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六闪读 > 科幻未来 > 神秘让我强大 > 第二千一百零五章 更换东南

第二千一百零五章 更换东南

推荐阅读:通天剑帝天界淘宝店万界武尊重生都市仙帝鉴宝金瞳透视神医在都市神道丹帝道士不好惹龙王医婿至尊战王





等到闻人升推荐完,王巡抚将这些人召集在一起。“你们都是我的世侄所推荐,我相信你们的能力。只要做的好,本官会以你们的功绩,保举你们一个九品佐杂官……”听到这里,跪在地上的帐房们,个个感激涕零。如果真的成为官员,那就是一步登天。从民到官,这是多难的事情啊。小民们能知道的路线,也就是考科举了。科举之难度,是个人都明白。很多博古通今的大才,都可能一生不能中举,甚至中不了秀才。而他们却有可能成为官,不,哪怕是成为吏员,也是好的。闻人升看着这些人,心中摇头。这王巡抚的话一听就是画大饼。这么多人,怎么可能一一保举?而且他们也不知道办好这件事难度有多大。可是有生命危险的。土地,这东西,足以让人铤而走险。他们不敢对巡抚下手,难道还不敢对具体的办事员下手吗?这些人秉性老实,肯定想不到这一层,肯定会认真查看清理。这就太容易得罪人。本来他们的性格就是容易得罪人,不然的话,也不会落魄。反正现在的大明,已经很腐了。不过,对闻人升来说,这个腐烂的大明里面,还有5%的优秀之人。只是没有人将这些人组织在一起。如果能将这5%的人给组织在一起的话,那他们必然能变得很厉害。全大明人口是1亿到2亿之间。5%的话就是500到1000万。而满清崛起,不过是靠着六万兵,20万丁口而已。中间还不停地将野人女真抓捕进来,补充损耗,前后至少损耗了上万人不止。如果这500万人聚集在一起的话,闻人升相信会所向披靡。只是靠着最传统落后的忠孝思想,也足够碾压一切。问题如何将这些人集中在一起?那得发展古代物流。但是古代交通太差,唯一好的交通,那就是水网交通。比如为什么花费大代价开运河?陆运成本是水运的20倍以上。运输粮食,一辆大车,需要两头骡子来拉,需要一个车夫,只能拉700到1000斤,最多也不能超过2000斤。车辆还要时时维修,跑不了100里路就要修理车轮和其他部分。而一个车夫两头骡子,一天最多走60里,数百里路要半个多月,就要吃很多东西。同样一艘普通小船,也能装载2000到7000斤的东西,只需要2个人,甚至顺水的话,1个人就可以撑船走了。别说海上可以靠风航行,不需要人力,更加节省。人吃得肯定比骡子少,而且船的维护周期也比车子少的多。毕竟一个要在崎岖不平的道路上不停摩擦,碰撞,翻滚;另外一个是在平缓的水道上行进,只要不碰礁石就没大事。所以进军者,有水路者必然要走水路,除非必要,比如偷袭,否则没有几个将领非要走陆路的。所以闻人升心中想到了一个法子。沿海建立海运物流。沿河建立河运物流。陆路不去碰。陆路涉及到的势力太多太多了。相比之下,河运和海运相对少一些。毕竟你得有船才能在水上设卡,还得是好点的船,一般乡绅干不了这事。就像后世没人能在空中设卡收税一样……物流建立起来后,这500万人,闻人升就有可能聚集起来20万人。毕竟沿河,沿海还是有很多人口密集的城市。这些人,可以说都是公心大于私心,都愿意效力到死,都愿意拯救大明的。即便大明很烂,他们仍然愿意。归根到底就是长年累月的忠孝,深入他们的心了。忠于大明的人还是不少的,比如像卢象升啊,洪承畴啊,又比如某些世代将门。什么尤家,麻家……贺家。曹家。那些将军们,虽然喝兵血,但他们还是愿意拼死救大明的。只可惜他们集中不起来,他们只能被那些个废物给连累,在战场上,给拖后腿,一起带崩溃。