告诉他:你还在外边做什么和尚呀,赶快还俗回来结婚吧!如是听舅舅的话,你想要什么,还不都紧着你要……
————————————
注释
【1】醉车先生
李衎(1245-1320年),字仲宾,号息斋道人,元朝蓟丘人。元仁宗皇庆元年(1312年)任吏部尚书,拜集贤殿大学士、荣禄大夫。晚年以疾辞官,寓居维扬。元仁宗延辛右七年十月二十四日病逝,卒年七十五岁。在他死后二十二年,经其孙李希闵向元成宗申请,李衍又被追封为“蓟国公”,谥“文简”。
元代画竹的风气很盛行,但画竹的大类中也有许多细微的讲究,比如有专画双钩竹,青绿设色,细笔渲染;也有专画水墨竹,大笔渲染,有大写意的风度。李衎则是水墨竹画的代表人物,在画竹上创立了独特的风格,形神兼备。他将竹视为“全德君子”,将尊竹之情融入了画中,赋予竹以生命,追求一种蕴籍、自然、象征人物品德高洁的内在美。
李衎画竹高超的技艺在当时倍受人推崇,他尝奉诏画宫殿、寺院壁画。此外,他也间作勾勒青绿设色竹,还常写古木松石,由于他非常重视写实,高克恭曾评价李衎的画“似而不神”。其子李士行继承家学,传世作品有《乔松竹石图》轴等,画法出于乃父,唯功力稍差。作画竹、墨竹二谱。存世作品有《四清图》、《竹石大轴》、《沐雨图轴》,均藏故宫绘画馆。
李衎的墨竹,初师金代王庭筠、王曼庆。在四十一岁那年,他得到三件文同的墨竹真迹。从此,他“悉弃故习,一意师之”,墨竹表现技法曰臻成熟。后来,鲜于伯几建议他以色代墨写竹,既而学习五代画竹名家李颇的设色竹画法,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他的另一种画竹风格——设色双勾。无论是“墨竹”还是“双勾竹”,都力求表现出竹的“清且真”。“清”是指竹内在的神态,清高脱俗的品性。它的这种品性正是中国文人画家所追求的君子品德。“真”是指竹外在的形态,强调画竹的写实逼真性。为此李衍曾遍游东南山川林薮,后使交趾(今越南),深入竹乡,于竹之形色情状,辨析精到,是一位既具有深厚传统功力,又注意师法自然的画家。
李衎认真观察研究过自然中的竹子,并把多年的画竹经验汇集成《竹谱详录》。书中将他的写实观念按作画顺序依次集中在“位置”、“描墨”、“承染”、“设色”、“笼套”五个步骤中。如“描墨”一段,李衍强调将竹子的神韵与形态交融于一笔之中,用笔“须要圆劲快利,仍不可太速,速则失势;亦不可太缓,缓则痴浊;复不可太肥,肥则俗恶;又不可太瘦,瘦则枯弱。”体现了画家近乎严苛的写实手法。李衍讲求规矩,注重程式并以此作为“成竹在胸”的基础,李衍对竹的枝、竿、叶认识的细微、精确程度几乎达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是学习画竹者的津梁。
赵孟頫曾对李衍的竹画艺术有着极高的评价:“吾友仲宾为此羁写真,冥搜极讨,盖欲尽得竹之情形,二百年来,以画竹称者,皆未必能用意精深如仲宾者也。”
喜欢踏乡记之叹流水兮请大家收藏:(www.663d.com)踏乡记之叹流水兮六六闪读更新速度最快。
本文网址:https://www.663d.com/xs/16/16855/9941999.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 https://m.663d.cc/16/16855/9941999.html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