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7章:三眼铳
推荐阅读:神话从童子功开始、神秘让我强大、我的谍战岁月、四合院之车门已焊死、谍影:命令与征服、巨门卷、Fate梦幻旅程、斗破之无上之境、修真高手的田园生活、御鬼者传奇、
如刘基那样的聪明人也不了解大圆,他听了刘璎给他讲述了大圆的基本情况,并且说已经修城池置官吏。虽然刘璎说的简洁,可他已经听明白了,这不就是独立王国吗?
刘基的脸色严肃起来,显然他感觉到了严重性。
道理是明摆着的,他孙子刘璎如果在大圆立足,那不就是另一个琉球王国吗?琉球作为大陆朝廷的藩属国,依存于朝廷,但毕竟自成一统。比如高丽、日本等周边小国。
可问题是刘璎是刘基的亲孙子,这种关系之下,刘基还能平安立于朝堂吗?此时的朝廷把海外华人看做是背叛朝廷之人,皇帝可能会命令刘璎回归,或者刘基被当做反贼处置,这都是有可能的。
刘基的心里已经明白了,要么他孙儿回到大陆做一个安分的臣民,要么他自己远离朝廷,没有别的选择了。
他似乎是自言自语地说道:“都说‘学成文武艺,贷与帝王家’,难道这话错了?”
是啊,自古以来的读书人莫不如此,包括刘基自己也是这么想的:学了一身的本领,不都是要贡献给皇帝要为朝廷出力吗?当然也会为自己谋得荣华富贵封妻荫子。可是自己的孙子却选择远离皇帝,远离朝廷,在皇帝看来就是不忠不孝。
刘璎接过这个话题说道:“天下的士子都盼着遇到明君,所以才念念不忘‘贷与帝王家’,可是明君也好,昏君也罢,皇帝的好坏是臣子可以左右的吗?哪一个昏君手下没有贤臣呢?可是,可曾有哪个昏君被贤臣感化而变为明君呢?为何朝代更替连连不断?还不是昏君太多自毁江山。祖父,孙儿可是不想被帝王来决定命运,管他是明君还是昏君。如果遇到昏君就够倒霉的了,可要是遇到暴君呢?他手下的臣子无论忠臣还是奸臣,都躲不过他的屠刀!特别是开国的皇帝,大多信奉‘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当今的主公是什么人谁又能知道呢?”
说到了朱元璋,刘基显然有些不自然。这可以理解,在他接触的圈子里都是朱元璋的部下,也都是死忠的臣子,谁敢说朱元璋的坏话呀?恐怕抱怨的话都不敢。
刘基说:“难道孙儿你能预知?现在看着主公可是少有的明君呀。”
“孙儿我哪能预知未来呢?那不是成了神仙了吗?我只是从历朝的故事上看,不过孙儿认为祖父要小心提防才好。俗话说:同患难易,共富贵难,造反起家之人随时都会想到别人会不会同样造他的反呢?”
刘基是聪明人,这些道理不说他也懂,可俗话说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他要是真的懂了也不会眼看着朱元璋一个一个地杀功臣而不能设法自保,导致最后同样被害的命运。
不过今天有刘璎的提醒,戳破了这层窗户纸,相信他会特别的在意加小心了。
刘基问:“孙儿你去了大圆的事情可曾张扬开来?我在江宁倒是没有听说过,今天才知道的。”
“祖父,我和家里人都是加着十二分的小心,外人都不知道。就算是到了大员的士兵和工匠等人也不知道自己到了大圆,因为我们给大员起了一个新的名字,叫台员,所以他们都知道自己到了台员岛,能知道台员就是大圆的并不多。”
“好,这就好。如此说来你们到了大圆的消息眼下还不会为人所知。”
刘基长出了一口气,起码暂时不会威胁到他的人身安全了。
“祖父,您老人家已经功成名就了,孙儿希望您能急流勇退,离开是非场,如果能够和我一起到海外,相信您老还能有大成就。”
闻听此言,刘基诧异,他虽然有了隐退之心,可是此时的朝廷是把流亡海外看做叛逆的,所以这个弯可不是一下子就能转过来的。
因此他说道:“眼下说这个还为时过早,此事还需从长计议。”
。。。。。。
