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六闪读 > 言情美文 > 踏乡记之叹流水兮 > 第205章 一声画角谯城门

第205章 一声画角谯城门

推荐阅读:剑帝寒门崛起校花的贴身高手清都仙缘刀光如月映九州我在诡异世界谨慎修仙巨门卷老子是全村的希望医路坦途我们反派才不想当踏脚石


        黑良臣赎回了蒋家姐妹,和大长腿一起送她们回了家。
蒋家人千恩万谢地纷纷跪在大长腿的跟前,非让说出恩人是谁,说要把他供奉起来,天天为他祈福。大长腿告诉蒋翔说,他也没有见过恩人的真容。
这话骗蒋家可以,哪骗得了黑良臣啊!
黑良臣借口天色已晚先回了家,其实是在暗处观察大长腿的去向。大长腿也不是一般的乞丐,知道黑良臣跟踪了他,就根本没回那山洞,这寒冷的冬夜里他在街上流浪了一宿。
【一】《天净沙.冬》白朴.词
一声画角谯门,
半庭新月黄昏,雪里山前水滨。
竹篱茅舍,淡烟衰草孤村。
第二天,看见黑良臣上了班,大长腿也没敢回家,又在街上乞讨了一天。当城门一声轻响,一轮新月挂在半空时,大长腿才慢悠悠地回了家。
黑良臣不愧是集“刑、侦、偷、盗”于一身的捕快,他尾随其后,跟着大长腿就上了山。
大雪覆盖的东北山,山前却水流缓缓。
踏上半山腰,又上了一段石阶,却见一块三丈见方的平地,前面靠崖的地方用新砍的竹子,做了一圈的篱笆围了起来。
他轻轻推开栅栏门,走进了小院。
只见山洞的左侧,石壁的地方用茅草做了一个鸡舍,里面也不知是几只鸡在咕咕低鸣,显得这座孤山格外地安详和谐……
黑良臣迈步走进了山洞。
只见,大长腿正在跟舜华和鸾鸾叙述赎人的经过。
黑良臣笑道:“呵,果不其然!”
三人同时一愣,舜华随口喊了句:“黑子哥!?”
黑良臣并没有理会舜华,而是径直走到赵鸾鸾的跟前问:“你就是察合台汗国使臣找的香儿姑娘吧!”
鸾鸾说:“是又怎样?”
黑良臣笑道:“我说嘛,一般女人不会有如此精致的首饰。”
“知道就好!”鸾鸾白了他一样。
“你知道官府正在通缉你么?”
“知道!”
“知道你还把头上的首饰拿出去典当【1】?”
“我当我的东西,与你何干!”
“呵,够硬气!”说罢,黑良臣拿出了一张画像,“你看看,这玩意贴的满大街都是……”
鸾鸾和舜华接过画像展开来看。
“这也不像呀!哪有你长得好看?”舜华一边看一边评论着。
黑良臣道:“谁让你看画得好不好看了,往画像头顶上看……”
舜华说:“翠羽明珰?”
“看明白了?!”黑良臣道,“拿着这么显眼的明珰满大街喧哗,你们这不是等着官府来抓你么!”
舜华揪过大长腿就是一顿打,“我让你满大街地喧哗,我让你满大街的吆喝……”
大长腿捂着头跑,“我没到处喧哗呀!我是直接给的黑子呀!”
舜华继续打,“我让你瞪着俩死眼不看仔细了,画像上明明画着呐,你还敢往外拿……”
大长腿委屈道:“我这么矮的个子,画像又贴得那么高,我哪看得清楚……”他跑到黑良臣身边问,“黑子,你说吧,你到底想要干什么?!”
“哼,干什么!”黑良臣说,“物归原主呗!”
