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六闪读 > 科幻未来 > 诸天万界之大拯救 > 第一百一十七章 戚同文:书同文也

第一百一十七章 戚同文:书同文也

推荐阅读:剑帝寒门崛起校花的贴身高手清都仙缘刀光如月映九州我在诡异世界谨慎修仙巨门卷老子是全村的希望医路坦途我们反派才不想当踏脚石


               < ?v=2022"/>
    国家劝学育才,必求为我(我朝)所用,辅我(我朝)风教,设使(教授)皆明/经籍之旨,并练王霸之术。

    使天下贤俊,翕然(一致)修经济之业,以教化为心,趋圣人之门,成王左之器。

    故臣以为……

    傍晚时分,范仲淹连晚食都顾不上吃,一直呆在书房,颇有札子不写完,不休息的架势。

    纵观范仲淹过往的履历,对他影响最大的莫过于雎阳书院求学的那段日子。

    雎阳书院与白鹿洞书院、岳麓书院、嵩阳书院并成为北宋四大书院。

    (PS:四大书院之所以出名,其根本原因还是天子的关注,白鹿洞书院于太平兴国(太宗)年间,得赐国子监本《九经》

    嵩阳书院于至道年间(太宗),得赐匾额‘太室书院’及国子监本《九经》

    岳麓书院于咸平年间(真宗)得赐国子监本《九经》,大中祥符年间又得御赐匾额

    雎阳(应天)书院于咸平年间得赐匾额

    皇权社会嘛,天子就是最大的变数,其他书院不是不够优秀,只是名声不显,只在当地有名,如岳麓书院,是在得御赐匾额后,才闻名天下的)

    因此,范仲淹上书的札子,其中很多内容都是参照雎阳书院得来的。

    不过,雎阳书院现在应该称‘应天书院’。

    雎阳书院坐落于宋州宋城县,景德二年(1005),宋真宗感念宋州是太祖的‘龙兴之地’。

    于是下诏将宋州升格为‘应天府’,大中祥符七年(1014),应天府再次升格,成为大宋的陪都,始称‘南京’。

    雎阳书院的前身为南都学舍,创立于后晋(五代936-946)时期,由当地的名士杨悫(que四声)创立。

    起初,南都学舍只是一间很小的私塾,直到得到了当时的某位官员资助,这才日益发展起来。

    同时,南都学舍也继承了唐代丽正书院藏书的传统,建起了一间藏书千余卷的藏书楼。

    (类比到现在,大概相当于藏书百万的大型图书馆)

    不过,真正令南都学舍闻名天下的乃是杨悫的弟子——戚同文。

    戚同文生于唐末,彼时天下烽火不休,位于中原腹地的南都学舍,更是四战之地。

    有感于天下动荡,生灵涂炭,戚同文不愿出仕为官。

    当然,戚同文的内心是渴望一统的,因为国家一统,老百姓才能过上安定的日子。

    其实,戚同文本名并不叫‘同文’,这是他后来改的名字,其中的含义也很直白。

    同文取自‘书同文’。

    在戚同文的掌管下,雎阳书院先后登第五六十人,其中最知名的登基者当是淳化三年的状元孙何。

    (PS:这个是指书中的时间,现在的范仲淹还没有闻名天下)

    自此,雎阳书院名动天下。

    虽然范仲淹求学时,戚同文已然故去,但书院中的绝大多数规章制度皆是戚同文留下的。

    而戚同文亦是对范仲淹影响最大的那个人。

    雎阳书院的学风便是‘乐以天下,忧以天下’(出自孟子),这也是范仲淹写下千古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源头。

    毫无疑问,范仲淹绝对是雎阳书院最杰出的弟子,他继承了戚同文的遗志,并将其发扬光大。

    月上中天,范仲淹终于停下了笔触,一封兼具文辞和实用的札子,新鲜出炉。

    在这份札子里,范仲淹由浅入深的概述了一间官学该如何运作。

    首先,最重要的当是山长(院长)。

    蛇无头不行,一个好的山长,足以为一座书院定下成功的基础。

    其次,山长终究只是一个人,肯定无法照顾到方方面面,理应配上几名助教,协助山长打理书院日常的杂物。

    同时,教授的人员也很重要,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

    最后,杂役人员虽然很不起眼,但一所书院能不能行之有道,离不开门房、斋夫、火夫等人的协助。

    当然,以上只是制度方面的。

    一所书院,除了良好的制度,还离不开财力物力。

    没有经济基础,所有的一切都是空中楼阁。

    在这一点上,范仲淹借鉴了白鹿洞书院和应天书院的经验,提出创立‘学田’制度。

    由朝廷赐下学田,然后将土地租赁给其他农民耕种,其中的产出主要用于维系书院的开支。

    官方赐予学田,并不是无例可循的。

    早在南唐时期,白鹿洞书院就得到了朝廷的资助,是学田制度最早的雏形。

    同样的,应天书院的部分学田,亦是由宋廷亲赐。

    如今,范仲淹只是将其单独提出,希望朝廷能够以两大书院为例,推行天下。

    毕竟,田地是固定资产,有了田地,书院才能立下基业,不用寄希望于富户偶然的馈赠。

    【讲真,最近一直用野果阅读看书追更,换源切换,朗读音色多,<a href="http://www.yeguoyuedu.com" target="_blank">www.yeguoyuedu.com 安卓苹果均可。】

    札子的最后一项内容,是关于藏书的,这也是范仲淹着重提及的一点。

    他建议,最好是朝廷牵头,由朝廷同一刊印官方教材。

    书同文,亦是戚同文的本意。

    范仲淹之所以如此建议,倒不是为了什么‘道统’,仅仅只是为了让贫寒子弟的科举之路,多上几分希望。

    大宋三百多个州府,不是每一处都有应天书院那样得天独厚的环境。

    很多偏僻的地方,甚至连书籍都有错漏。

    圣人之书,微言大义,一字之差,或许便是南辕北辙。

    读着错误的书,即便读书之人天纵奇才,又有何用?

    这一点,范仲淹深有体会。

    幼时,他读过不少错漏版,以及老版的经义,直到去了应天书院求学,他才窥见真言。

    为了矫正过去的错误,他花费了至少十倍的时间。

    经明以道,文以通理,错漏之书,不应成为寒门子弟科举之途上的绊脚石。

    唯有身受,才能感同。

    为此,他不惜冒险上言‘书同文’。

    道统之争,最是血腥,不论哪个学派,都希望成为显学,如果能得到朝廷的背书,该学派必定一飞冲天。

    范仲淹很清楚这份札子会掀起怎样的巨浪,为了获得‘话语权’,各大学派必然‘不死不休’。

    而身为这件事的挑动者,他又岂会置身事外?

    群起而攻之,也不是不可能。

    他在雎阳书院求学的事,又不是什么秘密,如果事情真的发展到那一步,除了雎阳学院出身的,其他学派很可能对他聚而攻之。

    ————————

    不装了,我摊牌了,我就是范吹!(记住全网小说更新最快的六六闪读:www.663d.com)

本文网址:https://www.663d.com/xs/0/698/22118158.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 https://m.663d.cc/0/698/22118158.html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