刘璎费尽了心机终于让祖父刘基有了隐退的打算,可是刘璎隐约感觉他祖父的这个想法并不坚定,日后难免会有变故。但是按照原历史的走向,朱元璋登基后很快就会对功臣下手,当然第一个倒霉蛋不是刘基,到那时,刘璎今天所说的话还会再一次地起作用。在残酷的现实面前,刘基应该能做出理性的抉择。否则他就妄称智者了。
原本的历史上刘基是被毒死的,下毒者是医生,趁你病要你的命!这个悲剧会不会重演呢?这就完全取决于刘基自己了。刘璎的话已经说到了,并且还会再施加影响,可是能不能成事就看天意了。
该说的都说到了,刘璎不再言语,就等着祖父吩咐些什么就该告辞了。
可是刘基意犹未尽,没有结束的意思,他又想起来那天家宴上的话题,于是他说道:“那天家宴上咱们说到了北伐之事,说到主公兵贵神速,快速北伐定会大胜。可是现在想起来能不能持久也有疑问。北方蒙古人的地域辽阔,游动腾挪的空间很大,突然的攻其不备可以取得很好的战果,但是也很难彻底消灭蒙元。蒙古骑兵还是有战斗力的,迁延时日他们总会得到恢复。即便在中原的蒙元军队腐败了,可是蒙古大草原上还有数不尽的蒙古人,蒙古人是全民皆兵的,因此恢复蒙古铁骑的战斗力并不难。所以我还是担心对蒙古人的战争会很艰难。”
刘基这样说似乎信心不足,可另一方面足以证明他是有智慧之人,他已经预见到对蒙古人作战的艰难。刘璎是知道的,这是一场没玩没了的战争,竟然持续了两百多年。
看老太爷有说话的兴致,刘璎就配合说几句,他问:“朱家军不是接连打败了张士诚、陈友谅吗?与他们相比蒙古军队有什么不同呢?对蒙古人作战为何就更难呢?”
刘基:“孙儿你有所不知,与汉人相比蒙古人落后、愚昧、贫穷,但是他们的军队并不落后,他们骑兵的编队和战法也有自己的长处,他们没有宋朝军队里的层层官僚,编制简单又实用,否则也就不能侵占中原之地了。他们的战法是经常采用小股骑兵试探,一旦发现薄弱部位就采取突然袭击的方法实施冲击。一旦攻击受挫就立刻撤走,然后再寻找新的机会。他们骑着马,速度快,这是他们的长处。此外蒙古兵长于射箭,他们的弓箭射得远,可达两百多步,两军对阵时箭如雨下。”
说箭能射两百多步就相当于三百米了,这个说法就夸张了,正常数据应该是一百米以内。
作为佐证我们说个例子:现代射箭比赛的靶子距离从30米到70米分几个档次。现代的材料和制造工艺肯定强于古代,所以运动员使用的弓箭水兵不会比古代更差。参加比赛的是选拔出来的运动员,无论身体素质还是掌握弓箭的水平肯定更专业。以此作为参考,古代的弓箭射程充其量不会超过100米,合理的有效射程应该是50米,说300米肯定是夸张了。
口头传闻多有夸张,不能盲目相信,还是需要考证的。
刘璎说道:“他们的弓箭能射这么远吗?也是啊,骑兵对步兵的优势是明显的,再加上善于利用弓箭就利不可挡。”
对于蒙古人善于用弓箭而汉人不行,这要说明一下。
蒙古人用弓箭,难道汉人就不能吗?多制造一些弓箭不就行了吗?弓和箭也不难制造,汉人的工匠手艺更好。
实际上不是这么回事。在古代兵器中射箭是最难掌握的技术,拉硬弓需要臂力,射的准需要技巧,不是一日之功,好的弓箭手都要经过严格的训练。蒙古人从小就骑马射箭,牧民召集起来就是军队,每个人都是弓箭手。
可是汉人的士兵都是农民,他们会种地可从来就没射过箭。征召来的士兵只有简单的训练,会听命令,跟着旗子跑就行了,就上战场了。给他弓箭根本就不会用,硬弓拉不动,也没有准头。
可使用火铳就简单多了,只要会装药,会点火就行。所以朱元璋的军队重视火器,使用火器的军队叫“神机营”,明军中一直都存在神机营。
这就是蒙古军队有骑射优势的原因,汉人的军队骑射是短板。
。。。。。。
刘基说道:“在平原上作战骑兵速度快,往往是来不及杀伤,他们就冲上来了。所以古人才修长城,依靠城墙来抵挡骑兵。汉人的骑兵少,骑马的本领也赶不上蒙古人,野战会处于下风。”
然后话题一转,刘基问道:“你父亲和叔叔们都夸你聪慧,假如是你带领军队与蒙古人作战,你会有什么办法吗?”