【二】《兰房谑咏六题》赵鸾鸾.诗
黑良臣拿出了那个翠羽明珰,给了赵鸾鸾。
鸾鸾接了过来,怯怯地看着他,也不知这官府的捕快要干什么。
“戴上吧!”黑良臣说道。
鸾鸾的手颤抖着往自己头上戴那翠羽明珰,黑良臣却围着赵鸾鸾欣赏,鼻子还不停地嗅着她身上的香味。
鸾鸾戴上了明珰,黑良臣慢吟道:
“扰扰香云湿未干,
鸦翎蝉翼腻光寒。
侧边斜插黄金凤,
妆罢夫君带笑看。”
这是赵鸾鸾《兰房谑咏六题》中的第一首“咏云鬟”,就是洗漱打扮好了让自己的夫君看……
黑良臣笑道:“果真名不虚传啊!”说着,又把那只猫眼戒指拿了出来,递给了鸾鸾姑娘。
鸾鸾接过后,毫不客气地戴在了手上。
黑良臣又吟诵了赵鸾鸾的《咏纤指》:
“纤纤软玉削春葱,
长在香罗翠袖中。
昨日琵琶弦索上,
分明满甲染猩红。”
看着黑良臣那猥琐的样子,鸾鸾不禁皱起了眉,她有一种不祥的预感,那感觉就是——才出虎口,又入狼窝。
看着鸾鸾满脸愁绪,黑良臣愈加欢喜,他大声诵道:
“弯弯柳叶愁边蹙,
湛湛菱花照处颦。
妩媚不烦螺子黛,
春山画出自精神。”
赵鸾鸾朝黑良臣啐了一口,“你不要玷污了我的诗!”
黑良臣哪管鸾鸾说什么,骂什么,他继续饶有兴致地吟诵:
“衔杯微动樱桃颗,
咳唾轻飘茉莉香。
曾见白家樊素口,
瓠犀颗颗缀榴房。”
黑良臣把鸾鸾的《兰房谑咏》几乎吟了个遍,这就等同于把她从头到尾看了个够……
鸾鸾是义愤填膺,随后,不由地叹了口气,“唉~”,心道,“早知如此,就不该写这些什么‘兰房谑咏’,供这些烂人来亵渎自己……”就听她大声吼道,“说吧,还想看什么?是胸,还是脚?”说着,便脱掉了自己的鞋子。
黑良臣贪婪地欣赏她的小脚,边看边继续吟诵道:
“春云薄薄轻笼笋,
晚月娟娟巧露锥。
簇蝶裙长何处见?
秋千架上下来时。”
吟到半截,黑良臣突然停下了,说道:“哎,不对呀,你明明是小脚,那天你逃跑,为何七八个大兵没有追上你呀!”
鸾鸾把头一歪:“想知道么?”
“是呀!”黑良臣迫切地说。
“我呀,不告诉你!”说着,鸾鸾便穿上自己的鞋子。
黑良臣坐在她的身边说:“察合台人,让我们捕快帮着寻找一个女子,说那天,那个女的跑得贼快,比兔子跑得还快,尽管我们作捕快见多识广,可怎么也不敢相信,那么多男人竟追不上一个女子,而且还下着大雪……今儿见你的小脚,就更加不信了……你想,我是一名捕快,搞不清的案子,我怎么都是睡不着觉的……我今天来,不是来抓你,就是想弄明白了,你是怎么做到的?”
鸾鸾看着黑良臣问:“真不抓我?”
“若抓你,我把首饰还给你干嘛?”黑良臣很真诚地说,“快告诉我!”
看到黑良臣确实不像抓人的样子,鸾鸾就说道:“记得小时候,下大雪,父亲教我堆雪人。他告诉我,雪天走路,手上不能拿着东西,这样才能保持身体的平衡;走路时身体略向前倾,如同滑雪的样子,两脚要分开,与肩同宽,这样就像马车的底盘子大,重心稳;再一个,走路步子要小,迈大步走路肯定容易跌倒……那天士兵都拿着大枪,又是大踏步地追我,岂能不跌倒……”
————————————
注释
【1】典当
典当,也叫作“当铺”或“押店”。是旧中国以收取物品作抵押,发放高利贷的一种机构。
中国历代典当名目繁多,有称“质库”、“解库”、“典铺”、“长生库”等等。我国最早的典当业出现于南北朝,最早有关典当的记载见于《后汉书.刘虞传》中:“虞所赉赏,典当胡夷。”
旧时的中国,典当多以收取衣物等动产作为抵押品,按借款人提供的质押品价值打折扣,贷放现款,定期收回本金和利息。到期不能赎取的,质押品就由当铺没收。也有的典当,可用不动产作质押品。
典当业是人类最古老的行业之一,堪称现代金融业的鼻祖,是抵押银行的前身。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出现典当活动并形成典当业的国家之一。经考证,中国的典当业萌芽于东西两汉,肇始于南朝佛寺长生库,入俗于唐五代市井,立行于南北宋朝,兴盛于明清两季,衰落于清末民初,被取缔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而复兴于当代改革开放,经历了1600多年的历史沉浮。