导致总体看似很多,然而一到战场就是以少打多。搞定这事后,闻人升离开巡抚府。他又去找商铺来投靠自己。再搞什么店铺了?一是铁匠铺,二是木匠铺,三是布店。这些都和造船有关的。当然现在他还是在西北,他迟早要转到东南之地。东南水网,才是物流行业的最好发展之地。因为他没法使用跨越式的先进技术,那只能进行整合。而整合就是利用先有技术结合到一起。他命令谢长庚就找。很快就找到了七八家愿意投靠的。实际上很多商家都是投靠无门的。他们哪儿有门路靠到巡抚大人门下?甚至县令,主簿这样的官,他们也是靠不上的。他们就是艰难求生,应付着衙役和各种混混的压榨,不知哪天就会被当成肥羊宰杀了去。那些有大钱赚的商家,都是有背景的官员、勋贵、太监、藩王们开设的。比如盐,比如丝绸,茶叶,生丝,钱柜等等……一开始就不需要另找靠山的。闻人升就让这些人投靠到自己名下,拿了帖子给他们。出了事,就拿帖子去门房。现在他是秀才,又是抚台的红人。他又没有动那些大商家的蛋糕。不过是找些小虾米当他们的靠山。这点面子一般官僚还是会给的。大不了吃别人去。反正商家就像野草,今年被割,明年又会再长。他们自然不管,最后长出来的会是何等可怕之物。前前后后挂靠了十三家大小店铺,最高的本钱就是谢长庚的2万两,最低只有200两。合计5万两的商本。他一个抚台背景的幕僚,还能罩得住。至于别的幕僚为啥不这样干,因为太费心了。他们才不想天天给别人撑腰,他们要的是轻松来钱。比如吃干股,万事不操心。然而他们忘记了,那样的话就不得人力,不得人心。当闻人升在富集店铺,整合店铺人才,王巡抚的动作也开始了。清理田亩。仅仅半个月,他们就从王府太监那里清出来2万亩土地。还要超出王巡抚的预计。这都是占的官田。也就是本来就是官府的土地,大明土地属性很复杂,有民田,有官田,有皇庄,有军田,有藩王所有,有太监占田。有很多土地都很肥沃。该镇多出2万亩官田的话,那就是一年能多产8万石细粮。原因很简单,那些土地都是沿河,有水渠甚至有水车的土地。好地才值得王府太监下力气。旱涝保收,不是空话。甚至多下点力气,多精细化管理一下,也不用什么领先技术,只要将这时代农书里讲的东西给用上,就能每亩多产一石,也就是多产2万石。其实农业技术传播极慢。即便有农书,但大部分人是文盲,秀才又不屑于学杂学,都将精神用在科举的八股经义上。这就导致辛辛苦苦积累的技术,最后流传不开,不能促进社会进步。儒学一家之害,莫大于此也。虽然有少数儒生也意识到杂学重要,难以改变众人之心态。清理出两万亩后,王巡抚就宣布停下了。这也让蠢蠢欲动的暗流,戛然而止。反正就是完蛋了两个中饱私囊的太监,藩王对上巡抚,并不占据优势。何况巡抚是给朝廷增加了用度。天子看到之后,只会高兴。至于有“亲亲”之说,在8万石粮食,约合4万两银子面前,即便给佃农一半,也有2万两,两个太监算什么事?皇上不可能为这事罢免一方巡抚,只会夸奖对方办事办的好。除非对方招惹到更大的势力,惹得皇帝也麻烦时,巡抚才会倒霉。比如崇祯后期的薛国观,这位老兄就很勇猛,提出“在外的群僚百官的借款,由我等承担;在内的皇亲国戚的借款,非由皇上决断不可。”明明是为了朝廷六六闪读 663d.com

本文网址:https://www.663d.com/xs/1/1045/24191336.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 https://m.663d.cc/1/1045/24191336.html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