难怪刘基提起这个话题,原来他是希望从刘璎这里寻求办法,来破解蒙古的骑兵。看来他们都把刘璎当做非常之人了。
作为现代人,办法总会有的,因为在现代里骑兵早就过时了,在现代的武器面前,骑兵的优势已经荡然无存。克制骑兵用什么办法呢?简单一句话,加大兵器的杀伤力,让伤亡数超过骑兵的速度。最普通的武器就是大炮和机枪,大炮射程远,杀伤力大,机枪射击速度快,投放弹药多,远远超过骑兵的人数和速度。
那么此时可以采用什么样的武器呢?当然不能脱离当前的制造水平。
刘璎回答说:“祖父,孙儿的见识也有限,我说说看,可用与否还要祖父来评判。首先说的是在平原野战,没有城池,如果有城墙依靠那当然不惧骑兵了。野战中,部队不断的移动,总不能随时随地修建城墙,所以只能靠武器。”
刘基:“靠什么武器可以克服骑兵?说说看。”
刘璎:“在野战中,阻挡骑兵可以采用拒马,也可以利用各种车辆排列成墙。各种大小火炮都是得力的武器,但是要打得快,炮弹威力大才行。大炮的缺点是机动性差,行军不方便,射击的速度非常慢,往往只打了一炮,后面弹药还没有装完骑兵就已经冲上来了。这些祖父您都是知道的。说打击速度比较快的现在只有弓箭,火铳的射击速度太慢。但是有一种叫做三眼铳的兵器祖父可知道?”
“拒马”是木料绑起来的三角架,作为障碍物摆放在阵前阻挡骑兵,军中的车辆杂物等也可以临时做拒马来使用。这是野战中对付骑兵的办法。
刘基:“三眼铳?是火铳吧?没听说过。”
三眼铳是火铳的一种,火铳已经出现很多年了,刘璎吃不准此时有没有三眼铳?因此他才这样问。按历史记载,在明朝后期的军队里普遍使用三眼铳。从刘基的回答看现在还没有。
——end——喜欢再生于明初请大家收藏:(663d.com)再生于明初六六闪读更新速度最快。到六六闪读(www.663d.com)
看剑来
刘基的脸色严肃起来,显然他感觉到了严重性。
道理是明摆着的,他孙子刘璎如果在大圆立足,那不就是另一个琉球王国吗?琉球作为大陆朝廷的藩属国,依存于朝廷,但毕竟自成一统。比如高丽、日本等周边小国。
可问题是刘璎是刘基的亲孙子,这种关系之下,刘基还能平安立于朝堂吗?此时的朝廷把海外华人看做是背叛朝廷之人,皇帝可能会命令刘璎回归,或者刘基被当做反贼处置,这都是有可能的。
刘基的心里已经明白了,要么他孙儿回到大陆做一个安分的臣民,要么他自己远离朝廷,没有别的选择了。
他似乎是自言自语地说道:“都说‘学成文武艺,贷与帝王家’,难道这话错了?”
是啊,自古以来的读书人莫不如此,包括刘基自己也是这么想的:学了一身的本领,不都是要贡献给皇帝要为朝廷出力吗?当然也会为自己谋得荣华富贵封妻荫子。可是自己的孙子却选择远离皇帝,远离朝廷,在皇帝看来就是不忠不孝。
刘璎接过这个话题说道:“天下的士子都盼着遇到明君,所以才念念不忘‘贷与帝王家’,可是明君也好,昏君也罢,皇帝的好坏是臣子可以左右的吗?哪一个昏君手下没有贤臣呢?可是,可曾有哪个昏君被贤臣感化而变为明君呢?为何朝代更替连连不断?还不是昏君太多自毁江山。祖父,孙儿可是不想被帝王来决定命运,管他是明君还是昏君。如果遇到昏君就够倒霉的了,可要是遇到暴君呢?他手下的臣子无论忠臣还是奸臣,都躲不过他的屠刀!特别是开国的皇帝,大多信奉‘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当今的主公是什么人谁又能知道呢?”