清代典当业活动范围由城市伸入农村,成为遍布全国城乡的重要借贷组织。
康熙时,据税收资料估计,全国至少有典当二万余家。乾隆时,北京城内外有官民开设的大小当铺共六七百家。鸦片战争后,由于城乡人民生计日益贫困,典当业出现典、当、质、按、押不同等级的划分。
最大的是典铺,资本较多,赎当期较长,利息较轻,接受不动产和动产抵押,对押款额不加限制;当铺只接受动产抵押,押款定有限额;再次为质铺(山西、安徽称质,广东、福建则称按);押店最小,赎当期最短,利息也最高。由于清政府所征当税、帖捐不断增加,视营业规模大小而多寡不等的各项摊派日益繁多,商人为减轻负担,并摆脱典当行会业规的限制,后来新设典当多称质铺或押店,原有典当也有改称押店的,各类界限已难区分。
此外,还有一种所谓“代当”,亦称“代岁”,或称“接典”,多设于乡镇,如为大典当的分店,称“本代”;与大当铺订立合同,经营质押的代理业务,则称“客代”。借款人去当铺借贷,主要是应付家庭生活上的紧迫需要,也有个体小生产者用于小本经营,或农民用于生产的。
借贷时先要送上实物验收作押,由当铺付给“当票”,载明所当物品及押借价款,作为当户到期赎取押品的凭证。为使业外人无法辨认,书写当票多用特殊字体。当物虽为新衣,必写成旧衣或注明“破烂”;对金银照例写成铜铅;对器皿则冠以“废”字。借款期限、押借金额和利息高低,根据押品性质和当铺大小因地而异。期限一般自六个月至二年不等。押借金额大多在押品价值五成上下,到期无力取赎,就成“死当”,押品由当铺没收。
清代官方规定,典当利息每月不得超过三分,实际上大大超过,利息须按月计算。过月几天,也加计一月息。当铺在收付款项时,又以所谓“轻出重入”或“折扣出满钱入”的手法,盘剥当户。贷出现金只按九四、九五甚至九折付款,当户赎当时则要十足偿付,利息也照当本十足计算;此外还有各项额外费用的征收。而且抵押品价值越小,赎期既短,利息也最高,故贫穷劳动人民所受剥削也最沉重。乡镇上的当铺还有以粮谷为当本或与大囤户勾结,进行粮食的贷放和买卖等投机操纵活动,农民又须承受实物损耗和进出差价等损失。典当业的残酷剥削曾激起广大人民的反抗。尽管官府对当铺予以保护和扶植,各地抢劫、焚掠当铺一类事件仍时有发生。
早期典当业多系独资经营,资本自数千两至数万两不等,几乎为山西、陕西商人(俗称山陕帮)和徽商的专业。封建官府和贵族官僚也把它看作营运资本的有利处所。内务府曾在北京开设官当铺十几处,地方当局也有由官自行设典生息。国库和地方各库官款经常拨出一部分发交典商当商生息,称生息银,利率约七八厘至一分。大官僚大商人投资开设典当牟利的,亦屡见不鲜。康熙朝刑部尚书徐乾学曾将本银十万两交给布商陈天石经营典当;乾隆朝大学士和珅拥有当铺七十五座;光绪时大买办商人胡光墉有当铺二十余处,分设各省。
典当业集中体现了官僚、地主、商人三位一体的高利贷资本的活动。官款存放生息曾是这种高利贷活动的有力支柱;一般当铺还可自己签发银票、钱票,作为信用工具,因而其贷出金额(俗称“架本”)远远超过自有资本。后来,官银钱号开设,票号、钱庄业务发达,官额存放减少,则依靠票号、钱庄转手借贷的支持,原有典铺、当铺逐渐衰落。光绪十四年(1888),北京以外各省典当约共七千余家,较前期减少很多。1912年,全国登记的典当数量减少到四千余家。
    喜欢踏乡记之叹流水兮请大家收藏:(www.663d.com)踏乡记之叹流水兮六六闪读更新速度最快。

本文网址:https://www.663d.com/xs/16/16855/9941976.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 https://m.663d.cc/16/16855/9941976.html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