说到了朱元璋,刘基显然有些不自然。这可以理解,在他接触的圈子里都是朱元璋的部下,也都是死忠的臣子,谁敢说朱元璋的坏话呀?恐怕抱怨的话都不敢。
刘基说:“难道孙儿你能预知?现在看着主公可是少有的明君呀。”
“孙儿我哪能预知未来呢?那不是成了神仙了吗?我只是从历朝的故事上看,不过孙儿认为祖父要小心提防才好。俗话说:同患难易,共富贵难,造反起家之人随时都会想到别人会不会同样造他的反呢?”
刘基是聪明人,这些道理不说他也懂,可俗话说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他要是真的懂了也不会眼看着朱元璋一个一个地杀功臣而不能设法自保,导致最后同样被害的命运。
不过今天有刘璎的提醒,戳破了这层窗户纸,相信他会特别的在意加小心了。
刘基问:“孙儿你去了大圆的事情可曾张扬开来?我在江宁倒是没有听说过,今天才知道的。”
“祖父,我和家里人都是加着十二分的小心,外人都不知道。就算是到了大员的士兵和工匠等人也不知道自己到了大圆,因为我们给大员起了一个新的名字,叫台员,所以他们都知道自己到了台员岛,能知道台员就是大圆的并不多。”
“好,这就好。如此说来你们到了大圆的消息眼下还不会为人所知。”
刘基长出了一口气,起码暂时不会威胁到他的人身安全了。
“祖父,您老人家已经功成名就了,孙儿希望您能急流勇退,离开是非场,如果能够和我一起到海外,相信您老还能有大成就。”
闻听此言,刘基诧异,他虽然有了隐退之心,可是此时的朝廷是把流亡海外看做叛逆的,所以这个弯可不是一下子就能转过来的。
因此他说道:“眼下说这个还为时过早,此事还需从长计议。”
。。。。。。
刘璎费尽了心机终于让祖父刘基有了隐退的打算,可是刘璎隐约感觉他祖父的这个想法并不坚定,日后难免会有变故。但是按照原历史的走向,朱元璋登基后很快就会对功臣下手,当然第一个倒霉蛋不是刘基,到那时,刘璎今天所说的话还会再一次地起作用。在残酷的现实面前,刘基应该能做出理性的抉择。否则他就妄称智者了。
原本的历史上刘基是被毒死的,下毒者是医生,趁你病要你的命!这个悲剧会不会重演呢?这就完全取决于刘基自己了。刘璎的话已经说到了,并且还会再施加影响,可是能不能成事就看天意了。
该说的都说到了,刘璎不再言语,就等着祖父吩咐些什么就该告辞了。
可是刘基意犹未尽,没有结束的意思,他又想起来那天家宴上的话题,于是他说道:“那天家宴上咱们说到了北伐之事,说到主公兵贵神速,快速北伐定会大胜。可是现在想起来能不能持久也有疑问。北方蒙古人的地域辽阔,游动腾挪的空间很大,突然的攻其不备可以取得很好的战果,但是也很难彻底消灭蒙元。蒙古骑兵还是有战斗力的,迁延时日他们总会得到恢复。即便在中原的蒙元军队腐败了,可是蒙古大草原上还有数不尽的蒙古人,蒙古人是全民皆兵的,因此恢复蒙古铁骑的战斗力并不难。所以我还是担心对蒙古人的战争会很艰难。”
刘基这样说似乎信心不足,可另一方面足以证明他是有智慧之人,他已经预见到对蒙古人作战的艰难。刘璎是知道的,这是一场没玩没了的战争,竟然持续了两百多年。
看老太爷有说话的兴致,刘璎就配合说几句,他问:“朱家军不是接连打败了张士诚、陈友谅吗?与他们相比蒙古军队有什么不同呢?对蒙古人作战为何就更难呢?”
刘基:“孙儿你有所不知,与汉人相比蒙古人落后、愚昧、贫穷,但是他们的军队并不落后,他们骑兵的编队和战法也有自己的长处,他们没有宋朝军队里的层层官僚,编制简单又实用,否则也就不能侵占中原之地了。他们的战法是经常采用小股骑兵试探,一旦发现薄弱部位就采取突然袭击的方法实施冲击。一旦攻击受挫就立刻撤走,然后再寻找新的机会。他们骑着马,速度快,这是他们的长处。此外蒙古兵长于射箭,他们的弓箭射得远,可达两百多步,两军对阵时箭如雨下。”
说箭能射两百多步就相当于三百米了,这个说法就夸张了,正常数据应该是一百米以内。
作为佐证我们说个例子:现代射箭比赛的靶子距离从30米到70米分几个档次。现代的材料和制造工艺肯定强于古代,所以运动员使用的弓箭水兵不会比古代更差。参加比赛的是选拔出来的运动员,无论身体素质还是掌握弓箭的水平肯定更专业。以此作为参考,古代的弓箭射程充其量不会超过100米,合理的有效射程应该是50米,说300米肯定是夸张了。
口头传闻多有夸张,不能盲目相信,还是需要考证的。
刘璎说道:“他们的弓箭能射这么远吗?也是啊,骑兵对步兵的优势是明显的,再加上善于利用弓箭就利不可挡。”
对于蒙古人善于用弓箭而汉人不行,这要说明一下。
蒙古人用弓箭,难道汉人就不能吗?多制造一些弓箭不就行了吗?弓和箭也不难制造,汉人的工匠手艺更好。
实际上不是这么回事。在古代兵器中射箭是最难掌握的技术,拉硬弓需要臂力,射的准需要技巧,不是一日之功,好的弓箭手都要经过严格的训练。蒙古人从小就骑马射箭,牧民召集起来就是军队,每个人都是弓箭手。
可是汉人的士兵都是农民,他们会种地可从来就没射过箭。征召来的士兵只有简单的训练,会听命令,跟着旗子跑就行了,就上战场了。给他弓箭根本就不会用,硬弓拉不动,也没有准头。
可使用火铳就简单多了,只要会装药,会点火就行。所以朱元璋的军队重视火器,使用火器的军队叫“神机营”,明军中一直都存在神机营。
这就是蒙古军队有骑射优势的原因,汉人的军队骑射是短板。
。。。。。。
刘基说道:“在平原上作战骑兵速度快,往往是来不及杀伤,他们就冲上来了。所以古人才修长城,依靠城墙来抵挡骑兵。汉人的骑兵少,骑马的本领也赶不上蒙古人,野战会处于下风。”
然后话题一转,刘基问道:“你父亲和叔叔们都夸你聪慧,假如是你带领军队与蒙古人作战,你会有什么办法吗?”
难怪刘基提起这个话题,原来他是希望从刘璎这里寻求办法,来破解蒙古的骑兵。看来他们都把刘璎当做非常之人了。
作为现代人,办法总会有的,因为在现代里骑兵早就过时了,在现代的武器面前,骑兵的优势已经荡然无存。克制骑兵用什么办法呢?简单一句话,加大兵器的杀伤力,让伤亡数超过骑兵的速度。最普通的武器就是大炮和机枪,大炮射程远,杀伤力大,机枪射击速度快,投放弹药多,远远超过骑兵的人数和速度。
那么此时可以采用什么样的武器呢?当然不能脱离当前的制造水平。
刘璎回答说:“祖父,孙儿的见识也有限,我说说看,可用与否还要祖父来评判。首先说的是在平原野战,没有城池,如果有城墙依靠那当然不惧骑兵了。野战中,部队不断的移动,总不能随时随地修建城墙,所以只能靠武器。”
刘基:“靠什么武器可以克服骑兵?说说看。”
刘璎:“在野战中,阻挡骑兵可以采用拒马,也可以利用各种车辆排列成墙。各种大小火炮都是得力的武器,但是要打得快,炮弹威力大才行。大炮的缺点是机动性差,行军不方便,射击的速度非常慢,往往只打了一炮,后面弹药还没有装完骑兵就已经冲上来了。这些祖父您都是知道的。说打击速度比较快的现在只有弓箭,火铳的射击速度太慢。但是有一种叫做三眼铳的兵器祖父可知道?”
“拒马”是木料绑起来的三角架,作为障碍物摆放在阵前阻挡骑兵,军中的车辆杂物等也可以临时做拒马来使用。这是野战中对付骑兵的办法。
刘基:“三眼铳?是火铳吧?没听说过。”
三眼铳是火铳的一种,火铳已经出现很多年了,刘璎吃不准此时有没有三眼铳?因此他才这样问。按历史记载,在明朝后期的军队里普遍使用三眼铳。从刘基的回答看现在还没有。
——end——喜欢再生于明初请大家收藏:(663d.com)再生于明初六六闪读更新速度最快。到六六闪读(www.663d.com)
看剑来
本文网址:https://www.663d.com/xs/10/10030/10338624.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 https://m.663d.cc/10/10030/10338624.html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